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利用透射电镜和图象分析仪对三组不同年龄大鼠肾集合管上皮细胞进行了观察和分析 ,结果表明:(1)初生组大鼠肾集合管上皮细胞的核质比明显大于青年组和成年组,而青年组与成年组的核质比则无明显差别:(2)细胞形态包括细胞间连接?细胞基底部的质膜内褶等方面,初生组与青年组、成年组都有较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火焰原子吸收法,对三组不同年龄大鼠肾内的微量元素(铜、锌、铁、镁)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新生组明显高于另两组;(2)青年组和成年组之间无明显变化。说明大鼠肾内微量元素的浓度,出生后随增龄而降低,但到6月~12月间维持恒定。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火焰原子吸收法,对三组不同年龄大鼠肾内的微量元素(铜,锌,铁,镁)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新生组明显高于另两组;(2)青年组和成年组之间无明显变化,说明大鼠肾内微量元素的浓度,出生后随增龄而降低,但到6月~12月间的维持恒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肾集合管癌的临床特征、诊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肾集合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8例中男性患者11例、女性为7例,发病年龄39~71岁,平均54.8岁.因血尿就诊11例,因腰痛就诊4例,因腰痛伴反复低热就诊1例,查体发现2例.18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给予辅助治疗.15例随访3个月~3年,其中1例术后3个月时发现肺转移,9个月死于肾癌转移,8例于术后1~2年之间死于肾癌肺或脑转移,3例术后2~3年之间死于肾癌转移,3例术后3~9个月仍无瘤生存,3例患者失访.结论:肾集合管癌恶性程度高,进展迅速,转移早,预后差.单纯手术治疗效果一般.免疫治疗及靶向治疗前景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综合分析肾集合管癌的预后及其预后不良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4家医院1 013例肾癌中9例肾集合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综合治疗情况及随访资料。结果 9例集合管癌患者,占同期肾癌的0.888%。 其中男6例,女3例,平均年龄60.8岁(37~84岁)。因腰痛、血尿、腹部肿块就诊者6例,无症状肾癌3例。平均肿瘤体积为8.2 cm×6.7 cm×5.9 cm。肿瘤生长呈现肾内转移(5例)、血行转移(6例)、淋巴转移(5例)、直接浸润(2例)及远处转移(1例)等高度恶性生物学行为。临床分期中6例为IV期,I期仅有3例。5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1例为手助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4例行姑息性切除术(1例为手助腹腔镜姑息性肾切除术)。7例行辅助免疫治疗,2例行补救性化疗。平均随访时间13.7个月(7~22个月),6例死亡患者平均生存时间12.7个月。结论 肾集合管癌预后不良,其高度恶性的生物学行为是肾集合管癌预后不良的基础原因;目前各医疗机构对肾集合管癌的认识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方式缺乏特异性,是肾集合管癌预后不良的另一重要原因。随着病例的累积和对于肾集合管癌认知程度的提高,将更加准确的评估和理解肾集合管癌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7.
肾集合管癌(collecting duet carcinoma,CDC)非常罕见,是肾细胞癌(renal tell careinoma,RCC)的一种罕见亚型,起源于肾集合管(或Bellini氏管)上,迄今为止,关于CDC的报告仅40多例,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将CDC确认为肾细胞癌(RCC)的一种罕见亚型,并将其命名为“Bellini-Carcinoma”,我院于2004年3月收治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罕见的肾集合管癌(collecting duct carcinoma,CD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5例CDC进行临床病理学和电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标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细胞呈腺管状、乳头状及条索状排列,伴间质纤维化和炎症细胞反应,肿瘤旁集合管上皮细胞可见异型增生;免疫表型示肿瘤细胞CKpan、CK 7、CK 19、PAX 8、EMA均(+),vimentin部分(+)(2/5),CK 20、CD 10、P 63、Villin均(-)。电镜观察肿瘤细胞胞浆较丰富,细胞腔面见少量发育不好的短小微绒毛,可见发育不好的细胞连接。结论:CDC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肾上皮性肿瘤,较罕见,易误诊,诊断时应与乳头状肾细胞癌、腺样结构的尿路上皮癌、肾髓质癌及转移性腺癌等鉴别,免疫组化及电镜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肾集合管癌是一种非常少见的肾恶性肿瘤,出现转移早,恶性度高,有独特的生物学行为和病理学特征。作者在临床工作中收治一例患者,并做出规范化治疗,并推荐给大家,对于临床泌尿外科医生对本病认识有一定益处。  相似文献   

10.
小鼠肾脏集合管的发生发育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小鼠肾脏集合管形态学发生发育的时间及规律。方法:采用光镜标本制备技术对小鼠肾脏发育过程中各时期的集合管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胚胎10天小鼠的肾脏出现输尿管芽,并已分化出明、暗两种细胞;胚胎18天出现髓质;生后7天输尿管芽消失,集合管不再分支,髓放线出现;生后21天可见髓质内、外带分界。结论:小鼠肾脏的输尿管芽在胚胎7-10天出现,髓质集合管在胚胎18天出现,发育的顺序为OMCDO、CMCDi、IMCD,生后21天发育达成年水平。  相似文献   

11.
许驾云  许高峰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35):1144-1144
贲门癌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而肾集合管癌(collecting duct carcinoma,CDC)是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的一种罕见亚型,起源于肾脏集合管(亦称Bellini管)上皮,由Mancilla-Jimenez等人于1976年发现并报告第1例。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将肾集合管癌(CDC)确认为肾细胞癌(RCC)的一种罕见亚型,并将其命名为”Bellini-Carcinoma”。我科于2008年12月收治1例贲门癌合并肾集合管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郑江江  李昌水  赵明  朱音 《现代实用医学》2012,24(10):1117-1119
目的观察肾集合管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其病理诊断、免疫组织化学与鉴别诊断。方法对3例肾集合管癌的临床特点、病理学检查进行总结,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查CK7、P504S、CK20、PaX-8、p63、vim及CD10的表达。并选择8例高级别乳头状肾细胞癌、5例肾透明细胞癌(FuhrmanⅢ~Ⅳ级)及3例肾盂高级别尿路上皮癌与肾集合管癌进行形态学与免疫表型的比较。结果肾集合管癌以腰部酸胀为主要的临床表现,形态学以管状、乳头状结构为主,间质纤维化及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周围集合管可见异型增生,免疫组化PaX-8(+3/3),Vim(+1/3),p63、P504S、CD10、CK7及CK20均阴性。结论集合管癌是一种罕见的高度侵袭的上皮性肿瘤,CK7、P504S、CK20、PaX-8、p63、vim及CD10等联合免疫组化检测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肾集合管癌(CDC)的影像学特点、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收治的1例CDC并文献复习。结果:给予腹腔镜下左肾切除+左侧输尿管全长切除+膀胱袖状切除术,术后辅以吉西他滨+顺铂化疗,现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结论:肾集合管癌非常少见,早确诊及早手术仍是延长患者生命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颅咽管瘤是胚胎期颅咽囊残留上皮发生的肿瘤,占颅内肿瘤的5%~8%,多位于蝶鞍内,有的位于蝶鞍外颅咽管各部位,肿瘤大小不一,呈实性或囊性,可压迫视神经、垂体或下丘脑,引起偏盲、内分泌障碍等症状[1]。近年来,我们对22例脑部肿瘤患者的肿瘤组织进行透射电镜观察,旨在探讨颅咽管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肾集合管癌的临床诊治经验及进行预后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长征医院和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收治的6 950例肾癌患者资料,将其中经病理确诊为肾集合管癌的21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分析21例肾集合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学资料、影像学资料、手术情况、术后辅助治疗情况及随访资料。结果 肾集合管癌患者占同期肾癌患者的0.3%(21/6 950)。21例肾集合管癌患者中,男18例、女3例,平均年龄为(55±13)岁。症状以血尿、腰痛为主。计算机断层扫描显示病变肾脏体积增大,轮廓欠光滑,肿块病灶边界欠清,增强后不均匀强化。肿瘤最大径为2.4~8.5 cm,平均(5.6±1.7)cm。5例患者伴淋巴结转移,6例伴远处转移。TNM临床分期Ⅰ期8例、Ⅱ期2例、Ⅲ期5例、Ⅳ期6例。20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1例因全身状态较差未手术。术后病理结果显示肿瘤切面呈灰白或灰黄色,浸润性生长,肿瘤组织排列成不规则腺管状、乳头状,部分呈鞋钉样,间质可见大量纤维组织增生及炎症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极低分子细胞角蛋白(CAM5.2)、肿瘤相关上皮膜抗原(EMA)、配对盒基因8(PAX8)、细胞角蛋白7(CK7)表达阳性,碳酸酐酶Ⅸ(CAⅨ)、原癌基因Ⅲ型跨膜酪氨酸激酶受体蛋白(C-kit)、GATA结合蛋白3(GATA-3)、中性内肽酶(CD10)、转化相关蛋白63(P63)、细胞角蛋白20(CK20)表达阴性。16例患者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4~87(33.6±28.9)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39.1个月,1年、2年、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1.5%、57.2%、44.5%。12例死亡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32.2±27.5)个月。结论 肾集合管癌是一种罕见的肾细胞癌亚型,病程短,进展快,恶性程度高,预后不良;病理检查是确诊的金标准;手术治疗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辅助治疗可以采用化学治疗和靶向治疗;早诊断、早治疗是患者获得良好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实验性淋巴瘀滞对实验动物胰岛超微结构的影响. 方法 选用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假手术)组10只和模型(手术)组20只.术后6个月取胰组织标本进行透射电镜样品制备和观察.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胰腺小叶和胰岛细胞间隙明显增宽,间隙内出现大量脂滴样物质、红细胞和胶原原纤维样结构;可见分泌颗粒大小和电子密度不同的胰岛细胞,在胰岛B细胞内,有些分泌颗粒的晕环明显增宽;有些胰岛细胞的核,其核膜变的模糊不清,出现核染色质边集甚至核固缩现象. 结论 胸导管结扎可引起胰淋巴回流障碍,诱发胰岛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小鼠肾发育过程中集合管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及水通道蛋白4(AQP-4)的表达,探讨AQP-4与小鼠肾集合管细胞发育的关系及作用。方法 应用透射电镜、免疫组织化学、免疫印迹技术,并结合体视学方法观察并检测胚龄14,16,18 d 胎鼠及生后1,3,7,14,21,42 d仔鼠肾发育过程中集合管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及AQP-4的表达。结果 小鼠胚龄18 d可见发育早期的主细胞。生后7~21d,主细胞形态结构发育基本完善。A型闰细胞在胚胎18 d出现,B型闰细胞生后21 d出现。AQP-4于胚龄14 d表达在集合管细胞的基底膜和侧膜,随着胚龄的增加表达逐渐增强,于生后1 d达到高峰。结论 集合管细胞在胚胎时期出现,但其形态结构在生后才逐渐完善。AQP- 4对胚胎期小鼠肾脏水平衡的调节起了重要的作用,而在生后只起辅助性作用。  相似文献   

18.
用形态测量和图像分析仪等方法,对3组不同年龄的豚鼠肾集合小管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老龄组豚鼠肾集合小管的数量明显减少,集合小管面积、周长、直径明显增加,与幼年组比较,P<0.01。  相似文献   

19.
目的:测定双肾双夹(2K2C)肾性高血压大鼠早期,左心室原癌基因c-fos mRNA水平的变化,方法:实验分二组:对照组,2K2C组,术后24h,36h,48h,72h测动脉血压,提取左心室总RNA,与α-32P标记的c-fos cDNA探针作斑点杂交。结果:在各观察时间点,双肾双夹肾性设备夸大 鼠左心室c-fos mRNA均呈低水平表达,与对照组差异无显性,结论:在2K2C肾性高血压早期,丰血压升高,左心室c-fos基因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20.
肾脏集合管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肾脏集合管癌的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和鉴别诊断。方法:应用常规病理、免疫组化方法观察1例肾脏集舍管癌标本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位于肾脏中央区的髓质,境界不清。组织学以不规则的管状和管状乳头状结构为主.伴炎症性促纤雏组织增生性间质。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34βE12和vimentin阳性,CD10阴性。结论:肾脏集合管癌是肾脏少见的恶性上皮性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