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观察I型骨质疏松患者血清IL-I(白细胞介素-I)、IL-6(白细胞介素-6)变化,分析其对骨吸收、骨形成的影响。方法检测136例I型骨质疏松患者血清E2(雌二醇)及IL-I、IL-6水平,检测BMD(骨密度)。结果骨质疏松组E2测定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IL-I、IL-6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I型骨质疏松患者IL-I、IL-6的升高影响体内骨吸收与骨形成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肝病发展过程中的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分析检测105例慢性肝病患者和32例正常对照组血清IL-6、IL-8、IL-10、TNF-α的水平.结果:各组慢性肝病患者血清IL-6、IL-8、TNF-α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血清IL-10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肝病患者各组间细胞因子水平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细胞因子IL-6、IL-8、IL-10和TNF-α在肝病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联合检测其水平的变化对探讨慢性肝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ncer,PHC)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TNF-α、IL-6、IL-8和sIL-2R的含量;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细胞因子变化及其预后的关系,并设正常对照组。结果PHC患者血清中TNF-α、IL-6、IL-8和sIL-2R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临床Ⅲ期患者血清TNF-α和sIL-2R含量明显高于Ⅰ期(P〈0.01);肿瘤根治术后血清中TNF-α、IL-6、IL-8和sIL-2R含量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随着肝脏损伤程度的加重,血清中的TNF-α、IL-6、IL-8和sIL-2R含量随之增加。PHC患者在治疗前血清中sIL-2R和TNT-α水平明显地高于对照组(P〈0.01),经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提示检测PHC患者血清中TNF-α、IL-6、IL-8和sIL-2R含量,对了解PHC患者体内免疫状态、临床诊断和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骨质疏松长期被认为是一种病因不明确的骨代谢性疾病,大量的动物及组织培养结果已显示多种细胞因子对骨细胞的影响较全身性激素更为重要。我们应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手段观察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治疗前后血清BALP(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IL-1(白细胞介素1)、IL-6(白细胞介素6)的变化,分析其对破骨细胞激活、骨吸收开始和与之偶联的成骨细胞激活、骨形成而终结的两个过程的影响,为原发性骨质疏松诊断、治疗及治疗疗效评价提供实验数据,探讨BALP、IL在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酒精性肝病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在酒精性肝病中的作用。方法 60例酒精性肝病患者按酒精性脂肪肝(n=20)、酒精性肝炎(n=20)和酒精性肝硬化(n=20)分为3组。采用ELISA法检测20例健康对照组和60例各类酒精性肝病患者血清中TGF-β、IL-6和IL-8水平。结果血清TGF-β、IL-6和IL-8水平随着肝脏病变程度加重而递增,酒精性脂肪肝组、酒精性肝炎组和酒精性肝硬化组3项指标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其中以酒精性肝硬化组3项指标水平为最高。结论 TGF-β、IL-6和IL-8在酒精性肝病中具有重要作用,酒精性肝病患者血清TGF-β、IL-6和IL-8水平的检测可作为酒精性肝病病情监测和预后判断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6.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清IL-6、IL-8水平的检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8(IL-6、IL-8)在慢性肾衰患者的表达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夹心法(ELISA)测定25例慢性肾炎,25例慢性肾衰尿毒症非血透和25例维持性血透患者的血清IL-6、IL-8水平,并设25例健康对照组。结果慢性肾炎、尿毒症非透析组及血透组血清IL-6、IL-8水平均明湿高于对照组(P〈0.01),维持性血透组IL-8明显低于非血透组(P〈0.05).而IL-6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IL-8,IL-6对慢性肾炎、肾衰尿毒症非血透与维持性血透患者的疗效观察和急性炎症反应期的监测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食管癌患者外周血清IL-8、IL-18水平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食管癌患者手术前后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8(IL-18)的水平及其与肿瘤临床分期之间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130名对照者及80例食管癌早期(Ⅰ-Ⅱ)患者和58例晚期(Ⅲ-Ⅳ)患者手术前后血清IL-8、IL-18水平。结果食管癌早期组血清IL-8[(85.88±6.13)ng/L]、IL-18[(301.28±45.66)ng/L]和食管癌晚期组IL-8[(120.42±6.12)ng/L]、IL-18[(412.30±50.81)ng/L]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IL-8[(54.38±11.18)ng/L]、IL-18[(181.36±50.32)ng/L,P〈0.01],晚期组较早期组升高(P〈0.01);转移组手术后血清IL-8[(148.36±9.56)ng/L]、IL-18[(451.66±50.35)ng/L]水平较手术前IL-8[(122.94±9.85)ng/L]、IL-18[(415.35±51.05)ng/L]高(P〈0.01),无转移组手术后IL-8[(71.68±9.66)ng/L]、IL-18[(225.99±41.78)ng/L]较术前IL-8[(85.86±9.70)ng/L]、IL-18[(311.58±40.35)ng/L]明显降低(P〈0.01)。结论食管癌患者存在IL-8和IL-18表达异常;IL-8、IL-18水平可作为食管癌临床分期、预后判断和病情监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8(IL-18)与2型糖尿病并发大血管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50例2型糖尿病(DM)患者和30名健康对照组血清hs-CRP、IL-6和IL-18的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型DM组hs—CRP、IL-6和IL-18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发大血管病变患者hs-CRP、IL-6和IL-18较非大血管病变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血清IL-6、IL-18与hs-CRP呈显著正相关(r=0.261,P〈0.05;r=0.320,P〈0.05),hs-CRP与空腹血糖(r=0.296,P〈0.05)呈正相关。结论hs—CRP、IL-6和IL-18在2型DM并发大血管病患者中升高,可能在2型DM的发病及进展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IL)-2、IL-8和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放免法、酶联免疫法和普通酶母菌检测法对32例肺癌者进行了血清IL-2、IL-8和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水平的检测,并与35例正常健康人作比较。结果肺癌患者在化疗前,血清IL-2水平和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明显低于正常人组(P〈0.01),血清IL-8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组(P〈0.01),化疗6个月后与正常人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肺癌患者血清IL-2、IL-8和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的变化与患者的病情和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与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患者30例,取支架置入前和术后24h肘静脉血,做血清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检测,并观察术后并发症及再狭窄的发生。与对照组3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进行对比。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较非冠心痛患者明显升高(P〈0.05);支架置入术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显著增高(P〈0.05);发生再狭窄者较未发生再狭窄者术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显著增高(P〈0.05)。结论: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是反映支架置入术后早期炎性反应的敏感指标,可能在支架术后再狭窄发生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刘彦  刘爱勤 《检验医学》2009,24(10):731-73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8、IL-18)水平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107例ACI患者和110名对照者血清TNF—α、IL-6、IL-8和IL-18水平。结果ACI组患者的血清TNF-α、IL-6、IL-8和IL-1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轻型组、中型组、重型组ACI患者血清TNF-α、IL-6、IL-8和IL—18逐渐升高(P〈0.05);且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正相关。结论ACI患者血清TNF-α、IL:-6、IL-8和IL-18水平升高,且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密切相关,有助于判断ACI患者病情。  相似文献   

12.
严重创伤患者血清IL-6、IL-8和TNF—α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细胞因子严重创伤后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方法45例严重创伤患者入选(创伤组),分别在入院的第1、3、5、10、15天动态检测TNF—α、IL-6和IL-8的水平。并选取2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健康对照组)。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创伤组患者损伤后当天血清IL-6、IL-8和TNF-α浓度较健康对照组均显著升高。IL-6在损伤后当日即升高,在第3~5天达到高峰后开始逐渐下降。IL-8在损伤后第1天仅呈轻度升高,第3~5天达到高峰后开始逐渐下降。TNF-α在损伤后第1天即升高,第3~5天后即逐渐恢复到基础水平。结论动态观察严重创伤患者细胞因子活性的变化有助于病情的评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测定格雷夫斯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水平及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过程中的变化,探讨其与格雷夫斯病发生发展之间的联系。方法:32例格雷夫斯病患者分别在确诊时、治疗约2个月和6个月时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TSH,TT3,TT4,FT3,FT4,TRAb,28例年龄与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结果:①格雷夫斯病患者白细胞介素-2在治疗前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2个月开始升高,治疗后6个月继续升高,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在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治疗2个月即降低,治疗6个月时白细胞介素-1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均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②格雷夫斯病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水平与血清甲状腺激素浓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治疗前、治疗后2个月及6个月均与TRAb正相关,而白细胞介素-2水平与TRAb负相关。结论:格雷夫斯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的异常与格雷夫斯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治疗前后的变化能反映出格雷夫斯病的免疫动态和治疗效果;患者的免疫缓解明显滞后于功能缓解。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6(1L-1β)、白细胞介素-6(1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骨质疏松症的影响。方法建立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动物模型,采用放射免疫(RIA)法检测血清雌二醇(E2)及骨组织中IL-1β、IL-6、TNF-α水平,光镜下观察HE染色的骨组织形态学变化,X线测定大鼠全身的骨密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去卵巢组大鼠骨组织中IL-1β、IL-6和TNF-α含量均明显增高,而骨密度和血清E2含量却降低;骨组织形态学也显著改变。结论骨组织微环境中的IL-1β、IL-6和TNF-α可能共同参与介导了去卵巢所致的大鼠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小剂量氯胺酮对体外循环(Cardiopumonary bypass,CPB)瓣膜替换手术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8(IL-8)的影响。【方法】30例择期瓣膜替换术病人,随机分成氯胺酮Ⅰ组(n=10)、氯胺酮Ⅱ组(n=10)和对照组(n=10)。氯胺酮Ⅰ、Ⅱ组于麻醉诱导开始时分别按0.25mg/kg和0.5mg/kg静注氯胺酮一次,对照组则采用等量生理盐水注射。三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术后1h(T2)及术后24h(T3)三个时间点测定动脉血中hs—CRP、IL6和IL-8的水平。【结果】三组hs-CRP的水平在L均较T1有明显升高(P〈0.05);IL-6和IL-8的水平在T2、T3较T1有明显升高(P〈0.05)。氯胺酮Ⅱ组hs-CRP的水平在T3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且氯胺酮Ⅰ,Ⅱ组间hPCRP的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5);氯胺酮Ⅰ、Ⅱ组IL6、IL-8的水平在T2、T3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5),但氯胺酮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小剂量氯胺酮能有效抑制CPB诱发的CRP、IL-6和IL-8水平升高,0.5mg/kg剂量氯胺酮比0.25mg/kg剂量似乎更有效。  相似文献   

16.
江华  李艳  刘文卫  刘永胜 《检验医学》2008,23(5):466-468
目的研究免疫炎性因子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入选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ACS患者189例,26名正常人作对照。入院时即采血,并随防观察有无心脏病死亡、心绞痛再发、再梗死、心律不齐等发生。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辅助性T细胞(Th)1与Th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IL)-18和IL-10表达。结果ACS患者Th1、IL-18较正常人明显增加(P〈0.01,P〈0.05),而Th2和IL-10明显减少(P均〈0.05),Th1/Th2与IL-18/IL-10呈正相关(r=0.532,P〈0.01)。结论ACS患者Th1/Th2和IL-18/IL-10比值升高,提示ACS患者动脉斑块形成与Th1细胞及其分泌的前炎性因子IL-18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应用罗哌卡因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进行分娩镇痛对产妇血清中IL-6、IL-8、IL-10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例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Ⅰ组)和对照组(Ⅱ组),每组100例.Ⅰ组在宫口开至2~3 cm时开始采用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方法进行分娩镇痛;Ⅱ组按产科常规处理.观察分娩镇痛前30 min、分娩镇痛后2h、分娩后24h、48 h和72 h五个时点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 10( IL- 10)水平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分娩镇痛后血清1L-6、IL-8、IL-10水平与分娩镇痛前值比较均升高(P<0.01),一般在分娩后24 h达峰值.比较血清IL-6、IL-8、IL-10浓度变化,Ⅱ组较Ⅰ组升高更为明显(P<0.05).结论 应用罗哌卡因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进行分娩镇痛可有效地降低产妇分娩后炎性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瘦素(leptin)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在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中的动态变化,并分析它们与ACI病情严重性之间的关系。方法60例ACI患者在发病后24h内入院,分别在入院后第1、3、7天抽取空腹静脉血3ml,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方法动态检测血清Leptin和IL-6-IL-8的水平,采用欧洲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European Stroke Scale,ESS)评价ACI的严重程度。同时检测30例健康成人作对照组。统计学方法采用方差分析与直线相关分析,SPSS11.5统计软件包处理。结果ACI组Leptin和IL-8水平在发病后第1、3、7天均高于对照组(P〈0.05),IL-6发病后第1、3天明显增高(P〈0.01),而第7天呈下降趋势,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S在ACI发病后第1、3、7天分别为76.77±26.42,70.02±29.17,74.65±28.42。ESS与IL-8水平间有明显相关关系(P〈0.05),但与血清IL-6,Leptin水平之间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血清Leptin,IL-6,IL-8在ACI发病后水平升高,说明炎性免疫因素可能参与ACI发生、发展过程。此外,血清IL-8的水平还能反映ACI病情轻重。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癫痫患儿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癫痫患儿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56例原发性癫痫患儿治疗前及抗癫痫治疗3个月后血清IL-2、IL-6及TNF-α水平;对照组为同期30例健康查体儿童,年龄及性别与实验组匹配.一次性测定上述指标。结果:癫痫患儿治疗前血清IL-2、IL-6及TNF-α水平明显高于时照组(P〈0.01);治疗后血清IL-2、IL-6及TNF-α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结论:癫痫患儿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临床药物治疗时细胞因子水平有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炎症细胞因子含量的变化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方法:将75例脑梗死组患者按照1995年中国脑中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的评分结果分为轻度脑损伤(轻度)组,25例;中度损伤(中度)组,28例;重度损伤(重度)组,22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正常者70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a(TNF-a)、白细胞介素-1B(IL-1B)、白细胞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的含量。结果:脑梗死组患者血清TNF—a、IL-1B、IL-6和CRP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均〈0.001),脑梗死组中各亚组之间比较:重度组的含量分别高于中度组和轻度组(P〈0.05和〈0.01),中度组含量高于轻度组(P〈0.05),随着患者血清中炎症细胞因子含量的升高,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score)也增加,两者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论:脑梗死急性期存在炎症反应,检测血清TNF—a、IL-1B、IL-6和CRP的含量有助于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的判断。其中CRP对神经功能损伤有独立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