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下颌第三磨牙牙尖数与牙根数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下颌第三磨牙的牙尖数与牙根数的关系,为临床拔除阻生齿提供依据。[方法]记录210颗临床拔除的下颌第三磨牙的牙尖数和牙根数目,统计牙尖、牙根间的相关性。[结果](1)下颌第三磨牙4尖型和5尖型多见,占79.53%;5尖型两根者多见,占56.86%,为本组临床最多见类型;(2)牙尖数增多时,其牙根的数目也增加,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通过观察下颌第三磨牙的咬合面牙尖数目的多少,可间接推导该牙的牙根数目,有助于临床顺利拔除阻生牙。  相似文献   

2.
下颌阻生齿形态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468个离体下颌第三磨牙阻生齿的牙冠与牙根形态。结果表明;随牙冠周径,高度,牙尖数的增加,牙根数目增加,异常根尖数亦增加。牙冠近远中径大于颊舌径,双根和多根牙占82%。认为牙冠形态的分析对部分阻生齿在没有X线辅助了解牙根长的情况下,设计合理的手术方案,进行正确拔牙术,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临床拔除下颌第三磨牙提供参考数据。方法:对207颗离体下颌第三磨牙的牙冠与牙根进行解剖学观察和比较,从中找出冠形、根形以及冠根配布规律。结果:①下颌第三磨牙的牙冠根据牙尖的数目可分为三尖型占2.41%,四尖型占31.4%,五尖型占53.14%,六尖型占12.08%,七尖型占0.97%;②下颌第三磨牙的牙根根据数目和形态可分为融合根型占34.3%,双根型占63.29%,三根型占2.41%;③冠根配布规律:三尖型者均为融合根,四尖型者以融合根为主,五尖及其以上者均为双根和三根。结论:根据牙冠与牙根的配布规律从牙冠的牙尖型可基本推出牙根类型和形态,为临床拔除此牙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的X线表现特征,对1164颗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根尖片进行观察及统计分析。结果,阻生牙以近中阻生最多,垂直阻生次之,水平阻生居第三,这三类阻生牙占总数的94.24%;牙根数目以双根最多,单根次之,多根最少;牙根形态以相对弯曲最多,直根次之,近中弯曲居第三;第二,第三磨牙龋坏与近中阻生关系最为密切。认为通过术前拍片了解牙根数目及形态,是保证顺利拔除该牙的可靠手段,酌情拔除近中阻生的下颌第三磨牙,对于预防下颌第二磨牙龋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活髓下颌第一磨牙根纵裂的解剖学病因.方法 对68颗拔除后证实为根纵裂的下颌第一磨牙及同龄正常的同名牙齿进行解剖学对比.结果 牙合面磨损、牙冠高度的降低、牙合面向远中面倾斜的角度以及近中根直径的缩小与正常同名牙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牙合面的过度磨损导致牙冠高度的丧失、牙合面向远中倾斜角度的增加以及近中根本身的发育缺陷是造成根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下颌阻生齿的形态特点及临床应用500例分析李保柱(东海县人民医院口腔科222300)根据500例阻生齿拔除的临床经验,结合X线片记录,将下颌阻生齿的形态特点从临床应用角度讨论如下。1牙冠形态下颌阻生智齿牙冠常略小于邻牙,面的牙尖沟窝及颊面、发育沟不如...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下颌第二恒磨牙牙根及根管的数目和形态。方法 将40颗下颌第二恒磨牙用脱钙透明法制作成透明牙体模型。观测牙根及根管的数目和形态。结果 下颌第二恒磨牙牙根2或3个根管较常见。分别占52.78%,44.44%。根尖孔至根尖平均距离;近、远中分别为0.8、1.0mm。结论 下颌第二恒磨牙牙根及根管的形态较复杂。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锥形术CT(CBCT)分析泸州地区上颌第三磨牙牙根数目及根管形态.方法 收集2016年9月至2017年2月在该院门诊就诊的200例患者的321颗上颌第三磨牙,记录患者年龄、性别,拍摄CBCT影像学资料,分析上颌第三磨牙牙根数目的左右间和性别间差异.结果 纳入研究的321颗上颌第三磨牙中,牙根数目以融根牙(56.70%)为主,其次为三根牙(26.48%);根管数目以三根管(38.94%)为主,其次为单根管(30.84%);根据Vertucci根管系统分类,以Ⅰ型根管(65.73%)为主,其次为Ⅴ型根管(10.60%).上颌第三磨牙牙根数目在左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颌第三磨牙牙根数目多样,根管形态变异性大,根管系统复杂.  相似文献   

9.
人类第三磨牙的形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阙玉玲  李震 《医学文选》2000,19(3):311-311
第三磨牙的形态变异很大,长期以来,对于它的形态变化研究很少,特别是在其形态分类上未见有过报道,为此,我们进行了这方面的收集与分析工作。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 来自本院、广西医科大学、南宁市卫生学校收集的广西境内成人颅骨上的第三磨牙,共计196颗。1.2 方法 由于第一、第二磨牙的牙尖数目多恒定在4~5个,因此,对于第三磨牙的形态分类我们也从牙尖入手。方法是:如牙冠上有三个牙尖者,称三尖牙,有四个牙尖者,称四尖型,依此类推。对于牙冠上的牙尖细小,数量较多,而且邻尖有相互融合现象,界限不清者,则命名为联尖牙。2 结 果  根…  相似文献   

10.
福建人下颌切牙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下颌切牙牙冠、牙根及根管形态特点,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拍摄离体下切牙近远中向X线片,测量髓角及釉牙骨质界处唇侧牙体组织厚度;记录根面凹陷情况,测量根长及距根尖处牙根近远中向厚度;将样本制成透明标本,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下切牙根管系统情况.结果 (1)下颌中切牙和侧切牙髓角处唇侧牙体厚度为(1.84±0.23)和(1.93±0.23)mm,釉牙骨质界处厚度为(1.97±0.20)和(2.07 0.23)mm;(2)下颌中切牙和侧切牙根面凹陷的发生率为40.35%和76.79%,距根尖4 mm处牙根近远中向中1/3平均厚度为2.29,2.28 mm,下颌中切牙与侧切牙距根尖3~6 mm处牙根厚度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3)根管类型中,下颌中切牙和侧切牙双根管发生率为9.6%和19.2%,侧副根管的发生率分别为29.8%和38.5%.结论 由于下颌切牙唇侧牙体组织较薄,牙体预备时注意牙体的预备量;根管治疗时应注意根管类型,避免遗漏并防止侧穿;下颌切牙牙根的近远中径较小,所选根管桩直径不宜过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掌握维吾尔族人下颌第一恒磨牙的解剖特点。方法采集维吾尔族人离体下颌第一恒磨牙105颗,锥形束 CT(cone-beam,CT)法观测牙根变异及根管分类(Weine 分类);挑选出牙体完整的离体牙标本63颗,游标卡尺法测量8项牙体形态参数。结果维吾尔族人下颌第一恒磨牙牙齿总长度均值为18.9 mm,近中根长度均值为13.9 mm,远中根长度均值为12.8 mm;以双根型最多见(94.3%),三根型发生率较少(5.7%),未检出单根型;近中根根管多为2-2型(83.8%),远中根多为1-1型(84.8%)。结论维吾尔族人下颌第一恒磨牙牙根及根管形态的变异度较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数字成像曲面体层摄影技术研究颌骨后部解剖标志显现情况,并进行测量,为正颌外科、智齿拔除术和种植义齿的颌骨手术进路、深度等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种植义齿术前数字曲面断层片100例,均采用标准全口曲面体层位投照,进行图像数字化处理,观察颌骨后部解剖标志显现情况并进行测量。结果颏孔前后位置高低及颏孔区下颌骨体高度左右基本一致, 42例患者看到颏管影像。磨牙区下颌管与牙根尖距离从前向后逐渐减小,下颌神经管显现率从后向前逐渐降低,下颌管直径左右两侧无明显差异。磨牙区下颌体高度及磨牙区下颌管上缘至牙槽嵴顶的距离从前向后逐渐减小。下颌第三磨牙阻生组中近中倾斜角平均为48.80°,萌生组中近中倾斜角平均为6.84°。阻生组磨牙后间隙比萌生组小,二者之间具有统计学上差异(P<0.05)。萌生组与阻生组磨牙后间隙/牙冠近远中径的平均值分别为1.17、0.62(P<0.05)。萌生组与阻生组牙冠近远中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下颌第三磨牙阻生的发生率与近中倾斜角呈正相关(P<0.05),而与磨牙后间隙呈负相关(P<0.05)。上颌窦显现情况为90%,最大范围向前达到尖牙区,向后达到上颌结节区。结论数字化曲面体层摄影能够获得正颌外科、智齿拔除术及种植义齿足够的颌骨特征信息,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研究下颌第三磨牙根管形态。方法:利用透明牙技术对147颗下颌第三磨牙进行处理,在体式显微镜下观察根管形态并进行分析。结果:147个下颌第三磨牙中,66个为融合根,81个为分叉根。融合根的下颌第三磨牙根管类型主要为Ⅴ型,占41.0%;分叉根的下颌第三磨牙根管类型主要为Ⅳ型,占41.3%。根管侧支,根尖分歧,管间交通,根尖Delta在下颌第三磨牙中均有出现。融合根下颌第三磨牙管间交通的发生率高达51.5%。结论:下颌第三磨牙根管形态变异较大,根管治疗过程中应仔细探查和处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采用二次分冠“抽屉”式拔除法拔除阻生齿的临床效果。方法观察实验组60只阻生齿用二次分冠法拔除效果,与对照组60只阻生齿常规翻瓣法拔除比较。结果二次分冠法拔除阻生齿成功率为95%。实验组手术时间明显比对照组手术时间短(P<0.05)。两组患者局部肿胀、疼痛和张口受限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二次分冠法拔除阻生齿,手术简便,时间短,术后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5.
磨牙半牙切除术后修复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下颌磨牙半牙切除术后固定修复的疗效。方法:对20颗牙根严重受累的下颌磨牙行半牙切除术,术后12周对20颗患牙分别采用单端固定桥、双端固定桥或单冠修复,观察术后3个月、6个月、1年时的修复效果并进行评价。结果:20颗患牙3个月后复查,17颗满意,3颗基本满意,满意率85%;6个月后复查,15颗满意,3颗基本满意,2颗不满意,满意率75%;12个月后复查,13颗满意,4颗基本满意,3颗不满意,满意率65%。结论:下颌磨牙半牙切除术后固定修复是保留患牙的良好方法,建议采用双端固定桥、联冠单端固定桥修复,谨慎采用单冠修复,若作为活动义齿基牙,建议只作根面覆盖义齿修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下颌第三磨牙前倾阻生致食物嵌塞作铸造金属全冠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126例患者经完善的牙体牙髓根尖周治疗后,采用铸造金属全冠修复后观察3~5年。结果:126例观察3~5年后,未见松动和脱落,自诉咀嚼功能恢复良好。9例牙龈有红肿出血,经牙周治疗与手术切除部分牙龈后,恢复正常,2例出现牙髓炎症状,经邪合面开洞,行根管治疗后,症状消除。结论:下颌第三磨牙前倾阻生致食物嵌塞,铸造金属全冠修复后效果良好。满足中老年患者不拔牙的治疗需要,同时解决了第二磨牙与第三磨牙之间的食物嵌塞。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安氏Ⅰ类错患者中,采用微型种植体作支抗,压低下颌磨牙的临床效果及其作用特点。方法选择12例成人患者,将24枚微型种植体植于下颌第一磨牙近、远中的颊侧牙槽骨内,Ni-Ti螺旋弹簧拉长后分别连接于下颌第一磨牙带环颊侧,来压低下颌第一磨牙。测量磨牙的压低量、颊舌向的位置变化、近远中倾斜度以及磨牙移动的速度,并通过治疗前后的X线片对比以观察磨牙牙根有无吸收,牙周膜腔的变化情况。通过测量下颌第二磨牙与下颌中切牙的位置变化来衡量支抗强弱。结果下颌第一磨牙平均压低3.5mm,疗程5.2个月,平均移动速度0.67mm/月;磨牙牙冠近颊尖、远颊尖分别颊向移动1.2mm、1.3mm。磨牙牙根没有吸收,牙周膜腔宽度没有改变。下颌第二磨牙与下颌中切牙的位置没有改变。结论所有下颌磨牙均被压低到了恰当的位置,为对颌牙的修复治疗提供了足够的间隙。同时该方法临床操作简单易行,适于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评价同一牙龄组不同矢状骨面型患者第二恒磨牙的发育及萌出状态特征,探讨其与不同矢状骨面型关系。方法选取近3年口腔科门诊错牙合畸形患者74例,其中男32例、女42例,牙龄11岁(根据Becker牙龄评价标准确定)。将患者分为骨性Ⅰ类(28例)、下颌骨骨性Ⅱ类(23例)和上颌骨骨性Ⅲ类(23例)3组。观测、描记、测量数字化X线曲面断层片和数字化头颅侧位片,确定第二恒磨牙发育状况(Nolla评价)及萌出位置。采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并分析。结果 11岁牙龄不同矢状骨面型组别上下第二恒磨牙发育阶段(Nolla评价)及萌出高度和角度未见显著差异(P均〉0.05)。PP长度与上下颌第二恒磨牙的发育阶段(Nolla)及萌出高度呈正相关(r1=0.284,P〈0.01;r2=0.288,P〈0.01;r3=0.233,P〈0.05),而与上颌第二恒磨牙的萌出角度呈负相关(r=-0.236,P〈0.05)。GM长度和上下颌第二恒磨牙的发育阶段呈正相关(r1=0.309,P〈0.01;r2=0.328,P〈0.01)。11岁牙龄ANB角和上颌第二恒磨牙萌出高度呈正相关(r=0.205,P〈0.05)。结论 11岁牙龄不同矢状骨面型的儿童,第二恒磨牙发育早晚、萌出高度和角度未见差异。11岁牙龄儿童PP长度越大,第二恒磨牙发育的越早,萌出高度越高、角度越小。GM长度越大,第二恒磨牙发育的越早。11岁牙龄的儿童ANB角越大,上颌第二恒磨牙萌出高度越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评价11岁牙龄儿童不同矢状骨面型患者第二恒磨牙的萌出位置和发育阶段,分析其与不同矢状骨面型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牙龄11岁错畸形患者74例(根据Becker牙龄评价标准确定牙龄)。根据患者矫治前数字头颅侧位X线片,测量3组患者的SNA角、SNB角、ANB角以及APDI值,依据测量值将其分为骨性Ⅰ类组、下颌骨骨性Ⅱ类组和上颌骨骨性Ⅲ类组。同时根据头颅侧位X线片和数字化曲面断层X线片,测量第二磨牙的萌出高度、角度和发育阶段。采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1岁牙龄儿童在不同矢状骨面型中,上下颌第二恒磨牙萌出高度、角度和发育阶段均未见显著差异(P>0.05);PP长度与上颌第二恒磨牙的萌出高度及发育阶段呈正相关性(P<0.01),与萌出角度呈负相关性(P<0.05);GM长度与上下颌第二恒磨牙的发育阶段呈正相关性(P<0.01),但与下颌第二磨牙的萌出高度和角度无相关性(P>0.05)。结论通过11岁牙龄组的第二恒磨牙萌出高度、角度、发育阶段与不同矢状骨面型相关性分析可推断,11岁牙龄组儿童上颌骨长度越长,上颌第二磨牙萌出高度越高,萌出角度越小,发育时间越早;下颌体长度越长,上下颌第二磨牙发育越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