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题释义: 骨骺损伤:骺板软骨细胞共分为4层,骨骺损伤后骺软骨的结构发生了一系列修复重建性改变,其中骺板软骨增生层和肥大细胞层的细胞增生、分化、代谢活跃。由于肥大细胞层细胞增大,基质稀少,形成了骺板中最薄弱部位,故受到压力时变化最为显著。 骺板厚度变化率:为随着时间延长,骺板厚度逐渐增加,单位时间内骺板厚度增长的比率。主要是指不同时间节点,骺板厚度生长变化情况。用于观察跨骺板钢板内固定一段时间,取出内固定物后骺板厚度的生长变化情况。 背景:临床上儿童干骺端、骺板周围骨折比较常见,跨骺板钢板内固定对稳定骨折有较为重要的作用。但内固定一定周期后取出内固定物,继续观察一定时间骺板的发育恢复情况鲜有报道。 目的:设计骺板周围骨折动物模型,分析跨骺板置入锁定钢板一定周期取出钢板,继续观察一段时间后骺板的生长抑制情况。 方法:建立32只幼兔右股骨远端骺板上方5 mm骨折模型,随机分4组,每组8只。应用相同型号钢板和螺钉,跨骺板周围骨折线行钢板置入内固定。术后2,4,8,12周取出内固定物,继续观察2周处死幼兔。取出股骨标本,测量股骨长度;作病理切片,测量骺板厚度及肥大细胞计数;观察形态学中肥大细胞及骺板厚度变化情况。将骨折模型作为实验组,以左股骨远端骺板作为对照。 结果与结论:①实验组在内固定2周后,取出钢板继续观察2周,股骨长度、骺板厚度、肥大细胞计数等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实验组内固定4,8,12周,取出钢板继续观察2周,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股骨长度、骺板厚度、肥大细胞计数等指标未能完全恢复至正常,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③结果表明,在内固定物不伤及骺板的前提下,跨骺板钢板内固定初期(≤2周)取出钢板继续观察2周,适当压力作用对骺板生长发育未产生显著影响;④但持续过久压力限制时(≥4周),内固定对骺板压力限制时间过长,虽然也及时取出内固定,但肢体长度、骺板厚度、肥大细胞计数等指标均未能完全恢复正常,可导致骺板生长部分或者完全阻滞,引起肢体畸形及骺板发育停滞。 ORCID: 0000-0003-2448-9683(崔庆达)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
背景:采用离心管技术体外培养骺板细胞的报道已很多。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离心管内培养的骺板细胞生成类骺板组织的影响。 方法:获取3周龄新西兰白兔股骨远端的骺板组织,利用组织块纱巾培养法获得骺板细胞,加入含有10 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DMEM培养液,连续培养4周。 结果与结论:离心管内聚集的骺板细胞在含有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DMEM培养液中形成类骺板样组织块。在组织块外周形成类似骺软骨的生发层,中心的骺板细增殖情况良好,向肥大细胞方向分化。类骺板样组织甲苯胺蓝及番红“O”染色阳性,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呈强阳性。说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能够促进离心管中的骺板细胞形成富含蛋白聚糖及Ⅱ型胶原等细胞外基质的类骺板样软骨组织。  相似文献   

3.
背景:当儿童四肢骨折涉及骨骺和干骺端骨折时,治疗方法多种多样。针对不同的治疗方法,对骺板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也较多。但多局限于不同直径克氏针或空心螺钉内固定对骺板发育的影响,而钢板置入跨越骺板内固定,对骺板生长发育影响及影响程度目前国内外文献报道较少。目的:制备幼兔骺板周围骨折模型,观察跨骺板钢板置入内固定以及取出内固定物后对骺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建立幼年家兔右股骨远端骺板上方5 mm横断骨折模型60只,应用相同型号"L"型钢板和4枚螺钉跨骺板及骺板周围骨折线钢板内固定。造模后2,4,8,12周处死8只,取出股骨标本,测量股骨长度、骺板总厚度及单位柱内肥大细胞计数,观察组织形态学和特殊软骨染色中肥大细胞及骺板厚度的变化;另外7只取出内固定,继续养殖2周后处死,再次观察以上指标。左股骨远端骺板作为对照组。结果与结论:钢板组在造模后2周上述观察指标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钢板组在造模后4,8,12周上述观察指标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0.001)。造模后2,4周取下钢板,继续观察2周,发现股骨长度、骺板总厚度及单位柱内肥大细胞计数等观察指标都有不同程度恢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造模后8,12周取下钢板,继续观察2周,发现股骨长度、骺板总厚度短缩,单位柱内肥大细胞个数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提示跨骺板钢板内固定初期(2周内),在内固定物不伤及骺板的前提下,适当压应力作用对骺板生长发育未见显著影响;但持久过度钢板限制(4周)将导致骺板生长部分或者完全阻滞,主要引起肢体成角畸形及骺板发育阻滞。跨骺板分别固定2,4,8,12周后,取出内固定继续观察2周,发现在第2,4周两个时间点取出内固定后,股骨长度、骺板总厚度、单位柱内肥大细胞计数等观察指标都有不同程度恢复或者接近正常值。而在第8,12周两个时间点取出内固定后,继续观察2周,上述观察指标与正常值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增殖层和肥大层软骨细胞细胞核失去分化增殖能力,股骨长度和骺板厚度很难恢复到正常的程度。  相似文献   

4.
<正> 本文的目的在于根据得出的部分发育指标,探讨膝部长骨的千骺融合时间与身高等发育指标的关系。采用西安市2612例学生的活体在下午三时以后,按Martin—Saller氏测量标准(1957)和我国正常儿童青少年体格发育调查研究实施方案(1976)的规定进行,测量结果的统计分析,列出了身高,坐高,下肢长三项体质发育常数,并绘制了相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骺板不同部位损伤对骺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用新西兰白兔96只,估算骺板损伤面积百分比,随机分组制备股骨远端骺板中央及外侧边缘区损伤模型,术后不同时间从大体和组织学观察骺板发育情况。结果直径2.0mm、3.0mm和3.5mm组骺板损伤面积百分比分别为(3.33±0.42)%、(6.77±0.23)%和(9.05±0.30)%。术后骺板中央区损伤3.0mm组和3.5mm组出现生长阻滞,而外侧边缘区损伤3.5mm组出现生长阻滞 外侧边缘区损伤3.0mm组和3.5mm组出现髁部发育阻滞及外翻成角畸形。组织学观察发现骺板损伤区骨桥形成,软骨细胞呈“岛状”分布,排列不规则,周围被骨桥包绕。结论骺板发育阻滞与损伤面积百分比有关,中央区损伤主要引起肢体短缩畸形,而外侧边缘区损伤主要引起肢体成角畸形及骺板横向发育阻滞 骺板损伤后其损害是永久性的 骺板损伤后软骨细胞修复能力有限。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锌转运体-1(Zinc transporter 1,ZnT1)和游离锌离子在小鼠骺板软骨细胞的定位分布,探讨ZnT1影响骺板软骨细胞锌离子代谢从而参与骨骼生长的可能机制。方法应用浸入式金属自显影技术(AMG)观察锌离子在小鼠肋骨骺板内的定位分布;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ZnT1在小鼠骺板软骨细胞的表达。结果金属自显影技术显示游离锌离子在小鼠肋骨骺板肥大带、增殖带和静止带三层区域结构内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中肥大带软骨细胞层锌离子含量最高;ZnT1免疫阳性反应产物主要定位于软骨细胞膜附近,在小鼠肋骨骺板三层区域结构内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从肥大带到静止带,软骨细胞膜上的ZnT1免疫反应逐渐减弱。结论小鼠肋骨骺板内存在大量的游离锌离子和ZnT1蛋白,提示ZnT1可能参与锌离子在软骨细胞的转运和代谢,在骨的形成和发育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7.
骺板移植的实验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实验研究将3 ̄5月龄幼狗12条分为二组进行右侧腓骨上端骨骺游离原位再植。一组为带血管骺板移植,另一组为不带血管骺板移植。经组织学及超微结构观察表明,带血管移植的骺板的形态学表现与正常对照侧相似,而不带血管移植的骺板则变性、坏死和吸收。从而证实了骺板移植须有血供存在,也证实了带血管骺板移植具有临床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8.
背景:寰椎发育演变过程复杂,研究报道较少,CT成像能很好地显示寰椎解剖。明确寰椎正常发育过程、解剖结构、发育变异与畸形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利用CT影像解剖展示寰椎正常发育与变异。方法:收集厦门市儿童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内0-14岁患者的寰椎CT资料,最终纳入732例患者的CT资料,观察寰椎前弓及双侧椎弓骨化中心,椎弓、前正中、后正中骺板、横韧带结节及寰椎发育变异或畸形。结果与结论:(1)732例患者中,CT图像显示寰椎正常发育679例(占92.76%);发育畸形或变异53例(占7.24%),其中骨环不完整27例,出现副骨化中心及副骺板23例,寰枕关节畸形3例;(2)寰椎骨化中心3个,包括椎弓侧块2个和前弓1个,2个椎弓出现于胎儿期,1个前弓出现于生后2 d-2岁,中位年龄为6个月,四分位距为4-11个月;(3)寰椎骺板4个,包括椎弓骺板2个、前正中骺板1个、后正中骺板1个,2个椎弓骺板闭合中位年龄是6.2岁,年龄四分位距为4.5-7岁;前正中骺板出现率为37.43%,闭合年龄中位数为4.8岁,年龄四分位距为2.8-6.0岁;后正中骺板闭合年龄中位数为2...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猪股骨头内滋养动脉的分布规律及其意义。方法 选择20例带髋周血管的新鲜猪股骨头标本,制备成股骨头内滋养动脉铸型标本。肉眼及显微镜下观察股骨头骨内动脉的来源、数量、走行特点及分布情况,显微镜下测量股骨头内滋养动脉中最粗骺动脉主干起始点的外径。结果 在猪股骨头内,动脉依其分支走行分布可分为骺动脉区、骺动脉网区和骺上动脉区共3个区。骺动脉起源于支持带动脉,其总数量为5~13(8.7±2.2)支;骺动脉区分为上骺动脉、下骺动脉、前骺动脉3组,分别为(3.2±1.4)、(3.2±1.3)、(2.3±0.8)支,各组中最粗支起始点外径分别为(0.43±0.16)、(0.50±0.08)、(0.34±0.12)mm。3组骺动脉沿皮质下走行,跨越骺板后直接吻合交通形成骺动脉网区。3组骺动脉及骺动脉网向上发出的呈辐射状分支组成骺上动脉区,分布于股骨头软骨下,近中央致密,近周边稀疏。结论 在猪股骨头内,动脉根据其分支、走行及分布分为3个区,其中骺动脉区动脉的走行特点和口径大小为显微吻合提供了解剖学基础,骺动脉网的存在可能为股骨头整体供血理论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正> 本文根据西安市1361名学生的X线拍片观察,得出了西安市学生膝部长骨的干骺融合时间和各年龄组的融合率,并与其他学者的报告做了比较,探讨了近年来身高增长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用20只纯种日本大耳白幼兔,实验组连续二次、间隔24h经静脉注入纯制大肠杆菌内毒素(100μg/kg),建立革兰氏阴性菌败血症休克模型,二周末处死,以99mTc-MDP骨显像法及病理学检查观察模型动物骨骼系统改变情况,评价DIC过程对骨骼系统的影响。结果发现,在第二次静脉注射内毒素一周后,实验组动物长骨骨端血流量计数对比值显著下降,二周末病理检查,证明出现了多发性骨坏死,并集中地发生在长管状骨骨端,分别为股骨髁、肱骨头、胫骨上端、股骨头及尺骨近端。病理表现为骺及干骺端侧髓腔内骨髓细胞坏死,以及骺板干骺端侧的软骨细胞柱、新生及成熟骨小梁的坏死崩解。部分动物有整块骺板的变性及坏死。实验发现,骨坏死的发生和分布,与骨微循环结构的破坏密切相关。这表明,内毒素及其引发的DIC反应可以破坏骺区的骨微循环系统,引起幼兔全身多发的以骺板为中心的骨坏死。本研究提示,内毒素及其引发的DIC过程可能是严重革兰氏阴性菌败血症后,儿童后遗骨发育障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陈亚平  王丽 《解剖学杂志》1999,22(3):230-232
目的:探讨骺板胶原纤维受到牵拉后其胶原纤维超微构筑的变化。方法:将经外固定器牵拉分离后儿童胫骨远端及近端骺板制成标本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骺板经牵拉后其胶原纤维超微构筑发生了改变,胶原纤维趋向于力的纵轴方向排列。结论:经牵拉后,骺板胶原纤维超微构筑发生了改变,排列具有定向性。  相似文献   

13.
桡骨下端骺线与骺软骨板的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积累国人桡骨下端骨成熟情况的年龄变化资料,作者在成都地区拍摄的108个正常人左侧手腕部后前位X线片上,对桡骨下端的骺线与骺软骨板进行了观测。结果:1.骺软骨板完整,即尚未形成骺线者,男:18岁15.38%,17岁46.63%;女:18岁4.17%,17岁6.67%。已形成骺后者,男:18岁65.39%,17岁28.57%;女性:18岁91.67%,17岁80.00%。2.全部骺线的内侧端都是位于桡骨的尺切迹关节面内。3.骺线至桡骨腕关节面的垂直距离,男平均为7.05mm,女为5.88mm。4.同性别的18岁组与17岁组比较,各项测量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男和女比较,各项测量结果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5),且都是男大于女。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三组压力固定模式的预压值对兔股骨骺板加压,测试阻止兔骺板生长的阻滞压力,以指数函数表达骨骺板生长时间的关系,由此得到二者的关系方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运用多层螺旋CT灌注技术,评价正常乳猪股骨头骨骺、骺板软骨、干骺端的血液供应特点。方法:对15只2周龄健康乳猪进行多层螺旋CT电影模式灌注扫描,共获得26个股骨头的完整图像资料;统计并比较骨骺、骺板软骨、干骺端三个解剖区域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对比剂峰值时间(TTP),并与相应组织学观察结果相对照。结果:骺板软骨的BF高于骨骺(P〈0.05)。各解剖区域中,干骺端的BV最高(P〈0.05)、MTT最长(P〈0.05),骺板软骨的1TrP最短(P〈0.05)。组织学检查发现,海绵状骨松质的血管密度最高(70~95支/mm^2),其次为生长板软骨(60~80支/mm^2),骨骺软骨的血管密度最小(15~25支/mm^2)。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能够显示股骨头不同解剖区域的血液灌注特征。  相似文献   

16.
股骨下端动脉的分布与吻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动脉灌注,本实验研究了100侧不同年龄(新生儿至87岁)尸体标本股骨下端的血液供应,其血液主要来自膝上内、外侧动脉、膝降动脉和膝中动脉。除膝中动脉外,上述动脉均围绕股骨髁上部,组成囊外动脉环。完整者占55±4.97%,前部借骨膜动脉网间接相连者占45±4.97%。骺软骨板干骺侧的动脉呈刷状排列,以陡转的毛细血管袢紧接肥大软骨细胞层。干骺前、后动脉发自囊外动脉环和网,分布于髁上部。骺内、外侧动脉各发自膝降动脉和膝上内、外侧动脉,分布于内、外侧髁的内、外侧区。骺前和骺髁间动脉各发自骨膜动脉网和膝中动脉,分布于髁间区。骺动脉在骨化区互连成毛细血管前动脉和毛细血管网,在骨骺中,藉管径25~100μm的吻合支连接成丛。随骺板的闭合,干骺动脉与骺动脉之间乃建立广泛吻合。本文对股骨下端动脉的形态、经过、分布及其临床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用血管灌注方法对40侧出生到3岁婴幼儿胫骨骺内的软骨管进行了研究。软骨管起源于软骨骺骨膜动脉,主要经骺的前、后面进入骺内。关节软骨内无软骨管。近侧骺生长板内偶有血管穿过。对软骨管的形态特征与临床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股骨下端骺微血管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报道用微血管造影及组织切片的方法,观察了18例胚胎和10例儿童的股骨下端骺。结果发现仅关节软骨内无血管。而软骨骺内的血管分布有一定规律:从髁间窝来的血管分布于骺中心区域;两髁侧面来的血管分布于两髁外侧份;骺软骨板附近的血管主要来自髌面上方及髁间窝上方。骺骨化中心最早围绕软骨管发生。骨化向周围扩展的速度不均匀,靠近血管处比远离血管处扩展块。骺未化骨时,其内的血管处于软骨管内,在化骨过程中,部分转变为骨骺血管,继续供应骺骨化中心: 2岁前,仅由3~5支来自髁间窝的血管供应;2岁后,髌面上方来的血管也开始进入;5岁后,两髁侧面来的血管相继开始供应骺骨化中心。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是对新西兰幼兔股骨远端骨骺进行体内和体外牵张实验.16只兔右股骨经5~10N力每3天一次牵张.4周后的股骨长度值明显大于左侧和0N组.形态学变化是受牵张的骺板增厚,软骨细胞增殖且无骨骺分离骨折.体外骺板抗断裂测试显示夸张后的骺板强度不低于未经牵张的对照侧.8只动物16根股骨于体外接受20~100N力的牵张,其骺板的塑性变形度随牵张力值的增高而增大,抗断裂强度亦不低于未经牵张的骨骺.这些结果表明适量的牵张力和/或低牵张速率是实现“软骨分离”或骨延长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正> 本文通过灌注造影、切片观察探讨了胎儿新生儿股骨近端血运变化的特点:结果如下:(1)骨骺动脉是胎儿、新生儿股骨头的主要血运来源,未见到圆韧带动脉和干骺端动脉进入该区;(2)干骺端的毛细血管袢自胎儿16周起已完好地形成,未见血管穿通骺板进入骨骺。作者还观察了不同时期胎儿和新生儿软骨管形态和结构,探讨了骺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