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动态变化对预防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意义。方法将180例骨折患者按不同骨折部位分为手足组30例、上肢组30例、下肢组40例、骨盆组40例、脊椎组40例,分别于入院后、术前、术中、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术后第5天动态监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同时选取体检健康者50名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180例骨折患者中有17例并发DVT。并发DVT组、未并发DVT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DVT组术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未并发DVT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和术后第5天2个组之间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DVT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呈进行性升高,未并发DVT组呈进行性下降。不同部位骨折各组术中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术后第5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同时间点,下肢组、骨盆组、脊椎组血浆D-二聚体水明显高于手足组、上肢组(P0.05)。结论围手术期动态监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是预防骨折患者发生DVT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活动在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机械通气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作用。[方法]将某三级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2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给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常规护理,试验组在给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早期活动方案,分别在干预前及干预后第10天测量血浆D-二聚体水平、两组病人股静脉血流速度及观察有无DVT相关症状发生。[结果]试验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试验组股静脉血流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试验组DVT相关症状发生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活动方案能降低血浆D-二聚体水平、提高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安全、有效地降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病人下肢DVT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病房-手术室联动管理方案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DVT预防的效果。方法将本院2018年10月—2019年1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94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分组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7例,实验组接受病房-手术室联动管理方案,对照组采取常规预防措施,通过患者对DVT预防的知行情况、血浆D-二聚体指标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影像对比两组患者围手术期DVT预防的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对DVT预防的知行情况结果均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术后第5~7天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房-手术室联动管理方案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DVT预防有显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关节置换术后早期使用CPM机规律锻炼活动方案对下肢静脉血栓的影响。方法将行髋、膝关节置换术的住院患者1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早期使用CPM机规律锻炼,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术后2天内两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相关临床表现,监测术后第7天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对相关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术后第1~2天,观察组患者肢体温度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第1~2天,观察组踝上5 cm、髌下10 cm肢体周径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髌上10 cm肢体周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1~2天,疼痛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第7天,观察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第7天,两组患者纤维蛋白原(Fg)、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AC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使用CPM机规律锻炼能够减轻关节置换患者术后DVT的相关症状,并可降低血液粘稠度,从而降低DVT发生风险,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下肢骨折病人D二聚体定量检测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下肢骨折病人D二聚体定量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增强型乳胶免疫比浊法对109例下肢骨折患者术前、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7天进行血浆D二聚体的定量检测,跟踪观察患者病情。结果 109例患者有10例并发DVT,并发DVT组术前、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7天血浆I)-二聚体的检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呈进行性增高。未并发DVT组术前、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7天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并发DVT组与未并发DVT组相比较:术前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3天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7天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血浆D二聚体的动态监测对骨折术后并发血栓性疾病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剖宫产术后产妇穿戴弹力袜,研究其对降低剖宫产术后血浆D-二聚体浓度的作用。[方法]将100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剖宫产术后护理,实验组在常规剖宫产术后护理的基础上穿戴弹力袜,分别于术前1d及术后第6天检测两组产妇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术后第6天实验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弹力袜可有效降低剖宫产术后血浆D-二聚体浓度,从而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关节置换术后14d内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纳入我院行关节置换的藏族患者,其中全髋关节置换(THA)组33例,全膝关节置换(TKA)组121例。所有患者均于术后第1、3、7、14天行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测量股浅静脉及腘静脉内径,记录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时间及部位,并于术前、术后第1、7天检测血浆D-二聚体及血小板浓度。结果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高峰期为术后第1天,主要好发于肌间静脉,术后第7天THA组和TKA组DVT发生者腘静脉内径均较DVT未发生者宽(均P0.05);术后第14天,DVT发生者中TKA组左侧股浅静脉内径较THA组宽(P0.05)。术后第1、7天DVT发生者血浆D-二聚体及血小板浓度与DVT未发生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者下肢深静脉内径增宽,且TKA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液淤滞程度更明显、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4):3284-3285
分析应用低分子肝素钙预防血浆D-二聚体较高的孕产妇出现深静脉血栓(DVT)的应用价值。选取妇产科收治住院的60例D-二聚体高并重度妊高征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硫酸镁治疗组(对照组)与硫酸镁加低分子肝素钙(LMTH,观察组)各30例。比较两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DVT的发生率。两组治疗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未见DVT病例发生,对照组发生DVT 4例,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高危孕产妇剖宫产术后常规应用低分子肝素钙,能够有效降低血浆D-二聚体水平,从而预防下肢DVT形成,同时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早期护理干预。方法:随机将2010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40例糖尿病髋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早期护理干预。于治疗后第14天给予患肢多普勒超声检查和Glu、D-二聚体实验室检查,对比分析两组患者DVT发生率,平均Glu、D-二聚体差异。结果:观察组第14天DVT发生率、平均Glu、D-二聚体实验室监测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对预防糖尿病髋部骨折患者DVT的发生率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手术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该院胸心外肿瘤科收治的食管癌患者63例(食管癌手术组)。另选取50例健康者为健康对照组。食管癌手术组患者于手术前和手术后第1、5、14天检测血浆D-二聚体,健康对照组于体检时检测。结果食管癌手术组术前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110,P=0.000)。食管癌手术组术前临床分期为Ⅲ~Ⅳ期的患者D-二聚体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患者血浆D-二聚体明显高于无转移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第1天D-二聚体水平升至最高,术后5d开始下降,术后2周时D-二聚体明显降低。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随食管癌进展而升高,可作为判断食管癌恶性程度的辅助指标,术后D-二聚体的实时动态检测可预防肺栓塞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基于Caprini风险评估的护理干预对预防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的效果。 方法 选取我科2016年6月-2017年6月行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基于Caprini风险评估的护理。比较2组患者患肢疼痛、肿胀程度、DVT发生情况。 结果 观察组未发生DVT,对照组出现3例肌间静脉血栓。2组术后的疼痛、肿胀程度在组间、时间和交互效应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运用Caprini量表进行风险评估,并依据风险程度合理实施护理,可有效降低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背景:前期对连续被动运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改善关节活动度和缓解关节肿胀方面。目的:探讨连续被动运动对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凝血状态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影响。方法:80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等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沿用传统的方法,实行常规治疗与护理加个人土动功能锻炼;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置换后24h开始使用CPM机进行患膝关节持续被动屈曲训练。比较置换后2周两组凝血综合指数及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与结论:置换后2周试验组凝血综合指数为2.66±1.04,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2.5%;对照组凝衄综合指数为3.98±1.36,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17.5%,两组比较,试验组凝J衄综合指数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全膝关节置换后早期应用CPM机进行持续被动活动训练能改善凝血综合指数,改善患者的血凝状态,对预防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李宗婷 《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10):1072-1074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及足底静脉泵(A-V泵)系统对全髋关节置换术(THR)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4年6月~2005年6月行THR的患者40例,20例应用低分子肝素,20例间歇性应用A-V泵。全部患者于术前第1天、第3天及第7天晨测下肢髌上、髌下、踝上10cm周径,术后7d用多普勒超声仪来诊断DVT。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的下肢周径明显增加(P<0.05),第3天时足底静脉泵组下肢周径明显较低分子肝素组小(P<0.05),7d后两组逐渐缓解,与术前无明显差异。在低分子肝素应用组,4例发生DVT(20%),其中2例为近端血栓、2例为远端血栓;A-V泵组,1例(5%)发生DVT,为近端血栓。两组中血栓总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A-V脉冲系统可以显著地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和血栓形成范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卧床康复操对小肾癌接受保留肾单位手术的患者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效果。 方法 选取行肾脏部分切除术的小肾癌患者53例,根据手术先后顺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组分别采用卧床康复操和间歇充气加压泵预防深静脉血栓。比较2组血栓弹力图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结果 术后7d,2组患者发生血流减慢、肌间静脉血栓形成、深静脉静脉血栓形成的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预防小肾癌保留肾单位的术后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方面,卧床康复操的效果与间歇充气加压泵相当,且卧床康复操经济成本低,适宜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髋关节置换手术过程中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骨科实施髋关节置换手术的6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3例。手术期间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采用综合性护理干预,在术中对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有3例患者在术中发生了肺栓塞,术后1月内有5例出现了DVT;干预组1例在手术过程中发生了肺栓塞,术后1月内发生DVT 2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实施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进行术中进行综合性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减少后期康复风险,提高患者的预后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影响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栓塞发生的相关因素,为提高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栓塞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自我院2005年6月至2010年3月进行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共151例(151髋),根据患者术后有无并发深静脉血栓将患者分为血栓组及非血栓组。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合并症、术前服用糖皮质激素、甘油三酯(TG)、CHOL、患髋既往手术、术中输血、术中出血总量、血红蛋白、白蛋白、骨水泥的使用、尿管留置时间、手术持续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手术前后Harris评分等资料进行收集,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资料对比发现:血栓组患者年龄、性别以及TG与非血栓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别,P<0.05。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各项资料对比显示:血栓组患者骨水泥的使用情况以及手术持续时间与非血栓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DVT形成的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性别、TG、骨水泥以及手术时间为影响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女性、G≥1.7mmol/L、使用骨水泥以及手术时间过长为导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利伐沙班与低分子量肝素钙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疗效。方法 2009年11月~2010年10月行膝关节置换及全髋置换的患者167例,其中全髋置换患者114例,膝关节置换患者53例。以患者住院时间顺序分为两组:利伐沙班组(n=84):术后6 h内开始使用利伐沙班10 mg/d,1次/日,口服,膝关节置换术2周,全髋置换术5周。低分子量肝素钙组(n=83):手术前2 h及手术后每天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钙2500 IU,5 d。疗效评定:术前与术后行双下肢静脉超声,了解深静脉管腔大小改变、DVT发生率;凝血功能于实验开始前和治疗2 d、5 d、1周、2周、5周末各测定1次。结果①DVT发生率比较:利伐沙班组中有9例发生DVT(10.7%);低分子量肝素钙组中有15例患者发生DVT(18.1%)。②下肢静脉管腔大小前后变化比较:股浅静脉狭窄>2 mm者,利伐沙班组中有23例(27.4%),低分子量肝素钙组中有38例(45.8%);腘静脉狭窄>2 mm者,利伐沙班组中有27例(32.1%),低分子量肝素钙组中有47例(56.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凝血功能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10 s以上者,利伐沙班组0例(0%),低分子量肝素钙23例(27.7%)(P<0.01)。结论利伐沙班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较低分子量肝素钙效果更佳,且凝血功能几乎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早期功能锻炼及以健康信念模式为指导的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中老年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取北京大学深圳医院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98例接受髋、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区组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行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应用早期功能锻炼及以健康理念模式为指导健康教育模式,评价两组不同护理应用后的效果。结果 观察组护理实施后的疾病相关知识知晓评分、髋膝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下肢DVT发生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老年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应用早期功能锻炼结合以健康信念模式为指导的健康教育,可有效预防术后下肢DVT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循环驱动仪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按入院先后顺序将88例接受髋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44例。实验组采用常规预防措施加用循环驱动仪治疗为循环驱动仪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预防措施为传统干预组。术后4~7d行患侧静脉造影,了解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情况。结果两组疗效经字2检验,P<0.01,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循环驱动仪组疗效优于传统干预组。结论循环驱动仪能安全有效地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全髋及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功能康复   总被引:8,自引:7,他引:8  
目的:探讨预防全髋及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及功能康复的有效措施。方法:82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42例术前进行康复指导,术后早期即开始系统的功能锻炼,并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DVT。对照组40例按常规治疗。比较分析2组Harris评分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康复组42例患者无DVT发生,住院时间缩短,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未发生明显的出血性并发症;Har—ris评分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围手术期有效的预防、术后早期系统的康复锻炼是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措施并有助于患者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