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低电压-低碘量扫描方案在冠状动脉CTA(C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90例接受CCTA检查、体质量指数24kg/m2的患者,随机将其分均为3组:A组管电压120kVp,碘注射总量0.259kg;B组管电压100kVp,碘注射总量0.210kg;C组管电压100kVp,碘注射总量0.150kg。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触发扫描,管电流200mAs。比较各组图像质量、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剂量(ED)的差异。结果 3组CCTA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图像SNR(17.77±3.90)高于A组(15.79±2.02)和C组(14.63±3.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DIvol、DLP和ED B组[(9.49±0.21)mGy、(121.30±6.12)mGy和(1.70±0.86)mSv]与C组[(9.51±0.22)mGy、(119.64±7.35)mGy和(1.68±0.10)mSv]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显著低于A组[(23.35±13.74)mGy、(253.53±8.62)mGy和(3.55±0.12)mSv;P均0.05]。结论采用低电压-低碘量扫描方案进行CCTA可显著降低碘注射总量及辐射剂量,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源CT 100kV管电压低剂量扫描模式诊断颌面部骨折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0例颌面部外伤患者行颌面部双源CT扫描,并随机分成100kV组和120kV组,比较两组的辐射剂量和背景噪声,并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100kV组的有效辐射剂量[(0.39±0.01)mSv]低于120kV组[(0.64±0.03)mSv,t=55.902,P<0.001]。与120kV组比较,100kV组的有效辐射剂量下降了39.06%。100kV组图像的背景噪声[(29.3±4.0)HU]高于120kV组[(26.5±3.4)HU,t=3.771,P<0.001],但二者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双源CT低管电压扫描对图像质量无影响,而辐射剂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源CT智能最佳管电压调节(CARE kV)技术在儿童埋伏牙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90例埋伏牙患儿行CT扫描,并分为A、B、C 3组,每组30例,A组常规扫描(100kVp/150mAs),B组开启CARE Dose 4D扫描(100kVp/参考管电流150 mAs),C组CARE kV联合CARE Dose 4D扫描(参考管电压100kV/参考管电流120mAs)。比较3组的辐射剂量、图像平均CT值、噪声、SNR、CNR、主观评分及CT诊断与临床诊断的差异。结果 3组实际扫描管电流、管电压及辐射剂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A组比较,B组有效剂量(ED)减低约15.74%,C组ED减低26.85%;图像的平均CT值、噪声、SNR、CNR及主观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CT与临床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双源CT智能最佳管电压调节技术行儿童埋伏牙CT扫描,可有效降低辐射剂量,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不影响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使用低浓度对比剂(270mgI/ml)、低辐射剂量(管电压100kV)增强CT扫描在婴幼儿腹部CT检查的可行性。方法收集因腹部实体肿瘤或外伤需接受CT增强检查的婴幼儿90例,将其分为3组:A组为平扫与实质期管电压120kV、对比剂碘克沙醇(320mgI/ml);B组为平扫与实质期管电压100kV、对比剂碘克沙醇(320mgI/ml);C组为平扫与实质期管电压100kV、对比剂碘克沙醇(270mgI/ml)。采用4分制主观评价实质期图像质量。测量实质期的皮下脂肪标准差(SD),以及肝实质、脾实质、肾皮质、肾静脉和腹主动脉SNR和CNR,记录容积CT剂量指数(CTDI_(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剂量(ED)。对3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组实质期肝实质、脾实质、肾皮质、肾静脉和腹主动脉的SNR、CNR及主观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CTDI_(vol)、DLP、E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A组CTDI_(vol)(P=0.001、0.002)、DLP(P=0.013、0.004)、ED(P=0.003、0.001)与B组、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C组CTDI_(vol)、DLP、E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采用低浓度对比剂(270mgI/ml)联合100kV管电压进行CT增强扫描,可保证婴幼儿腹部图像的CNR,并满足临床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80 kVp管电压冠状动脉CTA(CCTA)联合体积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V(ASiR-V)图像重建应用于超重和Ⅰ级肥胖患者的可行性。方法将120例接受CCTA检查的超重和Ⅰ级肥胖患者随机分为80 kVp组和100 kVp组,每组60例,分别于80、100 kVp管电压下行CCTA,并采用权重为60%的ASiR-V进行图像重建。对比2组图像质量,各部位CT值、SNR、对比噪声比(CNR)、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对比剂剂量及有效辐射剂量。结果 80 kVp组和100 kVp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CTDIvol、DLP、对比剂剂量、有效辐射剂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主动脉根部、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及左回旋支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及左回旋支SNR、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80 kVp管电压CCTA联合60%ASiR-V图像重建应用于超重和Ⅰ级肥胖患者,可获得与100 kVp管电压相当的图像质量,且对比剂剂量及有效辐射剂量均减少。  相似文献   

6.
低剂量对比剂头颈部CT血管成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低剂量对比剂头颈部CTA成像的可行性。方法根据对比剂剂量和流率,将67例接受头颈部CTA的患者[对比剂均为碘帕醇(370mgI/ml)]随机分为2组:常规组(n=33)以固定流率(4ml/s)注入90ml对比剂和20ml生理盐水,个体化组(n=34)根据公式计算所需对比剂剂量和流率[对比剂剂量(ml)=体质量(kg)×λ(ml/kg);流率(ml/s)=对比剂剂量/(曝光时间+7);生理盐水剂量(ml)=(27.5-7-曝光时间)×流率。患者体质量为45~60kg时,λ=0.8ml/kg;61~75kg时λ=0.9ml/kg;>75kg时λ=1.0ml/kg]。测量主动脉弓、双侧颈总动脉分叉和双侧大脑中动脉起始段相应层面的增强CT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CT值和对比剂剂量,以t检验比较两组大脑中动脉图像质量。结果常规组和个体化组主动脉弓CT值分别为(414.20±6.24)HU、(435.36±6.44)HU(P<0.001);右颈总动脉分叉处CT值分别为(434.29±6.25)HU、(459.85±6.48)HU(P<0.001);左颈总动脉分叉处CT值分别为(435.42±6.26)HU、(458.43±6.42)HU(P<0.001)。常规组和个体化组右大脑中动脉起始段CT值分别为(291.03±10.08)HU、(267.55±9.88)HU(P=0.180);左大脑中动脉起始段CT值分别为(289.94±9.80)HU、(269.50±9.86)HU(P=0.169)。常规组每例对比剂剂量均为90ml,个体化组平均剂量为(59.41±7.91)ml(F=508.474,P<0.001)。常规组大脑中动脉图像质量等级优秀、良好和一般分别为28、4和1例,个体化组分别为27、6和1例(P=0.874)。结论通过个体化解决方案,降低头颈部CTA成像的对比剂剂量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基于多模型的迭代重建(ASiR-V)算法在胸部低剂量CT筛查中的应用。方法将100名受检者随机分为低剂量组(120kVp/30 mAs)和超低剂量组(120kVp/17.5 mAs),以不同权重ASiR-V(0、30%、50%、70%、100%)重建肺算法和标准算法图像。比较不同权重下ASiR-V图像的主观评分、肺算法图像的结节数量及标准算法图像升主动脉的CT值标准差(SD值),比较ASiR-V50%权重下不同主观评分的SD值。结果 ASiR-V70%肺算法图像主观评分最高,结节检出数量最多;ASiR-V50%标准算法图像主观评分最高,ASiR-V50%条件下主观评分为2、3、4及5分时,SD值分别为(24.20±1.01)HU、(20.99±2.32)HU、(19.54±2.16)HU及(16.90±2.60)HU,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ASiR-V70%及50%分别为观察肺及纵隔的最佳权重。ASiR-V50%标准算法图像升主动脉SD值为20.99HU是满足诊断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第3代双源CT肝脏灌注平均时态图像在原发性肝癌临床诊断中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收集贵州省人民医院2017年9月至2017年12月期间确诊为肝癌的患者22例,所有患者行CT灌注成像(CTP)检查,提取3~5期最佳动脉期/门静脉期图像进行融合重建,相应得到平均动脉期时态(mean temporal arterial,m TA)图像/平均门静脉期时态(mean temporal portal venous,m TPV)图像,并与常规动脉期/门静脉期图像进行比较。结果 (1)图像质量:CTP图像的肝脏(动脉期)、门静脉(动脉期)和肝脏(门静脉期)的图像噪声(SD)值均低于常规增强图像(P0.05),CTP图像的主动脉(动脉期)、门静脉(动脉期)、主动脉(门静脉期)和门静脉(门静脉期)的信噪比(SNR)值均高于常规增强图像(P0.05),CTP图像的主动脉(动脉期)的对比噪声比(CNR)值高于常规增强图像(P0.05)。(2)图像质量主观评价:CTP图像的主观评分(包括图像噪声、图像锐利度及总体图像质量)均高于相应常规增强图像(P0.05)。(3)诊断效能:CTP图像与常规增强图像均能显示所有的肝脏病灶,CTP图像对肝脏富血供和乏血供病灶的图像诊断质量均高于常规增强图像(P0.05)。结论从肝脏CTP原始图像上提取融合得到的m TA/m TPV图像的图像质量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CTP成像可用于"一站式"成像检查,无需另加做常规动脉期及门静脉期检查,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源CT头颈心一站式扫描对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20例AS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60例。对A组行头颈心一站式扫描,B组分别行常规冠状动脉CTA及头颈部血管CTA扫描。对2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及客观评价;主观评分采用3分法,客观评价指标包括左冠状动脉主干、右冠状动脉中段、颈总动脉近分叉处、颈内动脉C1段、大脑中动脉M1段血管的平均SNR及其相对于脊柱旁肌肉的CNR。记录2组CTA扫描长度、扫描时间、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剂量(ED),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96,P=0.283),SNR及CNR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t=0.828、0.761,P=0.104、0.089)。2组间CTA扫描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51,P=0.621),但A组较B组扫描时间更短[(1.30±0.12)s vs (4.08±0.69)s,t=-2.831,P=0.006],DLP[(146.03±13.05)mGy·cm vs (1 935.04±134.12)mGy·cm,t=-6.743,P0.01]及ED[(0.88±0.32)mSv vs (9.62±1.64)mSv,t=-4.056,P0.01]更低。结论对AS患者,双源CT头颈心一站式扫描技术能获得满意的冠状动脉、头颈动脉图像,同时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源CT上腹部增强扫描中低剂量技术的应用。方法搜集2011年7月至2012年2月期间来我院行双源CT上腹部增强检查的连续600例患者,按就诊时间先后分别依次采用常规管电流量(210 mAs)和低管电流量(200、190、180、170及165 mAs)扫描,分别为常规管电流量组和低管电流量组。测量、计算并评估各组患者动脉期和门脉期图像的皮下脂肪标准差(SD)值、肝脏和胰腺信噪比(SNR)、肝脏-竖脊肌和胰腺-竖脊肌对比噪声比(CNR)、图像主观质量评分以及射线剂量指标CT剂量指数(CTDI)、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结果各组患者动脉期和门脉期图像的皮下脂肪SD值、肝脏和胰腺SNR、图像主观质量评分和射线剂量指标CTDI、DLP、ED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肝脏-竖脊肌和胰腺-竖脊肌CNR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65 mAs管电流量组图像SNR、射线剂量和主观质量评分均为最低,不能满足诊断需求。结论上腹部增强CT检查,通过阶段性降低管电流量使诊断医生逐渐适应低剂量图像质量,从而普及现有设备的低剂量扫描的方法是可行的。双源CT采用170 mAs的参考管电流量,既能获得满足临床诊断的合格图像,又能大大降低患者群体接受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基于受检者体质量指数(BMI)并应用前瞻性心电门控结合iDose^4迭代重建技术降低冠状动脉CT成像(CTCA)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选取120例CTCA受检者,根据不同BMI将其分为4组,A组(BMI≤21kg/m^2)、B组(21kg/m^2〈BMI≤24kg/m^2)、C组(24kg/m^2〈BMI〈28kg/m2、D组(BMI≥28kg/m^2),每组各30例。预设A组、B组、C组、D组管电流分别为100、150、200、250mAs,应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进行扫描,之后采用iDose4迭代重建算法对图像分别进行标准滤波反投影(FBP)、iDose^4-3、iDose^4-5重建。由2名放射科医师采用4分制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估,测量图像的客观噪声。记录4组的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并估算有效剂量(ED)。结果各组中3种重建图像的客观噪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FBP相比,iDose^4-3和iDose4-5的图像客观噪声分别平均降低23.11%和35.61%,且应用iDose^4-3和iDose^4-5重建算法获得的CTCA图像主观评分≥3分的比率高于FBP(P〈0.05),但iDos4-3和iDose4-55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组受检者ED均值分别为(1.36±0.10)mSV、(1.98±0.10)mSV、(2.67±0.21)mSV和(3.33±0.24)mSV。结论应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结合iDose4迭代重建技术,根据受检者BMI采用不同扫描参数,可有效减低CTCA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精索静脉曲张患者的阴道内射精潜伏期(IELT),并研究精索静脉结扎术对IELT的影响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与IELT的关系。方法:选择接受精索静脉结扎术的有规律性生活的112例患者,术后6个月进行随访,根据术前IELT分为IELT≤2 min组及IELT2 min组,调查入选患者手术前后IELT、VAS评分及中国早泄患者性功能评价(CIPE-5)评分。结果:81例患者获得有效随访。①81例精索静脉曲张患者中IELT≤2 min组18例,IELT2 min组63例。IELT≤2 min组及IELT2 min组患者术后均较术前出现IELT显著延长[(1.26±0.37)min vs(4.53±1.69)min,P0.01;(5.14±2.03)min vs(7.69±4.51)min,P0.05]。②IELT≤2 min组患者CIPE-5手术后较手术前有显著升高[(15.64±2.37)分vs(11.27±3.52)分,P0.05],IELT2 min组患者手术前后CIPE-5未见显著差异[(21.83±5.49)分vs(20.42±4.65)分,P0.05]。两组患者CIPE-5评分分级术后分别较本组术前有显著性差异(χ2=6.353,P=0.042;χ2=3.910,P=0.048)。③两组患者VAS评分手术后较手术前有显著下降[(1.56±0.83)分vs(3.18±0.92)分和(1.74±0.79)分vs(3.24±0.95)分,P均0.05]。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分级较同组术前均有显著改善(χ2=4.433,P=0.035;χ2=10.088,P=0.001)。④两组患者VAS评分变化与IELT变化呈显著负相关(r=-0.572,P0.01;r=-0.465,P0.05)。结论:精索静脉曲张可能是早泄的原因之一,精索静脉结扎术可使部分精索静脉曲张并IELT≤2 min的患者受益,且疼痛的VAS评分改善情况与IELT延长时间呈显著负相关,精索静脉曲张与早泄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HDCT高清(HD)与非高清(NHD)扫描模式显示不同内径支架的区别。方法选择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接受CT冠状动脉造影(CTCA)检查的55例连续性患者,其中29例采用HD模式扫瞄(HD组),平均年龄(57.6±9.5)岁,体质指数(BMI)平均为(27.69±2.72)kg/m2,植入支架49枚;26例采用NHD模式扫描(NHD组),平均年龄(61.5±10.7)岁,BMI平均为(25.94±2.89)kg/m2,植入支架47枚。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方式扫描,管电压120kV,根据患者BMI设定管电流(350~690mAs)。观察测量所有支架内径,并对图像质量予以评分(1~3分)。分别计算两组支架的平均内径测量值及支架内腔显示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共88枚支架符合可评价条件。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94,P0.05)。HD组支架平均管腔显示率(56.45±9.20)%,NHD组为[(49.52±9.45)%,t=3.482,P0.05]。两组显示内径2.50mm支架与内径≥4.00mm支架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显示内径2.75mm、3.00mm、3.50mm支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DCT HD扫描模式对内径≥2.75mm且4.00mm的冠状动脉支架的显示效果优于NHD扫描模式;对于显示内径2.75mm或≥4.00mm支架,两种扫描方式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基于大螺距原始投影数据的图像质量增强重建(IQE)技术的图像质量。方法①采集头颅标本原始数据,分别以传统方式和IQE方式进行重建并评价图像伪影。②选择60例于16排CT接受头颅检查患者,其中30例采用螺距1∶1.75,另30例采用螺距1∶1.375,管电压及管电流均为120kVp、200 mAs,重建层厚和重建间隔均为0.625mm。对1∶1.75螺距采样原始数据分别采用常规技术和IQE技术进行重建,评价不同螺距、不同重建方式图像质量的差异,并获取图像噪声标准差(SD)值进行定量分析。结果①头颅模型数据显示,采用IQE重建较传统重建图像中的风车状伪影明显减少。②临床图像数据显示,螺距为1∶1.75时,采用IQE重建图像的伪影明显少于传统技术重建图像;IQE图像质量优于传统重建(P0.05)。传统重建技术和IQE重建图像的SD值分别为27.42±3.70和20.11±4.20(t=4.913,P0.05)。结论采用IQE技术进行大螺距扫描可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并降低图像噪声。  相似文献   

15.
许多 《生殖医学杂志》2009,18(3):276-278
目的观察输卵管妊娠输卵管上皮细胞凋亡的情况。方法30例既往月经规律、妊娠囊尚未破裂的输卵管妊娠患者。取材均包括输卵管妊娠受精卵种植部位和非种植部位的输卵管标本。经HE染色进行组织学观察确定种植部位,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输卵管妊娠种植部位和非种植部位输卵管上皮细胞凋亡情况。结果输卵管妊娠种植部位的输卵管黏膜上皮细胞凋亡(71.13±19.89)%显著多于非种植部位的输卵管黏膜上皮细胞凋亡(4.96±1.57)%(P〈0.01)。结论输卵管上皮细胞凋亡过程可能是人类输卵管妊娠发生中胚泡植入输卵管上皮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双孔三通道与传统腹腔镜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疗效,探讨双孔三通道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1年1月至2013年3月我院78例(89侧)精索静脉曲张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改良组38例,行双孔三通道腹腔镜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传统组40例,行传统腹腔镜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对两组患者安全性和临床疗效对比分析。术后3个月观察两种术式切口瘢痕,进行满意度评分。结果:38例患者行双孔三通道腹腔镜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单侧:(21.3±1.5)min;双侧:(32.5±2.3)min],术中、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3.2±0.3)d vs(3.7±0.7)d]与恢复时间(1天下床率87%vs 78%),症状缓解[阴囊疼痛缓解率(73%vs 58%]与精子浓度[(26.25±10.22)×106/ml vs(29.13±11.41)×106/ml]、活动率[(52.36±9.82)%vs(55.26±11.34)%],与传统腹腔镜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术后3个月切口瘢痕改良组明显优于传统组。改良组患者对瘢痕满意度综合评分[(2.69±0.32)分],与传统腹腔镜组[(1.27±0.21)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双孔三通道腹腔镜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安全、微创、美观、经济、简便,是可选手术中较为理想的术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sICAM-1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经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TACE)前后表达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运用ELISA方法测定50例原发性HCC患者第1次TACE术前、术后3天、7天及1个月血清ICAM-1的水平及50名健康对照者的血清ICAM-1水平,将HCC患者术前与健康体检者、HCC患者TACE前后sICAM-1的表达水平进行比较。结果TACE术前原发性HCC患者sICAM-1的水平[(651.08±65.29)μg/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sI-CAM-1的含量[(197.29±38.87)μg/L,P〈0.01];原发性HCC患者术前门静脉癌栓组的sICAM-1水平明显高于无门静脉癌栓组(P〈0.01),术前sICAM-1水平在甲胎蛋白(AFP)各不同含量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天sICAM-1水平[(539.60±61.94)μg/L]与术后7天sICAM-1水平[(496.22±58.78)μg/L]较术前有显著下降(P〈0.01);术后1个月sICAM-1的水平[(597.32±81.60)μg/L]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ICAM-1水平的变化与肿瘤活性密切相关,可以作为评价HCC转移、复发及预后的指标,尤其对AFP阴性的HCC患者,在评价TACE疗效与判断再次TACE指征方面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术后12h内经口进食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临床结局及体液免疫的影响。方法前瞻性人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8年5—12月间拟行限期根治性手术的70例结直肠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早期进食组(术后12h内开始进食)和传统进食组(术后肛门排气后开始进食),每组35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临床指标及体液免疫指标。结果62例患者完成试验,其中早期进食组32例,传统进食组30例。早期进食组较传统进食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21)d比(4±2)d,P〈0.01]、排粪时间[(3.8±1.6)d比(6.4±2.5)d,P〈0.01]、半流饮食时间[(4±2)d比(8.2±2.2)d,P〈0.01]和术后住院时间[(6±1)d比(11.7±3.8)d,P〈0.01]均明显缩短。术后两组患者各项体液免疫指标均明显下降,之后逐渐回升,但早期进食组恢复速度快于传统饮食组,至术后第3天,早期进食组较传统进食组患者球蛋白[(24.1±2.4)g/L比(22.1±3.3)g/L,P〈0.05]、免疫球蛋白G[(10.8±2.4)g/L比(8.7±2.1)g/L,P〈0.01)和补体C4[(0.24±0.09)g/L比(0.17±0.05)g/L,P〈0.05]水平明显增高。结论术后12h内经口进食应用于限期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安全有效,有助于加快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并促进术后体液免疫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