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MRI引导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90例肿瘤患者行MRI引导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包括肝脏肿瘤52例,肾脏肿瘤10例,胸壁肿瘤6例,盆腔肿瘤12例,四肢骨及软组织肿瘤9例,坐骨肿瘤1例。术中采用SE T1WI、FSE T2WI、SPGR T1WI监测穿刺及消融情况。观察术中MRI表现、并发症情况,术后随访复查增强MRI评价消融效果。结果消融术中MRI均可清晰显示病灶,快速扫描SPGR T1WI可显示冷冻针全长。24例因病灶较大(最大径10.80~15.06 cm),以消融作为减瘤治疗,平均消融(2.96±0.76)次,其中17例末次氩氦刀冷冻消融术后1个月增强MRI示消融时冰球覆盖区域病灶无强化,病灶整体有所减小;7例病灶边缘可见强化,病灶不同程度增大。66例单次消融时冰球完全覆盖病灶,术后1个月增强MRI示47例病灶完全消融,19例病灶部分消融。术中11例穿刺部位出血,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MRI引导氩氦刀冷冻消融可用于治疗不同部位肿瘤,多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脏恶性肿瘤射频消融(RFA)术后早期FS-T2WI消融区周围水肿环形态用于评价RFA疗效的价值。方法收集接受RFA治疗的18例肝癌及4例肝转移瘤患者,于术后第3天行MR平扫,观察FS-T2WI中消融区周围水肿环的形态特点;随访复查MR平扫、多期增强扫描及肿瘤标志物,评价根据FS-T2WI水肿环连续性判断RFA疗效的价值。结果消融后,22例病灶FS-T2WI消融区周围均出现高信号水肿环。19例水肿环连续,其中11例厚薄均匀,8例厚薄不均匀但形态规整、边界清晰;术后随访均无异常强化,肿瘤标志物稳定,提示消融完全。3例水肿环不连续,局部可见外凸稍高信号结节,术后1个月增强MRI可见结节状动脉期强化,血清甲胎蛋白升高,提示消融区域未完全覆盖肿瘤区域,消融不完全。结论肝脏恶性肿瘤RFA后早期FS-T2WI消融区周围水肿环对评价疗效具有一定价值,尤其对于判断短期疗效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氩氦刀冷冻消融姑息治疗韧带样纤维瘤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氩氦刀冷冻消融术在姑息治疗韧带样纤维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例术后复发的韧带样纤维瘤患者,采用CT引导经皮氩氦刀冷冻消融术进行治疗。对比术前及术后肿瘤大小、密度、强化方式、临床症状及血液学指标的变化,分析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消融治疗。其中2例患者分别行3次及4次消融治疗,术后CT增强扫描示消融区明显液化坏死,边界清晰;残余肿瘤可见不同程度强化,术后12个月复查,5例患者肿瘤缓解率为80%(4/5);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好转;术后并发症主要为疼痛、发热、软组织肿胀、排尿不畅、会阴部麻木等,1例患者出现皮肤冻伤;术后患者血液学指标急性期升高。结论 CT引导经皮氩氦刀冷冻消融术具有创伤小、能有效降低瘤负荷、缓解临床症状等特点,可作为姑息治疗术后复发韧带样纤维瘤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氩氦刀冷冻消融与冷循环射频消融(cool-tip 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在恶性肝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超声引导下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肝癌38例共42个病灶;经超声引导下RFA治疗肝癌40例共44个病灶,治疗前后经超声造影、增强CT或增强MRI检查明确诊断及评价疗效。结果 42个病灶经一次冷冻消融治疗后32个达完全消融,10例经再次冷冻消融后达到完全消融;44个病灶经一次RFA治疗后完全消融33个,11例经再次RFA后达到完全消融。两者一次完全消融率分别为76.2%(冷冻消融)和75%(RF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氩氦刀冷冻消融和冷循环RFA均能有效地原位灭活肝癌细胞,是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恶性肝肿瘤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恶性肾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恶性。肾肿瘤患者23例。CT引导下经皮肾穿刺9例,后腹腔镜下9例,开放手术5例。结果术后第1、6个月复查CT或MRI,肾肿瘤冷冻区域呈梗死、无信号增强、逐渐消散等演变过程。23例均未见出血、皮肤冻伤、感染、穿刺道种植转移等严重并发症。随访1.5~48个月,平均28.5个月。21例健康存活,未发现远处转移和复发;死亡2例。开放手术治疗者5例,其中左肾平滑肌肉瘤1例于术后1.5个月因肿瘤广泛转移死亡;CT引导下治疗患者,1例肿瘤直径为8cm者术后10个月因脑血管意外死亡。结论氩氦刀冷冻治疗恶性肾肿瘤技术可靠、创伤小、安全性高,是治疗孤立肾肾肿瘤或无法手术肾肿瘤的一种有效的新手段,对于小的肾肿瘤采用后腹腔镜下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磁共振检查在评估微波消融治疗肝癌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MRI检查在评估微波消融治疗肝癌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1月至2009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经肝穿刺活组织检查证实为肝癌行微波消融治疗的5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65个肿瘤灶微波消融治疗前后的MRI表现.结合血清学检查和肝穿刺活组织检查评估MRI检查结果.结果 消融后1个月内复查MRI,49例患者共63个肿瘤灶表现为T_1 WI高信号、T_2WI低信号的无强化区,周边伴有均匀的环状强化带,诊断为凝固坏死.患者同期的血清AFP水平由术前的333.83μg/L下降到37.68μg/L.其余2例患者共2个肿瘤灶表现为T_1WI低信号、T_2WI高信号,与T_1WI高信号、T_2WI低信号的消融区形成鲜明对比,诊断为肿瘤局部残留,肝穿刺活组织榆查证实为肝癌.51例患者微波消融治疗1个月后定期随访,5例患者肿瘤灶消融区周边新出现强化的T_1WI低信号、T_2WI高信号结节影,表现与肿瘤局部残留相似,结合肝穿刺活组织检查和AFP诊断为肿瘤局部复发.23例患者肝内出现新肿瘤灶,1例患者出现腹壁转移,这24例患者同期血清AFP水平均不同程度升高,平均为120.16μg/L.结论 MRI检查能够准确评估微波消融治疗肝癌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CT引导经皮穿刺氩氦刀冷冻治疗肺部恶性肿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氩氦刀冷冻治疗肺部恶性肿瘤的适应证、疗效及临床价值。方法 2001年5月~2002年1月7例肺部恶性肿瘤在CT引导下行经皮穿刺氩氦刀冷冻治疗术。术后患者定期复查血清肿瘤标记物、胸片检查及CT或MRI。结果 支气管肺癌1例。肺转移癌6例。治疗后瘤标降至正常或CT、MRI提示病灶完全坏死者3例。结论 氩氦刀冷冻治疗肺部恶性肿瘤是一种微创、安全、疗效可靠的新方法。对于不适宜行手术治疗的肺部恶性肿瘤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MRI引导下氩氦刀冷冻正常小型猪大脑的急慢性损伤。方法在MRI引导下应用氩氦刀冷冻治疗系统对小型猪左侧顶部大脑进行冷冻消融,饲养3周后同法冷冻右侧顶部脑组织,随即处死动物并取出大脑,10%甲醛溶液固定,将猪大脑整体经顶冠状切片病检。结果第一次冷冻后急性期(1周)饲养观察动物无呕吐。大体标本于陈旧灶局部可见脑萎缩表现,新鲜冷冻灶皮层可见淤血并局部肿胀,边界清楚;镜下观察见陈旧灶大片坏死,其周围环绕明显炎性细胞浸润带;新鲜冷冻灶灰质内有多量破碎的红细胞并淤血;陈旧灶和新鲜灶白质内髓鞘结构均消失。结论氩氦刀冷冻消融可完全破坏正常脑组织,急性期可致晒肿胀,慢性期可引起周围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9.
氩氦靶向冷冻术在中晚期肝癌综合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氩氦靶向冷冻综合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方法 应用美国恩多凯尔公司生产的氩氦超导手术系统(Endocare Cryocare System,氩氦刀)对80例中晚期肝癌分别采用B超或CT引导经皮穿刺氩氦靶向冷冻切除术,术中直视下B超引导氩氦刀冷冻加手术切除术,氩氦刀联合肝动脉介入栓塞化疗术(TACE),氩氦刀联合瘤内无水酒精注射术。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冷冻术后CT影像学上改变CT值明显降低,肿块逐渐缩小,65.0%病人AFP值显著下降,临床症状改善,损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结论 氩氦靶向冷冻综合治疗肝癌疗效明确,对正常肝组织损伤少,并可产生肿瘤免疫抗体,能弥补单用TACE及瘤内注射无水酒精治疗的不足,具有安全、有效、微创,为目前中晚期肝癌治疗提供一种有效的疗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R引导下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术治疗骨盆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9例骨盆肿瘤患者于我院接受MR引导下氩氦刀冷冻消融术。经术前定位,按照病灶距离体表最近和安全性原则选择最佳进针层面与路径,将冷冻针穿入病灶内进行冷冻消融。结果操作过程耗时1.5~2.0 h,所有病例术后MR扫描示冰球完全覆盖病灶。术后2例患者出现发热,经对症处理后体温恢复正常。结论MR引导下氩氦刀冷冻消融术对骨盆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乳腺实性原位乳头状癌(SPC)的MR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原位SPC患者的资料,观察其术前常规MR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及DWI表现。结果原位SPC病灶T1WI脂肪抑制梯度回波(FSPGR)序列平扫表现为等和/或稍低信号,FSE T2WI、短时反转恢复(STIR)序列平扫表现为等和/或稍高信号;动态增强MRI表现为边界清楚的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强化,病灶内部强化均匀或不均匀。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早期快速上升,晚期呈平台型或流出型。DWI病灶均表现为高信号,ADC值1.34×10~(-3)~1.96×10~(-3) mm~2/s。结论原位SPC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可为其诊断及与其他浸润性乳腺癌的鉴别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ROC曲线分析ADC值在髓母细胞瘤(MB)复发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且具有完善术前及术后MR检查的MB患者资料。根据术后复发位置,测量并比较复发前相应位置肿瘤的瘤周区域(术前复发区)及对侧正常脑白质区域(术前镜影区)的ADC值。并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术前复发区ADC值[(0.62±0.04)×10~(-3) mm~2/s]明显低于术前镜影区[(0.71±0.03)×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4,P0.05)。取ADC阈值为0.66×10~(-3) mm~2/s术前预测肿瘤易复发区域的敏感度为93.3%,特异度为100%。结论 ADC值结合ROC曲线对术前预测MB瘤周易复发区域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及特异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经典型和促纤维增生型髓母细胞瘤MRI表现及ADC值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髓母细胞瘤患儿的影像学资料,观察其MRI表现,测量ADC值;根据2007年WHO标准对髓母细胞瘤进行病理分型,比较经典型和促纤维增生型髓母细胞瘤MRI表现和ADC值的差异。结果 49例中,经典型髓母细胞瘤41例,促纤维增生型髓母细胞瘤8例,常规MRI征象如肿瘤位置、T2信号、囊变、瘤周水肿及强化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促纤维增生型髓母细胞瘤ADC值[(0.78±0.12)×10-3 mm2/s]低于经典型髓母细胞瘤[(0.88±0.10)×10-3 mm2/s;P0.05)。结论经典型和促纤维增生型髓母细胞瘤常规MRI表现无明显差异;促纤维增生型髓母细胞瘤的ADC值低于经典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MRI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肾透明细胞癌(ccRCC)与肾盂移行细胞癌(TCC)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腹部MR检查、经病理证实为ccRCC及TCC的患者38例(ccRCC 29例,TCC 9例)。患者均行MR T1W脂肪抑制和T2W脂肪抑制序列扫描、LAVA增强扫描、DTI序列扫描(b=0、600s/mm~2)。由2名放射科医师采用AW 4.4工作站采用Functool后处理软件进行图像分析和测量。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检验2名察者所测数据的一致性。ccRCC和TCC ADC值及FA值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ROC曲线分析ADC值、FA值对ccRCC与TCC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 2名观察者测量各参数一致性良好(ICC值均0.75)。ccRCC的ADC值[(2.03±0.49)×10~(-3) mm~2/s]高于TCC[(1.57±0.43)×10~(-3 )mm~2/s;P=0.015)],但ccRCC的FA值(0.24±0.10)低于TCC(0.42±0.22);P=0.002)。ADC值曲线下面积0.761(P0.05),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9.3%、77.8%,阈值为1.59×10~(-3) mm~2/s。FA值曲线下面积为0.762(P0.05),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6.7%、93.1%,阈值为0.326。结论 MR DTI可有效鉴别ccRCC和肾盂TCC,其中FA值对鉴别两者的特异度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常规MRI及fMRI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病理证实的PCNSL的常规MRI及DWI、1 H-MRS、PWI表现。结果 21例患者共39个PCNSL病灶的ADC值为(0.78±0.14)×10-3 mm2/s,对侧半球正常脑白质ADC值为(0.89±0.21)×10-3 mm2/s,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4,P0.05)。相对于正常脑白质,PCNSL病灶1 H-MRS波谱表现为Cho/Cr值增高(4.62±2.05vs 0.83±0.25)、Cho/NAA值增高(6.86±2.36vs 0.63±0.34)、NAA/Cr值减低(0.67±1.73vs 0.63±.0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CNSL病灶PWI表现为相对低灌注,脑血容量低于周围正常脑实质。结论采用MR DWI、1 H-MRS、PWI可从不同方面反映PCNSL的特征,结合常规MRI征象可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囊性脑转移瘤的MR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15例囊性脑转移瘤患者的MR平扫、增强、DWI及ADC图表现。结果15例共22个囊性转移灶,囊壁在T1WI、T2WI呈等或低信号,囊液T1WI信号稍高于脑脊液,T2WI信号亦高于脑脊液;增强扫描肿瘤呈环形强化,部分病灶可见强化壁结节;DWI图呈低信号,ADC图呈高信号,平均ADC值为(1.87±0.24)×10-3mm2/s。结论囊性脑转移瘤DWI图、ADC图、囊内信号、囊壁增强的MR表现有助于其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和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鉴别诊断T2WI表现为外周带局灶性低信号的不同病理级别前列腺癌(PCa)与慢性前列腺炎(CP)的价值。方法36例PCa和15例CP经病理证实,且T2WI外周带均表现为局灶性结节样低信号,回顾性分析其ADC值和信号强度-时间(SI-T)曲线类型差异,并绘制ROC曲线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36例外周带局灶性PCa患者中,中高危PCa亚组20例,低危PCa亚组16例。除低危PCa亚组与CP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9)外,其余两两比较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中高危PCa亚组与CP组SI-T曲线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其余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DC值诊断外周带局灶性PCa的AUC为0.823[95%CI(0.708,0.938)];以0.94×10-3mm2/s为最佳临界值,ADC诊断外周带局灶性PCa的敏感度为86.70%,特异度63.90%,准确率79.99%。结论DWI的ADC值有助于鉴别前列腺外周带良恶性局灶性病变,但对鉴别诊断前列腺非临床显著癌与CP无显著价值;DCE-MRI的SI-T曲线可鉴别前列腺临床显著癌与CP。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级别星形细胞瘤和脑转移瘤瘤周脑白质T2WI高信号区扩散张量成像(DTI)的特征性。方法星形细胞肿瘤和脑转移瘤患者各11例,比较两种肿瘤瘤周T2WI高信号区的平均弥散系数(AD)和部分各向异性(FA)。结果高级别星形细胞瘤(1.62±0.39)与脑转移瘤(1.59±0.32)的瘤周区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级别星形细胞瘤瘤周区AD值[(1.19±1.15)×10^-3mm^2/s]小于脑转移瘤[(1.44±0.15)×10^-3mm^2/s]。结论测量瘤周区AD值可用于鉴别高级别星形细胞瘤和单发脑转移瘤。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动态增强MRI预测肝细胞癌(HCC)经TACE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后复发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接受TACE联合射频消融治疗的HCC患者,均于治疗前10天和治疗后20、60及90天接受腹部DWI及动态增强MR检查;计算DWI联合动态增强MRI预测TACE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后20天HCC复发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以表观弥散系数(ADC)值预测TACE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后20天HCC复发的效能。结果 参照改良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将47例HCC患者纳入稳定组、33例归为进展组。TACE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后20天,稳定组HCC病灶DWI多呈不均匀信号、ADC图呈高信号、增强扫描未见强化,进展组病灶多呈DWI高信号、ADC图低信号、增强扫描轻度强化。DWI联合动态增强MRI预测TACE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后20天HCC复发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97.75%(87/89)、92.31%(24/26)及96.52%(111/115)。以ADC值预测TACE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后20天HCC复发的曲线下面积为0.82;以ADC=1.42×10-3 mm2/s为截断值,预测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72.13%及82.25%。结论 DWI联合动态增强MRI用于预测TACE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后HCC复发具有一定价值;ADC值可作为有效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致密度正常乳腺腺体的ADC值与月经周期的关系。方法将50名(100侧乳腺)女性志愿者按腺体致密度分为致密型(40侧)、中间型(36侧)、脂肪型(24侧),分别在月经期、增殖期及分泌期行T2WI-TIRM、DWI检查,并对各期乳腺腺体的ADC值进行测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配对t检验比较各月经周期中不同腺体类型的ADC值及同一腺体类型在不同月经周期ADC值的差异。结果月经期时致密型、中间型及脂肪型腺体的ADC值分别为(2.08±0.07)×10-3 mm2/s、(2.09±0.09)×10-3 mm2/s、(1.90±0.35)×10-3 mm2/s;增殖期时各类腺体的ADC值分别为(1.97±0.16)×10-3 mm2/s、(2.00±0.17)×10-3 mm2/s、(1.81±0.54)×10-3 mm2/s;分泌期时各类腺体的ADC值分别为(2.01±0.08)×10-3 mm2/s、(2.02±0.05)×10-3 mm2/s、(1.82±0.21)×10-3 mm2/s;各腺体类型在月经期ADC值与增殖期及分泌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月经周期脂肪型腺体的ADC值与致密型及中间型腺体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进行乳腺DWI检查时应考虑腺体致密度及月经周期对乳腺的影响,尽量选择月经结束后1周内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