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ⅤⅥ型起搏器治疗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ⅤⅥ型起搏器,对36例心功能NYHA分级Ⅱ~Ⅳ级的Ⅲ度AVB患者行右室心尖部或右室间隔起搏治疗,术前及术后12个月用心脏彩超检测其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CO)、心脏指数(CI),并行6 min步行试验(6-MWD)。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置入手术,随访12~24个月,术后症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无严重置入起搏器相关并发症发生。与术前比较,患者心功能改善,CO、CI增加(P均〈0.05);EF、FS、SV下降,6-MWD改善,但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Ⅲ度AVB患者行ⅤⅥ型起搏器治疗后CO、CI增加,活动耐量及生活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行VVI及DDD起搏后心功能、N-末端B型脑钠肽(NT-pro BNP)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方法选取Ⅲ度AVB患者50例,按起搏方式分组。VVI组(n=25)植入单腔起搏器,起搏模式为VVI;DDD组(n=25)植入双腔起搏器,起搏模式为DDD。随访3年,比较患者起搏参数、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功能(E/A)、心脏指数(CI)、每搏输出量(SV)、右室内径(RV)、hs-CRP、NT-pro BNP等指标。结果两组心室电极感知、阈值、阻抗、右室起搏比例均无差异。术后LAD、LVEDD进行性扩大,LVEF进行性下降,CI较前改善,均以VVI组较为明显;SV指标VVI组术后逐年下降,而DDD组术后1年明显增加,随后下降。术后hs-CRP、NT-pro BNP进行性升高,均以VVI组较为明显。患者hs-CRP与LVEDD、LAD、NT-pro BNP之间、NT-pro BNP与LVEDD间存在正相关关系,hs-CRP、NT-pro BNP与LVEF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结论Ⅲ度AVB患者长期VVI及DDD起搏将不同程度导致心功能恶化,VVI起搏为甚,起搏术后心功能恶化与炎症反应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3.
卡维地洛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脑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卡维地洛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和脑钠素(BNP)的影响。方法50例CHF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卡维地洛治疗组,观察治疗前、后BNP以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每搏出量(SV)、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等指标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BNP浓度均比治疗前有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较,卡维地洛治疗组治疗后的BNP浓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症状改善的总有效率显著增加(P<0.05),心功能各项指标(LVEF、FS、SV、CO、CI)得到明显改善(P<0.05或P<0.01)。结论卡维地洛能显著降低CHF患者的血浆BNP水平,改善其心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双腔起搏器治疗患者NT-proBNP 及心脏重构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 年12 月至2012 年8 月于我院心血管内科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住院并行双腔起搏器(DDD)治疗的患者60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可定5 mg 组及可定10 mg 组各20 例.分别测定术前、术后12 个月三组患者NT-proBNP 水平、左房内径(LA)、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三组患者治疗前NT-proBNP、LA、LVEDD、LVESD、LVEF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起搏器组及可定10 mg 组患者血浆NT-proBNP 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45,P<0.01),可定10 mg 组较单纯起搏器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治疗后三组患者LVEDD 均较术前减小,且随可定用量增加减小更明显.治疗后可定5 mg 组LVESD 较术前减小(P<0.01),LVEF 明显增高(P=0.032);治疗后可定10 mg 组LA、LVESD 较术前减小(P 均<0.01),LVEF 明显增高(P=0.017).治疗后可定5 mg 组及可定10 mg 组LA 较起搏器组明显减小(P=0.048,P=0.043),LVESD 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P=0.031).治疗后三组患者射血分数增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瑞舒伐他汀在一定程度上可逆转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双腔起搏器置入患者心脏重构,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先后置入不同心脏装置的手术处理及注意事项。方法例1置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1年,射血分数(EF)0.30,心功能Ⅳ级,无经济能力再接受心脏再同步化联合除颤治疗(CRTD),决定保留原ICD情况下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例2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置入VVI 3年后反复发生心室颤动,EF0.35,但无经济能力接受CRTD,保留起搏器情况下置入ICD;例3为扩张型心肌病,因高度AVB置入DDD起搏器后3年,反复室性心动过速入院,决定将原来的DDD起搏器更换为CRTD。结果均顺利分别置入CRT、ICD和CRTD,例1、例2术中测试均未发现装置间的相互影响。结论先后在同一患者置入不同心脏装置的手术是可行的,但术中应明确排除起搏和除颤电极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干扰。  相似文献   

6.
AAI、DDD及VVI起搏模式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不同起搏模式对病窦综合征(SSS)患者的心功能影响差异,选择置入DDD起搏器的SSS患者18例,将起搏模式分别程控为AAI、VVI和DDD,超声测定这三种模式下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每搏心输出量(SV)及左室收缩和舒张末期内径。结果显示AAI起搏时,LVEF、CO、SV较VVI、DDD起搏时均显著升高(P<0.05)。AAI起搏模式对患者心功能影响最小,最符合生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冠心病合并左心收缩功能不全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18例冠心病合并不同程度左心收缩功能不全患者为研究对象,行PCI治疗,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每搏输出量(SV)、每分钟排血量(CO)、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对比PCI术前后左心功能的改变。并以该类患者单纯药物治疗48例作为对照组,对比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6月后,SV、CO、LVEF、FS均明显改善。PCI组患者心功能改善优于药物治疗组。结论PCI治疗可明显改善冠心病合并左心收缩功能不全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频率起搏对心脏扩大、心电图有明显心肌缺血患者心功能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探讨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度AVB)安置双腔起搏器初期起搏模式的选择。方法心脏扩大、心电图有明显心肌缺血的Ⅲ度AVB患者(心脏扩大组)20例,心脏不大,心电图无心肌供血不足的病窦综合征(SSS)、Ⅲ度AVB患者(对照组)10例,置入DDD起搏器。经右头静脉和(或)右锁骨下静脉插入双腔起搏电极导线,经左侧锁骨下静脉插入SwanGanz导管,测量不同起搏频率时血流动力学效应。结果在急性起搏时,心脏扩大组当双腔起搏频率在60~80次.Mmin时,血流动力学指标较起搏前有显著改善,当双腔起搏频率≥110次.Mmin时,血流动力学指标较起搏前显著变差;而对照组起搏频率在70次.Mmin以上时,血流动力学指标与起搏前相比均显著改善;心脏扩大组中窦房结变时功能正常者,双腔起搏频率提高到110次.Mmin或以VAT方式工作,心室率(VR)≥110次.Mmin,血流动力学指标显著差于起搏前及VVI起搏(频率60次.Mmin),VVI起搏(频率60次.Mmin)时血流动力学指标优于起搏前。结论有心肌供血不足伴心脏扩大的严重缓慢VR的Ⅲ度AVB患者,在起搏器安置初期,将起搏上限跟踪频率下调到90~100次.Mmin,或程控为VVI工作方式为宜。  相似文献   

9.
生理性与非生理性起搏对术后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探讨病窦综合征 (SSS)、房室阻滞 (AVB)患者安置生理性起搏器 (AAI/DDD)与非生理性起搏器 (VVI)对术后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分别对 4 6例AAI/DDD与 6 1例VVI起搏患者进行术前及术后近 1年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随访。结果 :AAI/DDD组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由术前的 5 0 %降至术后的 32 % ,VVI组发生率由术前的 4 4 .2 %上升至术后的 6 5 .5 %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AAI/DDD组术后左室射血分数和心输出量改善 (P <0 .0 5 ) ,房室大小无明显变化 (P >0 .0 5 ) ;VVI组术后左室射血分数和心输出血下降 ,心房、心室扩大 (P <0 .0 1)。结论 :生理性起搏优于非生理起搏 ,前者有利于消除心律失常、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的老年患者(无起搏器综合征)手术前后心脏血液动力学改变.方法以99mTc-RBC为示踪剂作心室造影,观察58例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的老年患者,女性17例、男性41例,年龄65~90岁,平均70.61±6.27,于手术前1周、术后2周分别进行核素心血池显像,观察心功能参数,包括收缩功能参数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峰射血率(PER)、高峰射血时间(TPER)、前1/3射血分数(1/3EF).舒张功能参数高峰充盈率(PFR)、高峰充盈时间(TPFR)、前1/3充盈分数(1/3FF).结果与术前相比,显示术后LVEF、PER和1/3EF等有改善(P<0.001;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原发性传导束退化症等Ⅱ度Ⅱ型及Ⅲ度AVB伴症状性心动过缓患者在接受VVI人工心脏起搏术后(不伴有起搏器综合征),左室收缩功能可得到改善,但对心室舒张功能无明显帮助,因此VVI起搏对此类病人的血液动力学的影响还是部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1.
双腔起搏器治疗扩张型心肌病13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双腔起搏器治疗对扩张型心肌病伴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13例扩张童心肌病患者,明显的心功能不全,经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植入双腔起搏器,以DDD起搏方式治疗,AV间期调至100ms。结果:术后患者心力衰竭症状明显好转,心脏缩小,左室射血分数(EF)、心排出量(CO)、心排血指数(CI)明显增加,随访2~37个月,1例死于脑栓塞,2例猝死,1例因发生心房颤动、改为VVI方式起搏后心力衰竭死亡,其余9例心功能不全得到较为理想的控制。结论:提示双腔起搏器治疗对改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功能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双心室起搏再同步化治疗(CRT)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经药物治疗但逐步加重的CHF患者10(男6,女4 )例,年龄(62±10)岁,心功能(NYHA)Ⅲ~Ⅳ级,全部置入双心室三腔起搏器(9例InSync Ⅲ 8042型,1例FRONTIER Ⅱ 5596型),左室电极置于冠状静脉侧支或后侧支分支内。观察CRT前后左心室功能及体表心电图的变化。结果: 1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起搏器置入。起搏方式均为心房感知心室起搏,其中总心室起搏数>90%。所有患者的临床指标明显改善,心功能(NYHA)分级、6分钟步行试验、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末内径、生活质量评分等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P<0.01)。结论: CRT治疗CHF患者可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技术评价VVI单腔起搏器置入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和右室心尖部(RVA)对左室收缩同步性的近期影响。方法40例房室传导阻滞及心动过缓需置入VVI单腔起搏器的患者,按起搏部位的不同分为RVOT组(n=20)和RVA组(n=20)。观察并比较两组置入起搏器后1周的起搏参数;术前及术后1周左室收缩同步性和心功能等指标。结果术后1周,两组起搏阈值、感知阈值、电极阻抗以及心功能无差异(P>0.05),RVOT组左室同步性指标术前与术后无差异(P>0.05),RVA组左室同步性指标较术前升高,且RVA组较RVOT组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VVI单腔起搏右室不同部位,RVOT较RVA更接近生理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交感神经张力、QT间期和QT离散度(QTd)与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Tdp)的关系。方法:选择永久起搏器治疗的Ⅲ度AVB患者93例,以术前是否发生晕厥和(或)Tdp史分为Tdp组和对照组。观察2组患者置入起搏器前1周内的R-R间期、P-P间期、QRS间期、QT间期和QTd以及置入起搏器后第1、2天与第5、6天的P-P间期、QT间期和QTd。结果:2组在术前R-R间期和QRS间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Tdp组P-P间期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分别为(601±72)与(720±68)ms,P<0.01,QT间期和QTd较对照组明显延长,QT间期分别为(617±62)与(519±53)ms,P<0.01,QTd分别为(98±27)与(56±15)ms,P<0.01。在置入起搏器后第1、2天2组间QT间期和QT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5、6天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Ⅲ度AVB伴晕厥史患者P-P间期明显缩短,QT间期和QTd明显延长,置入起搏器后这种差异逐渐消除。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右心室起搏器术(VVI)与双心腔起搏术(DDD)在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老年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将68例患者分为VVI组和DDD组,比较两组心功能变化、房颤、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结果:心动超声心功能测定,术前和随访结果比较:VVI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从(53.8±2.1)%下降至(49.5±3.4)%,P0.05;DDD组LVEF从(54.1±2.6)%下降至(52.7±2.8)%,P0.05。比较两组患者在心功能变化、房颤的发生率均有统计学差异,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老年患者,两种起搏方式的比较,DDD对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老年患者心功能的保护及房颤更低发生率均优于VVI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例符合CRT适应证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置入三腔起搏器,使心脏房室收缩趋向正常顺序、室间收缩同步化。3例患者均成功置入了三腔起搏器,左室电极靶血管2例位于左后侧静脉,1例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因为置入左后侧静脉膈肌跳动而改为心大静脉。结果:3个月时患者的胸闷气促症状明显改善,生活能够自理,心功能可达到NYHAⅡ级;QRS宽度均较术前缩短;术后3个月左室射血分数较术前提高,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减小;术后3个月程控仪测试参数显示,与置入三腔起搏器前相比夜间心率有所降低,活动度增加,心率变异性有所提高。结论:CRT通过改善心脏收缩的同步性,提高左室射血分数,从而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和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生理性及非生理性起搏对伴有心功能不全的老年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的作用。方法 在常规强心药物治疗的同时安置永久起搏器。非生理性起搏组 5 4例 ,生理性起搏组 36例 (使用DDD起搏为 12例 )。于术前、术后 1周及术后 6个月时用超声多普勒分别测定心功能参数。结果 生理性起搏组术后 1周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量 (SV)及心排量 (CO)均明显改善 ,血流加速时间 (AT)缩短 ,主动脉峰值血流速度 (PV)加快。 6个月后上述参数进一步改善 ,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Vd)亦显著缩小。该组患者术后 1周及术后 6个月时心功能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非生理性起搏器。DDD起搏者A V间期为 10 0ms时心功能参数最理想。结论 采用药物 +生理性永久起搏术治疗老年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的心功能不全 ,可取得满意的近期和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心脏瓣膜术后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的发生原因、影响因素及相关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3674例心脏瓣膜术后9例发生持续性Ⅲ°AVB并行永久性起搏器置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心脏病因:风湿性心脏瓣膜病2例,感染性心内膜炎2例,主动脉瓣二叶畸形2例(其中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退行性主动脉瓣病变1例,先天性房室管畸形1例(既往有心脏手术史),二尖瓣脱垂及非对称性肥厚性心肌病各1例.行主动脉瓣置换4例、二尖瓣置换2例、二尖瓣置换及三尖瓣成形1例、Bentall术1例、左室流出道疏通及二尖瓣置换1例.结果 本组9例患者,术后早期出现Ⅲ°AVB 7例,术后24~48 h出现Ⅲ°AVB 1例,术后4年出现Ⅲ°AVB 1例.出现Ⅲ°AVB持续时间超过2~3周不能恢复者,均行永久性起搏器置入术,其中采用DDD起搏器4例、VVI起搏器5例.无晚期死亡患者.结论 心脏瓣膜术后出现Ⅲ°AVB大多发生于术后早期,与手术部位有一定关系.术中注重心脏瓣膜结构与房室结及传导束的解剖关系,是预防术后出现Ⅲ°AVB的关键.Ⅲ°AVB持续时间超过2~3周者需行永久性起搏器置入术.  相似文献   

19.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在心力衰竭患者同步化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速度向量成像技术(VVI)在指导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患者的筛选、左室电极的植入及评价CRT疗效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药物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17例,年龄60±13岁,NYHA心功能分级Ⅲ或Ⅳ级,术前均经VVI评价左室内十二节段任2个节段收缩达峰时间的最大差值及标准差,并分析左室内收缩最延迟部位。行CRT治疗,将左室电极植入左心收缩最延迟部位相关的冠状静脉窦分支血管内。分别在术后第1,3个月进行随访。观察CRT治疗后患者心功能分级、超声心动图测定心功能指标,以及VVI评价同步性参数的变化。结果随访3个月,患者心功能分级提高I~II级,6min步行距离由309.77±76.05m增至402.06±87.09m(P<0.05),左室射血分数由0.32±0.04增加至0.42±0.07(P<0.01),二尖瓣返流减少。VVI结果显示室内不同步较术前有明显改善。结论VVI技术可用于评价心脏的同步化状态、指导CRT的治疗及评价疗效。  相似文献   

20.
长期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心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长期右室心尖部起搏对临床、心室重构和心功能的影响,为起搏电极植入部位提供参考。方法入选更换起搏器的住院患者和门诊复诊的起搏器患者。病因为高度和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安装时无严重基础心脏病和心脏扩大,心功能正常,安装起搏器到随访时间大于5年,起搏比率80%。比较起搏器置入前后心脏超声参数、心功能和临床状况等指标。结果研究共入选82例。两次评估相隔的平均时间是8.7年(104.4个月)。植入起搏器后左房内径增大,左室射血分数降低(P均0.001),而左室舒张末内径无明显改变。有4例(占4.87%)出现了心室重构且伴有心功能分级恶化,其中3例为植入起搏器后发生前壁心肌梗死,1例为2型糖尿病。未发生心室重构的患者均没有临床心力衰竭症状。结论心脏结构及心功能正常患者长期右室心尖部起搏,一般不会发生心室重构及临床心功能恶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