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对比分析人工股骨头置换和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评价两种手术治疗方案的优劣.方法 选取2002-5~2008-6我院收治的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78例,其中行人工股骨头置换42例,PFN内固定36例.对两组患者的术前合并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输血例数、输血量、负重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临床指标以及末次随访时患侧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随访6~48个月,平均26.5个月.两组患者术前合并症、骨折类型及骨质疏松程度即Sirlgh指数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股骨头置换组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失血量及输血例数上明显多于PFN组(P<0.05).两者在负重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股骨头置换组术后平均Harris评分为(85.2±12.8)分,与PF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FN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在功能恢复上基本相同,但前者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具有手术及住院时间短、失血量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分析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失败行人工髋关节置换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9年1月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21例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失败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8例,股骨头置换13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并发症、Harris评分及优良率。随访通过X线片观察假体生存情况。结果 21例PFNA手术失败患者行关节置换平均手术时间为(120.242±35.623)min,术中出血量为(520.252±212.363)ml,术后引流量为(320.362±180.248)ml。术中发生医源性骨折2例,术后发生切口浅表感染1例,所有患者均无深静脉血栓。获得随访19例,随访时间为1~3年。所有患者X线片未见假体松动、断裂,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及优良情况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失败可行的补救治疗,需要严格把握手术指征,术前充分评估和术中轻柔操作有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骨水泥型长柄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70岁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骨水泥型长柄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中保留股骨大、小转子部位的骨折块,将其重新复位,钢丝固定。结果30例手术顺利。术后7—14d(平均9d)下床活动。随访6~36个月(平均20个月),无假体松动、脱位和感染等并发症。根据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优良26例,可4例。结论长柄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效果优良。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与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62例合并骨质疏松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20例(置换组)、髓内钉内固定术42例(固定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术后卧床时间、术后(第3及第6个月)视觉模拟疼痛评分( VAS评分)及髋关节功能St.MicHael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置换组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均显著短于固定组,手术切口长度大于固定组,P均<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术后第6个月VAS评分、St.MicHael髋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术后第3个月显著好转(P均<0.05);术后第3、6个月置换组VAS评分、St.MicHael 髋关节功能评分均显著低于固定组,P均<0.05(t值VAS评分为5.046、6.323,St.MicHael髋关节功能评分为5.325、7.410)。住院期间固定组发生肺部感染3例、心衰2例,置换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肺部感染1例,两组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与髓内钉内固定术比较,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及术后卧床时间、促进术后髋关节功能康复,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与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对比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与PFNA组年龄、性别、原发病情况、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相关并发症及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完成,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更短,术后卧床相关并发症少,但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多。PFNA内固定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但卧床时间长。术后近期人工股骨头置换组髋关节功能评分优于PFNA内固定组,术后3、12个月两组髋关节功能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多合并不同程度骨质疏松和其他内科疾病,骨折多粉碎而不稳定,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人工股骨头置换及PFNA内固定均可取得良好效果,但两种治疗方法各有利弊,应权衡后选择。  相似文献   

6.
赵一民  汤玮 《山东医药》2011,51(30):62-63
目的探讨锁定解剖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21例,采用锁定解剖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结果 21例患者手术顺利。随访3个月~2 a 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3~11个月。根据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优17例,良4例,优良率100%。无髋内翻、短缩、关节僵直、钢板断裂、脱钉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锁定解剖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解剖锁定接骨板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02~2015-12该院收治的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解剖锁定接骨板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情况及髋关节恢复优良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髋关节恢复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解剖锁定接骨板固定术均能有效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与解剖锁定接骨板固定术相比,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具有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因此,选择手术方法时,可根据患者骨折的具体情况做出判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采用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70岁以上)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33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均采用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结果术后均获得随访,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标准优19例,良11例,可3例。随访期间,未发现人工关节脱位、松动及感染发生。结论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锁定钢板内固定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锁定钢板内固定组、关节置换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分别随访患者髋关节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非内置物相关并发症、内置物相关并发症及总并发症的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置换组患者在术后1 个月、3个月、6个月、12 个月时髋关节Har-ris评分均高于锁定钢板内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置换组患者在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锁定钢板内固定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然而在术后12个月时关节置换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稍高于锁定钢板内固定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人工关节置换在术后早期能够获得更好的髋关节功能及更好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治疗高龄稳定型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年龄80岁的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和PFNA组各30例,回顾分析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卧床时间、术后静脉血栓发生率、死亡率等,并进行比较;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术后1、3、6个月时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卧床时间、术后1、3个月髋关节功能评价、术后静脉血栓发生率、内科并发症加重率、死亡率均优于PFNA组(P0.05);而PFNA组住院期间总费用、术中出血量优于人工股骨头置换组(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较PFNA内固定术可更好地促进患者术后早期恢复,减少术后静脉血栓形成,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但存在住院费用高、术中出血量大的问题。因此,选择何种手术方式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各种因素,使患者取得最大的临床受益。  相似文献   

11.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老人股骨转子间骨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股骨转子间骨折用粗钢丝"8"字环形固定)治疗70岁以上高龄的外伤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人12例。除1例术后6w因脑出血死亡外,其余11例术后平均随访15个月,骨折愈合,髋关节屈曲超过90°,生活能自理,人工股骨头无松动和下陷。  相似文献   

12.
张玉忠  贺强 《山东医药》2014,(37):40-41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锁定板内固定术和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将9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采用DHS内固定术,对照组行股骨近端锁定板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Harris评分优良率等指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术后切口引流量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愈合时间、Harris评分优良率、髋内翻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内固定物去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DHS内固定术和股骨近端锁定板内固定术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相当,临床上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标准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严重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收集18根成年股骨标本随机分成置换组、动力髋部螺钉(DHS)组及对照组各6根。置换组模拟股骨转子间四部分骨折,钢丝捆扎固定大小转子及股骨矩,行标准柄股骨头置换,骨水泥固定;DHS组模拟股骨转子间四部分骨折,行DHS钢板内固定;对照组采用完整股骨标本。Bose3510-试验机上行轴向加压和扭转测试,测量三组标本位移变化。结果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标准柄股骨头置换的轴向压力与扭转力同完整股骨标本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粉碎性粗隆间骨折,能够获得术后关节的即刻稳定性,功能恢复好,可满足早期负重行走要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长柄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5-01-2010-06采用长柄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75岁以上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62例,平均随访15个月,观察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关节功能情况。结果术后53例患者获得随访,无一例死亡;有1例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经治疗后痊愈出院;无褥疮、肺部感染、髋关节脱位等常见并发症发生。根据Harris评定标准评价:优43例(81.1%),良7例(13.2%),可3例(5.6%),差0例,优良率达94.3%。结论长柄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下地活动早、并发症少、髋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观察远端稳定的生物型股骨柄髋关节假体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老年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52例,平均年龄78.2岁,均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随机分为两组,28例采用远端稳定的生物型股骨柄假体,24例采用骨水泥型股骨柄假体,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生物型假体组较骨水泥型假体组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P0.05),两组术中血压波动范围生物型假体组明显小于骨水泥型假体组(P0.01),两组术后下地时间和术后早期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随访期间内均未发现假体移位和松动,两组髋关节Harris评分无明显差异。结论远端稳定的生物型假体组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避免了发生骨水泥植入综合征的风险,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好,并且为可能的翻修手术带来方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采取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间该院收治的60例股骨近端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患者手术术式将患者分为内固定组(n=30)和置换组(n=30),对所有内固定组患者进行内固定治疗,对所有置换组患者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疗效及手术并发症状况。结果置换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床时间与内固定组相比明显较低,置换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与内固定组相比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内固定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近端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采取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优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人工关节置换和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PFNA)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3例60岁以上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根据手术方式随机分为A、B两组。A组行人工关节置换,B组行PFNA;通过门诊复查、电话书信等方式随访观察患者手术时间、卧床时间、术后并发症,按照Harris髋关节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B组比较,A组手术时间缩短,出血量多,卧床时间明显短(P均<0.01)。A组出现2例并发症;B组出现1例并发症。两组末次随访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法均是治疗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方法,但是两种手术方式各有其明显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术(AFHR)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术(PFNA)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确定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更优手术方式。方法 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26例,其中接受AFHR 55例(AFHR组)、PFNA 71例(PFNA组),收集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数据。于术后3个月及1年,采用髋关节功能评分(HHS)、生活自理能力评分(ADL)、简要生活质量评分(SF-12)、负重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评价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整体生活质量。结果 与PFNA组比较,AFHR组术后3个月髋关节功能优良率高,负重早,并发症少(P均<0.05);术后1年,两组HHS、ADL、SF-12比较,P均>0.05。与PFNA组比较,手术及麻醉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输血率低(P均<0.05)。结论 与PFNA比较,AFHR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短期内具有更多优势,髋关节功能恢复好、生活质量高、不良反应少;PFNA与AFHR的长期临床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和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LPFP)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4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其中PFNA内固定治疗65例,LPFP内固定治疗8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所有病例术后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8个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及术后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与LPFP组比较,PFNA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骨折临床愈合时间短,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和LPFP均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理想内固定装置,但PFNA属于髓内固定,更符合生物学内固定理念,且其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失血量少、骨折愈合快等优点,应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8-05~2013-08该中心接收的11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实验组施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照组施行骨折内固定术。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实验组的住院时间及开始康复训练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6个月实验组的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12个月后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骨折内固定相比,人工股骨头置换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科学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