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对后继脑梗死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发病前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对脑梗死病情的影响.方法 选择有同侧TIA史的首发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共60例,根据TIA持续时间分为3组,<10 min组(A组)15例,11 min~20 min组(B组)28例,>20 min组(C组)17例.并选择同期住院无TIA的首发前循环脑梗死患者40例进行临床对比研究,分别对患者入院及发病1个月时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梗死体积进行评估.结果 B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梗死体积明显小于A组、C组与对照组(P<0.05),但A组、C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IA对后继脑梗死具有保护作用,缺血耐受与TIA发作持续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早期(7d内)进展至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回顾性分析165例TIA早期进展至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 LDL≥2.6mmol/L、TIA发作次数≥3、症状持续时间≥60min、糖尿病、入院后高血压与TIA早期进展成脑梗死显著相关(OR=3.38~10.44,P<0.05)。结论 TIA早期进展至脑梗死是多种因素、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对脑梗死患者缺血耐受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大量的动物实验证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对神经细胞可起保护作用。间隔一定时间以后,不仅能使严重脑缺血所致的缺血性损伤的体积缩小,而且可使神经功能损害减轻,此即所谓“缺血耐受”(ischemic tolerance,IT)现象,因其与脑梗死关系密切而引起临床的广泛关注。我们对TIA后发生脑梗死的患者进行了观察,以探讨TIA在脑缺血耐受方面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持续时间、次数及临床特征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173例TIA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其发作持续时间、次数及临床特征。发作后均在24h内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或CT检查,部分发作48h后复查,记录影像学异常(责任病灶)的例数。结果TIA发作≤30min、30min患者发生脑梗死比例分别为14.3%(16/112)、36.1%(22/6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IA发作≤3次、3次TIA患者发生脑梗死比例分别为14.7%(19/129)、43.2%(19/44),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既往有、无卒中病史者发生脑梗死比例分别为34.9%(15/43)、17.7%(23/13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既往有、无高血压病史者发生脑梗死比例为27.5%(28/102)、14.1%(10/71),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偏肢无力和(或)麻木、非偏肢无力麻木者发生脑梗死的比例分别为40.2%(33/82)、5.5%(5/91),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局灶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30min、发作次数3次、既往有卒中、高血压病史及表现为偏肢无力和(或)麻木的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比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病年限与脑梗死发生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的短期和长期相对危险度,为脑梗死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1040例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2982例体检人员为对照组.根据临床病例资料确定两组患者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情况,并且采用条件性Logistic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脑梗死组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相似文献   

6.
张强  张瑞彪  孟霞 《山东医药》2008,48(1):29-30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80例脑梗死患者和8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以及6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Hp-IgG以及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抗体IgG(CasA-Hp-IgG)阳性率,同时检测血清TC、TG、Apo-A、Apo-B、HDL-C、LDL-C水平.结果 脑梗死组及TIA组血清Hp-IgG阳性率分别为65.40%和67.90%,cagA-Hp-IgG阳性率分别为52.56%和50.23%,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47.15%和35.20%(P<0.05).脑梗死Hp-IgG阳性与阴性者间TG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Hp感染与TIA发作及脑梗死的发病密切相关,并可能影响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与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为脑梗死的相关因素,以期降低脑梗死的发生率.方法 选取80例TIA者,其中18例TIA者进展为脑梗死、62例TIA者未进展为脑梗死;同时利用ABCD2评分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对比与观察,然后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结果 TIA进展为脑梗死的因素主要包括年龄、血压、肢体状况、症状持续时间和有无糖尿病.结论 短期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因素诸多,而加强因素的调查与防控对控制脑梗死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对首发脑梗死的神经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柳  何远宏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19):1901-1902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s)对脑梗死患者是否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选择有或无同侧多次TIAs史的首发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共120例行临床对比研究。测定入院时血浆谷氨酸(Glu)、天门冬氨酸(Asp)的含量水平及脑梗死容积。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评分量表和Barthel指数评分方法分别对患者入院时、30d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发病30、60d日常生活能力。结果TIAs组患者的梗死容积小于单纯脑梗死对照组(P<0.05),其血浆Glu和As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TIAs组患者入院时及30d的神经功能缺损较对照组为轻,第30、60天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脑梗死前发生的同侧TIAs可能产生缺血耐受现象,可减轻随后严重缺血性卒中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TIA)发作持续时间及频度对脑梗死后脑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60例TIA后脑梗死病人,根据其TIA发作持续时间及频率分为A组(发作持续<10 min且发作1次者)、B组(发作持续10 min~30 min,发作1次~3次者)及C组(发作3次以上或发作持续30 min以上者),并选择同期不伴TIA的脑梗死病人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病人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脑梗死的体积.结果 A组、C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梗死前的TIA对脑的保护作用与其发作持续时间及频度有关.  相似文献   

10.
关欣颖  李慧 《山东医药》2014,(21):49-51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复发性脑梗死(RACI)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44例,将其分为TIA组和急性脑梗死( ACI)组,其中ACI组又分为初发性脑梗死( FA-CI)组和RACI组。另选体检健康者98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检测各组血浆Hcy。结果ACI组Hcy水平高于TIA组、对照组(P<0.01或<0.05),TIA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RACI组高于FACI组(P<0.01)。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FACI、RACI密切相关,与TIA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老年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分析老年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90例≥60岁(老年组)和75例≤45岁(非老年组)TIA患者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结果 老年组TIA病因明显不同于非老年组,高血压(60%)、缺血性心脏病(42%)、吸烟史(23%)、周围血管病变(21%)及糖尿病(20%)的构成比较高,而肥胖、高脂血症、睡眠障碍及血管病家族史在非老年组常见,高尿酸血症在两组均有较高构成比。椎基底动脉系TIA发生率老年组明显高于非老年组(分别为21%与9%,P〈0.05)。结论 老年TIA组与非老年组比较,具有不同的病因和临床特征。病因分布特征提示,老年TIA患者病因中心血管病变构成比较高,尤其是高血压控制不良。对具有心血管病变的老年人给予早期干预,可降低TIA发病率。  相似文献   

12.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通过给耳短声刺激后记录大脑的反应,是评价脑干功能状态的一个客观指标,凡是累及听觉通路的病变,均会导致BAEPⅠ、Ⅲ、Ⅴ波改变〔1,2〕。本文分析BAEP与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相关性。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09~2010年秦皇岛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0岁以上脑血管疾病患者共129例。分为脑梗死组71例(男40例,女3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58例(男29  相似文献   

1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这一概念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定义为“一类未致脑梗死的局部脑缺血所引起的短暂发作性的神经功能障碍综合征”。随着神经科学的飞速发展和临床研究不断深入,人们对TIA的定义、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于本院进行诊断治疗的9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的90名健康人为对照组,分析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及观察组发作时间、发作频率与血管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血管阻塞患者发作时间≥60 min者比例低于重度、中度及轻度狭窄患者,发作频率≥3次/w者阻塞及重度狭窄者比例高于中度及轻度狭窄患者(均P<0.05)。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发作频率、发作时间均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呈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定义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定义、病因、诊断和治疗有了许多新的认识.最新的观点认为,TIA是由脑、脊髓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且无急性脑梗死证据.症状持续时间不再是关键,是否存在梗死才是区别TIA与缺血性卒中的关键,因此强调神经影像学在TIA诊断方面的重要性.TIA作为一种神经科急症,要求对其危险程度进行分层评价,并进行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16.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间隔时间对后继脑梗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到后继脑梗死发生的间隔时间与后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选择首次人院脑梗死患者658例,其中有同侧TIA的患者122例,根据TIA与脑梗死间隔时间分为1周、2~4周和4周以上.比较各组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以及病程1个月时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 有TIA史且间隔时间小于1周组患者神经功能轻度缺损比率(96%)、I级预后比率为(80%)均明显高于无1IA史组及有TIA史且间隔时间2~4周和4周以上者(P<0.01,<0.05).结论 TIA的神经保护性与TIA发作间隔时间有一定关系,对后继脑梗死有保护作用的TIA与脑梗死的间隔期应该不超过1周.  相似文献   

17.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动物模型是研究TIA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和防治措施不可缺少的工具。文章系统地回顾了各种TIA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基本原理和优缺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展至脑梗死的相关因素。方法运用ABCD简单评分标准对80例TIA发展至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ABCD评分为1-2分、3-4分和5-6分的患者之间血压、血糖、血脂和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内动脉系统TIA发生脑梗死和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发生脑梗死之间的性别、年龄、颈动脉斑块、脑梗死家族史、人院时NIHS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BCD评分的高低可能与血压、血糖、血脂和表达患者残损程度的NIHSS评分无直接相关;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之间某些脑梗死相关因素的差异可能没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9.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相关性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15  
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对 3 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及 2 4例无脑卒中病史者进行对照研究。观察两组受检者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斑块存在部位和斑块内回声情况。结果发现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颈动脉狭窄程度小于 49%者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 (P >0 .0 5 ) ,狭窄程度大于 5 0 %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 5 ) ,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危险为对照组的 4.3倍 (OR =4.3 1,OR95 %可信区间为 1.3 4~ 13 .89)。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与对照组斑块内无回声或弱回声区占斑块面积的百分比均值分别为 49.77%± 16.40 %及 2 3 .5 5 %± 8.42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相似文献   

20.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是一种历时短暂反复发作的脑局部供血障碍,引起短暂性神经功能缺失.发作通常为数分钟,少数为数十分钟,一般不超过数小时.有人将它形象地比喻为“大脑间歇性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