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总结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保护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51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均予以面神经监测。结果行肿瘤全切术46例,次全切除和大部分切除5例。术中面神经解剖保留47例,术后面神经功能保留44例。结论熟悉局部显微解剖、采用术中面神经监测、手术者经验及精细操作是保护面神经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型听神经瘤的显微手术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九六〇医院神经外科自2002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47例大型听神经瘤患者,均行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外科切除术,采用术后House-Brackman面神经功能分级评价面神经功能并观察术后并发症。 结果肿瘤全切除者47例,面神经解剖保留者45例。术后House-Brackman面神经功能分级Ⅰ~Ⅱ级27例,Ⅲ~Ⅳ级17例,V级3例。术后38例患者恢复良好,8例出现术后不良反应,1例死亡。 结论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技术可以切除大型听神经瘤并获得面神经解剖的保护,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3.
电生理监测下切除大型听神经瘤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电生理监测在大型听神经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2例显微手术治疗的大型听神经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监测组和未监测组术后面神经保留情况。结果全部病例中肿瘤全切除44例(84.6%),次全切除6例(11.5%),大部切除2例(3.8%)。监测组面神经解剖保留27例(93.1%),未监测组18例(78.3%)。监测组术后6个月面神经功能保留(H—B分级Ⅰ、Ⅱ级)21例(72.4%),未监测组11例(47.8%)。监测组面神经解剖保留率和功能保留率均明显高于未监测组(P〈0.05)。结论术中面神经电生理监测可以提高面神经解剖和功能保留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研究神经电生理监测在大型听神经瘤显微手术切除中的作用,提高肿瘤切除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 26例听神经瘤病人术中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和面神经肌电图(EMG)连续监测,根据监测结果术中随时调整手术策略和方法,避免人为因素对脑干和面神经造成功能障碍。术后两周采用House-Brackmann(H-B)分级方法对面神经功能进行评价。结果肿瘤全切除23例(88.5%),次全切除3例(11.5%),无死亡病例。面神经完整解剖保留25例(96.2%)。术后2周面神经功能评估,按House-Brackmann(H-B)分级,面神经Ⅰ级~Ⅱ级21例(80.8%),Ⅲ级~Ⅳ级3例(11.5%),Ⅴ级1例(3.8%)。结论大型听神经瘤实时电生理监测可提高肿瘤的全切率,降低手术的致残率,对提高听神经瘤手术的精确性和安全性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对69例大型及巨大型听神经瘤首先实施显微手术。在尽量不损伤面、听神经及相邻其他颅神经的前提下切除肿瘤。残留部分采用伽玛刀治疗。随访1~5a,面神经功能保留者62例;治疗前有听力的48例中听力仍保存37例;肿瘤控制(随访1a无复发)67例。认为显微手术联合伽玛刀治疗大型及巨大型听神经瘤疗效确切,颅神经损害等并发症较少,复发率较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Ⅱ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2,NF2)微创手术治疗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包括伽玛刀治疗后,肿瘤增大或囊性变扩大2侧)经微创显微手术治疗16例NF2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肿瘤大小、听力损伤程度选择手术切除时机和肿瘤侧别,经枕下乙状窦后-内听道入路切除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三叉神经和听觉脑干反应监测。 结果双侧听神经瘤9例均分期分侧切除,单侧听神经瘤切除7例,共切除25侧听神经瘤(2侧肿瘤未行手术)。全切除肿瘤22侧(22/25,88%),另3侧肿瘤近全切除(为唯一存在听力耳)。椎管内神经鞘瘤3例和颅内脑膜瘤1例,均获得肿瘤全切除。近全切除的3侧听神经瘤和尚未行肿瘤切除的2侧听神经瘤(尚存有效听力),术后辅助伽玛刀治疗。术前残存有效听力的11侧耳,术后保留不同程度的听力5侧,听力保留率为45.5%(5/11)。术中解剖保留面神经者23侧(23/25,92.0%),半年后复查显示面神经功能H-B I~Ⅲ级的有23侧,H-B Ⅳ级2侧。术后无死亡和严重并发症。 结论Ⅱ型神经纤维瘤的微创手术治疗应根据双侧肿瘤的大小、听力水平、解除脑干压迫的迫切性、肿瘤的生长速度和是否合并其他肿瘤,来共同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选择最佳的肿瘤切除的时机、肿瘤侧别和肿瘤类型。  相似文献   

7.
目前国内神经外科医师对于听神经鞘瘤的显微手术技巧及术中面神经和听神经保护均取得长足进步,可彻底切除肿瘤,完整保留神经功能。国际上对于听神经瘤术后早期、科学的康复指导开展较早,使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提高。我国神经外科起步较晚,听神经瘤患者的术后神经功能恢复仍是学术界积极探讨的热点领域。现对我院听神经鞘瘤患者的术后神经功能康复治疗情况做一报道。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听神经瘤(AN)显微镜外科切除后面神经功能损伤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绵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行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切除术治疗的140例AN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6个月,采用H-B面神经功能受损量表(HBFGS)评估患者术后6个月的面神经受损程度,并将年龄、性别、肿瘤直径、肿瘤切除范围、手术时间、术中是否行面神经监测、面神经位置、面神经与肿瘤的黏连严重程度等作为分析因素,分析影响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受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按照术后6个月面神经HBFGS分级结果将患者分为2组,HBFGS分级Ⅰ~Ⅲ级为轻中度障碍组(78例),Ⅳ~Ⅵ级为重度障碍组(62例)。轻中度障碍组患者的肿瘤最大直径显著小于重度障碍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重度障碍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切除程度、术中行面神经监测情况以及面神经与肿瘤的黏连程度与重度障碍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肿瘤最大直径>3.13 cm、肿瘤部分切除与次全切除、面神经与肿瘤中、重度黏连均是导致术后面神经功能严重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而术中行面神经监测是术后面神经严重障碍的保护因素(OR<1,P<0.05)。 结论AN瘤体大小、肿瘤切除程度、术中是否行面神经监测以及面神经与肿瘤的黏连程度是影响患者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切除AN术后面神经功能受损程度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听神经瘤的问题,以期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法选取50例听神经瘤患者且给予枕下-乙状窦经内听道入路的显微外科手术方法,同时对该方法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肿瘤全切率为84.00%,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80.00%,随访半年面神经功能Ⅰ~Ⅱ级者占64.00%,且生活质量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听神经瘤效果显著,能够明显提高肿瘤全切率、保护面神经,同时可以较好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赵勇刚  古选民  范波  李涛 《山东医药》2007,47(33):90-90
近年来随着显微和影象学技术的进步,使听神经瘤的早期诊断和手术治疗取得较大进步,并且大大的降低了肿瘤的致残率,也提高了面神经和听神经功能的保留率。1997—2007年,我院治疗9例小型听神经瘤。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J Mrázek  Z Fiser  D Mrázková 《Neoplasma》1988,35(4):467-474
The diagnosis, size and operation results in 41 acoustic neurinomas (26 females and 15 males) are presented. In one case the tumor was bilateral. Out of the total of 41 tumors, 12.5% were small acoustic neurinomas. As a rule, at diagnosis the tumors were larger in females than in males. Ten of the small and medium size acoustic neurinomas had no brain stem and cerebellar symptoms or signs at all, only the 8th cranial nerve was affected. All large tumors already had brain stem symptoms and one-third of them also had cerebellar symptoms, lesions of further cranial nerves and increasing intracranial pressure. All these findings were always present in giant tumors. Neurootological functional laboratory examinations cannot be replaced by CT because of the possibility of false negative findings in the smallest acoustic neurinomas. CT and functional neurootological laboratory examinations are complementary to each other and they are not screening procedures at all. As regards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the surgical results are comparable with those of other authors using microsurgical techniques. As regards the preservation of hearing, the results are among the best particularly in tumors that were diagnosed as small or medium in this series. Thus it is apparent that the size of a diagnosed acoustic neurinoma is more important for surgical results than the chosen approach to the tumor.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高血压病人实行远程健康监测管理,探讨其对高血压病防治的作用.方法:99例高血压患者被分为远程监测组(5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远程健康监测治疗方案)和常规治疗组(49例).两组药物治疗方案相同,观察两组降压效果.结果:半年后,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远程监测组健康知识问卷得分[(65±28.69)分比(86±23.78)分]明显升高,低脂低盐饮食(63.39%比78.00%)、规律运动(59.18%比70.00%)、遵医行为(71.43%比82.00%)患者比例明显较大,血压明显降低[(132±16)/(100±9)mmHg比(122±15)/(85±8)mmHg],P<0.05或<0.01.结论:远程健康监测管理防治高血压病效果较常规治疗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镜下无恶变征象的胃巨大溃疡的发病趋势和特点、诊断性治疗的价值、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5~2013年间胃镜诊断胃巨大溃疡、无典型恶变特征、且首次活检病理未报告"癌"的住院患者145例,均接受抗溃疡加抗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四联疗法,分析其多次胃镜检查的转归及病理诊断的变化。结果胃镜下无恶变征象的胃巨大溃疡年均检出率为5.63%,无明显增高趋势,男性明显高于女性;总恶变率为45.52%,其恶变与性别、部位、大小和形态无相关性(P0.05),但与年龄、H.pylori感染相关(P0.01)。2次胃镜诊断巨大溃疡与病理诊断符合率分别为55.86%和98.62%。结论胃镜下无恶变征象胃巨大溃疡的恶变与性别、部位、大小和形态无关,但与H.pylori感染正相关,且41~70岁年龄段高发,诊断性治疗联合多次胃镜活检是其定性诊断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难治性癫痫的致痫灶定位和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150例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术前均行冠矢状位轴位MRI检查、视频脑电图(VEEG)检查,其中20例行脑PET—CT显像;在皮质脑电图(EcoG)监测下切除致痫灶,包括局部癫痫灶切除59例,前颞叶及颞叶加杏仁核、海马切除50例,选择性杏仁核、海马切除3例,额叶病灶切除28例,额叶加颞叶病灶切除7例,大脑半球切除3例。术前MRI、VEEG和PET—CT定侧定位准确率分别为70.6%、83.5%、94.4%。术后随访1.5a,疗效I级(Engel分级)57例、Ⅱ级52例、Ⅲ级33例、Ⅳ级8例。结论综合应用MRI、脑电图以及核素检查可更准确地定位致痫灶,在EcoG监测下行致痫灶切除手术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原发性癌(PLC)患者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后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2015年10月~2016年12月行TACE治疗的92例PLC患者,在TACE术前后进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比较肝内病灶密度、强化方式、边界及大小变化,探讨CT检查对术后疗效评估的价值。 结果 在73例肿块型PLC患者,Ⅰ型碘油沉积22例(30.1%),Ⅱ型40例(54.7%),Ⅲ型8例(10.9%),Ⅳ型3例(4.1%),在19例结节型PLC患者,Ⅰ型碘油沉积14例(73.6%),Ⅱ型4例(21.0%),Ⅲ型1例(5.2%);肿块型PLC患者TACE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5.5%(69/73),结节型为94.7%(18/1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T检查能有效评估PLC患者TACE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制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提供确切的影像学资料支持。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内镜分片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piecemeal mucosal resection,EPMR)治疗巨大结直肠平坦型病变的疗效、安全性及应用价值,并随访观察其复发率。方法经术前内镜检查评估及病理证实,符合内镜切除适应证,采用EPMR切除46例直径≥30 mm结直肠平坦型病变,均为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术后标本全部行精确的病理学评价。结果 46例结直肠LST患者中,病灶位于直肠38例,占82.6%,完全切除率93.5%(43/46),切除治愈率97.8%(45/46)。术后出血发生率为4.3%,均经内镜止血成功,无1例发生穿孔。术后病理均为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30例,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0例,黏膜内癌6例。全组患者随访3~96个月,仅2例复发,复发率4.3%,再次内镜处理获愈。结论 EPMR是治疗巨大结直肠平坦型病变安全、有效的方法,掌握切除方法和技巧,可以完全切除病变,减少残留及复发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门诊患者体外反搏康复过程中,对心律失常和心率进行便携式心电监测的价值。方法对比268例高血压患者在接受体外反搏康复治疗前、中、后便携式心电监测和血压监测的结果,并与常规心电图记录进行比较。结果共收到患者在体外反搏治疗前、中、后监测心电图1658条,其中有效图形1576条,占95.1%。便携式心电监测仪监测到心律失常心电图133条,检出率为25.4%(68/268);常规心电图检查出心律失常33例,检出率为12.3%(33/26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体外反搏治疗后心率[(68.84±10.79)次/min]比治疗前[(74.04±11.48)次/min]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收缩压治疗后[(124.99±12.68) mmHg ]比治疗前[(129.67±12.17) mmHg ]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舒张压治疗后[(72.73±7.19)mmHg]比治疗前[(74.06±8.23)mmHg]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便携式心电监测可以观察门诊患者体外反搏康复治疗过程中心率的变化并记录心律失常,方便且实用。心律失常检出率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拟行神经外科坐位肿瘤切除术患者术前应用中的意义。方法 2010年7月至2013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拟行听神经瘤及脑膜瘤切除术患者33例。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及TEE结合右心声学造影检查,观察卵圆孔未闭(PFO)的发生情况。患者行右心房声学造影检查时,左心房内一个切面同时出现3个气泡定义为阳性,即PFO。术后随访脑栓塞情况。结果 (1)所有33例患者中有22例(66.7%)检出PFO;(2)TTE检查:仅1例(3.0%)患者检出PFO;(3)TEE检查:20例(60.6%)患者检出PFO;(4)TEE结合右心声学造影:共有22例(66.7%)患者可见心房水平的右向左分流征;(5)共7例患者行坐位手术,另26例患者行侧卧位手术。无1例患者术后出现脑栓塞。结论合并PFO是神经外科坐位肿瘤切除术的绝对禁忌证。术前TEE结合右心声学造影检查可明确检出PFO,对于及时调整手术方式,避免坐位手术可能出现的空气栓塞有决定性作用,应常规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纤维胆道镜治疗胆道术后残余结石的方法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2012年12月应用纤维胆道镜治疗术后胆管残余结石57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73例患者中536例取净结石,取净率93.5%。取石次数1~7次,平均为(2.36±1.45)次。治疗期间一过性发热23例(4.0%),腹泻42例(7.3%),并发胆道出血7例(1.2%),胰腺炎3例(0.5%),窦道穿孔5例(0.9%),均经保守治疗痊愈。结论纤维胆道镜技术是治疗术后胆管残余结石的安全、有效方法,应作为常规技术推广普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