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男性,61岁,因“上腹部隐痛不适两周”入院。体检:皮肤粘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均米触及肿大,腹软,剑突下可触及一肿块.质稍软,有轻压痛,不易推动,边界尚清。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均在正常范周以内。B超:肝左叶与胰腺之间见分叶状实质性团块.腹腔动脉及肝总动脉亦被包裹在闭块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核心蛋白聚糖(DCN)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DCNmRNA及蛋白在38例乳腺癌及9例相对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在乳腺癌癌细胞内可见DCNmRNA表达.阳性率为88.00%(22/25),正常乳腺腺细胞内未见DCNmRNA表达,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DCN蛋白在38例乳腺癌中表达阳性率为55.26%(21/38),相对正常乳腺腺细胞内未见DCN蛋白表达,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在乳腺癌间质DCN蛋白表达较相对正常乳腺组织增高,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DCNmRNA及蛋白在乳腺癌癌细胞及间质表达均较相对正常乳腺组织增高.  相似文献   

3.
非霍奇金淋巴瘤骨髓受累的免疫表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骨髓受累的免疫表型特点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对NHL患者的骨髓标本进行检测,收集受累者的CD分子表达数据。结果:1)在46例受检者中,31例阳性,阳性率67.39%,(95%可信区间53.84%,80.94%)经骨髓形态学检查确证为骨髓受累。2)31例阳性者中,B细胞NHL23例,T细胞NHL7例.NK细胞NHL1例B细胞NHL标记抗原出现频率最高的为CD19,CD20;T细胞NHL标记抗原出现频率最高的为CD7。6例B细胞淋巴瘤同时表达T细胞抗原,1例B细胞淋巴瘤还表达髓系抗原标志。结论:1)NHL骨髓受累免疫表型特点为B细胞来源:CD19、CD20;T细胞来源:CD7。2)T、B细胞抗原同时表达不少见.3)可同时表达髓系抗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卵巢癌组织Le^y抗原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恶性、交界性、良性卵巢上皮肿瘤及正常卵巢组织中Le^y抗原的表达,并分析其与卵巢癌生物学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Le^y抗原在恶性卵巢上皮性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5.47%(40/53),明显高于交界性卵巢上皮性肿瘤(47.06%)及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42.86%)(P均〈0.05)。正常卵巢组织中未检出Le^y抗原的表达。晚期卵巢上皮性癌的Le^y抗原的阳性表达率为84.21%,明显高于早期卵巢上皮性癌(53.33%),(P〈0.05)。结论:Le^y抗原与卵巢上皮性癌的发生、发展相关。Le^y抗原的表达可作为反映卵巢癌恶性潜能的一项新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前S1抗原与原发性肝癌(PHC)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02例PHC患者的血清学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及前S1抗原。结果302例PHC患者,HBVM检出率为99.0%(299/302)。其中单项阳性率HBsAg94.0%(284/302)、AntiHBs5.6%(17/302)、HBeAg20.2%(61/302)、AntiHBe72.8%(220/302)、AntiHBc97.4%(294/302)。61例HBeAg阳性样本中前S1抗原阳性46例(75.4%);而196例HBeAg阴性AntiHBe阳性标本中前S1抗原阳性98例(50.0%);而35例HBeAg和AntiHBe均阴性标本中前S1抗原阳性10例(26.3%)。前S1抗原在血清学表达上与HBeAg的阳性符合率高达75.4%。结论血清前S1抗原是乙型肝炎病毒(HBV)在体内复制的可靠标志,通过检测血清前S1抗原有助于提高认识PHC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双重类癌1例     
肺类癌和十二指肠类癌均少见,而多原发类癌更少见。我科曾收治1例双重原发类癌,报告如下:患者男性,维吾尔族,73岁。1986年6月因“咳嗽、咯痰1周”就诊。支气管镜检查:右中叶支气管开口内1.5cm处可见一新生菜花状肉芽组织,呈紫色,表面光滑,堵塞中叶气管开口,质脆,易出血。活检:见肿瘤细胞。同年8月29日行右肺中叶切除术。病理诊断:右肺中叶类癌。12年后,又因“上腹部疼痛不适1周”入院。胃镜(病理诊断)(1998年8月19日):十二指肠类癌。于1998年9月24日手术切除胃大部及十二指肠球部,行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膜联蛋白A1(Annexin A1,ANXA1)和细胞核相关抗原Ki-67在正常宫颈上皮、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6例宫颈上皮内瘤变( CIN),39例早期宫颈鳞状细胞癌( SCC)和26例正常宫颈鳞状上皮组织中ANXA1和Ki-67的表达,分析两者之间表达的相关性。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正常宫颈组织、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ANXA1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在正常宫颈上皮中 ANXA1蛋白呈高阳性表达,随着宫颈病变的进展, ANXA1蛋白表达呈明显下降趋势。在正常宫颈上皮、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组织中ANXA1蛋白表达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在正常宫颈上皮和CIN组织中Ki-67抗原表达与ANXA1蛋白表达呈负相关( P<0.01)。结论:ANXA1蛋白在宫颈癌中低表达,并与抗原表达明显负相关,与宫颈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凋亡抑制和增殖能力增强有关,可以作为预测宫颈鳞癌不良预后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李锦军  葛超  薛鹏  黄坚  万大方  顾健人 《肿瘤》2002,22(3):173-176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肝细胞抗原(Hep Par1),p53,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表达差异及与细胞形态学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两步法-EnVision System-HRP)检测10对肝癌和癌旁组织,3例正常肝组织中Hep Par1,p53,HBsAg等蛋白的表达差异;用HPIAS-1000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实质细胞的总面积(以细胞直径代替)和核质比。结果 1)Hep Par 1:正常肝组织中肝细胞中度表达,癌旁肝组织中肝细胞为弥漫性高表达,肝癌细胞中阳性率为24.53%(13/53);2)p53:正常肝组织和癌旁肝组织中均呈阴性;肝癌组织,在被检的10例样品中肝癌细胞均为阳性;3)HBsAg:正常肝组织中肝细胞呈阴性,癌旁肝组织中肝细胞为片状弥漫性或散在性高表达,肝癌组织,在被检的10例样品中肝癌细胞仅有1例呈阳性;4)各种组织中实质细胞的平均直径为癌旁肝细胞>正常肝细胞>肝细胞癌细胞;5)正常肝细胞和癌旁肝细胞的核质比无差别(P>0.05),但均明显<肝细胞癌细胞(P<0.01和P<0.01)。结论 肝细胞抗原(Hep Par 1)在分化较高的肝细胞癌细胞中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可作为鉴别原发性肝细胞癌细胞来源的标志;原发性肝细胞癌细胞核质比明显>正常肝细胞和癌旁肝细胞(P<0.01和P<0.01)。  相似文献   

9.
Liang Z  Sun ZY  Yuan YH  Han Y  Wang Y  Gu J  Zhang LJ 《中华肿瘤杂志》2005,27(9):534-537
目的 研究11种癌-睾丸(CT)抗原基因在食管癌中的表达,明确食管癌辅助免疫治疗疫苗的组成成分,为食管癌肿瘤疫苗的研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35例食管癌肿瘤组织以及相对应的癌旁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11种CT抗原基因的表达。结果 所检测的11种CT抗原基因在正常食管黏膜中均无表达。在食管癌组织中表达率最高的为MAGE-3(62.9%);其次为MAGE-4(31.4%)、LAGE-1(28.6%)、MAGE-1(25.7%)、CT10(20.0%)、NY-ESO-1(20.0%)、CT7(5.7%)和SCP-1(2.9%),无一例食管癌组织表达SSX-1、SSX-2、SSX-4基因。在35例食管癌组织中,28例(80.0%)表达至少1种CT基因,21例(60.0%)表达2种以上的CT基因。其中,19.0%(4/21)同时表达4种及4种以上CT基因,占总数的11.4%(4/35)。不表达任何CT基因的7例中,Ⅱ期5例,Ⅰ期和Ⅳ期各1例。NY-ESO-1、LAGE-1、MAGE-1、MAGE-3和MAGE-4基因随肿瘤进展,其表达率增加;而SCP-1和CT10的表达主要集中在较早期的Ⅰ期及Ⅱ期食管癌组织。随着肿瘤分期的提高,CT基因的共表达率呈上升趋势,在Ⅲ期时达到最高,为28.6%。结论 (1)包含MAGE-3、MAGE-4和LAGE-1等抗原成分的CT抗原疫苗可应用于食管癌患者的免疫治疗;(2)对不同病理分期的食管癌患者应采取含有不同CT抗原成分的疫苗;(3)SSX-1、SSX-2、SSX-4在食管癌组织中无表达,其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肺原发性纤维肉瘤极为少见.我院自1989年12月至1992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3例。现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1资料例1,女,38岁。咳嗽伴胸闷不适1周。X线后前位胸片:右侧第3~4前助间见scmXscm大小类图形密度增高影,边缘尚清.密度均匀。纤支镇检查:右中叶支气管粘膜充血.其内可见淡黄色粘稠脓液;右上、右下基底段支气管粘膜充血、肥厚,尤以前基底段为甚。痰液脱落细胞学检查明性。PPD试验阴性。1992年6月25日行剖胸探查:右肺中叶外侧段内scmXscmXscm大小肿块,质中等,外观暗红色,表面光滑,与正常肺组织无界线。病理诊断:肺原…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角化型外阴鳞癌(vulvarsquamous cell carcinomas,VSCCs)与外阴上皮内非瘤样变(non-neoplastic epithelialdisor—ders,NNED)组织中DNA倍体及其与细胞增殖的关系,探讨异常增殖在外阴癌变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图像分析方法检测21例角化型VSCCs、7例外阴上皮内瘤变(vulvar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VIN)和53例NNED组织细胞的DNA倍性,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其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9例正常外阴皮肤作对照。结果:从正常外阴皮肤、NNED、VIN到VSCCs组织,DNA指数(DNAindex,DI)和PCNA标记指数(PCNA labeling index,LI)呈逐渐增高趋势,P=0.00。VSCCs组织中,DI和LI显著高于VIN、NNED和对照组,P〈0.05。高分化癌患者的DI和LI显著低于中、低分化癌患者,P〈0.05。正常外阴皮肤未检测出DNA非整倍体,VSCCs的非整倍体率38.1%,显著高于NNED和正常外阴皮肤组,P〈0.05。在NNED中,非整倍体组的LI显著高于正常倍体组,P=0.00。结论:非整倍体出现导致遗传学不稳定可能是外阴良性疾病恶变的早期驱动力,检测NNED中的DNA倍性有助于判断其恶变潜在性。  相似文献   

12.
患儿女,8岁,因间断咳嗽5年,X线及CT检查发现右肺中叶肿物于1996年4月30日入院。手术发现有肺中叶近肺门处有约5cm×5cm×3cm大小的实性肿块,界清,肺门及气管旁淋巴结未见肿大,完整切除右肺中叶。病理检查送检为右肺中叶,大小7.5cm×6cm×4cm,切面见中叶外侧段支气管内一椭圆形肿物,大小5cm×4cm×2.5cm,灰白,表面略发亮,质细腻,边界尚清.邻近肺组织淤血,支气管旁淋巴结未见肿大。镜下瘤组织由粘液细胞、表皮样细胞及中间细胞构成,粘液细胞丰富占大多数,并形成腺腔及羹样腔隙,腔内见粘液及脱落上皮细胞;小灶状表皮样…  相似文献   

13.
鳞癌相关抗原(SCC-Ag)是肿瘤相关抗原(TA-4)的提纯成分。本文对140例肺癌(鳞癌96例、腺癌25例、小细胞癌11例及大细胞癌8例)和42例良性病变(对照组)进行SCC-Ag检测。肺鳞癌阳性率为66.7%、肺腺癌为16%,小细胞肺癌为18.2%、大细胞肺癌为12.5%,良性病变仅2.4%。SCC-Ag阳性率与肺鳞癌分期呈正相关,Ⅰ期为22.2%、Ⅱ期为55.6%、Ⅲ期为74.6%、Ⅳ期为83.3%。因此SCC-Ag是肺鳞癌较特异的标记物。通过手术前后动态观察发现,根治性切除术后SCC-Ag在72小时内转阴,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而姑息性切除术或探查术者,术后仍高于正常值,因此可早期预测手术效果。术后复发或转移时该抗原复又回升,且早于临床表现,在无转移或复发时,该抗原持续稳定在低于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4.
用抗原蛋白(Tenascin)基因探针及Northern杂交技术检测皮肤良、恶性角质细胞株(HaCat、sCLⅠ、SCLⅡ)中抗原蛋白m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抗原蛋白基因在正常角质细胞及良性角质细胞株中不表达,而恶性角质细胞株中高度表达(7.8kb和6.2kb)。它们在恶性角质细胞中的特异表达,认为有助于判断角质细胞的良、恶性肿瘤,并可成为有关肿瘤的标记物之一。  相似文献   

15.
研究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在肝硬变、肝细胞肝癌中的分布规律及意义。方法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Cvirus,HCV)核心抗原及HBxAg在肝硬化、肝细胞癌及其癌旁肝组织中的定位及分布。结果HCV核心抗原既定位于肝细胞或癌细胞胞核中,又可定位于这些细胞的胞浆中。在不同的病例,有时以胞浆阳性为主,有时以胞核阳性为主,或二者同时存在。肝硬化组织中,HCV核心抗原胞浆阳性细胞多呈灶性分布,而核阳性病例阳性细胞则为弥漫分布;肝细胞肝癌中HCV核心抗原以弥漫胞核阳性多见,癌旁肝组织多为HCV核心抗原胞浆阳性。HCV核心抗原在肝硬化、肝细胞肝癌及癌旁肝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7.3%(66/98),75.0%(78/104)及48.1%(25/52),χ2检验,肝细胞癌中核心抗原的胞核阳性率明显高于其在肝硬化及癌旁肝中的胞核阳性率(P<0.01)。核心抗原在肝细胞肝癌中,其细胞核阳性率,明显高于细胞浆阳性率(P<0.01)。结论HCV感染在我国肝硬化、肝细胞肝癌中比较普遍,除HBV以外,HCV可能在我国肝硬化、肝细胞癌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特异的淋巴管内皮标志物podoplanin检测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组织中淋巴管,用淋巴管密度(LVD)表示淋巴管生成情况,探讨BTCC内VEGF-C表达与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收集45例BTCC和10例正常膀胱组织标本,应用免疫组化检测VEGF-C、podoplanin的表达,计算VEGF-C阳性表达率及淋巴管密度值,分析两者的关系。结果:BTCC组织内VEGF-C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膀胱组织(71.1%vs.10.0%,P〈0.01);BTCC高中分化和低分化之间VEGF-C阳性表达率无显著性差异(70.6%US.72.7%,P〉0.05),而淋巴结阳性组显著高于淋巴结阴性组(81.3%vs.65.5%,P〈0.05).BTCC组织内LVD显著高于正常膀胱组织(6.8±1.3vs.1.2±0.3,P〈0.01);BTCC中,VEGF-C阳性组LVD显著高于VEGF-C阴性组(7.6±1.5vs.4.7±0.9,P〈0.05),而淋巴结阳性组显著高于淋巴结阴性组(8.3±1.4vs.5.1±1.1,P〈0.05)。结论:淋巴管生成可能是BTCC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因素,VEGF-C参与BTCC淋巴管生成,从而促进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7.
双重免疫荧光染色法鉴定肺组织内CCA+SP-C+细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莘  敖绪军  安江洪  陈正堂 《肿瘤》2008,28(1):32-35
目的:通过双重免疫荧光染色法鉴定不同肺组织内是否存在Clara细胞特异性抗原(Clara cell specific antigen,CCA)和肺泡表面活性蛋白C(surfactant protein C,SP—C)共表达的双阳性细胞(double positive cell,DPCs)CCA^+SP-C^+细胞,为后续开展肺干细胞的相关研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取成年鼠(小鼠、大鼠)和新生鼠(小鼠、大鼠)的正常肺组织,人的肺鳞癌、腺癌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冰冻切片,进行双重免疫荧光染色,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肺组织内是否存在DPCs。每例标本观察时镜下随机选择4—6个视野,计数100~200个肺细胞,得出每百个细胞内DPCs百分率,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在成年鼠和新生鼠的正常肺组织中均发现了DPCs的存在,在人的肺腺癌组织中也发现了DPCs,而在鳞癌组织中未见DPCs;在人的癌旁组织DPCs数量明显多于相对应的癌组织(P〈0.05)。结论:本研究不仅证实了DPCs细胞存在的广泛性,而且在人的肺腺癌组织中发现了DPCs,同时发现癌旁组织内的DPCs明显多于癌组织,为后续进一步分离、纯化DPCs,研究正常肺干细胞和肺癌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肾脏原发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诊治办法和预后情况。方法:报告1例肾脏原发性淋巴瘤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讨论、结果:患者,女,61岁,主诉为全程兄痛肉眼血尿并急性尿潴留1天。B超示右肾下极可见大小约5.5cm×6.7cm实质低回声,内回声欠均匀;CT示右肾下极可见约5.8cm×6.5cm团状等密度影,增强后不均匀强化;IVU示左肾正常,右肾盏、肾盂、输尿管未显影。行根治性右肾切除、病理:肉眼见肾脏大小约13.0cm×8.0cm×7.0cm,圳开后可见肾盂及肾实质内直径约6.0cm肿物-枚,切面灰裂白质软。镜下见肾组织内大片瘤细胞弥漫分布,细胞体积大,核型不规则,核仁显著,染色质粗颗粒状,核分裂多见,并累及肾周脂肪组织;输尿管壁组织间质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化:CD20(+).CD3(+),CD68(+),CD34(+),CK(+),Vimentin(+),S-100(-),HMB45(-),Actin(-)。病理诊断:右肾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制)。术后行CHOP方案化疗4疗程,随访1年,患者无瘤存活。结论:肾脏原发性淋巴瘤临床下见,预后较差,早期诊断困难,常住肾切除术后病理得到确诊,治疗采取联合化疗及手术。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性,61岁,病案号102449,因右上腹痛4月,加重10天入院。4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疼痛,无恶心、呕吐、畏寒、发热、黑使,于当地市医院就诊,B超示胆囊结石、肝内多发性占位病变;MRI检查示胆囊结石、原发性肝癌。来我院查体见一般状况尚可,心肺正常,腹部丰满,右上腹轻压痛,肝脾未及。肝功能检查结果正常,B超查见肝内出现1cm~2cm左右减弱增强团块回声,遍及全肝,提示肝癌(弥漫性);核医学检查结果CEA212.40ng/ml(正常值小于20ng/ml),AFP阴性。入院诊断为肝癌。在全身麻醉情况下行剖腹探查术,同时行肝…  相似文献   

20.
罗刚  周四维  叶章群  李志坚  黎卫  周华扩  高新 《中国肿瘤临床》2007,34(19):1089-1091,1096
目的:探讨肿瘤相关抗原MUC1及同种型MUCI/Y粘蛋白基因在膀胱癌中mR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2例膀胱癌的组织样本(实验组)和10例正常膀胱组织样本(对照组)中提取总RNA,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两组样本中MUC1及同种型MUC1/Y粘蛋白基因mRNA表达水平,结果:膀胱癌组织的MUC1mRNA水平较正常膀胱组织显著增高(P〈0.01);Ⅲ-Ⅳ期膀胱癌组织的MUC1/YmRNA水平较Ⅰ-Ⅱ期膀胱癌组织显著增高(P〈0.01)。结论:MUC1及同种型MUCI/Y粘蛋白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膀胱癌有关,对膀胱癌的诊断和治疗有临床意义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