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观察败血症新生儿血栓调节蛋白(TM)和D-二聚体(DD)的变化,探讨二者在败血症新生儿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将56例败血症新生儿进行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分为极危重组(13例)、危重组(22例)和非危重组(21例),在入院初期及恢复期采空腹静脉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浆TM,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DD。26例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浆TM和DD的差异及败血症新生儿治疗前后二者的变化。结果:败血症极危重组、危重组、非危重组新生儿血浆TM水平分别为25.5±6.6、17.3±4.7、13.3±2.8 μg/L,较对照组的9.8±2.7 μg/L明显升高(P<0.01)。败血症极危重组、危重组新生儿血浆DD水平分别为744±262、436±147 μg/L,较对照组的205±61 μg/L明显升高(P<0.01)。非危重组、危重组、极危重组3组血浆TM和DD水平依次升高(P<0.05)。治疗后(恢复期)患儿血浆TM和DD水平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浆TM和DD水平与新生儿危重评分均呈明显负相关(分别r=-0.428、-0.363,P<0.01)。结论:检测败血症新生儿的血浆TM和DD水平有助于评估病情危重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性白血病(AL)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儿抗凝血酶活性(AT)、D-二聚体等的变化及其关系,以探讨患儿凝血、纤溶功能变化。方法选择AL未并DIC患儿27例(AL组),AL并DIC患儿25例(观察组),健康儿童36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均抽取其清晨空腹静脉血1.8mL,离心分离血清。应用发色底物法、免疫学胶乳比浊法及凝固法分别检测AT、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采用SPSS 10.0软件将AL组和观察组结果与健康对照组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AL组患儿PT延长、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a〈0.01);观察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增高,AT明显减低,与健康对照组和AL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a〈0.01);AL组各项检测指标阳性率较低(18.5%-66.7%),观察组D-二聚体、AT阳性率明显升高,且在DIC发病的不同临床阶段均保持在较高水平(80%-100%),D-二聚体检测阳性率在DIC早期高达100%。结论AL并DIC患儿存在凝血、纤溶系统的激活,各凝血指标特别是AT和D-二聚体的检测可作为DIC诊断和预后评估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危重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前期的监测与治疗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刘兰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14):910-911,918
目的探讨监测危重新生儿血浆凝血酶原片段F1+2、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及D-二聚体等凝血及纤溶因子水平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前期(pre-DIC)的诊断及治疗意义。方法对NICU收治的96例危重症及36例正常新生儿检测F1+2、TAT及D-二聚体水平,对30例诊断pre-DIC的患儿予抗凝治疗,并监测治疗后F1+2、TAT及D-二聚体水平。结果危重症组与对照组相比,F1+2、TAT、D-二聚体水平均增高,差异有极显著性(P均〈0.01)。TAT对pre-DIC诊断的敏感性较高,F1+2特异性强;三者在抗凝治疗后均明显下降。F1+2与TAT、D-二聚体三者之间均呈直线正相关,F1+2与TAT、D-二聚体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70P〈0.01;r=0.42 P〈005;TAT与D-二聚体呈正相关(r=0.35 P〈0.05);F1+2、TAT、D-二聚体与危重评分呈直线负相关(r=-0.68、-072、-054P均〈0.01)。结论检测TAT、F1+2、D-二聚体水平监测危重新生儿的血液高凝状态,有助于pre—DIC的诊断,并可协助判断抗凝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胰石蛋白(PSP/reg)判断脓毒症患儿病情及预后的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159例脓毒症患儿(脓毒症组106例;严重脓毒症组53例,其中脓毒性休克12例)及同期20例非脓毒症患儿(对照组)的临床资料,采用ELISA检测患儿入住PICU后第1、3、7天血浆PSP/reg浓度。血浆PSP/reg水平与血清降钙素原(PCT)、CRP、WBC计数、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的相关性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指标判断脓毒症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价值。结果 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入住PICU后第1天血浆PSP/reg水平高于对照组(PPn=27)入住PICU后第1天血浆PSP/reg水平高于存活患儿(n=132)(Prs=0.212、0.548;Prs=-0.373,PP结论 PSP/reg与感染密切相关,对脓毒症危险分层及预后评估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脓毒性休克(SS)患儿血清皮质醇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其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25 例SS 失代偿期及24 例SS 早期患儿纳入研究。检测患儿入院时、入院第3 天、入院第8 天的血清皮质醇和ACTH 水平。25 例健康体检小儿作为正常对照组。SS 失代偿期组患儿根据其转归分为死亡组(n=5)与存活组(n=20)两个亚组。结果 入院时SS 失代偿期组和SS 早期组血清皮质醇和ACTH 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 P P P P P 结论 SS 患儿血清皮质醇、ACTH 水平增高,其水平的增高与患儿病情有关,持续高水平的血清皮质醇提示预后差,因此,动态监测SS 患儿的血清皮质醇、ACTH 对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胎龄、日龄的早产儿血浆D-二聚体生理水平及其变化规律。方法分别选取≤34周,37周早产儿各15例和20例,以30例正常足月儿作对照组,观察其血浆D-二聚体在生后第1、3、10 d的变化规律。结果不同胎龄、日龄的早产儿血浆D-二聚体含量均有较宽的取值范围,同时随日龄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在出生后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早产儿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正常新生儿低。结论新生儿血浆D-二聚体水平存在较大个体差异,胎龄和日龄与早产儿血浆D-二聚体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患儿炎症因子和凝血指标与危重症评分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1月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PICU入住24 h以上,符合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诊断的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分为极危重组(<70分)、危重组(~80分)和非危重组(>80分)。检测炎症因子(血WBC、PLT和CRP、IL-6)和凝血指标(D-二聚体和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炎症因子、凝血指标与危重症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101例患儿进入分析,男47例,女54例。非危重组53例,危重组42例,极危重组6例。①随着危重症评分分值降低,IL-6、D-二聚体和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逐渐增高,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RP水平亦随危重症评分降低而逐渐增高,在非危重组和危重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计数则随危重症评分降低呈降低趋势,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WBC在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IL-6、可溶性P-选择素和D-二聚体水平与危重症评分呈正相关,PLT计数与危重症评分呈负相关,血WBC和CRP与危重症评分无相关性。结论 IL-6、可溶性P-选择素、D-二聚体和PLT水平与儿童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8.
迷评分(GCS)≤13分]患儿,根据预后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截取年龄、性别、体重和入院3 h内实验室指标(血乳酸、血钾、血钠、PLT计数、D-二聚体)和血压等指标,行两组间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对入院3 h内血乳酸水平行受试者特征曲线(ROC)分析,考察血乳酸预测死亡的最佳界值及其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109例患儿纳入分析,存活组92例,死亡组17例。死亡组入院3 h内中位血乳酸值(4.9 vs 0.8 mmol·L-1)、合并其他脏器损伤率(76.5% vs 42.4%)、入院时GCS评分≤8(94.1% vs 45.7%)和低血压(76.5% vs 7.6%)发生率显著高于存活组,死亡组血钾水平低于存活组[(3.4±0.5) vs (3.7±0.6) mmol·L-1, P=0.047)]。ROC曲线分析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949(95%CI:0.889~0.982,P<0.001),血乳酸界值为2.5 mmol·L-1预测死亡的敏感度为88.2%,特异度为9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入院3 h内血乳酸(OR =1.579, 95%CI:1.129~2.209,P= 0.008)、入院时低血压(OR = 21.658, 95%CI:2.673~175.480,P= 0.004)是中重型TBI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入院时GCS≤8分,合并其他脏器损伤和血钾水平与死亡关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入院3 h内血乳酸水平可以预测中重型TBI患儿预后,且是其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浆D-二聚体与血清IL-6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6年3月期间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60例患儿中,其中30例为支原体肺炎,30例为非支原体肺炎患儿,选取30例同时间内儿童保健门诊健康查体儿童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三组中D-二聚体、血IL-6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支原体肺炎组和非支原体肺炎组患儿D-二聚体、血清IL-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两者呈正相关。支原体肺炎患儿中D-二聚体、血清IL-6水平高于非支原体肺炎组(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可激活凝血机制,导致血液呈高凝状态,致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且D-二聚体与血清IL-6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在重症手足口病患儿预后及病情严重程度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424 名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纳入该研究,其中存活390 例,死亡34 例。收集患儿PCIS 评分系统的相关生理参数及结局资料,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评估PCIS 评分系统对并发症和结局的分辨力。结果 存活组患儿PCIS 评分明显高于死亡组患儿(P结论 PCIS 对重症手足口病并发症及预后有一定预测作用,但根据现有评分体系不能充分反映重症手足口病病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浆心房利钠肽(ANP)、内皮素-1(ET-1)、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水平在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PPHN组患儿66例(轻度26例,中度21例,重度19例),对照组为非PPHN同期住院新生儿40例。对照组患儿入院时即行心脏超声检查,PPHN组患儿均于临床出现不易纠正的低氧血症(治疗前)及治疗后7 d行心脏超声检查测定肺动脉平均压(PASP),ELISA方法测定血浆ANP、ET-1、vWF的水平。结果 治疗前PPHN组患儿血浆ANP、ET-1、vWF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并随PASP增加而递增。治疗7 d后轻度及中度PPHN组患儿肺动脉压力恢复正常,血浆ANP、ET-1、vWF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度组各指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三指标水平均与PASP呈明显正相关(P<0.01)。结论 ANP、ET-1、vWF在PPHN治疗前后呈动态变化,且可反映肺动脉压力程度,动态监测有助于判断病情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左卡尼汀辅助治疗对心功能异常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血清脑钠肽(BNP)、氨基末端前脑钠肽(NT-proBNP)异常及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重症手足口病患儿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常规组)和左卡尼汀治疗组(左卡组),每组60例。另选取30名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两组患儿均给予退热、抗病毒等治疗作为基础治疗,左卡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给予左卡尼汀辅助治疗。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及转归;检测对照组儿童及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血清BNP、NT-proBNP水平,以及心率(HR)、左室射血分数(LVEF)、射血缩短分数(FS)、心脏指数(CI)等心功能指标。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儿血清BNP、NT-proBNP水平及HR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LVEF、FS、C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治疗后,左卡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 < 0.05)。治疗3 d后,左卡组血清BNP和NT-proBNP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常规组(P < 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左卡组LVEF、FS、CI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及常规组(P < 0.05),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5 d后,左卡组血清BNP及NT-proBNP水平,以及LVEF、FS、CI与常规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左卡组心率恢复正常时间较常规组明显缩短(P < 0.05)。结论 左卡尼汀辅助治疗重症手足口病能够早期有效降低血清BNP、NT-proBNP水平,改善异常的心脏功能,提高临床疗效和改善临床转归。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 G6PD)缺陷对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 EV71)感染所致手足口病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选取确诊为EV71感染手足口病的男性患儿220例,根据病情分为普通组(145例)和重症组(75例);将同期体检的132例健康男性儿童设为对照组。用全自动生化仪进行血液中G6PD、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及丙二醛(MDA)水平的测定。结果 重症组G6PD缺陷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5)。重症组中G6PD缺陷患儿的总热程、精神异常时间、肢体抖动持续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G6PD正常者长(P<0.05)。急性期及恢复期普通组与重症组患儿血中GSH、G6P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MD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普通组及重症组G6PD缺陷患儿急性期血GSH水平均低于G6PD活性正常患儿,MDA水平均高于G6PD活性正常患儿(P<0.01)。急性期及恢复期患儿GSH水平与G6PD活性均呈正相关(分别r=0.61、0.58,均P<0.01);急性期患儿MDA水平与G6PD活性呈负相关(r=-0.29,P<0.01)。结论 G6PD缺陷可能是EV71型手足口病的易感因素,伴G6PD缺乏的患儿病情可能更重,其机制可能与氧化应激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第3期手足口病患儿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时机对病情转归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入院时病情符合第3期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后血管活性药物(米力农联合酚妥拉明)开始应用的时间,将患儿分为早期组(入院后2 h之内应用,n=32)、中期组(入院后2~6 h之内应用,n=28)、晚期组(入院后6 h之后应用,n=26)。于血管活性药物治疗前及治疗24 h后采集患儿静脉血,检测3组患儿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TnI)、脑钠肽(BNP)水平。记录3组患儿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呼吸频率、血压、心率等指标恢复至正常的时间,计算各组治疗72 h内有效率。结果 早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中期组和晚期组(P < 0.0167)。治疗24 h后,3组患儿心率、血压、呼吸频率、LVE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早期组心率、血压、呼吸频率、LVEF的改善最显著(P < 0.0167)。早期组LVEF、呼吸频率、心率、血压恢复至正常时间短于中期组和晚期组(P < 0.0167)。治疗24 h后,早期组BNP水平低于中期组及晚期组(P < 0.05)。结论 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尽早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能改善心血管功能,降低病情进展风险,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利巴韦林气雾剂治疗手足口病(HFMD)患儿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方法。119 例轻症HFMD 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59 例)和对照组(60 例)。试验组应用利巴韦林气雾剂治疗,首次使用1 h 内喷4 次,以后每隔1 h 喷1 次;2 日以后,一日4 次,每次2~3 揿,连续用药7 d。对照组采用安慰剂,用法同试验组。两组均加用“抗病毒口服液”口服。记录治疗前和治疗后口腔溃疡、皮疹、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发热等临床症状评分,评价治疗效果;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5~7 d 取咽拭子,用RT-PCR 法检测病毒载量以评价两组阴转率。结果 完成研究报告表规定内容的受试者试验组有57 例,对照组56 例。用药5~7 d 后,试验组肠道病毒总阴转率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综合疗效评价总显效率分别为89%、29%,总有效率分别为89%、43%,试验组的总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用药后两组均无头晕、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外周血三系指标均无明显下降。结论 利巴韦林气雾剂治疗轻症HFMD 疗效确切,用药剂量小、不良反应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儿童危重型手足口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以2010 年5 月至2012 年9 月监护室住院治疗的164 例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预后分为死亡组(33 例)和存活组(131 例)。比较两组在基本情况、临床症状、体征、辅助检查方面的差异;采用非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死亡组和存活组在不典型皮疹、持续高热(≥ 3 d)、呼吸困难、肺出血、心率增快、血压异常、冷汗、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3 s、频繁抽搐发生率及血糖、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血清乳酸水平方面存在明显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肺出血(OR=9.466,95%CI:1.786~21.256)、血压异常(OR=5.224,95%CI:1.012~28.985)、血清乳酸增高(OR=2.154,95%CI:1.020~8.253)是危重型手足口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肺出血、血压异常、血清乳酸增高是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丙氨酰-谷氨酰胺(Ala-Gln)对低出生体重(LBW)新生大鼠缺氧后肠组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IGF-1受体(IGF-1R)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孕鼠分别置于吸烟和非吸烟环境中饲养, 非吸烟条件下饲养孕鼠所分娩的新生大鼠设为A组; 将吸烟条件下饲养孕鼠所分娩的正常体重新生大鼠设为B组, LBW新生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缺氧-复氧组(D组)和Ala-Gln组(E组); 每组24只。D、E组行缺氧-复氧操作连续3 d, 每天2次造模, E组在每日缺氧处理前腹腔注射Ala-Gln(10 mL/kg), C、D组以等量生理盐水行替代注射。各组于生后第4、7、10天分别处死8只大鼠取肠组织。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肠组织IGF-1水平; 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肠组织IGF-1R水平。结果 A组与B组IGF-1及IGF-1R蛋白水平在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IGF-1及IGF-1R蛋白水平呈上升趋势, 第7天时均较其他各组升高(P<0.05), 第10天时趋于正常水平, 与A、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各时间点IGF-1及IGF-1R蛋白水平均明显低于C组(P<0.05)。E组在第4、7天IGF-1及IGF-1R蛋白水平低于C组(P<0.05), 但到第10天上升至接近C组水平, 且显著高于D组水平(P>0.05)。结论 宫内和生后缺氧易使LBW新生大鼠出现肠损伤, 肠道外给予大剂量Ala-Gln可减轻LBW新生大鼠缺氧性肠损伤程度, 对缺氧性肠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重症肺炎患儿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动态变化与患儿病情危重程度变化及实验室相关检测指标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重症肺炎住院患儿132例为重症肺炎组,按照入院时和治疗1周后患儿的危重程度将重症肺炎患儿分为非危重组、危重组和极危重组,患儿例数在入院时分别为41例、59例及32例,治疗1周后则分别为78例、35例及19例;另选取同时期142例行健康体检合格的婴幼儿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患儿入院时和治疗1周后血清25(OH)D、降钙素原(PCT)及N末端钠尿肽原(NT-proBNP)水平,以及健康对照组入院时血清25(OH)D水平,根据治疗1周后25(OH)D的变化将重症肺炎患儿分为维生素D(VD)升高组(n=81)和VD下降组(n=51)。对检测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及相关性分析。结果 重症肺炎患儿血清25(OH)D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 < 0.05)。健康对照组血清25(OH)D水平明显高于不同危重程度组(P < 0.05);入院时及治疗1周后非危重组25(OH)D水平均明显高于危重组和极危重组(P < 0.01),危重组25(OH)D水平明显高于极危重组(P < 0.05);不同时间点各亚组间PCT和NT-proBN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极危重组和危重组PCT和NT-proBNP水平均明显高于非危重组(P < 0.05)。治疗1周后VD升高组患儿病情的危重程度要低于VD下降组;VD升高组出院结局好于VD下降组(P < 0.01)。重症肺炎患儿血清25(OH)D水平治疗前后变化差值与PCT、NT-proBNP水平治疗前后变化差值均呈显著负相关(分别r=-0.597、-0.404,P < 0.01)。结论 VD水平变化与婴幼儿重症肺炎病情危重程度变化相关,可作为病情监测的指标,补充VD可能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浆miRNA-497在小儿脓毒症心肌损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纳入148例脓毒症患儿,依据其是否发生心肌损伤分为心肌损伤组(58例)和非心肌损伤组(90例),比较两组血浆miRNA-497、心肌肌钙蛋白I (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血浆miRNA-497、cTnI、CK-MB对心肌损伤的诊断价值。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miRNA-497与cTnI、CK-MB、NT-proBNP、PCT、CRP及LVEF的相关性。结果 心肌损伤组血浆miRNA-497、cTnI、CK-MB、NT-proBNP、PCT及CRP水平均明显高于非心肌损组(P < 0.05)。血浆miRNA-497、cTnI、CK-MB及三项联合诊断心肌损伤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18、0.931、0.775、0.940。miRNA-497的最佳阈值为2.05时,其诊断心肌损伤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较好,分别为90.4%和91.2%。相关分析显示,心肌损伤患儿血浆miRNA-497与cTnI的相关性较好(r=0.728,P < 0.01)。结论 血浆miRNA-497对小儿脓毒症心肌损伤的诊断价值与cTnI相当,有望作为早期诊断心肌损伤的潜在标志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手足口病患儿外周血Th17、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eg)的变化。方法 以89例手足口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普通型55例,重型34例,另选取3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Th17细胞在CD4+T淋巴细胞中所占的比例;采用ELISA法检测IL-10、TGF-β和IL-17在各组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重型和普通型手足口病患儿的Th17细胞、IL-17水平均明显升高(均P<0.05),而CD4+CD25+Treg细胞、IL-10、TGF-β水平则显著下降(均P<0.05),且手足口病患儿外周血Th17、IL-17水平随病情严重而增高,而CD4+CD25+Treg细胞、IL-10、TGF-β水平随病情严重而降低。结论 手足口病患儿外周血Th17细胞应答增强,而CD4+CD25+Treg细胞应答降低,Th17细胞与CD4+CD25+Treg细胞比例失衡可能在手足口病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