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直立性高血压(OHT)儿童卧位与立位心电图T波和ST段振幅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确诊为OHT患儿49例为OHT组,同期按年龄与性别匹配43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测量两组卧位与立位12导联心电图心率、各导联T波和ST段振幅,比较同组卧位和立位T波振幅、ST段振幅,并比较两组卧位、立位T波振幅差和ST段振幅差。结果 对照组aVR、V1、V4~V6导联T波振幅立位较卧位降低(P < 0.05),V4、V5导联ST段振幅立位较卧位增加(P < 0.05)。OHT组Ⅱ、aVR、aVF、V4~V6导联T波振幅立位较卧位降低(P < 0.05),Ⅱ导联ST段振幅立位较卧位增加(P < 0.05)。OHT组Ⅱ、V6导联立位、卧位T波振幅差较对照组增大(均P < 0.05)。V6导联卧位、立位T波振幅差对OHT有诊断价值(P < 0.05),V6导联T波振幅差最佳截断值为0.105 mV,灵敏度为72.10%,特异度为57.10%。结论 V6导联卧位、立位T波振幅差对OHT儿童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β受体功能亢进症儿童立位与卧位同步12导联心电图(12 ECG)T波及ST段变化的意义.方法 β受体功能亢进症儿童(研究组)53例.男13例,女40例;年龄3.5~18.0(8.77±2.99)岁.广东中山SR-1000A心电综合自动分析仪描记卧位及立位12 ECG.匹配健康儿童40例为健康对照组.计算立位与卧位心率差及T波、ST段振幅及形态变化.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研究组发病年龄高峰为7~11岁.男女比例约为13.2.研究组立位较卧位心率增加幅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7.96±10.16)次/min vs(9.67± 6.97)次/min P<0.01].3.T波形态:研究组立位与卧位比较,T波振幅降低主要在Ⅱ、V3、V4、V5、V6导联,T波倒置主要在Ⅲ、aVF导联,T波倒置且振幅增加主要在Ⅲ、V1、V2导联,卧位时T波倒置变为立位时T波直立出现在V1、V2导联.4.T波振幅:研究组立位较卧位T波振幅下降幅度在V1导联大于健康对照组(P<0.05),在V2导联显著大于健康对照组(P<0.01).5.ST段振幅:立位较卧位变化在研究组及健康对照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儿童β受体功能亢进症发病年龄高峰在学龄期,尤以女性多见,心率明显增加,立位和卧位心电图T波形态和振幅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3.
12导联同步体表心电图T波振幅对扩张型心肌病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12导联同步体表心电图(12 ECGs)T波振幅在儿童扩张型心肌病(DCM)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DCM患儿27例为研究组。男14例,女13例;年龄3个月~14岁,平均5.37岁。随机匹配健康儿童27例为对照组。受检对象描记12 ECGs,测量波形清晰12导联T波振幅。其中10例DCM患儿经氢氯噻嗪、依那普利、美托洛尔、螺内酯等综合治疗后随访5~39 d,平均19.67 d。结果研究组较对照组T波振幅在Ⅰ、Ⅱ、aVR、aVL、aVF、V4、V5、V6导联明显降低(P均<0.05),Ⅲ、V2、V3导联稍降低(P均>0.05),V1导联T波振幅增高(P<0.05)。DCM患儿治疗后较治疗前T波振幅在Ⅲ、aVF导联明显增高(P<0.05),Ⅱ、aVR、aVF、V5导联稍增高(P均>0.05),Ⅰa、VL、V1~V4、V6导联稍降低(P均>0.05)。结论动态观察12 ECGs的T波振幅,对儿童DCM诊断和评价疗效具有客观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心电图T波振幅与儿童扩张性心肌病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8年6月诊断为扩张性心肌病的44例儿童的临床资料。根据LVEF分为LVEF ≥ 50%组(n=26)和LVEF<50%组(n=18),且对治疗后25例进行3~42个月(平均14±9个月)的随访。采用广东中山SR-1000A心电综合自动分析仪描记仰卧位12导联体表心电图,程序自动分析结合人工干预测量12导联心电图T波振幅。结果 (1)T波振幅比较:LVEF<50%组较LVEF ≥ 50%组Ⅱ、V4、V5、V6导联T波振幅明显降低(P < 0.05)。LVEF增高组(治疗后较治疗前LVEF增加>5%)治疗后aVR、V5、V6导联T波振幅明显增高(P < 0.05);LVEF不变组(治疗后较治疗前LVEF增加≤ 5%)治疗后aVR导联T波振幅明显降低(P < 0.05)。(2)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Ⅱ、V4、V5、V6导联T波振幅对扩张性心肌病患儿LVEF<50%具有预测价值(P < 0.05)。当同时出现Ⅱ导联T波振幅≤ 0.20 mV、V4导联T波振幅≤ 0.40 mV、V5导联T波振幅≤ 0.3 mV、V6导联T波振幅≤ 0.30 mV时,预测扩张性心肌病患儿LVEF<50%的灵敏度为88.2%,特异度为76.0%。结论 心电图T波振幅可作为评估儿童扩张性心肌病左室收缩功能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迷走性晕厥(VVS)儿童卧、立位QT间期离散度(QTd)及P波离散度(Pd)的变化。方法直立倾斜试验(HUTT)阳性的VVS患儿46例为研究组。年龄7~17岁,平均(11.91±2.09)岁。用SR-1000A心电综合自动分析仪描记卧位及立位12导联同步体表心电图(12ECG)。匹配健康儿童30例为对照组。选择窦性心律波形清晰的12ECG3个心动周期,测量心率(HR)、QTd与Pd,按Bazete公式校正心率后得出QTcmax、QTcmin、QTcd、Pcmax、Pcmin、Pcd。结果1.对照组卧位较立位最大QT间期(QTmax)、最小QT间期(QTmin)、最大P波时间(Pmax)均明显延长(Pa<0.01),最小P波时间(Pmin)缩短(P<0.05),Pd延长(P<0.05),QTd、QTcmax、QTcmin、QTcd、Pcmax、Pcmin、Pcd未见明显变化(Pa>0.05)。2.研究组卧位较立位QTmax、QTmin、QTd、QTcd、Pmax、Pd、Pcd明显延长(Pa<0.01),Pcmax延长(P<0.05),Pcmin明显缩短(P<0.01),QTcmax、QTcmin、Pmin未见明显变化(Pa>0.05)。3.研究组较对照组卧位QTmax、QTcmax、Pcd延长(Pa<0.05),QTd、QTcd、Pmax、Pcmax延长(Pa<0.01);立位Pcd延长(Pa<0.05),Pmax、Pcmax延长(Pa<0.01)。4.研究组较对照组卧位时HR稍降低(P>0.05),立位时HR明显增加(P<0·01),HR增加在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未见差异(分别增加15.29次/minvs12.57次/min,P>0.05)。5.VVS患儿在血管抑制型和混合型时卧、立位的QTd及Pd未见差异(Pa>0.05)。6.VVS患儿在卧位、立位时QTd及Pd不存在男女性别差异(Pa>0·05)。结论VVS患儿卧位时更易发生心律失常;当体位改变时QTd、Pd明显受自主神经功能影响,表明该法对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评价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率及血压变异系数在可疑直立不耐受(OI)患儿快速识别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儿科诊治的379例因OI症状入院患儿为病例组;选取20名无晕厥及晕厥先兆症状的门诊健康查体儿童为无症状对照组。病例组根据直立试验及直立倾斜试验(HUTT)结果分为HUTT阴性组、血管迷走性晕厥(VVS)组、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组、POTS合并VVS组。分析所有入组儿童试验过程中的血压及心率数据, 分别计算各组研究对象卧立位及卧立倾斜位收缩压变异系数(SBPCV)、舒张压变异系数(DBPCV)及心率变异系数(HRCV)。5组研究对象各项指标的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 组间两两比较采用Dunnett′s T3法;5组内卧立位与卧立倾斜位变异系数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卧立位心率及血压变异系数的预测价值进行评估。结果 379例患儿中, HUTT阴性组79例、VVS组208例、POTS组52例、POTS合并VVS组40例, 无症状对照组20名。无症状对照组、HUTT阴性组、VVS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临床诊断方法.方法 收集本院2000年2月至2007年2月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患儿22例,分为婴儿组(年龄≤1岁,n=10)和少儿组(年龄>1岁且≤15岁,n=12),回顾性分析临床表现、心电图和经胸超声心动图表现.其中心电图主要分析如下特征:(1)Ⅰ导联Q波和T波倒置,(2)aVL导联异常Q波和T波倒置,(3)V5-6导联Q波,(4)v4-6导联T波倒置或ST段变化,(5)左心室肥大.经胸超声心动图主要分析如下特点:(1)左冠状动脉与肺动脉的连接,(2)肺动脉内逆向的多普勒血流,(3)左心室乳头肌的回声强度,(4)右冠状动脉扩张,(5)室壁和室隔间侧支循环信号.结果 胸片示心影增大(18/22)、心电图示aVL导联异常Q波和T波倒置(17/22)、超声心动图示汇入肺动脉的逆向多普勒血流(20/22)、前外侧乳头肌强回声(17/22)和侧支循环信号(16/22)在两组患儿中的出现率均很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婴儿组的临床症状和心电图示V5-6导联Q波、Ⅰ Q波和T波倒置的出现率均显著高于少儿组(P<0.05);婴儿组右冠状动脉扩张的出现率要显著低于少儿组(p<0.05).结论 婴儿和少儿患者的诊断特点不完全相同,胸部X线片示心影增大、心电图示aVL导联异常Q波和T波倒置对本病诊断有重要的提示作用,而超声心动图示逆向汇入肺动脉的彩色多普勒血流、前外侧乳头肌强回声和侧支循环信号等间接征象强烈提示本病的诊断,结合临床病史、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可以确诊本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法洛四联症(TOF)心电图U波参数对右室负荷过重的诊断价值。方法:以右心导管检查测定61例TOF患儿的右室压,同时行心电图检查测定U波,并与60例正常儿童U波参数进行对照研究。结果:TOF患儿心电图U波时间、U波振幅、U波与T波振幅比值(U/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I、V5、V6导联中任一导联U波振幅≥0.5mV,V3R、V4R、V1导联中任一导联(U/T)≥0.25,出现负向U波(aVR导联除外),这三项指标对诊断右室负荷过重有较高的特异性。结论:TOF心电图U波参数对诊断右室负荷过重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不同胎龄新生儿心电图T波的特点.方法 不同胎龄新生儿共142例,按胎龄分为4组:28~30周组、31~33周组、34~36周组、37~40周组,观测心电图各导联T波情况.结果 28~30周组、31~33周组、34~36周组、37~40周组Tv1振幅[mV,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另4为-0.10(-0.30~0.10)、-0.10(-0.30~0.15)、-0.10(-0.45~0.25)、0.10(-0.30~0.70),TV1振幅随胎龄增长而增高,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Z=22.535,P=0.000);TV5振幅[mV,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0.10(-0.10~0.30)、0.10(-0.20~0.30)、0.15(-0.05~0.25)、0.10(-0.10~0.50),各组间无明显变化,差异无显著性(Z=0.202,P=0.977).I、aVL导联T波低平、倒置及各导联T波均低平现象的发生率随胎龄增长而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不同胎龄新生儿TV1振幅、T波异常率与胎龄增长有相关性,TV5振幅与胎龄增长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患儿 ,男 ,11岁。因心前区疼痛 0 .5h为主诉入院。疼痛为心前区压榨性疼痛 ,难忍 ,伴面色苍白 ,少量出汗 ,无唇面青紫及晕厥。查体 :体温 36 .1℃ ,呼吸 2 0次 /min ,脉搏 80次 /min ,血压 80 /5 0mmHg ,面苍白 ,表情痛苦 ,咽部轻度充血 ,心率 80次 /min ,律齐 ,心音有力 ,未闻及杂音。胸透未见异常。心电图表现为Ⅰ、Ⅱ、aVL、V5~ 9导联ST段上升 0 .3mV ,呈凸面向上的弓形改变 ,并向T波移行 ,V1~V5RST段下降 0 .1~ 0 .15mV ,T波双向 ,V1~ 2 导联R波高耸振幅达1.4~ 2 .0mV ,V6~ 9见q波 ,时限 0 .0 4s,振幅大于 1/4R ,V7~ 9呈QR波形。立即予硝酸甘油舌下含服 ,症状明显缓解。发病 2h查肌红蛋白 (Myo)、肌酸磷酸激酶 (CK MB)均呈弱阳性 ,肌钙蛋白 (cTnI)可疑阳性。连续行心电图监护 ,90min后ST开始恢复 ,V8~ 9导联Q波有所加深 ,R波振幅渐进行性降低。发病 4h复查Myo、CK MB、TnI均呈阳性 ,心脏彩超未发现结构及运动异常。发病 1周后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极早产儿俯卧位机械通气对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 83例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极早产儿随机分为仰卧位组和俯卧位组,4例退出研究,79例完成治疗和观察(仰卧位组37例,俯卧位组42例),以容量辅助/控制模式机械通气。俯卧位组患儿每仰卧位通气4 h行俯卧位通气2 h。分组干预之前以及分组干预后仰卧位组每6 h、俯卧位组每于转换为俯卧位后的1 h,分别记录呼吸机参数、动脉血气分析和生命体征。结果 俯卧位组FiO2、气道峰压,平均气道压、机械通气时间低于仰卧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潮气量、呼气末正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俯卧位组的PO2/FiO2比值高于仰卧位组,而氧合指数、呼吸频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PaO2、pH、BE、心率和有创动脉血压平均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俯卧位与仰卧位交替通气能改善机械通气极早产儿的氧合功能,降低吸入氧体积分数,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Erb 点刺激在儿童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3年10 月至2014 年12 月诊断为GBS 的32 例患儿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同期选取30 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检测并分析两组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腕部、肘部、Erb 点刺激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及末端运动传导潜伏期(DML),正中神经F 波潜伏期,以及胫神经H 反射潜伏期。结果 病例组F 波和H 反射潜伏期均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32 例患儿中,24 例Erb 点波幅异常(75%),22 例Erb 点潜伏期异常(69%),20 例Erb 点传导阻滞(62%),病例组尺神经、正中神经 Erb 点CMAP 均小于对照组,而DML 均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腕部和肘部的CMAP 及DML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b 点刺激在GBS 早期诊断中有一定价值,可作为一项常规检查应用于GBS 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回顾性比较脓毒症与非脓毒症危重患儿非甲状腺疾病综合征(NTIS)的发生率,并初步探讨其发生与白细胞介素(IL)-6、IL-10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97例脓毒症患儿(脓毒症组)和80例细菌感染相关非脓毒症危重患儿(非脓毒症组)的基本资料及甲状腺功能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并将IL-6、IL-10与甲状腺功能指标三碘酪氨酸(T3)、四碘络氨酸(T4)、促甲状腺激素(TSH)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脓毒症与非脓毒症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脓毒症组序贯器官衰竭评分、住院时间、呼吸机使用率等均高于非脓毒症组(P < 0.05)。脓毒症组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IL-6水平均显著高于非脓毒症组(P < 0.05)。脓毒症组甲状腺功能指标T3、T4、游离T3、游离T4、TSH水平均显著低于非脓毒症组(P < 0.05)。脓毒症组NTIS发生率、低T3低T4及低TSH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脓毒症组(P < 0.001)。相关分析发现脓毒症和非脓毒症患儿IL-6水平与T3、T4、TSH水平均无相关性(P > 0.05),但两组患儿合并分析显示,IL-6水平与T3、T4水平均存在负相关关系(P < 0.001)。结论 脓毒症患儿相比非脓毒症危重患儿更容易合并NTIS,且高水平IL-6可能是造成NTIS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宫内生长迟缓(IUGR)早产儿生后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及变化。方法 67例早产儿中IUGR早产儿29例,适于胎龄(AGA)早产儿38例;另取健康足月儿20例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各组出生24 h内及校正胎龄38周时外周静脉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同时测定各时间点外周血白细胞、淋巴细胞及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结果 24 h内IUGR早产儿CD3+、CD4+百分比低于AGA早产儿和对照组(P<0.05),IUGR 早产儿CD8+及CD4+/CD8+低于对照组(P<0.05),AGA早产儿CD3+、CD4+及CD4+/CD8+低于对照组(P<0.05);IUGR早产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低于对照组(P<0.05),IUGR、AGA早产儿的T淋巴细胞低于对照组(P<0.05),IUGR早产儿T淋巴细胞低于AGA早产儿(P<0.05)。校正胎龄38周时,IUGR、AGA早产儿CD3+、CD4+及CD4+/CD8+高于出生24 h内(P<0.05),IUGR早产儿CD3+、CD4+、CD8+及CD4+/CD8+低于AGA早产儿(P<0.05);IUGR与AGA早产儿外周血白细胞、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IUGR早产儿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功能低于AGA早产儿及健康足月儿,并且持续至生后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辅助生殖技术(ART)双胎妊娠与自然受孕(SC)双胎妊娠对新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纳入南京市妇幼保健院2017~2019年期间分娩的胎龄≥ 24周活产双胎儿3 356例,其中ART组双胎儿2 006例(1 003对),SC组双胎儿1 350例(675对),收集母亲一般资料、妊娠期合并症及新生儿一般资料、新生儿疾病及结局,进行两组间比较。结果 ART组母亲平均年龄大于SC组(P < 0.05),初产率、剖宫产率及宫颈环扎手术率高于SC组(P < 0.05)。ART组母亲妊娠相关合并症,如高血压、糖尿病及产后出血发生率均高于SC组(P < 0.05)。ART组新生儿平均胎龄低于SC组(P < 0.05),极低出生体重儿比例高于SC组(6.8% vs 5.8%,P < 0.05),但ART未增加早产及低Apgar评分的风险。两组新生儿的病死率及新生儿疾病,如呼吸窘迫综合征、Ⅱ/Ⅲ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Ⅲ~Ⅳ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与SC双胎妊娠相比,ART双胎妊娠未明显增加新生儿病死率及不良结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婴儿外周血γδT细胞、调节性T细胞(Treg)的表达和相关细胞因子的含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以22例HCMV感染婴儿(HCMV感染组)和22例门诊健康体检婴儿(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外周血γδT细胞和Treg细胞的表达,ELISA法检测两组血浆IL-17、TGF-β1水平。结果 HCMV感染组的γδT细胞表达和IL-17水平高于对照组(P < 0.01);Treg细胞表达和TGF-β1水平低于对照组(P < 0.01)。HCMV组的γδT细胞表达与Treg细胞表达、TGF-β1水平呈负相关(P < 0.05),而与IL-17水平呈正相关(P < 0.05);Treg细胞表达与TGF-β1水平呈正相关而与IL-17水平呈负相关(P < 0.05),IL-17水平与TGF-β1水平无相关性(P > 0.05)。结论 HCMV感染婴儿存在γδT细胞和Treg细胞表达的失衡,γδT细胞可能参与了IL-17的分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哮喘病程中各种细胞因子及组蛋白乙酰基转移酶(HAT)和组蛋白去乙酰基酶(HDAC)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将32 只BALB/c 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哮喘组、激素治疗组和HDAC 抑制剂TSA治疗组, 每组8 只。哮喘小鼠模型采用卵清蛋白腹腔注射致敏及雾化吸入法制作, 对照组采用等量生理盐水行替代注射和雾化吸入, 激素治疗组和TSA 治疗组小鼠在每次激发前30 min 分别予地塞米松1.0 mg/kg(0.2 mL)和TSA 1.0 mg/kg(0.2 mL)腹腔注射。末次激发24 h 后取外周血,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各组血清中细胞因子IL-4、IL-8 和IFN-γ 水平, 酶联免疫荧光法测定各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HAT 及HDAC 活性。结果 哮喘组血清中IL-4 及IL-8 水平较对照组、激素治疗组和TSA 治疗组升高(P<0.05), IL-4 及IL-8 水平在对照组、激素治疗组和TSA 治疗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组HDAC 活性较对照组、激素治疗组和TSA 治疗组均降低, HAT 活性较激素治疗组明显升高(P<0.05);HDAC 和HAT 活性在对照组、激素治疗组和TSA 治疗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哮喘发病与HDAC 活性下降有关, HDAC活性下降可能引起炎症因子分泌增多从而诱发哮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福州市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患病率及高危因素。方法 分层整群随机抽取福建省福州市14所幼儿园体检数据,统计单纯性肥胖检出率。按1:1病例对照方法选择体重正常儿童为对照组。采用自制问卷表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可能与儿童单纯性肥胖发生相关的因素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 共纳入5 767例3~6岁儿童,单纯性肥胖检出率为5.01%(289例),其中轻度肥胖153例,中重度肥胖136例。随着年龄增加,儿童单纯性肥胖检出率逐步增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偏爱油炸食品(OR=4.789)、养育者过度关注饮食(OR=4.620)、睡前进食(OR=4.006)、进食快(OR=3.221)、偏爱甜食(OR=2.282)、出生体重大(OR=2.202)、父亲超重或肥胖(OR=2.074)、母亲超重或肥胖(OR=2.047)、进食量超过同龄20%以上(OR=2.013)、爱看电视(OR=1.665)、运动不足(OR=1.463)等是引起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 0.05)。结论 福州市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的患病率为5.01%,其发病受诸多因素影响,提示需要在医生、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参与下,加强学龄前儿童健康教育、培养儿童良好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增强体育锻炼等多途径综合干预,以降低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事件相关电位(ERP)探讨原发性遗尿症儿童工作记忆障碍的认知神经机制。方法 纳入原发性遗尿症(遗尿症组)与正常儿童(对照组)各14例,采用学习-再认任务测试,对两组儿童识别旧图(学习过的)及新图(未学习过的)时Fz导联ERP成分P2、N2、P3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遗尿症组识别旧图时P2、N2波幅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而两组识别旧图时P2、N2、P3潜伏期及P3波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遗尿症组识别新图时P2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 < 0.05),N2波幅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而两组识别新图时P2、P3波幅及N2、P3潜伏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原发性遗尿症儿童比正常儿童记忆分类信息提取能力下降及反应时延长,记忆容量负荷减少、记忆巩固减弱及冲突监测能力下降,导致工作记忆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