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及血栓调节蛋白(TM)在过敏性紫癜(HSP)患儿中的变化及其作用。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30例过敏性紫癜患儿(12例合并肾脏损害)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浆GMP-140及TM浓度,并对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急性期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浆GMP-140及血浆TM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87.35±21.74) μg/L vs (38.43±19.16) μg/L;(4.53±1.33) μg/L vs (2.90±0.19) μg/L],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3.77±0.68) μg/L vs (2.90±0.19) μg/L](P<0.05)。紫癜性肾炎患儿血浆GMP-140及TM浓度较未合并肾脏损害的过敏性紫癜患儿明显升高[(90.21±22.03) μg/L vs (63.70±17.44) μg/L; (4.69±0.22) μg/L vs (4.01±0.37) μg/L],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 或 0.05)。血浆GMP-140与TM浓度二者呈正相关(r=0.713,P<0.01)。结论: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和血小板活化是HSP发病机制的二个重要环节。测定血浆GMP-140及TM浓度有助于了解病情轻重及是否合并肾脏损害。动态测定有助于观察病情演变、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2.
危重症患儿血中胃泌素、胃动素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血中胃泌素(GAS)、胃动素(MTL)水平在危重症及并发胃肠功能障碍患儿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将75例患儿分为极危重组、危重组、非危重组,检测其急性期、恢复期及25例对照组血中GAS、MTL水平,分析GAS和MTL水平与病情危重程度、胃肠功能障碍的关系.结果 极危重组、危重组、非危重组GAS分别为(227.41±62.80)、(154.25±38.84)、(84.01±17.10)ng/L,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MTL分别为(413.53±59.80)、(368.36±43.64)、(279.97±33.51)ng/L,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有胃肠功能障碍组血清GAS、血浆MTL水平明显高于无胃肠功能障碍组(P<0.01).极危重组、危重组患儿恢复期GAS、MTL水平低于急性期,差异有显著性(P<0.01).非危重组恢复期GAS、MTL水平与急性期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血液GAS和MTL水平可作为检测胃肠功能障碍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儿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DD)与小儿危重评分(PCIS)的关系及其对病情危重程度的判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脓毒症患儿在入院24 h内检测的血浆AT-Ⅲ和DD水平及PCIS评分等资料。将患儿按PCIS分为极危重组(≤70分)、危重组(71~80分)、非危重组(80分);将患儿按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别比较AT-Ⅲ活性、DD水平的差异及其与PCIS的相关性。结果极危重组、危重组和非危重组的AT-Ⅲ活性和DD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以极危重组AT-Ⅲ活性降低以及DD水平升高最为明显,危重组次之,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T-Ⅲ活性与PCIS评分呈正相关(r=0.548,P0.01),DD水平与PCIS呈负相关(r=-0.657,P0.01)。死亡患儿DD水平高于存活患儿,AT-Ⅲ活性和PCIS评分均低于存活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脓毒症患儿存在明显的凝血功能障碍,血浆AT-Ⅲ、DD与其病情危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病情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窒息新生儿血浆神经肽Y(NPY)及β内啡肽(βEP)的含量,探讨它们与新生儿窒息及窒息后脑损伤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37例窒息新生儿及12例健康新生儿(对照组)血浆NPY及β-EP的含量,同时行头颅CT检查,并测定脑实质CT值。结果:重度窒息组血浆NPY及β EP明显高于对照组[(1.85±1.10) μg/L vs (0.04±0.03) μg/L,(2.0 3±1.45)μg/L vs (0.06±0.04) μg/L],差异有显著性(P<0.01);轻度窒息组NPY及β EP[(0.47±0.38) μg/L,(0.34±0.33)μg /L]低于重度窒息组(P<0.01),但高于对照组(P<0.01)。轻、重度窒息组脑CT值水平分别为(15.60±2.20) Hu和(13.08±2.18) Hu,均低于正常对照组[(20.16±2.66) Hu](P<0.01);其中重度窒息组脑CT值低于轻度窒息组(P<0.01)。重度窒息组NPY和β EP呈正相关(r=0.4220,P<0.05)。结论:血浆NPY,β-EP含量及脑CT值与窒息程度密切相关。窒息越重,血浆NPY和β-EP含量越高,CT值越低。NPY,β-EP可作为观察新生儿窒息程度和窒息后脑损伤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急性感染患儿血小板数量变化的规律和临床意义。方法360例患儿入院24 h内进行危重病例评分,分为非危重组56例,危重组256例,极危重组48例,同时测定血小板数量和白细胞数量。结果危重组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非危重组[(488±148)×109/L vs.(371±57)×109/L、(15±2)×109/L vs.(12±1)×109/L],极危重组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124±96)×109/L、(8±3)×109/L]明显低于危重组和非危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白细胞计数与血小板计数明显呈正相关(r=0.719,P<0.05)。结论危重组感染患儿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极危重组明显下降,血小板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机体的炎症程度,作为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后早期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D-D)以及蛋白C(PC)的变化规律观察新生儿窒息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39例新生儿窒息后血浆VWF、D D及PC水平,并与25例正常新生儿比较。结果:新生儿重度窒息后血浆VWF、D D平均值分别为:(140.18±28.38)%,(3.92±1.50) mg/L,与对照组平均值(111.80±17.19)%,(0.42±0.21) mg/L比较均增高显著,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PC平均值(2.85±0.55) μg/ml,与对照组(4.73±1.88) μg/ml比较明显降低,P<0.01;重度窒息组与轻度窒息组VWF、D D、PC平均值(128.99±11.18)%,(1.43±0.84) mg/L,(4.17±1.32) μg/ml比较变化明显(P<0.01 或 0.05)。轻度窒息组血浆VWF、 DD平均值与对照组比较亦增高显著(P<0.01 或 0.05),而血浆PC平均值降低不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组血小板计数均在正常范围,但重度窒息组血小板值较对照组低。结论:新生儿窒息后早期存在内皮细胞损伤及凝血功能异常,反映血液呈高凝状态,且各项指标异常程度与窒息分度有关。血管内皮损伤在窒息病理生理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HFMD)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铁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与电化学发光法对20 例HFMD合并病毒性脑炎(脑炎组)和20 例单纯HFMD患儿(单纯HFMD组)进行血清铁蛋白和NSE水平测定,并与20 例正常健康儿(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脑炎组血清铁蛋白含量为 212±71 μg /L,明显高于单纯HFMD组(85±18 μg /L)及对照组(70±15 μg/L)(均P<0.01);脑炎组血清NSE含量(8.6±2.6 μg/L)亦明显高于单纯HFMD组(6.0±1.3 μg/L)及对照组(5.6±1.8 μg/L),(均P<0.01)。治疗后脑炎组血清铁蛋白及NSE分别下降至126±37 μg /L、6.8±1.9 μg/L,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FMD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铁蛋白和NSE含量显著升高,对血清铁蛋白和NSE含量的检测有利于HFMD合并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8.
CD64、降钙素原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D64、血清降钙素原(PCT)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断中的价值。方法败血症组36例在入院初及恢复期采空腹静脉血,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CD64、应用固相免疫色谱法测定PCT,同时行外周血C-反应蛋白(CRP)测定,并在入院接受抗生素治疗前作血培养。非感染组22例和健康对照组26例一次性采血测定CD64、PCT和CRP。结果败血症组CD64水平为(60.37±22.70)平均荧光强度(MFI),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3.14±5.10)MFI(P<0.01);败血症组PCT水平为(24.12±20.37)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30±0.19)μg/L(P<0.01);恢复期CD64、PCT水平均明显下降(P均<0.01)。以CD64≥35 MFI、PCT≥0.5μg/L、CRP≥8 mg/L为阳性标准,三项指标对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敏感度分别为95.7%、94.4%、69.6%,特异度分别为95.8%、84.6%、75.0%。结论 CD64、PCT可作为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判断病情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在治疗前后心肌酶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78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分为危重组33例和非危重组45例。在治疗前和治疗1周后检测血AST、CK、CK-MB、LDH。结果1治疗前危重组患儿心肌酶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非危重组(P<0.01);2治疗后危重组患儿心肌酶各项指标仍显著高于非危重组(P<0.01);3非危重组患儿治疗后心肌酶下降显著(P<0.01),危重组治疗后心肌酶虽有下降趋势,但无明显差异。结论新生儿败血症时常合并心肌损害,测定心肌酶尤其是CK-MB,对诊断心肌损害以及指导临床治疗与转归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危重新生儿高渗血症的发生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所有入院的危重新生儿即进行电解质、血糖、尿素氮、血气等测定,按公式计算出血渗透浓度。结果152例危重新生儿发生高渗血症48例,极危重组(新生儿危重症评分≤70分)的高渗血症患儿有19例,一般危重组(新生儿危重症评分70~90分)有29例,极危重组患儿血糖、血渗透浓度和病死率较一般危重组患儿明显升高,P<0.01,而其pH值比一般危重组低,P<0.0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血渗透浓度>320 mmol/L组病死率为66.67%,较290~320 mmol/L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危重新生儿高渗血症有其临床特点,高糖血症参与的高渗血症比例高,极危重组高渗血症及血渗透浓度>320 mmol/L的患儿预后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浆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水平变化在指导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诊断及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2011年5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患儿,按入院先后顺序,以明确诊断NEC的50例新生儿为NEC组,其中NECⅡ期30例,NECⅢ期20例,以非NEC新生儿50例为对照组.NEC组在确诊后24 h内、对照组在相应日龄取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I-FABP水平,根据NEC患儿病情转归分为存活组及病死组,按治疗方法分为保守治疗组和手术治疗组,比较不同组间血浆I-FABP水平、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NCIS)分值、脓毒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 NECⅡ期组、NECⅢ期组和对照组血浆I-FABP水平分别为(95.6±18.5) μmol/L、(151.2±10.8)μmol/L和(1.2±2.3)μmol/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ECⅡ期组和NECⅢ期组NCI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脓毒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ECⅡ期组和NECⅢ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组血浆I-FABP水平、脓毒症发生率高于存活组,NCIS评分低于存活组;保守治疗组I-FABP水平低于手术治疗组,NCIS评分高于手术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I-FABP水平可较敏感地反映NEC患儿的病情变化,可作为预测NEC病情严重程度及指导采取内外科治疗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肺炎支原体肺炎(MPP)儿童血浆凝血酶调节蛋白(TM)和D-二聚体(D-D)的变化及其在儿童MP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52例MPP患儿,其中表现为大叶性肺炎者30例作为大叶性肺炎组,表现为间质性肺炎者22例作为间质肺炎组;3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TM和D-D水平。结果:大叶性肺炎组、间质性肺炎组、对照组血浆TM水平(中位数)分别为23.83、15.56、8.78μg/L,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大叶性肺炎组和间质性肺炎组血浆TM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大叶性肺炎组血浆TM水平高于间质性肺炎组(P<0.05)。大叶性肺炎组和间质性肺炎组血浆D-D水平(中位数)均明显高于参考值中位数(P<0.01);大叶性肺炎组血浆D-D水平明显高于间质性肺炎组(0.35μg/mL vs 0.13 μg/mL, P<0.01),且大叶性肺炎组血浆D-D升高比例明显高于间质性肺炎组(87% vs 59%,P<0.05)。结论:血浆TM 和D-D水平在MPP患儿中存在不同程度升高,表现为大叶性肺炎者升高更明显,提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参与了MPP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在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0年5月至2012年9月95例手足口病患儿,包括危重型65例(观察组),普通型30例(对照组)。对观察组第1、2、3、4、5天与对照组入院第1天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比较及观察组第1、2、3、4、5天之间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比较,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血浆D-二聚体在手足口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结果 观察组65例患儿中,死亡15例,存活50例;对照组30例均存活。观察组第1、2、3、4、5天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第1、2、3、4、5天间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入院第1天最高,第2天次之。观察组中死亡患者入院第1天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存活者(P<0.05)。以观察组发病第1天血浆D-二聚体水平预测病死率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7,95%可信区间为0.785~0.969,最佳界值为582.10 μg/L(敏感性80%、特异性78%)。结论 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且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可作为预测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检测新生儿败血症时血浆线粒体偶联因子6(coupling factor 6,CF6)、细胞色素C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新生儿败血症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以2015年1月至2015年4月湖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日龄3~28d内的足月新生儿8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感染情况将患儿分为非败血症组(42例)和败血症组(46例);根据感染严重程度,进一步将非败血症组分为无感染组(20例)、感染致炎症反应组(22例),败血症组分为普通败血症组(31例,无器官功能衰竭)和重症败血症组(15例,有多器官功能衰竭).所有患儿均在入院后未用抗生素前采集股静脉血,用ELISA法检测入院后血浆CF6、细胞色素C的活性水平,同时检测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比较血浆CF6、细胞色素C的变化情况;与传统临床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非特异性指标(CRP、PCT)进行比较,探讨其敏感度及特异度;对CF6、细胞色素C的活性水平与新生儿危重症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入院时败血症组CF6、细胞色素C水平分别为(109.7±8.9)pg/ml和(44.5±4.9)ng/ml,显著高于非败血症组[(46.3±6.0)pg/ml、(31.8±6.7)ng/ml,P均<0.01];(2)无感染组、感染致炎症反应组、普通败血症组、重症败血症组CF6水平分别为(32.1±8.9)pg/ml、(59.3±7.2)pg/ml、(79.3±5.9)pg/ml、(172.6±6.1)pg/ml;细胞色素C水平分别为(29.3±8.6)ng/ml、(35.4±4.1)ng/ml、(43.1±5.9)ng/ml、(44.5±5.9)ng/ml;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CF6、细胞色素C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61、0.732,0.739、0.714;(4)血浆CF6、细胞色素C与新生儿危重症评分呈负相关(r=-0.599,P<0.001;r=-0.337,P<0.01).CF6、细胞色素C随着病情严重程度的加重而升高.结论 新生儿败血症时血浆CF6、细胞色素C水平有升高趋势,其可能与线粒体受损有关.血浆CF6、细胞色素C水平与新生儿败血症病情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对临床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脓毒症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CT)与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的相关性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儿童重症监护病房脓毒症患儿61 例,按PCIS 评分标准分为非危重组(n=18)、危重组(n=20)和极危重组(n=23)。入院24 h 内检测患儿血清PCT、C 反应蛋白(CRP)、乳酸(LA)含量及血常规,比较上述指标在不同危重程度患儿中的差异;采用Pearson 相关分析检验PCT 与PCIS 及血清各指标相关性;再依据患儿的治疗结局,分为存活组(n=39)和死亡组(n=22),比较PCT、PCIS 评分及其他血清指标在不同治疗结局患儿中的差异。结果 非危重组PCT 和CRP 水平均低于危重组和极危重组(均PPPr=-0.63,Pr=0.73,P=0.003);死亡组PCT 和LA 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均PP结论 血清PCT 和PCIS 评分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脓毒症患儿PCIS 评分越低,血清PCT 升高越明显,预后越差,两者联合是预测脓毒症患儿预后较为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NCIS)与美国新生儿急性生理学评分围产期补充Ⅱ(SNAPPE-Ⅱ)在危重新生儿死亡风险预测方面的优越性,探索适合我国新生儿疾病危重度判断的评分系统。方法 对2008年1-12月入住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525例患儿同时采用NCIS和SNAPPE-Ⅱ两种评分系统进行评分,根据评分将入组病例分为极危重、危重、非危重3组,分别对各组病死率进行比较,并描绘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比较ROC曲线下面积(AUC),以观察两种评分系统在预测危重新生儿死亡风险的特异度及灵敏度。结果 非危重组、极危重组中,NCIS评分及SNAPPE-Ⅱ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危重组中,两种评分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UC分别为NCIS评分0.934,SNAPPE-Ⅱ评分0.92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CIS评分对危重新生儿的筛出能力较强,但对临床决策无早期指导作用。SNAPPE-Ⅱ评分能早期、较准确预测患儿死亡风险,临床应用较简便,宜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脓毒症急性肺损伤患儿肺泡灌洗液Th17 细胞水平的变化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以50 例脓毒症急性肺损伤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肺泡灌洗液Th17 细胞比例,同时在入院24 h内对患儿进行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按PCIS 评分分为极危重组、危重组及非危重组;根据临床预后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分别比较Th17 细胞在各组的差异及其与PCIS 分数的相关性。结果 随着病情危重程度的增加,肺泡灌洗液中Th17 细胞水平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r=-0.853,PP结论 脓毒症急性肺损伤患儿肺泡灌洗液中Th17细胞水平的增加与其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提示其可作为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新生儿败血症血清降钙素原的动态改变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新生儿败血症患儿血中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PCT)的改变。方法:以放免方法检测24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血中PCT的改变,同时检测20例缺血缺氧性脑病(HIE)以及16例正常足月儿作为正常对照。结果: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在急性期PCT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112.23±10.13) μg/L vs (8.65±2.14) μg/L], (P0.05);而HIE组患儿PCT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的差别。结论: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在急性期血中PCT明显增高,对败血症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D -二聚体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中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胶乳凝集法测定 40例HIE患儿和 2 0例健康对照新生儿急性期和恢复期血中D -二聚体水平 ,同时观察了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的发生率。结果 HIE急性期患儿的D -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恢复期 (3 .5 0± 0 .2 0 )mg/L对 (0 .42± 0 .0 4)mg/L ;(8.2 0± 0 .35 )mg/L对 (3 .0 0± 0 .2 0 )mg/L (P <0 .0 1) ,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 (P <0 .0 1)。中、重度明显高于轻度和对照 (0 .2 6± 0 .0 3)mg/L (P <0 .0 1) ,轻度与对照无明显差异 (P >0 .0 5 )。D -二聚体水平与SIRS的发生率呈正相关 (r =0 .987)。结论 D -二聚体在HIE的病理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可作为快速诊断、判断预后、治疗效果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检测感染新生儿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水平及其乙酰水解酶(PAF-AH)的活性,探讨两者在新生儿感染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病房收治的日龄<30 d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依据感染部位和程度分为全身感染组、局部感染组及非感染组;依据日龄分为早期新生儿(≤7 d)和晚期新生儿(>7 d)。采集研究对象桡动脉血标本,对全身感染组中合并器官功能衰竭的患儿在感染的第1、3、5和7天增加采集桡动脉血标本。测定血浆PAF水平(μg·L-1)和PAF-AH活性(μmol·L-1·min-1)。分析感染程度、性别、日龄和出生体重对血浆PAF水平和PAF-AH活性的影响,比较不同感染组PAF水平和PAF-AH活性的差异,观察全身感染合并器官功能衰竭患儿血浆PAF水平和PAF-AH活性在病程1~7 d的变化趋势。结果 研究期间共收治247例新生儿,男146例,女101例;平均日龄9.2(1~57 )d;平均胎龄35.85(27~43)周;平均出生体重2 517(906~4 750 )g。全身感染组91例,局部感染组63例,非感染组93例。①新生儿血浆PAF水平与感染程度相关(P=0.000);血浆PAF-AH活性与感染程度及日龄(P均为0.000)相关。②全身感染组血浆PAF水平(9.5±8.1)显著高于局部感染组(5.3±3.2)及非感染组(4.6±3.5)。早期新生儿中,全身感染组血浆PAF-AH活性(5.7±2.7)显著低于局部感染组(7.3±2.9) 和非感染组(7.3±2.5)。晚期新生儿中,全身感染组血浆PAF-AH活性(7.0±2.5)显著低于局部感染组(9.7±2.2) 和非感染组(9.7±2.7)。③全身感染组合并器官功能衰竭的9/12例存活患儿在病程的1~7 d血浆PAF水平呈下降趋势,PAF-AH活性呈上升趋势。3/12例死亡患儿中两者的变化趋势则相反。④全身感染组31/91例确诊败血症患儿中,革兰阴性菌感染者血浆PAF水平(13.1±11.0)显著高于革兰阳性菌感染者(5.4±3.9 ),PAF-AH活性(4.9±2.1)显著低于革兰阳性菌感染者(7.9±2.4 )。结论 新生儿严重感染时血浆PAF水平增高,PAF-AH活性降低,两者的变化趋势与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