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评价脑电边缘频率(SEF)、双频谱指数(BIS)在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用.方法:择期行开胸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异氟醚吸入全麻(GA)组和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EA)组,每组10例.EA组先于胸段硬膜外给予局麻药8~10 ml.两组均吸入异氟醚/O2维持麻醉.先记录两组异氟醚呼气末浓度达到0.5、1.0、1.5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时的SEF、BIS值,然后使两组麻醉维持在稳定水平,记录不同阶段的呼气末MAC、SEF、BIS值.EA组每间隔60 min硬膜外给局麻药4~5 ml.结果:两组SEF、BIS值与异氟醚呼气末MAC均呈负相关;GA组异氟醚呼气末MAC值高于EA组,SEF、BIS值则低于GA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中局麻药常规剂量对脑电无影响;SEF、BIS在麻醉深度监测中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无手术刺激条件下地氟醚对老年人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的影响,评估BIS在地氟醚吸入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0例ASA Ⅰ~Ⅲ级,拟择期在气管内全麻下手术患者,按年龄分为2组:老年组(年龄≥65岁,n=20例),中青年组(年龄18~55岁,n=20例)。环甲膜穿刺行气管内表面麻醉后予异丙酚2mg/kg、维库溴铵0.1mg/kg静脉注射诱导,插管后吸入地氟醚维持麻醉,逐步调整吸入浓度,使地氟醚呼气末浓度依次维持在0.6MAC,1.0MAC,1.3MAC,每一浓度均稳定20min。观察指标包括MAP,HR和BIS。记录时点分别为麻醉前、注射异丙酚后2min、气管插管时、气管插管后2min、地氟醚呼气末浓度为0.6MAC, 1.0MAC, 1.3MAC时。结果:在地氟醚麻醉期,当地氟醚呼气末浓度由0.6~1.3MAC递增时,2组患者MAP,HR无显著变化(P>0.05),MAP,HR的变化与地氟醚无量效关系。在地氟醚麻醉期,2组患者BIS在整个麻醉过程中的变化不同(P<0.05)。随着地氟醚呼气末浓度增加,BIS逐渐下降,但每组患者各浓度间BIS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IS与地氟醚呼气末浓度呈高度相关,BIS与地氟醚在老年组、中青年组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6,-0.946(P<0.05)。结论:脑电双频谱指数与地氟醚呼气末浓度呈高度剂量相关性,可以较好地监测老年人与中青年人的地氟醚麻醉深度。在相同地氟醚呼气末浓度下,以脑电双频谱指数为指标反映出的麻醉深度在老年人与中青年人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相同MAC浓度的地氟醚和异氟醚对脑电图的影响。方法 选择 2 0例 2 0~ 5 0岁 ,ASAⅠ~Ⅱ级择期手术的病人 ,均不用术前药。麻醉诱导以静脉异丙酚 2mg/kg ,琥珀胆碱 2mg/kg快速气管插管 ,单纯吸入地氟醚或异氟醚维持麻醉。控制呼吸 ,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PetCO2 )在 4 .7~ 6.0kPa。以TOF监测肌松 ,维持T4 /T1<2 5 %。以双导联方式监测脑电变化 ,观察呼气末麻醉药浓度在 0 .5、0 .8、1.0、1.3和 1.5MAC时的脑电边缘频率 (SEF)和双谱指数 (BIS)的改变。结果 随MAC的增加SEF和BIS逐渐减小 ,呈负性线性相关关系 (r分别为 - 0 .95和 - 0 .99,P <0 .0 1) ,2组间SEF和BIS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地氟醚对脑电图的影响与异氟醚相似 ;EEG对监测麻醉深度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周少朋  姜萍  杨禄坤 《广东医学》2003,24(7):729-730
目的 比较相同MAC浓度的地氟醚和异氟醚对脑电图的影响。方法  2 0例 2 0~ 5 0岁 ,ASAⅠ~Ⅱ级择期手术的患者 ,均不用术前药。麻醉诱导以静脉异丙酚 2mg/kg ,琥珀胆碱 2mg/kg快速气管插管 ,单纯吸入地氟醚或异氟醚维持麻醉。控制呼吸 ,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PETCO2 )在 4 7~ 6 0kPa。以TOF监测肌松 ,维持T4/T1 <2 5 %。以双导联方式监测脑电变化 ,观察呼气末麻醉药浓度在 0 5 ,0 8,1 0 ,1 3 ,1 5MAC时的脑电边缘频率 (SEF)和双谱指数(BIS)的改变。结果 随MAC的增加SEF和BIS逐渐减小 ,呈负性线性相关关系 (r分别为 -0 95和 -0 99,P <0 0 1) ,两组间SEF和BIS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地氟醚对脑电图的影响与异氟醚相似 ;EEG对监测麻醉深度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地氟醚对小儿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的影响,评价BIS在小儿地氟醚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30例ASA分级Ⅰ~Ⅱ级。气管内全麻下择期手术患儿(年龄3~6岁)。异丙酚、维库溴铵麻醉诱导气管内插管后行控制呼吸,吸入地氟醚维持麻醉,调整吸入浓度,使地氟醚呼气末浓度依次维持在0.6MAC、1.0MAC和1.3MAC,每一浓度稳定20min。记录各时点的MAP,HR和BIS。结果地氟醚麻醉期,MAP和BIS与麻醉诱导前相比明显降低(P〈0.05)。当地氟醚呼气末浓度由0.6~1.3MAC递增时,患儿MAP和HR无明显变化(P〉0.0S),而BIS逐渐下降(P〈0.05)。MAP、HR与地氟醚呼气末浓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55和0.857(P〉0.05),BIS与地氟醚呼气末浓度相关系数为-0.993(P〈0.05)。结论在学龄前小儿地氟醚全麻中,BIS与地氟醚呼气末浓度呈一定的剂量相关性,可用于监测学龄前小儿地氟醚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6.
周惠丹  方军  付霜  连燕虹 《浙江医学》2011,33(4):468-469,472
目的 研究脑电双频指数(BIS)指导七氟醚吸入对老年患者麻醉苏醒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下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44例,ASAⅠ~Ⅱ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BIS组(B组)和对照组(D组),每组22例.D组由麻醉医生根据临床经验调节术中七氟醚的吸入浓度 B组术中维持BIS值在45~55,术毕前10min维持在56~70.记录麻醉诱导前、手术期间和拔管时的BIS值、七氟醚设定浓度和呼气末浓度 苏醒时间、拔管时间、OAA /S评分达到5分的时间.结果 与D组相比,B组术中七氟醚用量减少20%,手术期间的BIS升高、呼气末七氟醚浓度降低,手术结束时呼气末七氟醚浓度降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OAA /S评分达到5分的时间缩短.结论 BIS指导吸入七氟醚能加快老年患者腹部手术的麻醉苏醒,提高苏醒质量,并可减少术中七氟醚的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异氟醚和异丙酚静吸复合全麻时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nditory evoked potentials index,AEPindex)的变化,探讨在静吸复合全麻中应用BIS和AEPindex监测麻醉深度的意义.方法:ASA Ⅰ~Ⅱ级择期行腹部外科手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I1组(n=20)和I2组(n=20),Ⅰ1组异氟醚呼末浓度为0.6 MAC,Ⅰ2组为1.0 MAC.异丙酚和维库溴铵诱导气管内插管后,吸入异氟醚,呼末浓度分别为0.6/1.0 MAC,稳定20 min后靶控输注异丙酚,靶浓度从1.0μg/mL开始,以0.5 μg/mL递增,靶浓度稳定在3.0 μg/mL开始手术.记录MAP,HR,BIS和AEPindex.结果:MAP和HR的变化与异氟醚呼末浓度和异丙酚浓度无相关性.BIS和AEPindex与异氟醚呼气末浓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57,-0.819和-0.832,-0.878;与异丙酚靶控浓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32,-0.888和-0.920,-0.923(P<0.001).BIS和AEPindex与插管刺激的相关性为-0.544和-0.728,BIS和AEPindex与切皮和探查的刺激无线性相关.结论:BIS和AEPindex能可靠地监测异氟醚-异丙酚复合麻醉的深度.在反应气管插管的刺激上AEPindex明显优于BIS,但两者均不能有效地监测切皮和探查时的心血管反应.  相似文献   

8.
准确判断全身麻醉深度对维持术中麻醉平稳、指导麻醉合理用药、判断麻醉苏醒具有重要意义。脑电双频指数(BIS)是数量化脑电图(QEEN)中的代表性参数,目前认为是监测麻醉镇静深度的可靠指标。本研究旨在研究无手术刺激条件下吸入麻醉药N2O和地氟醚对BIS的影响,以评价用BIS监测此两种吸入麻醉药麻醉深度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七氟醚异丙酚联合诱导气管插管可行性 ,探讨此过程中数量化脑电图和血流动力学变化及二者相关性。方法 :30例择期手术患者 ,静注异丙酚 1~ 2mg·kg- 1 ,并吸入七氟醚一段时间后气管插管。记录诱导前、诱导后、气管插管时、气管插管后 2′各时点BIS、SEF、SBP、DBP、MAP、HR及气管插管所需时间。结果 :所有病人气管插管顺利 ,所需时间为 (13 6± 3 8)min ,诱导后BIS、SEF、SBP、DBP、MAP显著下降 ,HR下降不明显 ,气管插管时BIS、SEF、SBP、DBP、MAP、HR显著升高 ;诱导时出现轻微肢动 3例、咳嗽 1例、喉痉挛 1例。结论 :七氟醚异丙酚联合可用于麻醉诱导气管插管 ,并可减少七氟醚刺激所致并发症 ,还可显著抑制病人脑电活动及降低血压 ,但不能完全抑制气管插管应激反应所致心血管及脑电兴奋作用 ,BIS、SEF可间接反映其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10.
迟晓  朱刚 《黑龙江医学》2001,25(9):651-652
目的 比较相同MAC浓度的地氟醚和异氟醚对脑电图的影响。方法  2 0例 2 0~ 5 0岁 ,ASAⅠ~Ⅱ级择期手术的病人 ,均不用术前药。麻醉诱导以静脉异丙酚 2mg/kg ,琥珀胆碱 2mg/kg快速气管插管 ,单纯吸入地氟醚或异氟醚维持麻醉。控制呼吸 ,维持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 (PETCO2 )在 4 7~ 6 0kPa。以TOF监测肌松 ,维持T4 /T1<2 5 %。以双导联方式监测脑电变化 ,观察呼气末麻醉药浓度在 0 5、0 8、1 0、1 3和 1 5MAC时的脑电边缘频率 (SEF)和双谱指数 (BI)的改变。结果 随MAC的增加SEF和BI逐渐减小 ,呈负性线性相关关系 (r分别为 - 0 95和 - 0 99,P <0 0 1) ,两组间SEF和BI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地氟醚对脑电图的影响与异氟醚相似。EEG对监测麻醉深度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地氟醚对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和数量化脑电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地氟醚对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数量化脑电图(QEEG)各参数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评价AAI判断地氟醚麻醉深度的可行性。方法:选择行下腹部手术ASAⅠ~Ⅱ级的病人30例,在异丙酚、维库溴铵诱导插管后分别吸入0.8,1.0,1.3 MAC的地氟醚,每个浓度维持20 min。记录血压,心率,AAI(A-line ARX index),BIS(bispectral index),SEF(95% spectral edge frequency)和MF(midian frequency)的值。结果:随呼吸末地氟醚浓度的增高,AAI,BIS,95%SEF和MF均显著降低,以上改变与呼吸末地氟醚浓度呈线性相关关系(r分别为0.830,0.930,0.803,0.885,P<0.01)。MAP和HR却无明显变化,HR在地氟醚浓度为1.3 MAC时比1.0 MAC时要显著增快。结论:地氟醚浓度在0.8~1.3 MAC的范围内,AAI,BIS,95%SEF和MF都可作为地氟醚麻醉深度的监测指标。而MAP和HR不能反映地氟醚的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脑电双频指数(BIS)指导下脑瘫患儿喉罩通气全身麻醉苏醒期喉罩拔除的最佳时机。方法60例拟在全身麻醉下行肌力、肌张力调整术的脑瘫患儿,分成3组,每组20例。手术后 A 组患儿在脑电 BIS 值55~60时拔除喉罩,B 组在 BIS 值60~65时拔除喉罩,C 组在 BIS 值大于65时拔除喉罩,记录拔除喉罩时患儿的呼吸状态、呼气末七氟醚浓度及出现屏气、呛咳、喉痉挛、三凹征、咬牙致喉罩拔除困难及低氧血症等并发症出现的频次。结果与 B 组比较,A 组拔除喉罩时呼气末七氟醚浓度增大,拔除喉罩时间明显缩短,A、C 组拔除喉罩不满意率增加(P <0.05)。结论BIS 值60~65时是脑瘫患儿全身麻醉苏醒期喉罩拔除的时宜时机。  相似文献   

13.
黄美华  张和平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10):1070-1071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在小儿七氟醚吸入麻醉中运用的可行性。方法腹股沟区手术小儿40例,ASA I级,分为BIS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BIS组:在BIS监测下指导术中七氟醚吸入浓度,维持BIS在45~65。对照组:吸入七氟醚诱导,小儿睫毛反射消失后依临床经验来调节七氟醚吸入浓度。两组小儿均于麻醉诱导完成后进行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INB)。结果BIS组七氟醚用量少于对照组(〈0.05),麻醉诱导时间和苏醒时间也少于对照组(〈0.05)。BIS组麻醉维持期间以及麻醉结束时BIS比对照组高、呼气末稳态(Etsevo)比对照组低(〈0.05)。结论BIS监测有助于减少小儿七氟醚吸入量,有利于小儿术后麻醉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瑞芬太尼对地氟醚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的影响。方法:以脑电双频谱指数(BIS)=50作为指标来确定地氟醚的ED50值(MACBIS50),将80例患者鼓室成形术随机分为A、B、C、D、E5组(每组16例),接受瑞芬太尼静脉输注靶控血浆浓度分别为0,2,4,6,8ng/ml。患者术前用阿托品0.01mg/kg肌肉注射,全麻诱导采用咪达唑仑0.02mg/kg,异丙酚2mg/kg,维库溴铵0.1~0.2mg/kg。诱导插管后按靶控血浆浓度泵控输注瑞芬太尼并吸入地氟醚,待地氟醚呼气末浓度(ET%)达到预定值并稳定10min后,手术切皮并记录相应的BIS值。采用上下波动法分别计算各组的地氟醚MACBIS50,BIS值和ET%进行直线回归分析。结果:5组患者地氟醚MACBIS50值分别为7.18%,6.31%,4.18%,2.86%和2.19%。与A组比较,其余4组的MACBIS50显著降低(P<0.05)。各组BIS和ET%直线相关。结论:瑞芬太尼复合地氟醚麻醉可显著降低地氟醚MAC,并呈剂量依赖性降低,瑞芬太尼超过8ng/ml时,下降速度趋缓,逐渐出现封顶效应。并保持BIS值和呼气末浓度的直线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孙启芳 《黑龙江医学》2007,31(3):167-170
目的 探讨全麻下不同血药浓度的瑞芬太尼对安氟醚MAC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拟行全麻下开腹手术的患者70例,随机分为7组(分别用Ⅰ-Ⅶ组表示),每组10例(n=10),患者入室后,给予阿托品0.5mg静脉注射。校正气体浓度监测仪。常规监测心电图、血压、心率、外周血氧饱和度。用气体浓度监测仪监测呼气末安氟醚浓度及PETCO2。用脑电监护仪监测双频谱指数(BIS值)来测定各组的镇静水平及预测体动反应。利用TCI-Ⅰ靶输注泵输注瑞芬太尼,各组设定的靶控血药浓度分别是0.0、1.0、1.5、2.0、4.0、8.0、16.0w/mL,每组对应设定的呼气末安氟醚浓度分别是1.6%、1.0%、0.8%、0.6%、0.5%、0.3%、0.1%,同时经面罩吸入高浓度的安氟醚,靶控输注5min后静脉推注异丙酚2.0mg/kg,氯琥珀胆碱1.5mg/kg,气管插管。调节氧流量为1.0L/min,迅速调整吸入浓度,使安氟醚呼气末浓度恒定在预设浓度,PETCO2控制在3.99。4.65kpa(30。35mmHg)之间,切皮前安氟醚呼气末浓度恒定时间至少在15min。每剂量组中第1位患者吸入预设的安氟醚浓度。结果单纯吸入安氟醚组的MAC值为1.52%,与以前报道的安氟醚MAC值1.68%是相似的,瑞芬太尼血药浓度在4.0—8.0ng/mL时,即能量大限度地降低安氟醚MAC,出现较明显的封顶效应。各组BIS值的变化:各组间基础BIS值和用药后BIS值均无明显差异(P〉0.05),每组内用药前后BIS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切皮前均能达到较满意的镇静水平。在体动组和非体动组中,切皮即刻BIS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瑞芬太尼和其他阿片类药物一样,能显著降低安氟醚的MAC值,并有较明显的封顶效应。瑞芬太尼血药浓度测定值比靶浓度值偏低,两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刘睿  缪冬梅  赵薇 《海南医学》2014,25(4):506-508
目的 比较研究小儿麻醉前口服右美托咪定或咪达唑仑在围术期的镇静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60例1~4岁行腹腔镜疝气手术儿童随机平分为两组,七氟醚诱导前30 min,D组患儿口服盐酸右美托咪定4 μg/kg,M组患儿口服咪达唑仑0.5 mg/kg(最大剂量15 mg).持续监测心率(HR)、血压(NIBP)、血氧饱和度(SpO2)、脑电双频指数(BIS)值及呼气末七氟醚浓度(Cet SEV)等指标,记录镇静评分、麻醉恢复时间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麻醉前镇静评分及术中BIS值相近,D组患儿用药后HR、SBP值及术中Cet SEV低于M组(P<0.05),而M组患儿苏醒期躁动发生率高于D组且麻醉苏醒时间较长(P<0.05).结论 小儿麻醉前口服右美托咪定4 μg/kg与口服咪达唑仑0.5 mp/kg镇静效果相当,且比咪达唑仑术中七氟醚用量少,术后躁动发生率低,苏醒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17.
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和脑电指数用于镇静深度监测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和脑电指数(BIS、SEF、MF)监测异丙酚镇静深度的准确性。方法:选择20例ASAI-Ⅱ级,听力正常的拟择期行下腹部或下肢手术的病人,硬膜外联合腰麻阻滞完善后,连续监测QEEG,按国际10-20标准连接Fp1-A1,Fp2-A2,Fpz接地,AAI的监测为三电极系统:左乳突(+)、前额正中(-)、Fp1参考电极。微量泵泵注异丙酚,Bolus0.5mgkg,2.4mg/kg/hr调节镇静深度,以OAA/S评分分别为1,2,3,4,5分为时点记录各参数,BIS、SEF、MF及AAI数据取各时点连续30s内的平均值分析,连续更新的数据用软盘下载。研究各参数与OAA/S评分的相关性和AAI与脑电指数(BIS、SEF、MF)的相关性,以及意识失前后AAI与脑电指数(BIS、SEF、MF)的变化。结果:BIS、SEF、MF与OAA/S评分的相关系数(Rs)分别为0.923,0.825,0.657。OAA/S镇静评分1分和2分两时点之间脑电指数(BIS、SEF、MF)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AAI有显著性差异(P<0.05)。AAI与OAA/S评分、脑电指数(BIS、SEF、MF)无相关性。结论:AAI和脑电指数(BIS、SEF、MF)都是监测异丙酚镇静深度的重要指标,AAI对意识丧失和恢复的转变的监测更具优越性。AAI和脑电指数联合监测能更好地反映镇静深度的动态变化,对指导临床麻醉用药和管理具有更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术前硬膜外给予曲马多对维持妇科手术中BIS值为40~60的呼气末地氟醚浓度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40个全麻下腹式子宫切除的女性病人,随机分为两组,盐水组(S组)和曲马多组(T组)。所有病人均在腰3、4节段硬外腔置管,在麻醉诱导前20min分别注入生理盐水10mL加或不加曲马多200mg。麻醉中采用地氟醚持续吸入麻醉维持,测量手术前及术中每隔10min的BIS值、呼气末地氟醚浓度、心率和无创血压作为指标。结果与盐水组相比,曲马多组的呼气末地氟醚浓度明显呈下降趋势,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该组心率在各测量时也较盐水组慢(P〈0.05),术中的BIS值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术前硬膜外注入曲马多可以减少全麻手术中地氟醚的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七氟醚麻醉下脊柱侧凸矫正术中唤醒和术后恢复时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快速鉴别意识存在和消失的比较.方法 30例行脊柱侧凸矫正手术的成年病人,入室后行BIS和AEP等监测,全麻诱导后持续泵注雷米芬太尼0.3μg/(kg·min).吸入七氟醚.根据调节七氟醚吸入浓度方法的不同,将病人随机分为3组,其中对照组病人完全凭麻醉医生的临床经验调节七氟醚吸入浓度;AEP组根据AAI数值调节七氟醚吸人浓度;BIS组根据BIS数值调节七氟醚吸人浓度.唤醒试验开始时,停止吸入七氟醚,雷米芬太尼的输注速度降至0.05μg/(kg·min),唤醒试验完成后按上述方案继续维持麻醉.记录三组病人在清醒时(T0)、开放环路即刻(T1)、自主呼吸恢复时(T2)、唤醒时(T3)、拔除气管内导管时(T4)和定向力恢复时(T5)的AAI、BIS、呼气末七氟醚浓度,唤醒试验中自主呼吸恢复、唤醒以及拔除气管导管和定向力恢复时间等参数.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EP组和BIS组在T1的AAI和BIS增加(P<0.05);与AEP组比较,BIS组在T5时的AAI升高(P<0.05).BIS、AAI与呼气末七氟醚浓度呈负相关.与对照组比较.AEP组和BIS组的自主呼吸恢复、唤醒、拔管和定向力恢复时间缩短(P<0.05),呼气末七氟醚浓度在T1时降低(P<0.05).讨论使用AEP监测和BIS监测均可预测脊柱侧弯矫正术病人的术中唤醒,区分清醒和麻醉状态.在预测无意识水平到清醒的转变方面,AAI要优于BIS,但从七氟醚麻醉状态苏醒后的AAI可能不如BIS稳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4种不同呼气末地氟浓度对冠心病病人血流动力学及数量化脑电图的影响。方法;40例择期腹部手术病人(ASAⅠ-Ⅱ级),用脑电监测仪监测不同呼气末地氟醚深度下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及相应平均动脉压、心率变化情况。结果:地氟醚麻醉中BIS较基础值明显降低(由基础值91.4渐降至44.5)(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随着麻醉加深血压呈剂量相关性下降,在1.0、1.5最低肺泡气有效浓度(minimal alveolar comentration,MAC)分别较基础血压下降14.6%、19.7%;心率减慢10-18次/min(P<0.05),但与剂量无相关性。结论:地氟醚适宜于冠心病病人的麻醉。尤其在1.0、1.5MAC可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BIS能反映麻醉深度,可作为判断麻醉深度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