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接触性皮炎门诊对总人数为2261例(男性808例,女性1453例)患者相继进行异丁子香酚及其衍生物斑贴试验,斑试物列表于EU芳香成分目录中。结果阳性反应者为异丁子香酚40例、反异丁子香酚40例、醋酸异丁子香19例、安息香酸异丁子香4例、乙酸苯酯异丁子香16例、异丁子香甲醚6例、苄基异丁子香醚2人。有异丁子香酚伴随反应情况为反异丁子香酚36/40例阳性、醋酸异丁子香13/19例阳性、安息香酸异丁子香酚3/4例阳性、乙酸苯酯异丁子香酚15/16例阳性,对异丁子香甲醚有阳性反应的6例及对苄基异丁子香醚有阳性反应的2例中无异丁子香酚伴随反应发生。对异…  相似文献   

2.
腋臭俗称孤臭,腋部出汗时放出一种特殊的臭味,通常于青年时期开始发生,以女性患者为多,当病人受热、饮酒或是情绪激动时,汗液增多,臭味也往往更加浓烈,1988年以来.我门诊部使用高频电刺激治疗腋臭,获得满意疗效。下面仅就1994年2月至1994年6月治疗腋臭154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小切口潜行清除大汗腺治疗腋臭18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寻求一种创伤小、疗效好的腋臭手术方法。方法肿胀麻醉下通过1.0cm长顺皮纹的小切口,于皮下脂肪层用剪刀紧贴皮肤侧潜行分离一略大于腋毛边界的完整腔隙,剪除真皮下的脂肪浅层,用刮匙彻底清除其中的大汗腺及毛囊。结果术后17例患者腋部异昧均消失,1例患者异昧减轻,行二次手术后异昧消失,18例患者术后腋窝部仅留下1.0cm顺皮纹痕迹,无术后血肿、皮瓣坏死等并发症。结论小切口潜行清除大汗腺术治疗腋臭是一种简单、并发症少、瘢痕小、效果好的外科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张有忠 《中外医疗》2010,29(27):58-58
目的探讨福克斯-福代斯病的有效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2例患者腋部皮损先清除顶泌汗腺体,再对所有丘疹皮损用电离子机烧灼。结果手术单纯清除顶泌汗腺腺体,腋部难闻气味消失,丘疹瘙痒不消失,电离子机烧灼掉顶泌汗腺汗管部,瘙痒丘疹消失。结论福克斯-福代斯病并腋臭,单纯去掉顶泌汗腺腺体仅能治愈腋臭,电离子机烧灼清除顶泌汗腺导管能够治愈福克斯-福代斯病。  相似文献   

5.
变应性接触性湿疹湿疹表现为红斑、搔痒、疱疹 ,在多数慢性皮损中还有脱屑表现。接触性湿疹可由化学性刺激和变态反应引起。变应性接触性湿疹是对环境中化学“致敏物”产生的细胞介导的超敏反应 (延缓型 ) ,因此其发生于身体与致敏物产生物理接触的部位。通常用皮炎来描述由外源性介质引起的湿疹。流行病学和病原学在西方国家工作的人群中 ,接触性湿疹 (包括刺激性和变应性 )占所有职业性皮肤病的 80~ 95% ,据估计 ,手部湿疹发病率占西方国家总人口的 2~6 .5%。对外源性物质的变态反应取决于这个化合物的内在“致敏能力”和决定机体易感性…  相似文献   

6.
皮炎湿疹是一类病因复杂的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其发生和复发与外源性接触性致敏原有密切关系。斑贴试验是诊断外源性变应原的特异性检查方法,临床常用于皮炎湿疹类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病因诊断。我科自2012年5月至2013年3月对285例诊断为皮炎湿疹类疾病的患者进行斑贴试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在瑞典市场上,有一种外用皮质激素制剂即Fluti-vate霜剂,含有较高浓度的甲醛(FA)。在本研究中,作者用含有能释放出FA防腐剂的Flutivate霜剂治疗过敏性湿疹,以研究FA与接触性变态反应的临床关联。在一项随机、双盲研究中,7例对FA和镍均过敏的患者在实验性镍诱发皮炎部位反复使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一种有潜在接触致敏性的化学品,其曾经导致了接触性皮炎的流行。近来,欧洲引进一种新的防腐剂,其仅含有甲基异噻唑啉酮(MI)而不含甲基氯异噻唑酮(MCI),并被用于诸如涂料、胶水、化妆品等产品中。本文描述了含MI和MCI的防腐剂引发的工厂内接触性变态反应的暴发。工厂内14名涂料工人中4名发生了MI引发的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斑贴试验结果显示患者均对MI和MCI/MI呈阳性反应,且对MI的反应强于MCI/MI,表明MI为主要致敏剂。MCI/MI混合物仍被广泛使用,因此将来还能见到各种暴露与致敏现象。本文资料显示MI为一种潜在的刺激物,并可能导致人类接触性变态反应。这种添加在化妆品中并可能被成千上万的消费者所接触的防腐剂是否安全需仔细监测。  相似文献   

9.
贺先桂 《中外医疗》2012,31(10):27-28
目的探讨腋臭采用微创皮下浅表刮吸法治疗观察。方法 50例腋臭患者采用肿胀麻醉下微创浅层刮吸法治疗。结果所有病例无感染、皮下血肿等并发症发生,腋部瘢痕细小,腋毛生长较前少,效果良好50例中有21例女性患者接受激光脱毛治疗,可见该术式易被年轻爱美女性接受。结论肿胀麻醉的应用使皮下分离容易,抽吸损伤小而精确,大大减少局部凹凸不平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腋皱襞小切口翻转皮瓣法治疗腋臭的临床效果。方法 分析2019年6月至2023年6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市中心医院整形外科行手术治疗腋臭的患者398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采用腋皱襞小切口翻转皮瓣法治疗,213例)和对照组(采用负压抽吸法治疗,185例)。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对治疗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7.65%(208/21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1.89%(170/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3.15%(28/213),与对照组的9.19%(17/18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治疗的总满意度为97.65%(208/21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9.19%(165/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腋皱襞小切口翻转皮瓣法治疗腋臭可提升治疗效果,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血管紧张素转化酶Ⅱ(ACE2)和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在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82例原发性肝细胞癌、40例癌旁肝硬化和24例正常肝组织中ACE2和AT1R的表达情况。结果:AT1R在肝癌组织、肝硬化组织及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例数(阳性率)分别是71(86.6%)、14(35.0%)、1(4.2%)(χ2=58.983,P<0.001),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6)。ACE2在3种组织中的阳性表达例数(阳性率)分别是67(81.7%)、31(77.5%)、2(8.3%)(χ2=48.389,P<0.001),但其在肝癌和肝硬化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AT1R和ACE2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有关(r P=0.543,P<0.001),且均与肿瘤分化程度(AT1R:χ2校正=5.458,P=0.020;ACE2:χ2校正=6.657,P=0.004)、临床分期(AT1R:χ2校正=4.123,P=0.042;ACE2:χ2=8.359,P=0.004)及门脉浸润(AT1R:χ2校正=5.086,P=0.024;ACE2:χ2=4.679,P=0.031)有关。结论:ACE2及AT1R的高表达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发病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甘才斌  张艳菊 《中原医刊》2003,30(24):40-40
接触性唇炎为唇部或其周围皮肤接触某些外源性物质后 ,在接触部位甚至以外的部位发生的炎症性反应 ,分为原发性刺激性接触性唇炎和变态反应性接触性唇炎。与本病发生的有关物质有口唇化妆品、刺激性食物、牙膏、牙粉、外用药物等 ,最主要者为口唇化妆品[1] 。患者除了局部皮肤的痛苦外 ,还影响美容 ,常迁延不愈 ,临床治疗往往仅能减轻症状。为寻找其病因 ,我科自 2 0 0 2年 1月~ 2 0 0 3年 1月 1年期间对 11例慢性唇炎病人进行牙膏斑贴试验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1例患者男 2例 ,女 9例 ,病程 2个月~ 8年半不等 ,年龄 …  相似文献   

13.
腋臭是腋部大汗腺分泌的汗液 ,经细菌分解后散发出的一种臭气。目前对腋臭的治疗方法较多 ,但各有利弊。我科于 1998年 10月~ 2 0 0 1年 2月应用腋部小切口修剪术治疗腋臭 84例 ,疗效良好。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84例 (16 8侧 ) ,男性 2 0例、女性 6 4例 ,年龄 16~ 38岁。均为双侧一次性手术。有 8例曾经非手术治疗 ,但效果不佳。1.2 术前设计 双上肢上举外展 ,屈肘 ,掌心置于枕后 ,剃净腋毛 ,用龙胆紫棉签沿腋毛区边缘画线 ,划定呈梭形的剥离范围 ,然后在该范围后侧缘分别画出长约 1cm、间距相等的 3个切口线1 .3 手术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基因(AT1R基因)A/C1166多态性与高血压病并发脑梗死的关系,评价AT1R基因以及10余种侯选危险因素对高血压病人群脑梗死发生的危险贡献.方法随机收集高血压病例240例,按合并脑梗死的有无分为两组,采集临床病史资料,留取血标本进行临床生化指标检验和AT1R基因分析.基因分析采用PCR-ASO点杂交法.结果① 240例病例AT1R基因的检测,未发现CC型,两种基因型(AA、AC)频率以及A、C等位基因频率在高血压患者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中差异无显著性(P=0.271,P=0.287);②糖尿病、年龄(≥70岁)、胆固醇(TC≥5.24 mmol/L)是原发性高血压人群脑梗死发生的三个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T1R基因A/C1166多态性与高血压病人群脑梗死的发生无关;糖尿病、年龄和胆固醇为高血压人群脑梗死发生的三个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甲化妆品中含有复方丙烯酸,选取接触人工甲的27例患者(其中女性26例,男性1例)进行复方丙烯酸试验。除了1例患者仅对其使用的甲制剂发生过敏反应,而且作者不能鉴定出过敏原外,其他患者斑贴试验的结果表明2-羟乙基异丁烯酸和乙基氰基丙烯酸酯是唯一2种需要诊断对含有丙烯酸的甲化妆品接触性过敏的致敏原。这点很显然与一定数量的患者发病相关。但是,在皮肤科临床医师的临床工作中,诊断这种过敏性患者时,不可能对所有可疑的过敏原进行检查,斑贴试验的目的是发现最有价值的过敏原。关于人工甲的接触性变态反应的筛选@Constandt L.$De…  相似文献   

16.
黑皮质素1受体(M C1R)基因变异的个体,发生黑素瘤的风险有所增加,这一点已得到证实。在本研究中,我们调查了希腊人群中123例黑素瘤患者和155例对照者M C1R基因变异与黑素瘤患病风险率间的关系。整个M C1R基因根据多态性进行排序,结果用来确定宿主因素与色素特征间有无关联性。黑素瘤患者的M C1R多态性显示为59.4%,而对照组为37.5%,M C1R携带者中黑素瘤的O R2.43(95%CI1.5~3.96,P<0.001)。携带有多个变异体等位基因的个体中,黑素瘤的患病风险率有所增加(OR6.97;95%CI1.86~26.12,P=0.004)。仅V a160Leu、Arg142H is和A rg151Cy…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与维吾尔族人群原发性高血压
(EH)的关系,阐述AT1R基因A1166C在EH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EH组167例、对照组469例、共
636例维吾尔族人群血液样本,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对AT1R基因A1166C进行多态性检测,分析AA、AC和CC 3种基因型以及该位点A、C不同等位基因频率在EH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结果:EH组AC+CC基因型和C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79 ,P=0.001);AC+CC基因型人群患EH的危险度是AA基因型人群的1.6倍(OR=1.612,95%CI:1.191~2.183)。结论: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与维吾尔族EH的发病可能存在一定关联。
[关键词][中图分类号]  相似文献   

18.
口周皮炎时毛囊脂螨的作用还没完全解释清楚。作者的目的是评估口周皮炎时毛囊脂螨的密度并评价既往局部类固醇治疗与螨计数的关系。对82例口周皮炎的女性患者和70例作为对照的女性受试者颏部行标准的皮肤表面活检。既往接受局部类固醇激素治疗患者螨密度明显高于未曾接受局部类固醇激素治疗的患者(P<0.001)。未曾接受局部类固醇激素治疗的患者螨密度和对照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629)。随着局部类固醇激素治疗时间的延长,螨密度明显增高(P<0.001)。作者的结果显示口周皮炎时毛囊脂螨密度的增高属于继发现象,与局部类固醇激素治疗有关…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为在日本进行的检测基因多态性N Q OC609T、G STM1阳性/阴性和G STT1阳性/阴性与宫颈癌风险的人群发病率的病例对照研究。131例宫颈癌患者为病例组:87例鳞状细胞癌(SCC)和44例腺癌(A DC)或腺鳞癌(A D SC)。在健康体检者中选取320例健康女性为对照。吸烟增加了所有病例宫颈癌的患病风险,SCC、A DC/A DSC的O R分别为4.50(95%C2.48~8.17,P<0.001)、5.68(95%CI2.99~10.78P<0.001)和2.57(95%CI1.09~6.08,P=0.032)。据报道,NQ O1609TT基因型频率与酶活性阴性相关在所有病例和SCC中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O R1.9795%CI…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Ⅰ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R)基因多态性对原发性高血压人群脑血管病发生的影响.方法应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60例正常对照者、45例原发性高血压无合并症(EH)、33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脑出血(EH-CH)及73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脑梗死(EH-CI)患者AT1R基因3'非翻译区A1166C变异的多态性.结果①EH组和EH-CH组的AC+CC基因型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两组的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29和0.33)显著性高于对照组(0.17),但两组间基因型频率和C等位基因频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②EH-CI组的基因型频率分布及C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EH组比较均差异无显著性;③逐步Logistic回归表明AT1R基因多态性是E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0.44,P<0.05),但未证实AT1R基因多态性是EH-CH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④AT1R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合并脑血管病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呈正相关(分别r=0.23和0.25,均P<0.05),而与糖、脂代谢无相关.结论AT1R基因1166C等位基因可能通过对血压的影响而间接参与高血压人群脑出血的发病,但与高血压患者是否发生脑梗死可能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