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Ⅱ型麻风反应可以引起皮肤、眼、神经和肾脏等全身多部位损害,导致残疾、视力下降等严重后果,其防治历来受到重视。在治疗的情况下,瘤型麻风(EL)超过半数,界线类偏瘤型麻风(BL)约1/4发生此型麻风反应。治疗首选药物沙利度胺由于价格的问题,应用有所限制,而糖皮质激素由于潜在的促进持久菌生长危险和严重的副作用,治疗Ⅱ型反应也受到一定限制。我们自2000年开始应用自制的雷公藤合剂治疗Ⅱ型反应,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报告1例瘤型麻风发生Ⅱ型麻风反应。患者女,43岁。因眉毛脱落11余年,全身散在红斑2年余,加重伴发热4 d就诊。皮肤科检查:面部、躯干、四肢有大小不一的斑疹、斑块及结节,双耳垂肥大,眉毛、睫毛脱落,右侧耳大神经粗大。无麻风病家族史,在省外务工11余年期间,被误诊为"脂膜炎"、"荨麻疹"及"银屑病"。皮损组织液涂片查抗酸杆菌阳性,腹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为瘤型麻风。诊断:瘤型麻风发生Ⅱ型麻风反应。  相似文献   

3.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33岁.因躯干及四肢反复出现皮损伴发热、淋巴结增大1年余,加重1周,于2008年1月就诊.患者1年多前无明显诱因左肘关节伸侧出现一皮下结节,约一元硬币大,压痛明显,伴有发热,体温波动于39~40℃.继而左手背出现3枚花生米大类似结节,颈部、腋窝、腹股沟多处淋巴结增大.在某医院就诊,手术切除手背结节行组织病理检查,结果示皮肤纤维瘤,予青霉素、甲硝唑(灭滴灵)等静脉滴注后,左肘部皮下结节渐缩小,体温下降,波动于38℃左右.  相似文献   

4.
II型麻风反应多发生于瘤型 (LL)和界线类偏瘤型 (BL)病人。多年来 ,国内外采用雷公藤和反应停 (酞咪呱啶酮 )联用治疗II型麻风反应疗效不太理想 ,我们对 36例II型麻风反应 ,用雷公藤煎剂和氯苯吩嗪(CFZ)联用治疗 7~ 30天。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在麻风病MDT进行中突然发生II型麻风反应 36例 ,均为家庭治疗患者 ,其中男 2 8例 ,女 8例 ;年龄 2 0~ 6 0岁 ,病期 4个月~ 2 5年 ,BL 2 7例 (75 % ) ,LL9例 (2 5 % ) ,多为结节性红斑 (ENL)反应 ,体温均 38℃以上 ,有肌痛、关节痛、神经痛34例 (94 .4 %…  相似文献   

5.
2例均系男性,年龄分别为50岁和44岁,因患多菌型麻风病而进行联合化疗(MDT),分别在完成疗程10个月、4个月后出现Ⅱ型麻风反应,用抗麻风反应药物治疗效果不好,而且皮肤查菌细菌指数升高,但(加)用联合化疗药物后,麻风反应被控制,皮肤查菌也渐转阴,达到或接近临床治愈标准。  相似文献   

6.
83例多菌型麻风MDT期间发生Ⅱ型反应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实施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化疗(MDT)方案中多菌型(MB)麻风Ⅱ型反应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对本院1993年1月~2002年4月入院治疗的多菌型麻风83例,在采用MDT治疗过程中发生Ⅱ型麻风反应情况进行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7.
氨苯砜过敏与麻风反应在临床上较常见,但氨苯砜过敏伴发麻风反应比较少见,现将我们所见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临床资料患者,女,64岁。因眉毛脱落、全身皮肤红斑、丘疹6个月就诊。患者自述6个月前眉毛脱落,无明显诱因躯干和四肢出现暗红色丘疹、结节,表面皮肤干燥,无瘙痒和疼痛,无畏寒发热、胸闷腹痛等全身症状。1个月前于当地医院就诊,怀疑麻风,未予检查与治疗,转诊至我院。该患者既往体健,个人史无特殊,无子女。否认家族中类似病史。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16岁。全身皮肤棕黄色丘疹、结节4年,近一年来曾在当地诊所按湿疹、银屑病等予强的松等药物(强的松剂量从每天10 mg到30 mg不等)治疗。近2周停用强的松后于1周前开始出现高热及红色斑片、结节、水疱、脓疱、破溃。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萎缩,皮突变平;真皮血管、附件周围大量泡沫细胞,大空泡团灶性浸润,淋巴细胞量少,皮肤附件减少。抗酸染色:5+(部分杆状,部分粒状),浸润面积:6/10。组织液涂片抗酸杆菌(5+)(6+)。诊断:瘤型麻风伴Ⅱ型麻风反应。  相似文献   

10.
Ⅱ型麻风反应为首发症状的瘤型麻风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Ⅱ型麻风反应为首发症状的瘤型麻风临床上比较少见,且容易被误诊,现将笔者所见1例报告如下。患者男,62岁。全身反复起红斑、结节,伴高热2年,双足麻木、闭汗半年。2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全身散在出现红斑、结节,直径约1~3cm,无瘙痒、触痛及破溃,伴有疲乏、食欲减退及高热,体温有时可高达40℃以上。在当地医院按风湿热给予静脉滴注青霉素、地塞米松,1周左右体温降至正常,红斑、结节消退。但停药后10d左右上述症状再次出现,继续用抗生素、皮质类固醇及安痛定,病情再度缓解。2年内反复发作10余次。半年前双足出现麻木、闭汗,皮肤无破溃,在当地…  相似文献   

11.
利福平诱发Ⅱ型麻风反应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26岁,江西人.1994年3月因四肢疼痛年余,全身红斑半年,面部肿胀2个月来我所就诊.检查四肢及躯干较广泛散在性斑、斑片、斑块或环形损害,大小不一,暗红色,边缘部分可见,伴有少数黄豆大小之结节,质硬,局部为弥漫性浸润;皮损有不同程度的浅感觉障碍;双侧尺、耳大、腓总神经中等粗大、触痛,两眉外稀少.皮损常规查菌:BI为4.2.临床诊断:BL麻风.  相似文献   

12.
1 临床资料患者,女,66岁,已婚,农民.因发热,下肢结节性红斑,膝关节痛疼4月余,加重20天,于2000年7月3日来我站就诊.患者4月前双下肢膝关节周围出现10余个结节性红斑,膝关节疼痛,伴发热,体温在37.5~39℃之间波动.在村卫生室肌注安痛定、洁霉素、地塞米松等药10余天,病情未好转.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40岁.全身反复丘疹、结节4年,加重伴疼痛2年.4年前无明显诱因双上臂伸侧出现蚕豆至核桃大红色结节,边界欠清,逐渐延伸至屈侧、躯干、颜面及双下肢.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46岁,全身红斑、结节10年,加重1个月。患者曾多次于外院就诊,以皮炎泛发性湿疹结节性红斑治疗,无明显好转。双侧眉毛、睫毛脱落,全身大小不一红斑、结节,两侧尺神经、左侧腓总神经轻度增粗。皮损组织病理:表皮增生,真皮浅层可见无浸润带,深部血管周围大量组织细胞浸润,其中可见泡沫样细胞抗酸染色阳性。诊断:瘤型麻风伴Ⅱ型麻风反应/麻风结节性红斑。  相似文献   

15.
近期我院收治 1例瘤型麻风伴Ⅱ型麻风反应病人 ,在某医院误诊为“Sweet”综合征。现报告如下。1 病例摘要  患者 ,女 ,48岁 ,农民。患者在 2 0 0 0年 1月份双下肢踝关节处出现数粒红色斑疹 ,不痛不痒 ,当时未作任何治疗。在 2 0 0 0年 6月份 ,患者突然出现发热 (40℃ )、四肢、面部出现散在性红色斑块、丘疱疹、结节伴疼痛 ,在某医院诊治 ,血常规 :WBC :2 1 3× 1 0 9/L ;L :9 9%;N :90 1 %;RBC :4 6 1× 1 0 1 2 /L ;Hb :91g/L ;PLT :2 2 4× 1 0 9/L ;尿常规、大便常规未见异常。血钾 3 4mmol/L ;心电图、胸片未见异常。拟…  相似文献   

16.
麻风反应及其有关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426例BT ̄BL麻风中,41例发生I型反应(9.6%);218例BB ̄LL型病人中29例发生Ⅱ型反应(13.3%)。对反应的危险因素的分析显示,BI在0.1 ̄3.0,用MDT1 ̄6个月时及BT和BB型是I型反应的危险因素。青春期发病、BI在3.1 ̄5.0、用MDT4 ̄6个月及BL和LL型是Ⅱ型反应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39岁,双下肢疼痛性红斑5月,加重1周。2007年行肾移植手术,术后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体检:慢性病容,面色稍苍白,面部、胸背部、双上肢可见弧形分布的暗红色斑片,中央见色素沉着,边缘可见细碎鳞屑附着,部分指(趾)甲板增厚变形;双小腿、足背可见对称分布的类圆形水肿性红斑,部分融合成片、表面可见坏死及暗褐色痂皮,压痛明显;冷热觉及触觉未见明显异常,浅表神经未触及粗大。组织病理(下肢皮损):真皮巨噬细胞肉芽肿,大量巨噬细胞、泡沫细胞、梭形细胞及少量淋巴细胞、嗜中性白细胞浸润,皮肤附件消失,抗酸染色:6+(杆状)。根据临床表现及相关辅助检查,诊断:1.多菌型麻风伴Ⅱ型麻风反应,2.肾移植术后,3.体癣。  相似文献   

18.
Ⅱ型麻风反应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以Ⅱ型麻风反应首发的瘤型麻风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临床表现不同的Ⅱ型麻风反应的临床和病理特点。结果:1例为典型的麻风结节性红斑(ENL),1例是以丘疱疹、脓疱为首发的严重麻风反应,组织病理表现为麻风反应的急性期和慢性期的病理改变。两人对激素治疗的反应不同。结论:11型麻风反应的临床表现复杂,熟悉其临床特点和病理特点是减少误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60岁。因全身皮肤反复起红斑、结节伴发热18个月来诊。患者18个月前无明显诱因,自左肘部起一红色结节,继之躯干、下肢亦发生多个红色斑块及结节,伴轻度瘙痒,未治疗。5个月前,患者觉双上肢皮肤麻木,去某综合医院皮肤科就诊,以“结节病”收住院,给予“泼尼松、利福平”等药物治疗(剂量不详)20天,皮疹全部消退出院。出院后9天,患者左侧面颊部发生一红色结节,疼痛,在村卫生室输液治疗10天无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WHO/MDT方案治疗中I型麻风反应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对111例I型麻风反应的发生率,与型别关系,临床表现,反应出现时间及持续时间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