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脑外伤后患者的血浆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98例脑外伤患者作为观察组,同一时期健康体检50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凝血和纤溶指标的变化及GCS和GOS和不同GCS及GOS患者的凝血及纤溶指标。结果观察组PT、FIB、FDP和D-二聚体差异显著(P0.05),APTT和TT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GCS和GOS评分患者的PT、FIB、FDP和D-二聚体显著差异(P0.05),APTT和TT无差异(P0.05)。结论患者的PT时间延长,FIB、FDP和D-二聚体明显升高,PT、FIB、FDP和D-二聚体可反映脑外伤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PT、INR、APTT、FIB、OHP、OCP及OFP变化,探讨其对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凝血功能异常的实验诊断意义。方法检测46例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50例正常对照组血浆PT、INR、APTT、FIB、OHP、OCP及OFP,比较两组间各指标差异,应用ROC曲线比较OCP、OHP、OFP与FIB对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准确性。结果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组与对照组比较,PT、INR、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组FIB、OCP与OHP均高于对照组,OFP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OC曲线下面积OHP最高(0.985,p<0.01),其次为OCP(0.973,p<0.01)及OFP(0.930,p<0.01),最后为FIB(0.776,p<0.01)。结论 OHP、OCP及OFP可反映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凝血能力增强及纤溶能力降低,其敏感性优于PT、INR、APTT、FIB。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vWF,FⅧ:C及各种凝血相关指标的变化极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并分析7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及70例健康人血液vWF,FⅧ:C,FIB,ATⅢ,PT,APTT,TT和PT-INR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vWF和FⅧ:C水平较高。且vWF和FⅧ:C水平较高者更易进展为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的FIB,ATⅢ,PT,APTT,TT和PT-INR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凝血系统激活。检测血液vWF,FⅧ:C水平将有助于我们诊断和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相似文献   

4.
水蛭素和阿司匹林合用对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同时服用水蛭素和阿司匹林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了经头颅CT或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12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60例(男38例,女22例)单独服用阿司匹林100mg·d-1。观察组:60例(男40例,女20例)服用水蛭素每次0·32g,tid,合用阿司匹林100mg·d-1共4周。观察用药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服药前、后PT、FIB、PLT及APTT无明显变化。观察组服药前、后PT、FIB及PLT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APTT的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观察组对APTT有影响。临床观察无一例出血现象。结论:水蛭素与阿司匹林合用对脑梗死患者的APTT有影响,但对其他凝血功能无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纤溶酶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注射纤溶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入选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纤溶酶治疗组和东菱克栓酶对照组,于治疗前、治疗后7d、14d分别进行ESS评分及PT、APTT、FIB血液相关指标及临床疗效全面观察。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ESS)评分及PT、APTT、FIB有明显改变,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尤其是降解FIB方面,两组对FIB都有降解作用,治疗组比较缓和。而对照组用药7d明显下降,一周后又反弹到治疗前,甚至更高水平.两组在14 天时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有临床意义。两组均无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纤溶酶可作为急性脑梗死早期的安全有效的溶栓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血清金属基质蛋白酶-9(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D-二聚体(D-D)水平变化以及三者与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汕尾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行介入治疗的ACI患者126例,于介入治疗前检测血清MMP-9、VEGF、D-D水平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介入治疗后检测血清MMP-9、VEGF、D-D水平,选取同时期体检健康者103例作为对照组,于体检当日检测PT、APTT、TT、FIB、血清MMP-9、VEGF、D-D水平。介入治疗3个月后进行随访,根据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判断血清MMP-9、VEGF、D-D水平检测对患者ACI介入治疗不良预后的诊断价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CI介入治疗组血清MMP-9、VEGF、D-D水平显著升高(P <0.05);与介入治疗前相比,介入治疗后ACI患者血清MMP-9、VEGF、D-D水平显著降低(P <0.05);与对照组相比,ACI组PT、APTT时间缩短,FIB水平降低(P <0.05);ACI患者血清MMP-9、VEGF、D-D水平与PT、APTT、FIB呈负相关,血清VEGF、D-D水平与TT呈正相关(P <0.05);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血清MMP-9、VEGF、D-D水平显著升高(P <0.05);ROC曲线显示,血清MMP-9、VEGF、D-D水平预测患者介入治疗3个月不良预后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7(敏感度为71.7%,特异性为92.9%)、0.859(敏感度为89.1%,特异性为82.5%)、0.880(敏感度为87.0%,特异性为87.5%),三者联合预测ACI患者不良预后曲线下面积为0.932(敏感度为98.2%,特异性为86.0%)。结论 ACI患者血清MMP-9、VEGF、D-D水平在介入治疗术后均显著降低,可作为预测不良预后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不同程度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及预后特点。方法以我院2013-01-2015-01收治的100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GCS评分分为轻型、中型、重型,依据牛津残障评分(OHC)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于入院时行凝血功能(PT、APTT、PLT、FIB)检测,同时选择同期行健康体检的5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凝血功能指标。结果不同程度颅脑损伤患者PT、APTT、PLT、FIB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PT、APTT随着损伤程度加重延长,PLT及FIB随损伤程度加重下降(P0.05)。预后良好组患者PT、APTT、PLT、FIB分别为(12.5±0.6)s、(31.8±4.3)s、(121.7±9.7)109 L-1、(2.46±0.62)g/L,与预后不良组的(15.8±1.3)s、(43.3±3.6)s、(90.5±8.5)109 L-1、(2.22±0.35)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与损伤程度、预后密切相关,可将其作为病情严重程度判断、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动脉瘤破裂患者凝血与纤溶系统变化规律。方法选取2006—09-2010—01于我院进行治疗的30例脑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发病时间分为术前组(A组)、术后即刻组(B组)和术后24h组(C组),后将所有患者三个时期的》二聚体、t—PA活性、t-PA抗原、PT、APTT、FIB、TT及PAI进行检测及统计比较。结果经研究比较发现,B组PT、APTT、FIB、TT、D二聚体及PAI与A组比较,P均〈0.05,B组PT、APTT、TT及PAI与C组比较,P均〉0.05,B组FIB、肛二聚体与C组比较,P(0.05;而B组t-PA活性、t-PA抗原分别与A组及C组比较,均为先升高后下降,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脑动脉瘤破裂患者随着时间变化凝血与纤溶系统变化较大,应引起重视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5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降纤酶治疗,监测治疗前后凝血指标变化.方法采用美国库尔特公司ACL 3000型血凝仪检测凝血指标PT、APTT、TT、FIB,采用ELISA方法检测D-二聚体.结果降纤酶可显著降低纤维蛋白原(P<0.05),对其它凝血指标影响不大(P>0.05).结论降纤酶能降低纤维蛋白原,促进纤维蛋白溶解.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6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其中治疗组患者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以及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4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71%,2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PT、APTT、FI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PT、APT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FIB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能显著改善凝血指标,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凝血指标对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的预后判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估凝血指标对各种急性单纯闭合颅脑损伤患者预后评价的意义.方法 检测140例于伤后24 h内到院的急性闭合颅脑损伤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D-二聚体浓度(D-dimer)、血小板计数(P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评分(DIC score),运用非参数检验及直线回归分析判断对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的影响.结果 GCS对急性硬膜外血肿(EDH)、急性硬膜下血肿(SDH)、急性脑挫伤的预后判断均有影响(P<0.001).FIB含量、DIC评分只对急性硬膜下血肿组预后判断有影响(P<0.001),本组D-二聚体≥5 mg/L死亡率100%.结论 凝血指标对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DIC评分越高,预后越差.纤维蛋白原含量越高,预后越差.可作为颅脑损伤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视神经脊髓炎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特点的相关性。方法选择59例NMO患者、56例MS患者、9例AM患者,以19例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为对照组,采用扩展残疾状态量表(EDSS)评估疾病严重程度,测定并比较各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FIB水平、凝血酶时间(TT)及其与临床特点的相关性。结果 NMO急性期患者血浆FIB水平高于MS组(F=18.857,P0.01)及对照组(F=12.238,P0.01)。NMO组血浆FIB水平与EDSS分值相关(r=0.561,P0.01),与患者发病年龄正相关(r=0.340,P=0.008);MS组血浆FIB水平与EDSS分值显著相关(r=0.302,P=0.0024),与疾病病程正相关(r=0.329,P=0.013)。结论视神经脊髓炎发病急性期血浆FIB水平增高并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性激素、载脂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PIS)的相关性。方法 选58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当做观察组,62例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当做对照组,2组的年龄、性别等没有明显差异(P>0.05); AU4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Beckman Coulter)对Hcy,Apo A1以及Apo B水平进行检测,荧光免疫法检测FSH,LH,T以及E2水平,采用NIHSS评分评价患者神经功能,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患者PT,FIB,APTT及PLT等凝血指标水平,ELISA检测血清中的TNF-α,IL-8,PCT水平,比浊法检测hs-CRP水平,并分析其性激素、载脂蛋白和HCY水平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HCY,Apo B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而Apo A1水平则较低(P<0.05); 2组FSH与LH水平之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男性患者具有较高的E2水平(P<0.05),女性患者具有较低的E2水平(P<0.05); 观察组男性患者的T水平有所降低(P<0.05),女性患者的T水平有所升高(P<0.05); 观察组的TNF-α,IL-8,PCT以及hs-CRP水平明显较对照组高(P<0.05);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PT,APTT,PLT水平显著下降(P<0.05),FIB水平与NIHSS则较高(P<0.05); 相关性分析后发现,HCY、男性患者E2、女性患者T水平与炎性因子、FIB水平、NIHSS呈正相关,与PT,APTT,PLT水平呈负相关,Apo A1/Apo B、女性患者中E2、男性患者T水平与炎性因子、FIB水平、NIHSS呈负相关,与PT,APTT,PLT水平呈正相关; 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E2,T,HCY,Apo A1与Apo B对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独立的预测价值,可作为其近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E2,T,HCY水平,Apo A1/Apo B对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结论 E2与T的紊乱对于患者病情具有不佳的影响,HCY在PIS中的水平呈高表达,Apo A1/Apo B有所降低,且以上指标水平对于PIS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血浆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FF)、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根据观察组患者年龄、性别匹配选取40例正常志愿者为对照组,观察2组患者血浆APTT、FIB、D-二聚体和hs-CRP水平,分析脑梗死患者各观察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浆APTT较对照组明显缩短,血浆FIB、D-二聚体和hs-CR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48,t2=2.09,t3=129.35,t4=11.08,P0.05);观察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hs-CR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533,P0.05),血浆FIB水平与D-二聚体呈显著正相关(r=0.312,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较正常人群血浆FIB、D-二聚体和hs-CRP水平增高,APTT缩短,FIB与D-二聚体、D-二聚体与hs-CRP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亚低温对重型颅脑创伤(sTBI)合并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TC)患者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83例sTBI合并AT℃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42例、常规治疗组(对照组)41例.亚低温治疗组均于伤后24h内接受亚低温治疗.分别测量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水平,同时监测患者颅内压(ICP)以及生命体征、血气、血电解质及动脉血氧饱和度等,并根据GOS评估法判断预后.结果 亚低温治疗组患者PT、APTT、TT、FIB及D-二聚体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颅内压明显降低(P<0.01);生命体征、血气、血电解质、动脉血氧饱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严重并发症,病死率低,预后改善明显.结论 亚低温治疗不会增加sTBI合并ATC患者出现凝血障碍及纤溶亢进的风险,并且能有效地降低颅内压,具有肯定的脑保护作用,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6.
肿瘤患者留置PICC导管致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自2009—09以来共有6例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患者发生静脉血栓,经治疗后症状逐渐缓解,未遗留血栓综合征。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与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BPC、D-dimer、FIB的变化及与亚低温治疗预后的关系,并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的准入指标。方法收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8例,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及常温治疗组,2组患者除低温相关干预措施不同外,其余治疗方案均相同。治疗时观察分析各患者BPC、D-dimer、FIB变化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FIB在伤后6 h内,D-dimer在伤后12 h内均出现异常增高,两者在亚低温治疗患者上升程度均较常温组低,随后出现下降趋势。亚低温组无需血小板治疗者的疗效较需输注血小板治疗者好(P=0.000)。结论在颅脑损伤后6 h内开始实施亚低温治疗可以改善预后。曾发BPC<50×109/L患者,预后差,可作为评价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脑出血患者急性期凝血机制的变化规律,并对其相关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将经头部CT检查证实的脑出血8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按不同出血量、出血部位分组;正常对照组35例。所有患者发病后1、3、7、14、21d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5项指标检测;24h内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测定。结果脑出血组1、3、7d FIB与D-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14、21d恢复至正常水平;FIB、D-D水平升高与出血量呈正相关,与出血部位无关;两组比较PT、APTT、TT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出血组24h内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脑出血组PLT、PCT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急性期血浆FIB、D-D含量增加,血小板MPV、PDW增大,提示脑出血后凝血活性代偿性升高并继发纤溶活性增强,同时血小板体积增大、新生血小板增多,促进止血。  相似文献   

19.
脑出血急性期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急性期凝血酶时间 (Thrombin time,TT)、凝血酶原时间 (Prothrombin time,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 (fibrinogen,FIB)、 D-二聚体 (D- dimer)和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fibrin- 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s,FDP)的变化 ;方法 :测定5 4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入院时、 1天、 3天、 7天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含量、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变化。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含量用美国 ACL .Futura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 D-二聚体采用免疫金标法 ,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采用胶乳凝集法 ,试剂均由美国太平洋公司提供 ;结果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3天、 7天时纤维蛋白原增高 (P<0 .0 5 ) ,D-dimer在 1天时增加 (P<0 .0 5 ) ;结论 :D- dimer暂时性升高 ,是纤溶系统时 HICH时脑组织损伤引起血中凝血活性升高的一种代偿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创伤性凝血病患者血清hs-CRP及TNF-α水平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创伤性凝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不同预后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2组凝血功能指标及血清 TNF-α及hs-CRP水平。结果治疗28 d时,存活31例,死亡19例,病死率38%;存活组患者入院时PLT显著高于死亡组,且PT、APTT、D-dimer显著低于死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患者入院时血清hs-CRP及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伤性凝血病患者血清hs-CRP及TNF-α水平显著升高,并可作为判断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