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议治未病     
杜凯 《国医论坛》2006,21(4):47-48
"未病",是指没有发生疾病."治未病"的实质,是指导医生治病,最好是治病于其未病之先,也就是预防为主,具体表现在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痛风的发病率显著提高,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对痛风进行积极的预防与治疗,必须引起医患双方乃至全社会的重视。到目前为止,痛风尚无根治的方法,且此病有复发性倾向,故应用中医学“治未病”理论指导痛风的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对预防痛风的发生、减少痛风的复发、控制痛风患者的病情发展、预防痛风并发症的发生,将起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从中医“治未病”思想论痛风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痛风的发病率显著提高,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对痛风进行积极的预防与治疗,必须引起医患双方乃至全社会的重视。到目前为止,痛风尚无根治的方法,且此病有复发性倾向,故应用中医学“治未病”理论指导痛风的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对预防痛风的发生、减少痛风的复发、控制痛风患者的病情发展、预防痛风并发症的发生,将起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浅析中医“治未病”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以来,中医治未病理论体系逐步形成,它是中国传统健康文化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医药预防保健的特色优势所在。现阶段国家卫生工作的战略重点往预防疾病的方向转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我国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治未病"理论探讨支气管哮喘的防治。方法从"治未病"理论的内涵出发,结合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特点,阐述支气管哮喘的防治中"治未病"理论的具体运用。结果运用"治未病"理论指导支气管哮喘的防治,可有效预防支气管哮喘的发生,控制其发展,防止其复发。结论 "治未病"理论对支气管哮喘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下,根据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及病情进展,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两个方面对糖尿病骨质疏松症进行综合干预,探讨其对糖尿病骨质疏松症患者发病率及并发症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减少血液透析并发症,保证透析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在执行常规透析治疗的基础上,将"治未病"理论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三种理论体系,运用到血液透析的不同阶段。结果:通过"治未病"理论在血液透析中的运用,减少了并发症,保证了透析效果,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治未病"理论经过两千多年的医学实践,不断得到总结和完善,仍然可以指导和运用于现代医学治疗手段的血液透析中,对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治疗效果,有效降低血液透析各种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9.
"治未病"是祖国医学防治疾病的重要原则。首先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明确提出了防重于治的预防思想,对后世预防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所谓"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金匮要略》"治未病"学术思想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谨对《金匮要略》“治未病”学术思想、精神实质以及如何治未病试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霍新华 《河南中医》2010,30(8):824-825
通过应用治未病的指导原则,对哮喘患者实施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的护理措施,配合治疗,提高治愈率,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从"治未病"理论探讨桥本甲状腺炎的防治。方法:从"治未病"理论的内涵出发,结合桥本甲状腺炎的发病特点,阐述桥本甲状腺炎的防治中"治未病"理论的具体运用。结果:运用"治未病"理论指导桥本甲状腺炎的防治,可有效预防桥本甲状腺炎的发生,控制其发展,防止其复发。结论:"治未病"理论对桥本甲状腺炎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苏菁  徐宗佩  远颖 《吉林中医药》2010,30(3):197-198
以治未病理论指导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关键在于未病先防,已病早期诊断,早治疗,防传变,防复发。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治未病”角度探讨儿童骨质疏松的中医防治思路,对“未病先防”“饮食有节”“既病防变”三个方面进行剖析,提出了治未病思想在儿童骨质疏松中运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16.
蓝嘉欣  韩云  赖芳 《中国中医急症》2021,(8):1412-1415,1419
重症肺炎是肺组织炎症迁延难愈,持续进展,恶化加重而形成的重症感染性疾病,是导致ICU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现代医学以抗感染和呼吸支持为主要治疗手段.治未病思想最早可追溯至《黄帝内经》,是中医特色的防治养生策略,强调防重于治.笔者拟从治未病的含义入手,结合重症肺炎的病因病机、发病特点及传变规律,从未病先防、...  相似文献   

17.
蓝宇洋  郝征 《河南中医》2019,39(10):1485-1488
葛洪认为,要想不受病邪困扰,首先要明志于心,不受杂念干扰,内心无忧虑牵挂,淡泊恬愉;在养生之法中,葛洪尤为重视调气,认为善用导引之术,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葛洪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但并不盲目吹捧金丹的神奇功效,而是相对客观地评价了药物在养生中的作用;葛洪认为,要想不受邪气,不生疼痛,首先要保护自身不受外界损伤,其次要注意不能过度纵欲使身体劳累,耗伤精气。葛洪对于疾病发展传变规律进行了详尽描述,认为疾病初起病位浅、病势轻时需及时防治,阻其发展。病情一旦发生变化,要及时调整方药配伍阻止其继续入里传变。若病情已重,要及时救逆固脱,补其元气,以免危及生命。葛洪在《黄帝内经》"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莝"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发挥,从多个角度对病后护理进行论述,以调和阴阳,恢复健康。葛洪论述了多种内外伤疾病的治疗,多不局限于疾病过程中的处方用药,还包括了饮食禁忌、瘥后调护、后期对症治疗等,从多方面体现出葛洪的治未病思想。  相似文献   

18.
浅谈治未病理论在青光眼患者护理中的指导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进 《湖南中医杂志》2011,27(6):100-101
青光眼是因眼内压间断或持续升高而引起的一种中老年常见眼病,能对眼球各部组织和视功能带来损害,甚至视野可全部丧失而致失明,为我国五大致盲眼病之一。该病相当于中医所称的五风内障(即绿风、青风、黑风、黄风、乌风内障),临床以绿风内障最常见,多由风、火、痰、湿、郁致气血失和,经脉不利,目中玄府闭塞,珠内气血津液不行,神水瘀积所致[1]。  相似文献   

19.
中医眼科之“治未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治未病"在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已被提出,开创了中医对这一领域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述其源流,蓝毓营[1]认为中医治未病说奠基于战国时期<内经>、<难经>, 发展于东汉<伤寒杂病论>,成熟于清代<温热论>.如<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难经·七十七难>谓:"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金匮要略>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土不受邪,即勿补之".<温热论>曰:"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可见"治未病"在历史上各时期的典籍中都有体现,且不断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20.
中医“治未病”在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已被提出,开创了中医对这一领域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述其源流,蓝毓营认为中医治未病说奠基于战国时期《内经》、《难经》,发展于东汉《伤寒杂病论》,成熟于清代《温热论》。如《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