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素问诊要经终论原文:正月二月,天气始方。……三月四月,天气正方。考订:方字王冰训正,丹波元简从之,实误。按二力字皆为放之假借,放者,发动也。尚书尧典:“方命圯族”,汉书方字作放,可证。天气始方,谓阳气初动也。天气正方,谓阳气大动也。原文: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考订:诸家解冰复作水伏,或云:冰复者,冰而复冰,凝塞之极也,皆属误解。按本篇所言气候,与礼记月令篇类似,月令云:“仲冬之月,冰益壮,地始坼。”又云:“季冬之月,冰方盛,水泽腹坚。”注:腹,厚也。此文冰复,乃是冰腹之假借,也就是冰方盛,水泽腹坚之省文,如此简括之语,而牵强附会,有失本义。  相似文献   

2.
素问异法方宜论原文:西方者,金玉之城,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在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考订:内经多言毒药,如五常政大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所谓毒药者,乃性味猛烈浓厚之药,故有大毒、常毒、小毒之分,如附子、细辛、干姜之类,其性多温,黄连、黄芩、黄柏之类,其性多寒,用之当则可治病,用之不当则可杀人,故谓之大毒之药亦可,非必皆如砒石巴豆等类之药也。考说文云:“毒,厚也。”  相似文献   

3.
素问灵兰秘典论原文: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考订:王冰注:清静栖灵,放曰神明出焉。按神明者,思想智慧也。思想智慧,本出于大脑。古人谈十二藏的生理作用,而不及于脑,实以心代脑之功用也。何以言之?心为循环系统之器官,故内经言“心生血,在体为脉,在藏为心”。正因为血脉流行全身,上入于脑,而后脑神经才能发挥其功用。如果脑部血液失却平衡,无论充血、贫血,皆足以影响其思维力。所以大脑的敏感一定要得血脉的适当调剂。古人造字,早已想到心脑的合作关系,故思想之思,篆文作(?),上从囟,囟即脑也,下从心,即以心囟二字会意成文,此是很显明的例子。内经认为心者神明出焉,也就是说脑者神明出焉  相似文献   

4.
内经考订     
引言黄帝内经是祖国医学的经典著作。它的成书时期大约在战国和秦汉时代,为古代医家的集体创作,并非一人手笔。因为素问和灵枢各八十一篇,体例不一,文词笔调又不相同,说理互有详略。至唐朝王冰始为之整理注释;宋朝林亿、孙奇、高保衡等为之校正。然因历代散佚既多,错简讹字,到处难免,甚至有以注释窜入经文的,千古因循,以讹传讹,认为这是古圣经典,游夏之辈,何敢赞一词。因此后人对内经有的尊信,有的怀  相似文献   

5.
本文继续运用词义、语义及训诂学知识 ,对《内经》的一些词义进行解释和辨误。  相似文献   

6.
四、重要疑问结构《内经》中的重要疑问结构,大多数是以疑问代词“何”为主构成的。今择其重要者加以分析讨论。1.奈何“奈何”是《内经》中用得最多的一个疑问结构,全书出现250次以上。它是由表示处置义的动词“奈”和疑问代词“何”结合使用构成的。其用法有二。(1)作谓  相似文献   

7.
帝曰:调此二者奈何?黄帝问道:如何调摄阴阳二气呢?[“者”,助词。“者”与数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它所指代的对象一般见于上文,此处即承上文代阴阳二气。]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岐伯回答说:如果能懂得男女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8.
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岐伯说:东方属阳方。阳方,它的精气聚集在上,精气聚在上方那么上边明亮下边虚。所以使耳聪目明、而手脚不便利。【“阳者”,指阳方,即东方、“其”,指示代词,那里的。并,聚集。“则”,顺接连词,构成条件复句。“使”,动词,其主语是“精气”,承上省。】西方阴也,阴者其精气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西  相似文献   

9.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南方资生热气,热气资生火气,火气资生苦味,苦味滋养心,心资生血,血滋养脾,心主管舌。〔“生”,动词,资生、滋养。“主”,用作动词。〕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阴阳五行的变化在天属热气,在地属  相似文献   

10.
故善用碱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至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善于用针治病的医生,阳病从治阴入手引导阳气,阴病从治阳入手引导阴气,用针刺右侧穴位的方法治疗左侧的病,用针刺左侧穴位的方法治疗右侧的病。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去了解病人的情况。凭借外表的症状探知内在的病变,以便观察疾病的严重和轻  相似文献   

11.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乾,寒胜则浮,湿胜则濡写。风邪太过,就会发生肢体震颤、动摇、痉挛等病症;热邪太过,就会发生红肿痈疡等病症;燥邪太过,就会发生干枯伤津液的病症;寒邪太过,就会发生浮肿;湿邪太过,就会导致泄泻。[“胜”,过分;“动”,指肢体动摇震颤;“濡”,湿;“写”,通“泻”,为“泻”的古字;  相似文献   

12.
【原文语译】“素问”热论上帝问:“现在的热病,都是仿於寒邪的一类。有痊愈的,也有死亡的,它的死亡期多在六、七天间,痊愈期在十天以上,是什么道理呢?”岐伯说:“太阳是三阳经的总(?),它的经脉连及督脉风府穴,督脉主持一身的阳气,故太阳成为阳气最旺的一支经脉。人们感受寒邪后发热,由於邪伤在表,热势虽高,不会死亡,只有表里同病,那就不免危险了。伤了寒邪的病程:第一天是太阳受病,太阳经沿头项下行挟脊抵腰,故为头项痛,腰脊牵强;第二天是阳明受病,阳明主肌肉,经脉挟鼻络目,故为壮热目痛,鼻孔干燥,不能安卧;第三天是少阳受病,少阳主胆,经脉沿脇肋至耳,故为胸脇疼痛,耳聋。凡是三阳经受病而没有传  相似文献   

13.
八、病能本篇叙述内,外科的一般病症和预后,还附述了一些病理、鑑别诊断、疾病分类法和经验方剂等。“能”通“态”,“病能”即“病态”,阴阳应象大论有“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句,因採作篇名。也有就本来字面,解作能力和机能的,姑存一说。【原文语译】“素问”至真要大论上说:一般风症震颤晕眩,都属肝经;一般寒症收缩拘急,都属肾经;一般气症喘逆痞闷,都属肺经;一般湿症浮腫胀满,都属脾经;一般热症昏闷抽搐,都属心经。一般四肢厥冷、二便或闭或不禁等症,都属下焦;一般肺痿、气喘、呕吐等症,都属上焦;一般口噤、鼓颔战慄、不能自主等症,都  相似文献   

14.
【原文语译】“灵枢”本神篇上说:天所赋予我的是德,地所赋予我的是气,天地絪缊,然后成形。故人生的原始叫做精,经男女交媾而有生机叫做神,阴阳二气由此发展,在阳而近乎神的叫做魂,在阴而近乎精的叫做魄。等到脱离母体以后,靠他自主的叫做心,心里想而未定叫做意,意已决定叫做志,因志而反复打算叫做思,因思考而由近及远叫做虑,因考虑而毅然处理叫做智。由於这些意识都靠精神活动,故七情的刺激最易损害内脏,例如:警惕思虑能伤心,心藏神,神伤便会失其自主,久而大肉消瘦,皮色枯悴,死於冬季;忧愁不解能伤脾,脾藏意,意伤便会胸膈烦闷,手足无力,皮色憔悴,死於春季;悲哀过分能伤肝,肝藏魂,魂伤便会狂妄而不能精明公正,使人前阴萎缩,筋腱拘急,两  相似文献   

15.
因四时季节之更替而呈现相应节律的,莫过于脉象的春弦、夏钩(洪)、秋毛(浮)、冬石(沉)的变化了,此可见之于《素问》的《脉要精微论》、《平人气象论》和《玉机真脏论》等篇;随年度而呈周期变化的,《素问》运气诸篇皆有记载,且有关《内经》的人体节律说近来已屡见诸报刊,在此短文之中就不一一列举了。  相似文献   

16.
名词浅解疽篇:灵枢内篇名,专论外疡症并及治法。骨空:骨节交会的空隙处,内经另有“骨空论”。豕膏:即炼净的猪油。“类经”记载:“万氏方有治肺热暴瘖者,用猪脂一斤炼过,入白蜜一斤再炼,滤净冷定,不时挑服一匙即愈,若无疾服此,最能润肺润肠,即是豕膏之属。”渊液:足少阳经穴名,在腋下三寸。:音爇,即艾灸一类。砭石:古代取石片有锋芒的用代针刺,发展为九针中的铍针,故玉版篇里说:“疽已成脓血者,  相似文献   

17.
七、治则本篇叙述治疗上的基本法则,包括约物、针刺、按摩和温浴法等,特别指出方剂的组织及其适当应用。[原文语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上说:(上略)治病必须从根本上求得解决,求本的方该是:细心地掌握“病机”,辨别其属于那一部门。这部门里有的,应该寻求它的原因,没有的,尤其要寻求它别的原因。不论实症和虚症,都需要两方面来究诘根源。然后结合五胜气候,疎通血气,排除障碍,使它回复正常。  相似文献   

18.
经络篇[鸠尸](第34面10行) 骨名,即蔽心骨,今名剑状突起。[孤拐骨](第35面16行) 踝骨的通俗称呼,足跗后两傍圆骨,内侧为内踝,外侧为外踝[目锐皆](第36面7行) 目外角也;目内角则为目内(此月)。[髀枢](第36面下栏4行) 髀、即股骨,捷骨之下,髀之上,为髀枢,当环(王丕)跳穴。[腘](第36面下栏11) 膝后曲处为腘。  相似文献   

19.
[龙釉](第26面6行) 古代四方星宿名词之一,东方为青龙、西方为白虎、南方为朱雀、(或朱鸟)北方为玄武,这里用以代表内脏,青龙代表肝、由虎代表肺、朱雀代表心、玄武代表肾。 [十二脏](第26面9行) 总括六脏(心、肝、脾、肺、肾之外,再加心胞络为六脏;一说心、肝、脾、肺、及左右两肾为六脏,见难经39难)六腑而言,分言之则阳为腑,阴为脏;合言之则皆可称脏。十二脏均有它一构造、功能。在古代生理学说中,对各个脏腑都封了一定的官职,如“君主之官’、“将军之官”等,因此十二脏又被称“十二  相似文献   

20.
<正> 1、阳病治阴,阴病治阳。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历代医家及现在的统一教材,均按阳病从阴着手治疗,阴病从阳着手治疗之意解释。即阳盛因阴虚导致者,治其阴虚;阴盛因阳虚导致者,治其阳虚。王冰则更明确地列出本篇上段原文中“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句为例说明“阳病治明,阴病治阳”即“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之意。这样解释不完全符合原意。他只谈了阳病可以治阴,阴病可以治阳这一面,没有谈阳病也可以治阳,阴病也可以治阴这一面。原文的本义应该是:阳病应从两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