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小梁切除睫状体冷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和丝裂霉素联合睫状体冷凝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6例(56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采用联合手术并进行分析。结果随访5月~24月,手术成功45眼(80.36%)。眼压从术前59.10mmHg降至22.38mmHg,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应用丝裂霉素的小梁切除术联合睫状体冷凝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睫状体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17例一次性施行睫状体冷凝(0.5wk)联合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后1d,1wk,1mo眼压、新生血管消退情况及手术并发症。结果:随访1mo,17例中,13例手术眼压控制较好,成功率76%。结论:一次性施行睫状体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术对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有较好疗效。Cyclocryotherapyandtrabecuforlateneovascularglaucoma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联合睫状体冷凝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16例(16眼).一次性施行180°睫状体冷凝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后眼压、新生血管消退情况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术后随访6—48个月,视力均无明显改善,平均眼压自(57.48±10.00)mmHg降至(12.46±4.36)mmHg,控制在21mmHg以下者13眼(占80.12%),手术眼压控制较好。结论一次性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联合睫状体冷凝对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有较好的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改良小梁切除术联合睫状体视网膜冷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共收治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46例(46眼),均采用改良小梁切除术联合睫状体视网膜冷凝治疗,术后随访6 ~12个月,观察患者术后一般疗效、视力、眼压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46眼中手术完全成功38眼,条件成功6眼,失败2眼,手术成功率为95.7%.与术前比较,术后1周、1个月、6个月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前眼压(38.9±3.2)mmHg(1 kPa =7.5 mmHg),术后1周、1个月、6个月眼压分别为(18.2±1.2) mmHg、(17.8±1.6) mmHg、(17.2±1.5)mmHg,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术后1周形成功能性滤过泡39眼(84.8%),非功能性滤过泡7眼(15.2%);术后6个月形成功能性滤过泡42眼(91.3%),非功能性滤过泡4眼(8.7%).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前房积血、浅前房、前部葡萄膜炎、玻璃体出血等.结论 改良小梁切除术联合睫状体视网膜冷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能显著控制眼压,改善视力.  相似文献   

6.
王千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9):1638-1640
目的:对比观察睫状体冷凝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与单用睫状体冷凝技术治疗绝对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 NVG)的临床效果。

方法:收集我院2012 -02/2013-06间收治的82例绝对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睫状体冷凝术治疗; 观察组患者给予睫状体冷凝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对两组术后视力、眼压和并发症进行观察。

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6mo视力提高率为61.0%,显著性高于对照组(4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43,P=0.018); 观察组患者术后眼压显著性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术后眼球疼痛、前房出血和角膜水肿并发症发生率为9.8%,12.2%,9.8%,显著性低于对照组的51.2%,60.9%,4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94,P=0.007; χ2=9.276,P=0.000; χ2=6.835,P=0.013); 两组球结膜水肿、前房渗出、浅前房和眼球萎缩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相比于单用睫状体冷凝术,睫状体冷凝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NVG具有降眼压效果好、术后并发症少、成功率高的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四联手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小梁切除术+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TA)睫状体冷冻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的效果。方法:对16例16眼NVG行小梁切除术+MMC,玻璃体腔注射TA混悬液4mg/0.1mL,睫状体冷冻180°范围4~6个点,每点冷冻时间60s。结果:眼压控制正常者14眼(88%),其余2眼眼压仍高出正常范围,但眼痛症状明显缓解。虹膜新生血管大部分消退14眼,部分消退2眼,无眼球萎缩病例。结论:小梁切除术+MMC联合玻璃体腔注射TA睫状体冷冻术是治疗NVG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杜青卫  杨林声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10):1766-1768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1-02/2013-09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6例晚期NVG患者。分为两组,每组23例,A组为观察组,行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B组为对照组,给睫状体冷凝术治疗。术后对两组患者视力、眼压、虹膜新生血管、术后并发症进行对比观察,随访12mo。

结果:两组术后眼压均较术前下降,A组术后眼压水平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A组治疗成功19例(83%), B组治疗成功12例(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47,P=0.028)。

结论: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NVG能够有效控制眼压,成功率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15例(15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施行小梁切除术+全周边视网膜冷凝+睫状体冷冻术。结果所有病例术后随访6~24个月,12例眼压控制良好,手术成功率为80%,3例再次行睫状体冷冻术,2例眼压控制良好。结论小梁切除术+睫状体冷冻术+全视网膜冷凝术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一种简单、经济、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视网膜睫状体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广泛视网膜睫状体冷凝联合丝裂霉素C及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广泛视网膜睫状体冷凝联合丝裂霉素C及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20例(20眼),观察术后眼压、视力及并发症等。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1a,18眼眼压得以控制;各眼视力无明显变化;功能滤过泡占80%:出现一过性高眼压、前房积血等并发症,经对症处理,均在1周内恢复。结论广泛视网膜睫状体冷凝联合丝裂霉素C及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可以有效控制眼压。  相似文献   

11.
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手术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14例(14眼)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施行全视网膜冷凝联合睫状体冷凝和部分小梁切除术。结果本组病例随访6-24月,平均15月,眼压均控制良好,视力术后有所提高或保持不变,无眼球萎缩发生,主要并发症为眼睑水肿、球结膜水肿和前房纤维素性渗出等。结论该术式是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有效、安全、可行的术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前部视网膜冷凝联合丝裂霉素C浸润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部视网膜冷凝联合丝裂霉素C浸润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37例(37眼),以降低眼压,解除症状。术后随访4~12个月。结果30眼1次手术眼压控制,4眼2次手术眼压控制(第2次手术为睫状体冷凝术),13眼视力不同程度提高,1眼术后长期观察眼压高且症状不能缓解行眼球摘除术。结论对于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采用本术式可以有效控制眼压,保留残余视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观察两种手术方法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NVG)的疗效。 方法:对46例57眼手术治疗的NVG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和随访,根据手术方式分Ahmed青光眼阀( AGV)植入术组( A组,24例31眼)和半导体二极管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 TSCPC)组( B组,22例26眼),比较手术前后眼压、视力变化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两组术后眼压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但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视力变化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并发症明显低于B组,其中眼球疼痛、前房出血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AGV 植入术与 TSCPC 治疗 NVG 均有效,但 AGV植入术是滤过性手术,而TSCPC是睫状体破坏性手术,后者术后并发症更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将68例78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临床随机分组。对照组行睫状体冷冻手术,实验组行睫状体冷冻手术联合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及5-FU应用。两组患者术后均点用典必殊眼液滴眼1wk,预防性抗感染治疗3d,术后随访1mo~2a。结果:对照组的成功率为42%,实验组成功率为72%,χ2=7.376>χ20.05=3.841,P<0.05,故两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睫状肌冷冻联合小梁切除及5-FU的应用是一种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韶琳  王英  苏冠方 《眼科研究》2007,25(9):707-709
目的观察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疗效。方法对40例(41眼)NVG患者根据病情分3组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A组12例(13眼),行单纯小梁切除术,术中用丝裂霉素C敷贴;B组13例(13眼),行睫状体冷冻+全周边视网膜冷凝术;C组15例(15眼),行小梁切除术+睫状体冷冻+全周边视网膜冷凝术。结果患者出院时平均眼压:A组为(20.08±7.11)mmHg;B组为(21.50±7.28)mmHg,术后2周左右大部分降至正常;C组为(19.43±7.98)mmHg。随访期间,术后A组9眼眼压正常,手术成功率为69.1ok;B组8眼眼压正常,手术成功率为61.5%;C组12眼眼压正常,手术成功率为80%。结论对于不同病情的NVG患者,可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6.
大节段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大节段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3例(23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采用大节段小梁切除术,术后给予视网膜光凝或虹膜根部新生血管直接光凝。术后随访6~24月,平均18月。结果 出院时眼压:5~21mmHg者21眼(91.3%),小于5mmHg者2眼(8.7%)。全部形成功能型滤过泡,2眼视力下降,6眼视力提高。随访眼压:5~21mmHg者19眼(82.6%),其中5眼须局部滴用降低眼压药物。小于5mmHg者1眼(4.3%),3眼眼压升高(13.0%)。术后早期并发症主要有前房积血(39.1%)和浅前房(47.8%),后期主要有滤过区巩膜葡萄肿(30.4%)。结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需要手术、激光、药物等综合治疗,大节段小梁切除术是疗效较好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前部视网膜、睫状体冷凝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2月至2011年3月我院共收治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32例(32眼),均采用前部视网膜、睫状体冷凝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患者术后一般疗效、视力、眼压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32眼中手术完全成功28眼,条件成功2眼,失败2眼,手术成功率为93.8%。术后25眼视力有所提高,2眼丧失视力,其余患者保持术前视力,未有明显变化。28眼眼压在正常范围内波动;2眼眼压在术后3个月、4个月时升高,给予抗青光眼药物治疗后眼压得以控制;2眼眼压高于30mmHg(1kPa=7.5mmHg),二次手术后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术后并发症主要有前房积血、浅前房、前部葡萄膜炎、玻璃体出血等。结论前部视网膜、睫状体冷凝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术后疗效确切,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视网膜冷凝联合睫状体冷冻联合小梁切除术与视网膜冷凝联合睫状体冷冻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术两种三联手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6-01/2010-04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69例71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病例,其中视网膜冷凝联合睫状体冷冻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37例37眼,视网膜冷凝联合睫状体冷冻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术治疗32例34眼,观察治疗前后视力、眼压、虹膜新生血管消退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种方法治疗的患者术前与术后视力、眼压及虹膜新生血管消退情况均有统计学差异。术后并发症视网膜冷凝联合睫状体冷冻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术低于视网膜冷凝联合睫状体冷冻联合小梁切除术。结论:视网膜冷凝联合睫状体冷冻联合小梁切除术及视网膜冷凝联合睫状体冷冻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术两种方法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均有明显疗效,但视网膜冷凝联合睫状体冷冻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