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术治疗伴有玻璃体积血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7例患者7只眼因玻璃体积血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接受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摘除、全视网膜光凝及小梁切除术。手术前视力光感~0.2,眼压平均 54 mm Hg(38~64 mm Hg )(1 mm Hg=0.133 kPa)。平均随访8个月(6~15个月)。结果手术后视力光感~0.4;眼压平均17 mm Hg(10~30 mm Hg),显著低于手术前眼压(P<0.05);并发症主要包括前房炎性渗出(7只眼),手术后1~2周内高眼压(2只眼),手术后脉络膜上腔出血(2只眼)。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摘除、全视网膜光凝及小梁切除手术可能是治疗某些伴有玻璃体积血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有效方法。(中华眼底病杂志,2005,21:148-149)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Ahm ed青光眼阀植入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伴有玻璃体积血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52只眼)因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伴有玻璃体积血接受玻璃体切割及联合白内障摘除、全视网膜光凝及Ahm ed青光眼阀植入患者的病例资料。手术前视力光感~0.3,眼压平均42mmHg(38~65mmHg)(1mmHg=0.133kPa),平均随访10个月(6~15个月)。结果手术后视力光感~0.3;眼压平均18mmHg(10~34mmHg),显著低于手术前眼压(P<0.05);并发症主要包括前房及玻璃体内炎性渗出(3只眼)、玻璃体内再出血(3只眼)、术后一过性低眼压(5只眼)、1~2周内高眼压(4只眼)、手术后脉络膜上腔出血(2只眼)、视网膜脱离(1只眼)。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摘除、全视网膜光凝及Ahm ed青光眼阀植入术可能是治疗某些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伴有玻璃体积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视网膜光凝或视网膜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新生血管性青光眼64例64眼,首先行视网膜光凝或视网膜冷凝,再行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视力、眼压、虹膜新生血管、球结膜滤过泡及手术并发症等。结果:术后随访6~12mo,视力均无明显改善,平均眼压自术前47.89±6.74mmHg随访末降至18.41±2.16mmHg,控制在21mmHg以下者53眼(73%)。结论:视网膜光凝或视网膜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有较好的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玻璃体内注射Bevacizumab(商品名Avastin)联合全视网膜光凝及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09年5月就诊于我院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30例(30眼),随机分为2组.A组18例(18眼)行玻璃体内注射Bevacizumab 25 mmol·L-1联合全视网膜激光光凝及复合式小梁切除术.B组12例(12眼)行全视网膜光凝联合Ahmed青光眼阀植入术.2组术中均应用0.4 g·L-1丝裂霉素C.观察2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视力、眼压及虹膜新生血管的变化.前房角镜检查前房角结构变化.结果 A组玻璃体内注射Bevacizumab 2~3 d后,所有患者的虹膜新生血管消失.4周内完成全视网膜光凝:注射2个月后,18眼眼压大于30 mmHg(1 kPa=7.5 mmHg),前房角为关闭状态;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1周,眼压为7~12 mmHg;术后1个月,眼压为10~37 mmHg.B组4周内完成全视网膜光凝,虹膜新生血管部分消退.Ahmed青光眼阀植入术后1周,眼压为10~16 nnnHg;术后1个月,眼压为10~35 mmHg;术后6个月随访,2组患者在眼压控制、视力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手术成功率:A组(83.33%)高于B组(66.67%).A组未见虹膜新生血管复发.B组6眼虹膜新生血管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玻璃体内注射Bevacizumab 联合全视网膜光凝及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分析玻璃体切割全视网膜光凝术联合 Ahmed阀植入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
  方法:新生血管性青光眼15例15眼,行玻璃体切割术、全视网膜光凝术、Ahmed阀植入,合并的白内障同时超声乳化吸除,术后随访12~36mo,观察手术前后视力、眼压改变、新生血管消退情况和并发症等。
  结果:术后15眼中10眼视力不同程度提高。术后1,6,12 mo眼压与术前眼压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术后虹膜新生血管消退。无严重并发症。
  结论:玻璃体切割全视网膜光凝术联合Ahmed阀植入能有效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相似文献   

6.
目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一种难以控制的青光眼。本文采用小梁切除术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探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方法,取得满意疗效。方法对1998年10月-2002年1月收治新生血管性青光眼13例(13眼)采用在小梁切除术的同时根据眼底可见情况分次行全视网膜光凝术,全部患者均随访5月~2年。结果患者13例13眼术后眼压降至正常,虹膜新生血管消退,视乳头和视网膜新生血管部分或全部消退。4例视力提高,8例视力不变,1例视力下降。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术,对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可以有效地降低眼压,促进新生血管消退,防止再出血和眼压升高的发生。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的较好的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小梁切除术结合眼内窥镜技术下前部玻璃体切割术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2012-07/2013-07期间在我院住院的15例15眼伴光感以上视力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使用小梁切除术结合眼内窥镜技术下前部玻璃体切割术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出院后随访6 mo。15例15眼术后1 wk眼压12.53±3.73mmHg (1mmHg=0.133kPa),较术前眼压58.81±5.91 mmHg 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mo患者平均眼压18.26±4.31mmHg,术后3mo患者平均眼压17.06±3.65mmHg,术后6mo患者平均眼压16.13±3.66mmHg,患者术后随访各时段的眼压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视力提高2例2眼(13%),无变化者11例11眼(73%),视力下降者2例2眼(13%)。随访中有4例4眼眼压增高,使用1~2种降眼压眼药水及局部按摩眼球使得患者眼压<21 mmHg。术后眼部疼痛症状明显缓解。15例15眼虹膜及房角新生血管均有不同程度回退。术后随访眼部B超检查未见眼球萎缩、脉络膜及视网膜脱离。结论:小梁切除术结合眼内窥镜技术下前部玻璃体切割术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能有效降低眼压,挽救患者残存视力,解除疼痛,为一种较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玻璃体内注射Avastin联合睫状体光凝对虹膜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4例(30眼)虹膜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分别继发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7例12眼)和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17例18眼),给予玻璃体内注射25 g·L-1 Avastin 0.05 mL,并联合睫状体光凝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术后眼压、视力、虹膜新生血管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所有术眼虹膜新生血管均在注射Avastin后3 d内消退;1例1眼患者在全视网膜光凝过程中虹膜新生血管复发,再次注入Avastin,完成光凝后加行周边视网膜冷凝,虹膜新生血管消退.光凝后3 d平均眼压为(21.8±5.8)mmHg(1 kPa=7.5mm-Hg).1周为(18.4±2.3)mmHg,6个月眼压为(17.1±1.1)mmHg,与治疗前(51.2±7.3)mmHg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前后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仅2眼视力有改善,其余视力无明显提高.随访期间未发现玻璃体出血、视网膜脱离和眼内炎、并发性白内障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玻璃体内注射Avastin可明显消退虹膜新生血管,联合睫状体光凝控制眼压.对治疗虹膜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Ahmed青光眼阀植入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伴有玻璃体积血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28只眼)患者因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伴有玻璃体积血接受玻璃体切割、Ahmed青光眼阀植入及全视网膜光凝。手术前视力光感~0.2,眼压平均44mmHg(38~63mmHg)(1mmHg=0.133kPa)。平均随访10个月(6~15个月)。结果手术后视力光感~0.3;眼压平均17mmHg(10~33mmHg),显著低于手术前眼压(P<0.05)。术后6,12,15个月的累积成功率分别为(85.1±3.2)%、(80.0±2.2)%、(65.0±4.1)%。手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一过性低眼压(4只眼),引流管堵塞(2只眼),玻璃体内再出血(2只眼),脉络膜上腔出血(1只眼),视网膜脱离(1只眼)。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Ahmed青光眼阀植入及全视网膜光凝术可能是治疗某些伴有玻璃体积血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一种难以控制的青光眼。本采用小梁切除术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探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方法,取得满意疗效。方法:对1998年10月-2002年1月收治新生血管性青光眼13例(13眼)采用在小梁切除术的同时根据眼底可见情况分次行全视网膜光凝术,全部患均随访5月-2年。结果:患13例13眼术后眼压降至正常,虹膜新生血管消退,视乳头和视网膜新生血管部分或全部消退。4例视力提高,8例视力不变,1例视力下降。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术,对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可以有效地降低眼压,促进新生血管消退,防止再出血和眼压升高的发生。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的较好的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11.
Bevacizumab辅助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intravitreal bevacizumab,IVB),联合玻璃体切除、视网膜光凝+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临床疗效。方法:对2007-06/2009-06在我院眼科收治由于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缺血型)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27例27眼,角膜缘后3.5mm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0.05mL/1.25mg,治疗后7d进行玻璃体切除、视网膜光凝+小梁切除。术后随访12mo,观察视力、虹膜及房角新生血管及眼压情况。结果:IVB 7d后,25眼虹膜表面、房角新生血管消失(93%)。2眼新生血管明显变细,但未完全消退(7%)。IVB治疗前平均眼压(55.81±4.65)mmHg,治疗后7d平均眼压(42.07±7.49)mmHg,两者眼压比较虽然差异有显著性(t=14.973,P<0.01),但局部应用降眼压药后眼压仍高于正常范围(28~50)mmHg。玻璃体切除、视网膜光凝+小梁切除术后1,3,6,9,12mo,平均眼压分别为(14.85±4.56;16.70±3.73;20.04±6.58;19.30±4.74;19.67±4.12)mmHg,与IVB后7d平均眼压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手术后眼压控制完全成功22眼(82%),部分成功3眼(11%),眼压未控制2眼(7%)。27眼视力均保持稳定或稍有增进。结论:IVB辅助手术治疗NVG,可以促进虹膜、房角、视网膜新生血管迅速消退,有效的控制眼压,降低手术并发症,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同时进行原发病的治疗远期效果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并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7-09/2011-10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80例86眼。本组患者均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患者的视力和眼压情况。结果:术后视力:〈0.1共5眼,0.1~0.2共11眼,0.3~0.5共53眼,0.6以上17眼。术后患者眼压均降到临床统计正常范围(10~21)mmHg。结论: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并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减轻了患者多次手术的负担,临床有显著效果,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较佳术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联合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方法对20例(22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施行小梁切除联合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观察视力、眼压、滤过池及并发症。结果随访平均6月,眼压均低于21mmHg,视力0.2以上者19眼(86.36%)功能滤过泡20眼(90.91%),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小梁切除联合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具有切口小、组织损伤轻、视力恢复快,有效眼压控制较好及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改良的反眉弓单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以下简称联合手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对58例(63眼)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施行联合手术,术后随访3-9个月,观察视力、眼压、滤过泡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视力〉0.3者48眼(76.19%),眼压〈20mmHg者60眼(95.24%);3眼术后眼压波动在24mmHg左右,用0.5%噻吗酰胺滴眼液后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功能性滤过泡(包括I型、Ⅱ型)57眼(90.48%)。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青光眼并存白内障的情况下采用联合手术是目前最佳的手术治疗方法,不但能良好地控制眼压,迅速恢复视力,并且并发症少,手术适应证广。该手术不需要昂贵的超声乳化设备,简单易行容易掌握,远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激光光凝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氪多波长激光视网膜广泛光凝或虹膜局部光凝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32眼,先用氪多波长激光进行视网膜广泛光凝或虹膜局部光凝后再进行小梁切除术。结果 术后随访12月,28眼眼压控制在21mmHg以下,有效率为87.50%。术后视力提高者9眼,占28.13%;不变18眼,占56.25%;下降5眼,占15.63%。结论 氪多波长激光视网膜广泛光凝或虹膜局部光凝后再进行小梁切除术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Ahmed青光眼阀植入联合视网膜光凝或冷凝术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4a来住院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56例58眼,其中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25例25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21例23眼,视网膜血管炎5例5眼,颈动脉狭窄4例4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1例1眼,平均年龄50.6岁,均行Ahmed青光眼阀植入联合视网膜光凝或冷凝治疗,其中47眼于手术前后行全视网膜光凝,11眼于手术中联合周边视网膜冷凝术,平均随访18.0±6.2mo,观察手术前后视力和眼压的变化以及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视力:术后43眼有不同程度地提高,15眼无变化,无视力下降者。眼压:随访6mo时眼压由术前49.56±8.25mmHg降至17.86±5.25mmHg,总成功率为85%;随访12mo时,眼压由术前50.25±7.18mmHg降至18.80±6.81mmHg,总成功率为78%;24mo以上随访19眼,眼压由术前51.05±8.10mmHg降至20.12±7.01mmHg,总成功率为74%,手术前后眼压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并发症主要有前房出血、前房延缓形成、引流管内口堵塞、引流盘纤维包裹,经术后处理均得到了恢复。结论:Ahmed青光眼阀植入联合视网膜光凝或冷凝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硬核白内障行改良小切口囊外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5例(69眼)小梁切除术后硬核(Ⅳ/Ⅴ)白内障,行颞侧或颞上方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6~24mo,观察术后视力、眼压和并发症。结果:本组65例(69眼)术后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视力≥0.5者50眼(72%),术后平均眼压为(15.22±3.92)mmHg(1mmHg=0.133kPa),手术并发症为术后早期角膜水肿及葡萄膜炎性反应。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硬核白内障行改良小切口囊外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操作简单,术后眼压控制好,并发症少,视力恢复快,是治疗青光眼术后硬核白内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玻璃体切割术后(水眼)继发青光眼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玻璃体切割术后(水眼)继发青光眼患者26例26眼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进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中采用预置缝线,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视力、眼压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末次随访时,视力、眼压均较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20眼获得了满意效果,6眼术后眼压回升,加用降眼压药物后4眼控制在正常范围,2眼眼压失控,再次行睫状体二极管光凝术,术后眼压正常。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中采用预置缝线,对玻璃体切割术后(水眼)继发青光眼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术中暴发性脉络膜出血及术后脉络膜脱离的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对45例45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隧道内小梁切除术。结果:术前视力<0.1者32眼,0.1~0.3者13眼。术后视力<0.1者6眼(13%),0.1~0.5者22眼(49%),>0.5者17眼(38%)。术前眼压26~60mmHg,术后42例眼压降至正常范围,3例经局部按摩、滴药后降至正常,平均眼压12.78±2.70mmHg。随访6~12mo,无1例眼压再升高。3例视力下降,经戴镜矫正视力提高。并发症主要是角膜水肿和虹膜炎症反应。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隧道内小梁切除术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