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抗青光眼术后不同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角膜屈光状态的影响。方法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患者56例(86眼),根据超声乳化术中切口不同分为2组,分别采用颞侧(A组)、上方透明角膜隧道切口(B组),观察2组患者术前、术后7d和30d裸眼视力、角膜散光度及并发症情况,并观察术后14d角膜、房水混浊程度。结果 2组术前和术后30d裸眼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术后7dA组裸眼视力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术前角膜散光度分别为(0.76±0.32)D、(0.80±0.25)D,术后7d分别为(2.42±0.73)D、(1.86±0.54)D,术后30d分别为(2.45±0.32)D、(2.15±0.36)D;2组术前、术后7d、30d角膜散光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2组术后14d角膜、房水混浊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2组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角膜水肿、虹膜损伤、后囊膜破裂。结论抗青光眼术后不同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角膜屈光状态的影响无显著差异,但颞侧切口术后视力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2.
李莉  杨珂  玉光珏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9):1769-1771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青光眼滤过手术后白内障患者行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患者43例50眼,其中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A组)23例26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B组)20例24眼,均为青光眼滤过术后6mo以上的白内障患者;术前行视力、眼压、裂隙灯、前房角镜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等检查。予行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术后随访3~12mo,观察记录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及视野等。结果:患者50眼(100%)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41眼(82%)术后视力≥0.3;术前平均眼压,A组18.08±5.08mmHg(1mmHg=0.133kPa),B组14.48±3.52mmHg;术后随访平均眼压,A组13.65±3.51mmHg,B组14.28±3.41mmHg,A组手术前后眼压变化明显(P<0.05);B组手术前后眼压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1眼和B组3眼术后3d内眼压升高,眼压波动在21~33mmHg,经药物治疗恢复正常并停药;随访过程中眼压稳定。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术前A组2293.57±352.24cells/mm2,B组2658.14±458.69cells/mm2,术后A组2175.95±379.16cells/mm2,B组2442.97±477.30cells/mm2;细胞丢失率:A组5.13%,B组8.10%;术后视力恢复时间与患者视野损害程度有关,视野损害严重者视力恢复时间长。结论: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青光眼滤过手术后白内障视功能恢复稳定,眼压能有效控制,并能进一步降低闭角型青光眼的眼压。术前对患眼全面评价及适当的手术技巧有助于手术效果的提高且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青光眼术后颞侧小切口白内障非乳化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对青光眼滤过术后白内障23例(26眼)采用颞上象限或颞侧小切口非乳化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6~24月观察眼压、视力和滤过泡,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1周平均眼压(14.82±3.48)mmHg,与术前平均眼压(16.23±3.67)mmHg(1mmHg=0.133kPa)差异无显著意义(t=1.25,P>0.05);术后1周视力≥0.5者18眼(69.23%)。术后患眼视力均有明显提高;滤过泡均无明显瘢痕化。角膜内皮轻度水肿8眼,轻度房水闪光12眼。结论此种术式操作较为简单,术后并发症少,视力恢复快,眼压控制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在合并低度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中行陡峭轴角膜切口和颞侧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散光和视力的变化。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合并角膜散光≤0.50 D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共60例(60眼)根据术中切口不同分成A、B两组。A组30例行陡峭轴切口,B组30例行颞侧角膜切口。观察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角膜散光、术源性散光(surgically induced astigmatism,SIA),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1个月、3个月,A组UCVA均优于B组(均为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BCV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均为P<0.05)。A组UCVA术后3个月优于术后1个月、术后1个月优于术后1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为P<0.05)。A组BCVA于术后1个月基本稳定。术后1周、1个月、3个月,A组角膜散光均低于B组(均为P<0.05)。A组角膜散光术后3个月为(0.26±0.20)D,略低于术前的(0.32±0.13)D,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B组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为(0.62±0.45)D,高于术前的(0.23±0.1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A组 SIA为(1.28±0.63)D,高于B组的(0.77±0.3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个月、3个月两组SI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术前角膜散光≤0.50 D的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时,选择陡峭轴切口并不能矫正术前角膜散光,但能减小术后总角膜散光,且可以有效提高术后UCVA,术后效果优于颞侧角膜切口。  相似文献   

5.
青光眼术后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抗青光眼滤过手术后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手术技巧及效果。方法 对行小梁切除术后白内障患者 82眼 ,采用经颞侧透明角膜切口行超声乳化吸出及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术后随访 1~ 6月 ,平均 3月。结果 术后随访所有患者视力均较术前有所提高 ,其中视力≥ 0 5者 68眼占 82 93 % ,术后平均眼压为 (14 2 2± 2 5 1)mmHg(1mmHg =0 13 3kPa)。滤过泡无瘢痕化改变。结论 把握手术时机和适应证 ,具备娴熟的晶状体超声乳化手术技巧 ,经颞侧透明角膜切口行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在抗青光眼滤过手术后白内障的治疗上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青光眼术后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进行手法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对34例(34眼)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行颞侧或颞上方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24月,观察术后视力、眼压和并发症。结果34例(34眼)术后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视力≥0.5者23眼(67.65%),术后平均眼压为(14.76±4.12)mmHg(1mmHg=0.133kPa),手术并发症为早期角膜水肿及葡萄膜炎反应。结论该术式具有操作简单,术后并发症少,视力恢复快,眼压控制好,是治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青光眼滤过术后经颞侧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效果。方法对26例(28眼)青光眼滤过术后的白内障,采用经颞侧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切口不缝合。随访3~18月,观察术后角膜散光、眼压及视力等情况。结果28眼术前视力手动~0.3,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其中0.05~0.2者8眼(28.57%),0.3~0.4者11眼(39.29%),0.5~0.8者5眼(17.86%),1.0~1.2者4眼(14.29%)。术前角膜散光(0.76±0.88)D,术后1周(0.92±0.82)D,1月(0.76±0.88)D,3月(0.70±0.72)D,与术前相比P>0.05,差异无显著意义(t检验),术前眼压(16.02±2.48)mmHg,术后1月眼压(17.30±1.88)mmHg(1mmHg=0.133kPa),与术前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检验)。结论青光眼滤过术后白内障,采用经颞侧的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以避开滤过泡保存原有滤过功能,术后反应轻,视功能恢复好,手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 住院老年性白内障100例(120眼)随机分为A,B两组.A组行颞侧巩膜隧道切口,B组行上方巩膜隧道切口.术后观察3天、1月、3月的角膜平均散光度数及视力情况.结果 2组术后裸眼视力较术前均有明显提高,但术后不同时间内角膜散光度之间有显著性差异.术后各时间点A组散光度均小于B组.结论 颞侧巩膜隧道切口较上方巩膜隧道切口术后对角膜散光影响小,术后3月时角膜散光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视力恢复好,是较理想的切口位置.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IOL Master引导下个性化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散光和视力的变化.方法 选择行3.0mm透明角膜最大屈光轴切口方向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术共50只眼,随机分成IOL Master引导下(A组)和自动验光仪及A超引导下(B组)两组,每组25只眼.检测术前、术后1d、1周、1月、3月角膜散光和视力变化.结果 A组术前、术后1d、1周、1月、3月角膜散光度分别为(1.01±0.10)D、(1.33±0.13)D、(1.15±0.14)D、(0.90±0.13)D及(0.89±0.12)D;B组为(0.95±0.13)D、(1.25±0.15)D、(1.07±0.13)D、(0.87±0.12)D及(0.82±0.11)D.术后1d及3月与术前比散光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术后1d及3月散光度变化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术后1d、1周、1月及3月顺规性散光百分率较术前均有所增多,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术后1月和3月裸眼视力>0.8者分别为8只眼和10只眼、2只眼和3只眼,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OL Master引导下角膜个性化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有助于患者减少术后角膜散光及视力恢复,且方便可行性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沿角膜散光陡峭轴方向做透明角膜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散光和视力的变化。方法:根据IOL-Master检测结果选择角膜最大屈光力轴行3.0mm透明角膜切口做白内障超声乳化术42眼作为观察组(A组),常规颞上(右眼)、鼻上(左眼)3.0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68眼作为对照组(B组)。检测术前、术后1d;1wk;1,3mo角膜散光和视力变化。结果:A组术前、术后1d;1wk;1,3mo视力分别为0.2±0.24,0.73±0.37,0.78±0.38,0.94±0.36,0.76±0.13;B组为0.17±0.2,0.82±0.3,0.84±0.2,0.77±0.26,0.8±0.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术后1d;1wk;1,3mo角膜散光度分别为1.01±0.10D,1.33±0.13D,1.15±0.14D,0.90±0.13D,0.89±0.12D;B组为0.95±0.13D,1.25±0.15D,1.07±0.13D,0.87±0.12D,0.82±0.11D。术后1d;1wk;1mo与术前相比散光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mo散光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mo裸眼视力≥0.8者分别为21眼(50%)和32眼(47%),两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沿陡轴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有助于患者视力提高及减少术后角膜散光。  相似文献   

11.
王伟  程萍  陈娜  杨艳风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8):1495-1497
目的:观察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采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双切口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双切口三联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01/2016-01期间收治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40例58眼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20例29眼予以双切口三联术治疗,对照组20例29眼予以单切口三联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后术眼的视力、眼压、术后滤过泡,术前和术后1 mo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面积,并统计两组术后合并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视力较术前均显著提高,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眼压、术后滤过泡形成率分别为14.41±1.38 mmHg、90%,与对照组的14.40±1.40 mmHg、86%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术后1 mo 时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面积为1696.6±300.8个/mm2、540.8±71.6μm2,与对照组的(1410.6±288.5个/mm2、594.3±72.8μ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合并症发生率观察组为17%,对照组为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给予双切口三联术和单切口三联术治疗均能取得良好效果,但双切口术式对角膜内皮细胞损伤更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38例(138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其中70例患者行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68例患者行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3~24个月,每3个月做一次记录,比较各组术前术后及两组之间术后眼压、矫正视力、中央前房深度、房角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的眼压较术前明显下降,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患者眼压为(10.81±0.31)mmHg(1kPa=7.5mm-Hg),小梁切除术后的患者眼压为(10.49±0.44)mmHg,两组患者术后眼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8,P=0.28);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的矫正视力明显优于小梁切除术后的患者,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74,P=0.01);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的中央前房深度较小梁切除术后加深[前者为(3.37±0.02)mm,后者为(1.76±0.02)mm],两组患者术后的中央前房深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的房角开放程度比小梁切除术后开放程度大,两组患者术后的房角开放程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50,P=0.01);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早期并发症主要有角膜水肿、前房反应,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有浅前房、前房积血、睫状体脱离、术后早期高眼压。随访3~24个月,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有5例患者需再次行小梁切除术控制眼压,小梁切除术后也有2例患者需再次行小梁切除术控制眼压。结论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疗效显著,相比小梁切除术手术操作简单,术后视力改善明显,并发症少,患者易于接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陈拥军  苏龙  田芳  张红 《眼科新进展》2012,32(3):260-262,266
目的对比研究2.2mm和3.0mm透明角膜隧道切口下应用扭动超声模式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手术效率和安全性。方法 90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5例,分别在2.2mm和3.0mm手术切口下利用扭动超声模式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术中记录累积释放能量、灌注液使用量;术后随访视力、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中央角膜厚度以及角膜曲率。结果所有手术均无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累积能量释放在2.2mm组分别为:Ⅱ级核3.73±0.53、Ⅲ级核7.47±2.03、Ⅳ级核17.77±2.40,在3.0mm组对应分别为4.13±0.42、8.72±1.52、21.21±3.35,2组中同级别核硬度组之间比较,累积能量释放2.2mm组均小于3.0m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中灌注液使用量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减少率,术后1周和1个月时在2.2mm组分别为0.08±0.07、0.10±0.07,在3.0mm组分别为0.11±0.06、0.13±0.06,2.2mm组均小于3.0m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中央角膜厚度增加量在术后第1天,2.2mm组为(61±42)μm,3.0mm组为(76±56)μm,2.2mm组小于3.0m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术后1周和1个月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源性散光在术后1个月,2.2mm组为(0.27±0.10)D、3.0mm组为(0.55±0.33)D,2.2mm组小于3.0mm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不同时间点裸眼视力(LogMAR)2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应用扭动超声模式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2.2mm手术切口较3.0mm手术切口组织损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14.
双切口联合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馨  王永毅  赵博 《眼科新进展》2012,32(4):382-383
目的观察分析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6月至12月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60例(60眼),均接受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前、术后的视力、眼压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60例患者术前视力<0.1者30眼,0.1~0.3者18眼,0.3~0.5者12眼;术后视力均有提高,其中<0.1者9眼,0.1~0.3者16眼,0.3~0.5者20眼,0.5及以上者15眼;术前、术后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眼压为(14.58±2.32)mmHg(1kPa=7.5mmHg),与术前(29.08±7.59)mmHg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3例患者术中对其进行周边虹膜切除时发生出血,术后5例患者出现少量前房积血,2例患者出现前房纤维素性渗出,3例患者出现角膜上皮轻度水肿。结论双切口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可明显改善患者视力,有效控制眼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白内障患者行巩膜隧道小切口摘出联合肝素修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选取我院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白内障患者22例(26眼),行巩膜隧道小切口白内障摘出联合肝素修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比观察术前与术后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前与术后3个月矫正视力比较,除1眼患者术后因视神经萎缩明显、视力无明显改善外,余25眼患者术后视力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前角膜内皮细胞密度(946~520mm-2)与术后3个月(920~499mm-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有2眼出现一过性高眼压,1周后恢复;术后1个月黄斑囊样水肿1眼,2个月后消失;术后3个月视力下降1眼,为视神经萎缩引起。术后随访期间未见角膜内皮失代偿、虹膜粘连、后囊膜破裂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白内障患者行巩膜隧道小切口白内障摘出联合肝素修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安全、有效的,但术前评估、手术技巧及术后处理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王梓  李一壮  李青 《眼科新进展》2012,32(9):859-861,864
目的比较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进行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摘出术与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对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影响。方法 64例(80眼)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行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手术,B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术后1周、4周、8周和12周观察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术前及术后1周进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采用Zeiss-Humphrey OCT3仪于术前1周,术后1周、4周、6周、8周和12周分别检查术眼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结果 A、B组术后BCVA较术前均有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BCV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B两组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分别为6.95%和7.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术后1周时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分别为(189.37±24.95)μm和(191.87±22.61)μm,与术前(158.13±19.11)μm和(159.20±16.18)μm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6周时两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平均厚度仍较术前明显增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8周、12周时A、B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均恢复至术前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B组术后发现黄斑囊样水肿1眼,第12周复查时已消退。结论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行不同方式白内障手术后早期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均有增加,但是大多达不到黄斑囊样水肿的诊断标准,在8周左右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几乎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7.
刘刚  郝玉华  叶存喜 《眼科新进展》2012,32(3):283-285,288
目的探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眼球屈光系统的改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在我院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患者68例(68眼),根据采用的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组(20G)和B组(23G),并根据术中玻璃体腔注射物不同,分为注气组和注硅油组,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分别应用眼科A型超声仪、电脑验光仪、Pentacam三维前房分析仪等对患者的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前房容量(anterior chamber volume,ACV)、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depth,ACD)、眼轴长度(ocular axis length,OAL)、角膜曲率(corneal curvature,CC)、屈光度等进行测量,并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患者术前与术后CC、CCT、AC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前与术后平均ACV、OAL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周、1个月、3个月B组视力(0.11±0.05、0.19±0.03、0.23±0.10)优于A组(0.08±0.02、0.13±0.09、0.16±0.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组术后1周、1个月时屈光度较术前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3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屈光度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注气组术前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CC、CCT、ACV、ACD以及OA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硅油组术前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CC、CC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CV、OA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对眼球屈光系统有所影响,主要影响因素为手术方式及眼内填充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同方位白内障透明角膜切口手术疗效以及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在白内障手术前后视觉质量评估中的应用.方法 收集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囊内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共64例64眼,根据术中透明角膜切口的位置分为A组(透明角膜切口位于双眼颞侧)和B组(采用正上方透明角膜切口).所有入选病例均行标准对数视力评估,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检测.比较两组视力、MTF截止空间频率(MTF cut-off)、斯特列尔比值(strehl ratio,SR)、客观散射指数(objective scattering index,OSI)值及对比度为100%、20%、9%时的OQAS值(OQAS value,OV100%、OV20%和OV9%).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1d、1周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均逐渐上升,较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周后视力逐渐趋于稳定;其中A组术后1d、1周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均高于同时间点B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及3个月两组间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d及1周两组患者OSI值均较术前逐渐下降,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其中A组术后1 d(2.81±0.89)及1周(1.98 ±0.73) OSI值明显低于B组术后1 d(3.46±1.17)及1周(2.61±1.20)(均为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及3个月与术后1周比较OSI值均无明显差异(均为P>0.05).术后1d、1周、1个月及3个月两组患者OV9%值均较术前逐渐上升,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其中A组术后1 d(0.29±0.09)、1周(0.33±0.12)、1个月(0.37±0.14)及3个月(0.42±0.17)均明显高于B组术后1 d(0.24 ±0.10)、1周(0.27 ±0.09)、1个月(0.31±0.09)及3个月(0.34±0.14)(均为P<0.05);所有患者术后各时间点MTF值、SR值、OV100%值、OV20%值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白内障术中采用颞侧角膜切口,术后眼内散射小,视力恢复快,视觉质量高,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能进一步量化视觉质量参数,在视觉质量评估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小瞳孔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应用OASIS瞳孔扩张器的效果。方法 本文为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临床工作中的小瞳孔白内障患者22例22眼,随机分为2组,其中术中采用器械瞳孔撕开操作13眼(A组),采用OASIS瞳孔扩张器扩张瞳孔9眼(B组)。所有病例均施行3.2 mm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吸除,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复查,比较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瞳孔大小变化。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所有手术均由同一医师顺利完成,人工晶状体100%囊袋内植入,未见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6个月BCVA(A组0.41±0.30 、B组0.77±0.23)与术前(A组0.17±0.14 、B组0.16±0.14)比较,2组均显著提高;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6个月眼压:A组(14.62±4.70)mmHg(1 kPa=7.5 mmHg)、B组(12.67±6.35)mmHg,与术前A组(14.22±6.00)mmHg、B组(15.70±5.70)mmHg相比无明显变化;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6个月角膜内皮细胞计数:A组(1486±718)个·mm-2、B组(1246±516)个·mm-2,与术前A组(2498±564)个·mm-2、B组(2424±640)个·mm-2均明显减少;B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损失更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1)。2组瞳孔直径均较术前扩大:术前A组(2.30±0.35)mm、B组(1.94±0.50)mm,术后A组(4.00±0.88)mm、B组(4.70±1.57)mm,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小瞳孔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时使用OASIS瞳孔扩张器辅助可在术中有效扩大并维持瞳孔扩张状态,不影响术后视力恢复和眼压情况;术后瞳孔较术前扩大,使用OASIS瞳孔扩张器时需要注意保护角膜内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