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郑华 《临床骨科杂志》2009,12(5):567-567
2005年3月~2008年12月,我院收治病毒性尺神经炎患者11例,经手术治疗,疗效满意。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11例,男6例,女5例,年龄16~34岁。4例有明确的感冒病史,1周内出现局部疼痛,手部尺侧麻木。来院就诊时间距发病后3周~4个月。11例均为前臂尺神经段。  相似文献   

2.
神经松解术治疗上肢原因不明的神经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探索原因不明神经炎的诊断与治疗方法,以提高对此类疾患的认识和治疗水平。方法 对8例原因不明的上肢神经炎进行临床分析,其中尺神经6例,桡神经2例,病最短5个月,最长达4年,将切除的神经外膜送病理检查,均为非特异性炎性改变。治疗采取神经外膜或束膜切开松解手术加局部注射醋酸强的松龙。结果 尺神经6例中5例术前疼痛消失、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包括手内在肌萎缩)已完全恢复、1例感觉功能完全恢复,运动功能及手内肌萎缩部分恢复,术后1年另侧肢体出现同样体征,治疗后的效果待进一步随访。桡神经2例,1例完全恢复,另1例剧痛完全缓解。结论 原因不明的周围神经炎的诊断有待进一步探讨,神经松解手术加注射皮质激素的治疗效果较非手术疗法的效果要好,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3.
骨间前神经卡压征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手术后骨间前神经卡压征患者的随访 ,总结该病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对 5例骨间前神经卡压征患者 ,在保守治疗无效后行神经松解术 ,3例行卡压神经的异常纤维束带切断术及神经外膜松解术 ,2例行神经外膜松解术。结果  5例患者均得到术后 1年的随访 ,以最后 1次的随访结果为准。 4例患者的拇长屈肌、示指指深屈肌、旋前方肌的肌力恢复到M4,但有 1例未见恢复。该例再行功能重建术 ,手部功能亦得到恢复。结论 前骨间神经卡压征是少见病 ,常易误诊 ,一旦确诊 ,经保守治疗无效 ,以神经松解术治疗为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骨间前神经嵌压综合征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 2001年3月-2009年6月,收治8例骨间前神经嵌压综合征患者。男6例,女2例;年龄28~46岁,平均35岁。左侧3例,右侧5例。病程1个月~1年8个月。前臂扭伤3例,慢性职业劳损4例,无明显诱因1例。前臂均有酸胀不适伴拇指屈曲乏力,但无手指麻木。手术彻底解除嵌压因素后,6例行神经外膜松解,2例行束间松解。结果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年,平均2年。末次随访时,5例恢复良好,拇长屈肌、示指深屈肌、旋前方肌肌力恢复正常或大部分恢复;2例尚可,肌力部分恢复;1例较差,未见明显恢复。结论骨间前神经嵌压综合征一旦确诊,经保守治疗无效后,应及时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骨间后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显微手术治疗方法及远期疗效。方法 分析15例骨间后神经卡压征患者术中发现的解剖卡压因素与神经卡压后的病变程度,并随访手术疗效。结果 15例均经手术松解减压,全部恢复了功能,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结论 手术中应仔细探查并解除造成骨间后神经卡压的因素,病变处行神经松解术。  相似文献   

6.
骨间后神经多处卡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目的 探讨骨间后神经多处卡压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6例骨间后神经多处卡压病例的病史、术中发现及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卡压部位均在骨间后神经分出旋后肌运动支后至Frohse弓之间。卡压的结构为桡侧返血管(5处)、桡侧腕短伸内侧腱样缘(1处)、Frohse弓近侧神经与周围的粘连(2处)、Frohse腱弓(3处),1例卡压结构不明。3例行神经松解,2例行神经移植,1例行神经吻合。术后神经功能得到全部恢复。结论 前臂反复旋转促进多处卡压的病理结构的形成,根据神经受卡压程度选择神经松解或神经移植。  相似文献   

7.
1998年2月~2003年2月共收治骨间背侧神经离断伤患者12例,采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治疗,经6个月~5年平均1年8个的随访,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骨间后神经嵌压综合征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随着人们对骨间后神经嵌压综合征的发病基础、机制及诊断认识的不断提高,其治疗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我院从1990~1996年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骨间后神经嵌压综合征15例,随访1~6年,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5例,其中男11例,女4例;...  相似文献   

9.
创伤性尺神经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所自1955年~1991年5月共收治创伤性同神经炎126例,其中有完整随访资料73例79条神经,疗效总优良率为87.3%,可7.6%,差5.1%。对创伤性尺神经炎的病因、手术方法以及病程、临床表现与疗效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提出尺神经松解皮下前置术是最常用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进一步了解引起骨间前神经麻痹的因素。资料与方法:对10 例前臂骨折术后因外敷料过紧而导致骨间前神经麻痹的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10 例患者经及时诊断及时去掉过紧的外敷料后恢复。结论:强调术后正确的石膏托外固定。早期诊断并及时去除过紧外敷料对于恢复患者功能及减少此并发症的发生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Summary Compression of either the anterior or the posterior interosseous nerve of the forearm is well described with bony injury. We present a case of simultaneous compression of both nerves following an industrial accident with no associated bony injury which to our knowledge has not been reported previously.  相似文献   

12.
13.
The cases of forty patients who were operated on consecutively for palsy of the posterior interosseous nerve were analyzed. The injury was iatrogenic in sixteen patients, traumatic in fifteen, and nontraumatic in nine. Persistent paralysis (partial or complete) was the only indication for operation. Operative neurolysis was done in twenty-three patients; interfascicular nerve-grafting, in twelve; internal neurolysis, in one; and tendon transfer, in four. An excellent or good functional result was documented for all but three patients, of whom two had had neurolysis and one, nerve-grafting.  相似文献   

14.
骨间前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治疗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骨间前神经卡压综合征的卡压特点和手术疗效。方法自1990年-2002年,对12例骨间前神经卡压综合征的病因、症状与体征、术中所见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术后全部病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年11个月。拇、示指屈曲肌力恢复正常10例,2例部分恢复。结论骨间前神经卡压综合征主要为旋前圆肌和指浅屈肌腱腱弓压迫造成,需与旋前圆肌综合征仔细鉴别。早期可保守治疗,一旦肌力明显下降,应及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PURPOSE: To standardize a technique of delivering a local anesthetic to the posterior interosseous nerve (PIN) and anterior interosseous nerve (AIN) by using the anatomic landmarks of the wrist and to evaluate the accuracy of the technique in a cadaver model. METHODS: Techniques for PIN and AIN injection and for PIN injection alone are described. Techniques were tested in a fresh frozen cadaver model by using methylene blue injections. Stained nerves were dissected under loupe magnification. Digital photographic images were taken of each nerve. Staining was quantified by calculating the mean density and area stained. RESULTS: For both techniques methylene blue was delivered accurately to the PIN in 100% of the samples. Methylene blue was delivered accurately to the AIN in 100% of samples in which it was injected. CONCLUSIONS: These techniques saturated successfully the PIN and AIN and may be useful as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tools for chronic wrist pain and in evaluating presurgically the effectiveness of partial wrist denervation.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骨间前神经卡压的解剖学因素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12侧新鲜尸体上肢标本进行解剖学研究,观察骨间前神经在走行过程中存在的卡压因素.1997年5月-2007年12月,对15例骨间前神经卡压者进行治疗.其中1例行保守治疗;14例行骨间前神经松解,并切除对其形成卡压的腱性组织,其中7例同时结扎卡压在骨间前神经上的血管.15例获得6个月至4年的随访.结果 12侧解剖学研究发现,旋前圆肌深头的腱性组织出现率为91.7%(11侧),骨间前神经几乎均被旋前圆肌两头骑跨;示、中指指浅屈肌腱腱弓出现率为41.7%(5侧);拇长屈肌副头出现率为58.3%(7侧);骑跨于正中神经和骨间前神经之上的异常血管出现率为66.7%(8侧).14例手术者中,7例同时行血管结扎者,术后疗效优于单纯松解骨间前神经和切断腱性组织者.结论 骨间前神经卡压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手术彻底解除其走行路径的全部卡压因素是获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骨间前神经卡压的解剖学因素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12侧新鲜尸体上肢标本进行解剖学研究,观察骨间前神经在走行过程中存在的卡压因素.1997年5月-2007年12月,对15例骨间前神经卡压者进行治疗.其中1例行保守治疗;14例行骨间前神经松解,并切除对其形成卡压的腱性组织,其中7例同时结扎卡压在骨间前神经上的血管.15例获得6个月至4年的随访.结果 12侧解剖学研究发现,旋前圆肌深头的腱性组织出现率为91.7%(11侧),骨间前神经几乎均被旋前圆肌两头骑跨;示、中指指浅屈肌腱腱弓出现率为41.7%(5侧);拇长屈肌副头出现率为58.3%(7侧);骑跨于正中神经和骨间前神经之上的异常血管出现率为66.7%(8侧).14例手术者中,7例同时行血管结扎者,术后疗效优于单纯松解骨间前神经和切断腱性组织者.结论 骨间前神经卡压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手术彻底解除其走行路径的全部卡压因素是获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骨间前神经卡压的解剖学因素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12侧新鲜尸体上肢标本进行解剖学研究,观察骨间前神经在走行过程中存在的卡压因素.1997年5月-2007年12月,对15例骨间前神经卡压者进行治疗.其中1例行保守治疗;14例行骨间前神经松解,并切除对其形成卡压的腱性组织,其中7例同时结扎卡压在骨间前神经上的血管.15例获得6个月至4年的随访.结果 12侧解剖学研究发现,旋前圆肌深头的腱性组织出现率为91.7%(11侧),骨间前神经几乎均被旋前圆肌两头骑跨;示、中指指浅屈肌腱腱弓出现率为41.7%(5侧);拇长屈肌副头出现率为58.3%(7侧);骑跨于正中神经和骨间前神经之上的异常血管出现率为66.7%(8侧).14例手术者中,7例同时行血管结扎者,术后疗效优于单纯松解骨间前神经和切断腱性组织者.结论 骨间前神经卡压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手术彻底解除其走行路径的全部卡压因素是获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骨间前神经卡压的解剖学因素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12侧新鲜尸体上肢标本进行解剖学研究,观察骨间前神经在走行过程中存在的卡压因素.1997年5月-2007年12月,对15例骨间前神经卡压者进行治疗.其中1例行保守治疗;14例行骨间前神经松解,并切除对其形成卡压的腱性组织,其中7例同时结扎卡压在骨间前神经上的血管.15例获得6个月至4年的随访.结果 12侧解剖学研究发现,旋前圆肌深头的腱性组织出现率为91.7%(11侧),骨间前神经几乎均被旋前圆肌两头骑跨;示、中指指浅屈肌腱腱弓出现率为41.7%(5侧);拇长屈肌副头出现率为58.3%(7侧);骑跨于正中神经和骨间前神经之上的异常血管出现率为66.7%(8侧).14例手术者中,7例同时行血管结扎者,术后疗效优于单纯松解骨间前神经和切断腱性组织者.结论 骨间前神经卡压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手术彻底解除其走行路径的全部卡压因素是获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