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胜君  李梦寒  高歌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21,43(6):1008-1009+1007
目的:分析鼻内镜手术治疗对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临床疗效、复发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72例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鼻内镜手术)和对照组(传统手术),每组各36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复发率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复发率更低(P<0.05).结论: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佳,并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  相似文献   

2.
鼻息肉组织TH细胞亚群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鼻息肉的发生机制尚不确定,细菌、真菌感染,变态反应可能作为触发因素。鼻息肉组织含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可能在鼻息肉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功能不同的T_H细胞存在的证据对基础和临床免疫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本研究通过流式细胞术测定不同类型鼻息肉组织T_H1及T_H2细胞百分率,HE切片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以评价感染因素和变态反应因素在鼻息肉发生中的作用,明确T_H细胞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关系,指导鼻息肉分型和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检测白介素-17(IL-17)及其受体(IL-17R)在鼻息肉和正常鼻黏膜中的表达及IL-17在鼻息肉患者血清中的表达,观察IL-17 在鼻息肉发病过程中可能的作用机制和意义。方法 鼻息肉组织及血清标本来自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2016年11月~2017年11月行鼻息肉切除术的42例患者,选取10例同期行上颌窦囊肿手术切除的正常中鼻道黏膜组织作为正常鼻粘膜对照,10例健康成年人血清作为正常对照。HE 染色用于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IL-17及其受体表达水平及部位,双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表达IL-17的细胞,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17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①42例鼻息肉组织中IL-17和IL-17R阳性细胞数较正常鼻黏膜组织中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巨噬细胞表面标志(CD68)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比正常鼻黏膜组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IL-17及CD68双重免疫组化染色显示IL-17主要表达于鼻息肉巨噬细胞上,IL-17R主要表达于上皮层基底细胞、腺管基底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③42例鼻息肉患者血清中IL-17蛋白水平和健康成年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17对鼻息肉的形成作用可能是通过影响巨噬细胞的功能及相关细胞因子实现的,IL-17与IL-17受体的相互作用可能参与鼻息肉的病理改变,如上皮细胞基底膜增厚及腺体增生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IL-35 在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的表达与意义,完善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的发病机制。方法:随机选取2016 年5 月~2017 年4 月在我科住院的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临床资料及术中鼻息肉组织。主观症状采用视觉类比法(VAS)进行评分;纤维鼻咽喉镜检查结果采用Lanza-Kennedy 评分;鼻窦CT 采用Lund-Mackay 评分,鼻息肉组织采用Real-time PCR 方法检测IL-35 mRNA(EBI3 mRNA 和IL-12A mRNA)的表达水平和ELISA 方法检测息肉组织中IL-35 及IL-17 和IL-10 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共收集51 例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临床资料及术中鼻息肉组织,其中男性30 例,女性21 例,平均年龄(43.3±15.1)岁,症状评分(5.5±1.7),鼻内镜评分(6.4±2.0),CT 评分(11.7±3.8)。较正常鼻黏膜组织相比,鼻息肉组织中IL-35 mRNA 和蛋白均呈低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L-17 和IL-10 蛋白呈高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35 可能在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的病理机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CRS)伴鼻息肉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8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90例CRS伴鼻息肉患者,均行鼻内镜手术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记录手术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症状评分(流涕、鼻塞、头面部疼痛及嗅觉障碍)、SNOT-20量表评分、SF-36量表评分,以评估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9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总有效率94. 44%,并发症发生率10. 00%;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症状评分、SNOT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SF-36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CRS伴鼻息肉疗效明显,配合定期随访换药及综合治疗临床治愈率高,术后并发症少,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鼻息肉发生部位与相应治疗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接诊的268例鼻息肉患者病历资料,其中单发部位鼻息肉113例,多发部位鼻息肉155例,鼻内镜手术对不同发生部位的息肉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结果通过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法,显示鼻肉镜不仅对息肉发生部位能准确定位,而且可以在镜下处理息肉,并且治愈率较高。结论内镜手术对不同发生部位的息肉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临床治疗取得满意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鼻息肉患者血清表皮生长因子(EGF)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9例鼻息肉患者治疗前、后及3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EGF含量进行测定。结果:29例鼻息肉患者治疗前血清EGF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治疗后明显下降,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血清EGF水平变化可能与鼻息肉的发生、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9.
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和鼻息肉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江涛 《医学信息》2005,18(9):1177-1178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回顾分析我科自2000年2月-2004年l0月采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314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的情况。结果I型近期治愈者84例(98.6%),II型近期治愈者107例(86.1%),Ⅲ型近期治愈者100例(81%),I型与Ⅱ型、Ⅲ型近期治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出血坏死性鼻息肉的影像征象及解剖特点,增强对出血坏死性鼻息肉的认识。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9年2月在十堰市太和医院经病理诊断证实为出血坏死性鼻息肉患者21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9例;年龄20~72岁,平均年龄55.2岁。行CT、MRI检查,分析其影像表现、解剖特征。结果 18例(85.7%)出血坏死鼻息肉源自上颌窦,MRI的特征性表现:15例(83.3%)T_2加权成像(T_2WI)序列边缘可见低信号环;全部息肉T_2WI内部呈高低混杂信号,并在MRI增强中息肉内高信号部分呈显著强化。在解剖位置上,亦有一定特征,16例鼻息肉表现为靠近上颌窦口生长,并突出上颌窦口进入中鼻道内(88.9%);3例来源于左侧鼻腔内,其在MRI征象中无特殊。在CT中,鼻息肉表现为高低混杂的软组织密度影,所有较大的病灶不同程度压迫周围骨质,邻近骨质吸收变薄,2例息肉可见结节状钙化。结论出血坏死性鼻息肉典型影像表现为单发于上颌窦口附近的肿块,T_2WI中病灶边缘见低信号环,内部呈高低混杂信号。此外,CT、MRI中病灶结构、位置及继发改变等影像解剖特征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了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