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皮、吴茱萸等药从古至今素有“六陈”之说。《开宝本草》云:“别本注云:狼毒与麻黄、橘皮、吴茱萸、半夏、枳实为六陈也。”李东垣在《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卷1中说到“枳壳陈皮半夏齐,麻黄狼毒及吴萸,六般之药宜陈久,入药方知奏效奇。”意即这六种药物放置时间越长,越陈久越好。此处的枳壳与枳实由于前世没有分别,自魏、晋以来始分实、壳之用,所以六陈当中的药物应为枳壳。这些显然是前人用药经验的总结,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许多传统的概念应有新的理解和新的认识,笔者欲就六陈歌中药物是否宜用陈久者,发表自己的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2.
药物新陈与疗效 《神农本草经》特别指出药物有“土地所出,真伪陈新”的区别。李呆解释说:“陶隐居本草言狼毒、枳实、橘皮、半夏、麻黄、吴茱萸皆须陈久者良,其余须精新也。然大黄、木贼、荆芥、芫花、槐花之类,  相似文献   

3.
陈皮、枳壳用新鲜者为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陈歌”曰:“枳壳陈皮半夏齐,麻黄狼毒及茱萸,六般之药宜陈久,入药方知奏效奇。”(六陈歌见于《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卷一,用药发明是李东垣所作。)所谓“六陈”,是说上面六味药越陈越好。现姑不论麻黄、半夏、吴茱萸、狼毒四味药,笔者认为陈皮、枳壳以用新鲜者为好。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4.
小议“六陈”青岛市北区医院(266033)陈桂蓉李中梓《雷公药性赋》载:“枳壳陈皮半夏齐,麻黄狼毒及茱萸,六般之药易陈久,入药方知奏效奇。”六陈何以入药宜陈久,不知其所以然。“橘皮用陈久者良”,“半夏陈久用之”为陶弘景首先提出。苏敬《唐本草》又补充:...  相似文献   

5.
问题解答     
有几位读者来信询问:中药的“六成”、“八新”、“四大怀药”、“四大蕲药”是指什么?笔者据前人论述,归纳解答如下: 六陈是指吴茱萸、半夏、桔皮、狼毒、枳实、麻黄。此六种药愈放久贮、质量愈佳。故谓“六成”药。若用新品气味浓劣,服后易产生呕吐等副作用。八新是指紫苏、薄荷、菊花、桃仁、赤小豆、泽兰、槐花、款冬花。即具有香气浓烈的叶、花类和果实,宜以新品入药。因为此类药物含有效成分易散失,陈久贮放,质量降低。四大怀药是指(河南所产原怀庆府)的怀地黄、怀山药、怀牛膝、怀菊花四种药物。称为道地药材。  相似文献   

6.
《中药材》88年第一期,“加工、养护”栏《枳壳还是趁鲜加工饮片好》一文,提到枳壳趁鲜加工优点:“方便药农,省工省时。”“既节省了时间,也使药材有效成分避免长时间暴晒与浸润而挥发,流失。”这无疑是应该提倡的。但是该文认为趁鲜加工“即可上框配方使用”,这种提法,笔者认为欠妥。因为它与传统的中药“六陈”说相左。所谓“六陈”之说,意为:有六种中药,要越陈久越好,越是陈久,其功效越是优良。这六种中药是:枳壳、陈皮、半夏、吴茱萸、狼毒、麻黄。明·  相似文献   

7.
陈药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药质疑笔者初学医时读《药性赋》,内附六陈歌曰:“枳壳陈皮半夏齐,麻黄狼毒及茱萸,六般药物宜陈久.入药方知奏效全。”当时十分不解,这些药物是否如陈年茅台酒,风月久而味更浓,其实本草中介用陈药者还不止于以上六种,它如陈仓米、陈葫芦瓢等,不一而足。笔者从...  相似文献   

8.
中药有“六陈”之说,指出六种中药需要通过一定方法的陈放贮存,使药物由新药变为陈药,使其性味、功效发生变化,从而更进一步符合临床治疗的需要。金·李东垣在《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中载有“六陈歌”:“枳壳陈皮半夏齐,麻黄狼毒及吴萸。六般之药宜陈久,入药方知奏效齐”。迄今,有关中药“六陈”宜陈放的原理及其科学性,仍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和明确的结论。本文对中药“六陈”的历史及现代研究作一综述,以期为“六陈”理论的研究、药物的炮制、加工、贮藏和应用等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温胆汤为历史名方,因其疗效卓著而为历代医家广泛应用.温胆汤首见于<千金要方>(650年),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生姜、甘草组成.方中重用生姜配半夏、橘皮,辛温宣通,善温通疏达少阳之机.<素问·六节脏象论>云:"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胆气温和,始能条达,故以温胆名之.  相似文献   

10.
药笼小品     
<正> 【陈皮】李中梓《雷公药性腻》有六陈歌:“枳壳陈皮半夏齐,麻黄狼毒及茱萸,六般之药宜陈久,入药方知奏效奇。”仅此二十八个字,没有注释,不知为什么要“陈久”,而且需要“陈久”多长时间?这神妙之谜,无人研究,只是相沿使用。应用陈皮的著名方剂有《局方》二陈汤。人所共知,以方中的陈皮、半夏二味都属于六陈范畴而得名。平胃散里重用陈皮,成为治一切胃病的主方。丹溪润下丸,治湿痰因火上泛,停滞胸膈,咳唾稠粘。陈橘皮半斤、盐五钱、甘草二两去皮蜜炙。制法:以陈皮入砂锅内,与盐化水淹过煮乾,同甘草共研净末,蒸饼和丸,梧予大,每服百丸,白汤下。橘皮的归经:《本草品汇精要》“行手太阴肺,足太阴脾经”。《本草求真》“专入肺、胃经”。  相似文献   

11.
第六章行气药1.枳实:长于破气消积,行气除痞。食积胀满、腹痛及便秘主配厚朴、大黄(大、小承气汤);痰湿胸腹痞满多配半夏、茯苓(导痰汤);脾虚气滞主配白术(枳术丸)。2.枳壳:功近枳实而力缓。长于理气宽中而行气消胀除满。3.橘皮:长于理气健脾,燥湿化痰。脾虚湿滞,脘腹  相似文献   

12.
浅析《伤寒论》中生姜的应用特色和规律,进而总结出生姜主要功效为:配伍大枣、甘草调和营卫;配伍半夏、吴茱萸和胃降逆;辅助桂枝、麻黄辛散风寒;配伍茯苓、白术宣散水邪;配伍清酒、当归宣通阳气;配伍厚朴、橘皮开胃醒脾六大方面.临证处方可加以借鉴.  相似文献   

13.
张宾 《陕西中医》2013,34(6):675-676
目的:观察清热化痰类中药配伍组方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十味温胆汤(人参、半夏、郁金、枳实、橘皮、白茯苓、熟地、五味子、酸枣仁、生龙骨等)加减治疗广泛性焦虑72例。结果:总有效率为87.5%。结论:本方对肝气郁结、痰热内扰型焦虑具有理气化痰,宁心安神之作用。  相似文献   

14.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59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吴林 《陕西中医》2003,24(7):608-609
目的 :观察益气化痰 ,降逆和胃类中药配伍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方法 :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减 (半夏、黄芩、黄连、吴茱萸、苏叶、白芍、党参、公英、枳实等 )本病 5 9例 ,结果 :总有效率为 93 .2 2 %。提示 :本方对本病有和中降逆 ,舒肝清热 ,具有改善胃肠蠕动功能 ,抑制胃酸过度分泌 ,促进粘膜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5.
橘皮和柑皮的药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橘之供药用,始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橘皮为药,赏用陈皮(食疗本草),也称为红皮(汤液本草)黄橘皮(本草纲目)或陈橘皮(本草述)。但自宋代开始,并用青橘皮(图经本草)即所谓青皮(潔古)。橘皮是中医常用的药,传统的用途也较广。柑皮虽早在雷敩、陈藏器有所记载,但它的用途,后来却渐被忽略了。自从发现枳壳提取物有类似麻黄硷的昇高血压作用后,由于本草上记载枳壳陈皮效用近似,故决定就橘皮提取物试其药理作用。并  相似文献   

16.
温胆汤源于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一书。该方由半夏、生姜、橘皮、枳实、竹茹、甘草六味药组成,具有温养胆气、和胃化痰功能,主治胆虚痰热上扰引起的虚烦不得眠等证。近年来,有些人论及温胆汤不查出处,以讹传讹,常把温胆汤释为二陈汤加减作以论述,殊不知温胆汤是唐代之方剂,而二陈汤则  相似文献   

17.
温胆汤出自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二胆腑“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方: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生姜四两,甘草一两”。后世温胆汤所载方药与之有所不同,《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载药为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炙甘草二两,白茯苓一两半,姜五片,枣一个,较《备急千金要方》增白茯苓、大枣,减生姜用量而成,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  相似文献   

18.
陈红 《陕西中医》1996,17(8):338-338
采用定喘汤(麻黄、半夏、黄芩、苏子、白果、杏仁、桑白皮等)和穴位外贴吴茱萸治疗小儿肺炎63例,总有效率95%。提示本方法对此病有显著的化痰开结,散寒祛风的功效。  相似文献   

19.
六陈歌     
枳壳陈皮半夏齐,麻黄狼毒及茱萸,六般之药宜陈久,入药方知奏效奇
  妊娠服药禁忌歌
  元斑水蛭及虻虫,乌头附子配天雄;野葛水银并巴豆,牛膝薏苡与蜈蚣。三棱芫花代赭麝,大戟蝉蜕黄雌雄;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牵牛皂角同。半夏南星及通草,瞿麦干姜桃仁通;硇砂干漆蟹爪甲,地胆茅根都失中。  相似文献   

20.
目的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探索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药组方规律。方法选取古今医案云平台(V2.3.8)中古代医案库、现代医案库、共享医案库及名医医案库所收录的相关医案, 对中药进行频次分析、属性分析、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及复杂网络分析。结果共获得医案107个, 涉及中药225味, 其中核心用药为甘草、陈皮、黄连、茯苓、吴茱萸等;药性以寒、温为主;药味以苦、辛为主;药物归经以脾经、胃经为主。核心药对为甘草-陈皮。核心处方由甘草、陈皮、黄连、吴茱萸、茯苓、海螵蛸、蒲公英、枳壳、白芍、柴胡、姜半夏、香附、木香、竹茹、枳实、砂仁、白术等17味药组成。结论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药治疗主要以柴胡疏肝散、左金丸、温胆汤为基础, 同时结合临床进行药物加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