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重庆西南铝医院120出诊病例的回顾性研究,分析本辖区院前急救现状。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12-2016-11重庆西南铝医院急诊科120出诊病例。结果:1 083人次出诊病例中冬季出诊次数最多,夏季次之,春秋两季相对较少;有效出诊917人次,有效率为84.67%;男528例,女389例,男女比例为1.357∶1;年龄10d~99岁,平均(53.94±14.87)岁,高峰区间在41~80岁年龄段,并且出现了双峰,41~50岁年龄段出诊人数最多;31例拒绝来院,其他886例患者均接受常规处置,56例院前死亡;在所有病例中外伤占比最高,车祸伤在单病种中病例最多;神经系统疾病次之,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及中毒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56例院前死亡病例中,120急救人员到场前仅有2例患者接受过现场心肺复苏救治,现场非急救人员心肺复苏率为3.57%。结论:院前急救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同时也存在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要想构建完备、高效、科学的急救体系就需要社会各界通力合作。  相似文献   

2.
120急救转运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调查乌鲁木齐市新市区2004-08~2007-06间急诊120出诊的流行病学资料,为院前急救系统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以2004-08-01~2007-06-30间新疆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急救中心接受乌鲁木齐市"120"指挥中心派诊出诊的急救病历为基础,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回顾分析出诊情况,并对患者一般情况、病种分类及初步院外救治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出诊救治患者2769例,平均日均接诊病例按年统计从2004~2007年呈明显的增长趋势.排在前五位的主要疾病依次是创伤、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病变和中毒.经院前急救后89.5%的患者病情趋于稳定,2.8%的患者放弃治疗,情况危重的患者占0.7%;死亡195例,占7%.结论 创伤,心脑血管疾病是主要出诊原因,急救培训应以创伤急救、心肺脑复苏、心脑血管急救为重点,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完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和促进急诊管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院前急救患的发病规律。方法 回顾性总结2765例院前急救患的急救特点。结果 青壮年组(21-40岁)发病率最高,占45.21%,外科急诊人数最多,占83.21%;前半夜,中午为出诊密集时间;平均出诊范围约10km;急性颅脑外伤,多发伤院前死亡率最高。结论 熟悉院前急救患的发病规律,加强院前急救,可提高院前急救患的救治能力。  相似文献   

4.
院前急救的临床特点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分析院前急救的时间、病种及院前处理情况,为进一步提高院前急救水平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2005年5月间5016例出诊及院前急救病例的院前急救时间、呼叫病种构成及院前急救结果。结果:出诊记录共5121例,有效出车共5016例。其中男3326例,女1690例;院前急救时间集中在10~20min内(2048例占40.8%);呼叫原因主要为“车祸”(1284例占40.2%)及“昏厥”442例占24.5%);院前急救结果接回医院3677例(占73.3%),空车781例(占15.6%),现场处理356例(占4.0%)。结论:院前急救的主要病种是创伤,特别是交通伤,应缩短院前急救时间,加强院前创伤抢救的技术和完善急救设备,加强院前急救医护的全科医学知识的培训,从而提高院前急救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淄博市院前急救患者性别、年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病种、出诊时间、出诊月份等资料的流行病学特点,探讨提高院前急救水平的方法和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淄博市2009年度院前急救患者5345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男:女为1.66:1,平均年龄48.96±17.62岁;前6位病种依次为车祸伤(26.4%)、损伤(21.0%)、心血管系统疾病(9.6%)、神经系统疾病(6.2%)、各种中毒(5.1%)、呼吸系统疾病(2.4%);出诊高峰时段为15-22时;月平均急救患者4454.92例,12月最多.结论:本调查结果可为完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提高院前急救质量,做好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促进规范化管理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中医院5828例院前急救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院前急救各类疾病谱以及出诊量与月份、日间各时间段的相关性,为急诊科规范建设和合理救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桂林市中医医院急诊科2008年1月1日0时至2010年12月31日24时的有效出诊病例5828例,分析院前急救患者的年龄与性别分布,出诊量与月份、日间各时间段的关系及常见疾病谱情况.结果 院前急救出诊呈逐年上升趋势;男女之比为1.37:1,以19-49岁年龄段为多.院前急救出诊高峰在11、12、1、2月,每日出诊:凌晨时段(0-6时)占17.48%,上午时段(7-12时)占27.30%,下午时段(13-18时)占34.63%,上夜时段(19-24时)占20.59%.院前急救疾病排序前3位是损伤及中毒等各种外因所致疾病(占48.20%)、神经系统疾病(占13.74%)和心血管疾病(占11.05%).结论 依据院前急救疾病谱确立急诊学科的技术建设重点和人才培养方向,急诊科应加强创伤、中毒和心脑血管疾病救治知识的培训,制定危重病的绿色通道救治方案及服务流程,建立各种紧急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要规范出诊流程,根据出诊量,合理安排急救力量;要重视对男性的安全防范意识的普及教育培训.  相似文献   

7.
院前急救出诊工作中常见隐患及防范措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出诊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及可能出现的隐患,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来提高院前急救效果,减少医患纠纷。方法结合我院十余年来院前急救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来分析探讨院前急救工作中的隐患,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结果通过分析发现出诊前常见隐患,如:呼救电话接听不详细、出诊速度偏慢、出诊物资准备不齐全等。现场急救过程中常见隐患,如:急救人员技术不熟练、现场处理不当以及与患者家属沟通不够等。转运途中交通堵塞、监护不严、是否对患者进行妥善固定等。院前医疗文书书写不规范、记录不准也是院前急救出诊工作中常见问题及隐患。结论通过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加强管理、完善规章制度、通畅通讯联络、扎实地学习急救知识、刻苦训练掌握急救技术、备齐必备的抢救设备、药品以及规范院前文书书写,可使院前急救速度加快、院前急救的效率及急救成功率提高,减少医患纠纷。另外加强相关法律知识、传染病知识的学习,外语培训以及不断更新急救领域的知识等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8.
院前急救的护理风险识别与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救医疗的核心是争取时间与抢救生命。院前急救是急救医学的首要环节和重要基础,院前急救时间短、风险大、病种复杂多变,为提高急救时效性,本文探讨了院前急救的风险及防范。1院前急救的风险1.1时间因素院前急救成功的关键是时间。文献报道,急、危、重症患者死于原发病的不到10%,多由于抢救时机延误、并发症加重而死亡。由于交通状况、呼叫电话接听不祥、出诊速度慢等原因,延长了院前急救反应时间,使急救车辆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到达急救现场,医护人员不能及时有效的判断、救治,均可延误抢救时机,“无治疗期”的延长直接影响院前急救的效果。1.2急救效果院前急救的目的是早期、有效救治患者,提高生存率和最佳生活状态,减少后遗症。急救车是流动的ICU室,出诊抢救物资准备不充分、不齐全、不适用,会直接影响抢救效果。在急救过程中各种操作不规范,病情判断处置失误,急救技术操作不熟练或速度慢,都直接影响院前急救的质量,也会导致医患纠纷的发生。1.3开放性急救环境院前急救处于开放性的环境,是对现场医护人员急救技术、态度、速度等多方面的考验。医护人员对患者实施的急救、治疗、护理等,家属均亲眼目睹。任何一点疏忽、说话不当,极易引发纠纷。转运途中病情交待不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存在的安全隐患及相关对策。方法:对我院2011年10月~2013年10月院前急救存在安全隐患的68例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诊不及时有14例,占20.59%;急救反应较慢有16例,占23.53%;急救现场存在安全隐患有17例,占25.00%;急救的设备不齐全有9例,占13.24%;急救的技术不熟练有7例,占10.29%;运输途中存在安全隐患有5例,占7.35%。结论:规范院前急救各环节的流程,并针对院前急救安全隐患采取及时、有效的防范措施,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病人的救治质量,极大限度地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救护车担架仓挡板在救护车担架安全上下车中的重要性,避免因担架仓挡板因素导致的转运风险,保证患者转运安全,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在2014年1季度至2016年2季度的1000份出诊记录,抽取2014年1季度至2015年1季度的500份为对照组,使用改良前的救护车担架仓挡板进行转运患者;抽取2015年2季度至2016年2季度的500份为观察组,使用改良后的救护车担架仓挡板进行转运患者,统计两组因转运风险导致的意外伤害例数,以及造成意外伤害工具的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意外伤害发生总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及护工满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意外伤害发生的原因包括担架仓挡板缺陷、转运担架缺陷、护工操作不当、防护措施不到位、工具维护不到位。结论在院前救护转运方面发生的意外伤害原因中救护工具因素占比最高,而其中担架仓挡板缺陷又最多,但担架仓挡板在进行改良后,院前救护车转运意外伤害发生例数明显下降,改良后的担架仓挡板杜绝救护担架在上下车时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达到安全转运患者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385例院前心肺复苏成败的原因及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通过分析院前死亡病因及现场复苏成败的原因,进一步提高院前急救复苏有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区急救中心2000年1月-2003年12月385例院前心肺复苏病例资料。结果:本组385例死亡原因以心血管疾病、外科创伤、脑血管疾病、不明原因为前4位;全部病例在急救人员到达前均未开展心肺复苏((CPR),其中有最初目击者155例(40.3%);急救中心接到呼救并派出救护车到达现场平均间期在复苏有效组与无效组中分别为8.32min和10.23 min;所有病例经现场复苏无效死亡360例(93.5%),现场复苏有效25例(6.5%),复苏成功1例(0.26%);由急救人员行除颤、气管内插管(或喉罩插管)现场复苏有效率分别为21.2%和33.3%,而未行除颤、气管内插管(或喉罩插管)现场复苏有效率分别为2.3%和0.6%,两者差别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识别高危人群,在人群中普及以CPR为主的初级救护知识,由最初目击者及早开展CPR,尽可能缩短呼救-到达现场间期,早期除颤及气管内插管(或喉罩插管),可提高院前急救复苏有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广西某大型三甲医院2011年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前瞻性资料收集的方法,对我院2011-01-01-2011-12-31院前急救患者的年龄、性别、就诊时间、急诊诊断或主诉等要素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结果:2011年我院院前急救患者5117例,男女比1.46:1,年龄49.28±22.26岁;院前死亡患者349例,男女比2.14:1,年龄61.34±18.49岁;院前急救量与院前死亡例数,在时间段分布上,呈显著性线性正相关关系(r=0.689,P=0.013);院前急救患者疾病谱前6位依次为:创伤(34.38%)、神经系统疾病(16.81%)、循环系统疾病(11.47%)、消化系统疾病(7.78%)、其他(7.60%)、中毒(6.59%);院前死亡患者疾病谱前6位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30.37%)、神经系统疾病(21.78%)、创伤(18.34%)、消化系统疾病(12.32%)、呼吸系统疾病(7.45%)、其他(2.87%);院前急救30~59岁组与其他年龄组比较,男性更易患创伤和循环系统疾病(P值分别为0.000、0.008)。结论:①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的特点,对指导院前急救工作有重要意义,为疾病监控、预防保健等提供依据;②加强创伤、心脑血管疾病及中毒的宣传教育,普及全民急救知识,实施各种危重病的院前急救演练,提高救治成功率;③加强青中年男性健康和安全防范教育,重点减少创伤和循环系统疾病的发生,使青中年男性的预防保健工作更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出诊医师电话医疗指导创伤患者对院前急救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南昌急救中心采取常规院前急救期间收治的创伤患者126例作为对照组,另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南昌急救中心采取出诊医师电话医疗指导的院前急救期间收治的创伤患者126例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预后情况、确定性手术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和急救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3%,高于对照组的87.30%,确定性手术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急救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出诊医师电话医疗指导能够提升创伤患者院前急救效果,有助于患者疾病康复,提升急救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我院2012年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的特点,为制定合理的院前急救策略以及提高本区域的院前急救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资料收集的方法,对我院2012年受理出诊患者的性别、年龄、出诊时间、出诊目的主诉等资料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院前急救患者前6位的主要疾病依次分别为昏迷、外伤、心脑血管疾病、车祸伤、酒精中毒和呼吸系统疾病;一天中,院前急救的高峰时点和时段分别为14:09及7:08~21:31。昏迷、外伤、车祸伤以及酒精中毒的院前急救均有其高峰时点和时段。结论合理调配急救资源,提高院前急救水平,扩大院前急救的服务范围,方能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综合性医院院前急救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我院的院前急救患者的资料,对患者性别、就诊时间、疾病分类、转归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2009年内院前急救患者2036例,男女比1.73:1;10~12月份为急救高峰月份;每天7:00—9:00,19:00—21:00为急救高峰时间;疾病分类中创伤占67.63%、严重创伤占8.74%、多发伤占3.49%、非多发伤占5.26%、非严重创伤占58.89%、内科疾病占23.62%、理化因素疾病5.45%、其他妇儿疾病占3.29%。多发伤是主要死因。结论分析本地区院前急救流行病学特点,有助于制定相应措施,合理配置院前急救资源,提高急危重患者院前急救成功率。可为提高院前急救质量与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中国大中城市院前死亡患者流行病学情况,探讨院前死亡病例特点.方法:从中国8个大中城市急救中心系统数据库中导出2008年度全部死亡数据,对有完整记录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12 568例院前死亡者调度时间、到达时间、现场时间、返回时间、总时间、急救半径分别为(2.10±1.08) min、(13.68±7.14) min、(25.25±12.34) min、(13.75±6.48) min、(54.74±25.47) min、(7.86±3.91) km;院前非心脏性猝死组分别为(2.09±1.03) min、(13.58±6.78) min、(25.53±12.34) min、(13.60±6.54) min、(53.79±23.77) min、(7.67±3.86) km,院前心脏性猝死组分别为(2.12±1.02) min、(14.10±7.05) min、(24.79±12.08) min、(13.79±6.61) min、(54.80±25.36) min、(7.90±3.92) km.院前非心脏性猝死组与院前心脏性猝死组到达时间、现场时间、出车总时间、急救半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0.01).②院前死亡总体、院前非心脏性猝死组、院前心脏性猝死组的病例数月份及季节分布以2月份、第一季度为最多,日时间段分布以8:00~10:00为最多.③院前死亡患者中循环系统、其他、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类的死亡数分别位居第一、二、四、五、八,均以51岁(尤其是70岁)以上的中老年阶段最多,其中循环系统类中心脏性猝死死亡最多;创伤、中毒类的死亡分别位居第三、六,均以21~50岁青壮年阶段最多.④男性院前死亡数及院前心脏性猝死数均明显多于女性.⑤院前心脏性猝死占循环系统类死亡的绝大部分(67.33%),目击者现场心肺复苏(CPR)为4.46%,医护人员现场CPR成功率2.21%.结论:①心脏性猝死是中国大中城市最常见的院前死亡原因.②加强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防治,提高中老年患者的常见急危重症早期识别与院前急救水平以及普及公众CPR对降低死亡有重要意义.③创伤致死是中国大中城市又一常见院前死因,加强安全生产、遵守交通法规、强化法制意识将是降低创伤,尤其是交通意外伤发生及其死亡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17.
院前急救指挥调度信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宜宾市院前急救指挥调度信息,旨在提高院前急救水平和指挥调度质量。方法:对2006年7月.2007年6月间宜宾市“120”指挥调度的群众呼救病种构成.日呼救高峰时段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全年受理的15917次群众呼救中,呼救病种的构成前四大类依次是:交通伤(32.76%)、除交通伤外的其它创伤(23.57%)、一般内科疾病(17.56%)、心脑血管病(9.75%)。日呼救高峰时段主要集中在18:00-24:00(31.36%)。全年呼救高峰期在1、2、5、8、10月。结论:宜宾市院前急救的主要病种是创伤(56.33%),应重视创伤的急救,提高院前急救水平。在呼救的高峰时期,要作好人员、物资准备,加强质量控制,提高指挥调度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上海市嘉定区交通事故伤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院前急救交通事故伤的特点,为提高院前急救对交通事故伤的处置能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随机抽取嘉定区医疗急救中心收治的1402例车祸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交通事故伤损伤部位排在前三位分别为颅脑损伤、四肢外伤和多系统损伤,分别占33.2%、32.3%和15.8%;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6~60岁的人群中,占83.1%;交通事故伤急救应急平均反应时间为9分6秒;交通事故伤发生的时间梯度主要集中在白天,高锋在12∶00~15∶00之间;发生交通事故伤最多的六条公路依次为曹安公路、浏翔公路、沪宜公路、嘉行公路、宝安公路和澄浏公路。结论:加强交通法规和交通安全教育及交通安全的监管力度,同时提高院前急救对于交通事故伤的急救能力,利用防治结合的方法,将有利于降低交通事故伤亡发生率和交通事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s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feelings and experiences of nursing undergraduates who participate in pre-hospital first aid and to explore the training programme of pre-hospital first aid for nursing undergraduates. The main objective i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of pre-hospital first aid teaching in undergraduate colleges.Methods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with 16 nursing undergraduates who had participated in pre-hospital first aid in an ambulance from a teaching hospital in Hunan, China. The interview data were transcribed, and Colaizzi's seven-step method was used for subject analysis.ResultsThe experiences of undergraduate nursing interns can be summarized into five themes: helplessness and fear of death, uncertainty of unknown events, satisfaction with self-improvement, need for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and the perception of a gap in pre-hospital emergency resources.ConclusionsNursing colleges and teaching hospital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death education and pre-hospital first aid training. Teachers should be able to apply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s to pre-hospital first-aid teaching and should focus on cultivating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ies of nursing students. At the same time, schools and teaching hospitals should als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during pre-hospital first aid practice to reduce the rate of nursing personnel turnover. It's very important to supplement and retain professional nurses for the pre-hospital first aid.  相似文献   

20.
汪绪伦  欧兵  林锎 《临床急诊杂志》2012,(5):335-336,339
目的:探讨标准化院前急救程序在呼救"晕厥"患者院前急救中的效果。提高院前急救效率,规避院前急救风险。方法:对256例呼救"晕厥"的院前急救患者随机采取不同的院前急救程序急救,其中130例采取非标准化院前急救,126例进行标准化的院前急救。统计病种并对患者或家属进行院前急救满意度调查。结果:呼救"晕厥"患者病种复杂,心跳骤停占7.0%,昏迷占14.8%,晕厥占19.1%,癫痫状态占17.6%,死亡占23.8%,其他占17.6%。出车响应时间满意度评分非标准化组45.8%,标准化组87.3%;现场急救满意度非标准化组76.3%,标准化组85.1%;安全转运满意度非标准化组85.2%,标准化组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呼救"晕厥"患者采取标准化的院前急救程序可以缩短出车响应时间,提高现场急救和转运成功率,减少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