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改良扩大跟骨外侧"L"型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对92例(109足)跟骨骨折患者行改良扩大跟骨外侧"L"型切口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20个月,优73足,良29足,中5足,差2足,治疗优良率为93.6%;2足发生切口早期并发症。结论:改良扩大跟骨外侧"L"型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可避免切口皮缘坏死等并发症发生,利于术中正确复位和固定,可获得满意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改良扩大跟骨外侧"L"型切口切开复住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对92例(109足)跟骨骨折患者行改良扩大跟骨外侧"L"型切口复位铜板内固定治疗.结果: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20个月,优73足,良29足,中5足,差2足,治疗优良率为93.6%;2足发生切口早期并发症.结论:改良扩大跟骨外侧"L"型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可避免切口皮缘坏死等并发症发生,利于术中正确复位和固定,可获得满意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在骨盆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对25例骨盆骨折患者采用腹腔镜下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观察术中视野,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愈合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满意度,同时根据Matta影像学评分标准对患者骨折复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25例患者手术时间80~150分钟,平均98分钟;术中视野清晰,组织结构清楚,平均切口长度4 cm;术中失血量50~200 ml,平均75 ml,无输血病例。术后3~5月所有骨折均愈合。2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2月,平均7月。依据骨盆骨折复位的Matta标准进行评价,优18例(72%),良6例(24%),差1例(4%),优良率96%。未发生神经及血管损伤、切口相关并发症、钢板螺钉松动、断裂及复位丢失等。25例患者对手术满意度为92%。结论对具有手术指征的骨盆骨折患者,腹腔镜下进行复位内固定,术中可以清晰显示手术视野组织结构,减少组织损伤,缩短手术时间,骨折复位固定可靠,患者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开放复位内固定对跟骨骨折的治疗效果,分析手术并发症并提出有效对策。方法:骨折分型采用Sanders分型法,对跟骨骨折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的121例155侧患者,并进行随访,随访时间8~38个月,平均15.2个月。结果: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可作为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主要方法,术后9例出现切口愈合延迟,皮缘坏死2例,2例出现异体骨排斥反应,畸形愈合13例;按AOFAS后足踝关节评分标准,平均84.3分。结论:注意术前、术中、术后的操作细节可有效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改良的背侧手术切口入路在治疗早期(21~35 d)桡骨远端陈旧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6例(40侧)早期桡骨远端陈旧性骨折患者行改良背侧手术切口入路治疗。分析其手术时间、术后复位X线摄片评价、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及肢体肿胀消肿时间的情况,按Gartland and werley功能评分标准对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36例(40侧)患者手术时间为65~90 min,平均75 min。术后复查X-ray骨折端对位、对线,桡骨远端长度及掌倾角恢复良好,骨折端稳定,无切口感染,无桡神经皮支或正中神经损伤及骨筋膜室综合征。患侧肿胀消退时间为术后5~10 d,平均7.3 d;骨折愈合时间为术后2.8~4.3个月,平均3.5个月。所有病例均获3~12个月的随访,按Gartland and werley功能评定,优26侧,良9侧,可3侧,差2侧,优良率为87.5%。结论通过改良背侧手术切口入路对早期桡骨远端陈旧性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八"字双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12月—2016年6月,对于合适类型的跟骨骨折采取跟骨后外侧纵行切口、跟骨前方斜切口"八"字双切口入路,复位骨折后予以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后观察切口愈合情况,并采用AOFAS踝及足功能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结果:27例涉及关节面的跟骨骨折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所有病例骨折复位及内固定位置良好,术后未出现切口感染、皮瓣坏死等并发症。26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6个月~2年,AOFAS踝及足功能评分优15例、良9例、可2例,总优良率92.3%。结论:"八"字双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可减少软组织并发症,临床疗效满意,尤其适用于涉及关节面的骨折类型,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背景: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渐渐成为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金标准。 目的:通过与标准切口对比,评价精确定位法改良小切口使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置入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优势。 方法:股骨转子间骨折接受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置入内固定治疗的患者99例,其中采用改良后小切口方法的患者41例,采用标准切口的58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内固定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及内固定后Harris评分。 结果与结论:采用改良切口组患者内固定中出血量较标准切口组少50.9%,切口长度短44%,平均置入内固定时间明显短于标准切口组(P〈0.05),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及随访末期Harris评分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说明使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病例,采用改良小切口具有切口更小,创伤更小,操作时间短及出血量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30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开放复位跟骨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效果。方法:自2004年8月至2007年2月,采用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30例35足。骨折均采用Sander′s分型,应用外侧入路,跟骨重建钢板内固定。对有选择性的病例进行了植骨。应用影像学检查和美国足踝协会的后足评分系统进行评价,患者全部获得随访,平均随访的时间18个月(12~32个月)。结果:共完整随访Ⅱ型骨折28足,Ⅲ型骨折7足。术前平均B觟hler角是5.4°,随访时平均B觟hler角是28.6°。X线测量表明在单侧跟骨骨折患者跟骨高度恢复为健侧的98.2%。80%患者取得关节面的解剖复位或近似解剖复位。平均评分在Sander′sⅡ型骨折为89分,Ⅲ型骨折为78分。优良率在Sander′sⅡ型骨折为85.7%,Ⅲ型骨折为71.4%,总的优良率为82.9%。结论:对于Sander′sⅡ型和Ⅲ型骨折患者采用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使用“八”字双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分析手术的适应症,观察患者术后足踝功能及术后切口愈合等情况。方法:在2014年12月~2016年06月,对于合适类型的跟骨骨折采取跟骨后外侧纵行切口、跟骨前方斜切口“八”字双切口入路,复位骨折后予以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观察切口愈合情况,并予以AOFAS踝及足功能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结果:对27例跟骨骨折涉及关节面的骨折如跟骰骨折、跟距关节面压缩骨折和舌形骨折进行了治疗,所有病例骨折复位及内固定位置良好,术后未出现切口感染、皮瓣坏死等并发症。26例获得随访,时间6月至2年,AOFAS踝及足功能评分优15例,良9,可2例,总优良率约92.3%。结论:“八”字双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减少了对软组织的侵扰,未发生软组织并发症,临床疗效满意,适用于涉及关节面的骨折类型,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0.
背景:跟骨为松质骨、骨皮质薄、受伤后多为塌陷压缩骨折,手术复位固定能基本恢复关节完整和跟骨形态,术中常需选用植骨块填充,并使用克氏钉固定,才能使骨块能辅助支撑,维持复位.目的:分析小切口复位植骨加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优势及缺陷.方法:回顾性研究病例资料完整的26例跟骨骨折患者,均采用跟骨骨折小切口复位植骨(自体骨或同种异体骨)加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观察固定后跟骨Bohler、Gissane角变化,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跟骨骨折植骨内固定后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固定后软组织并发症.结果与结论:2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 12个月.患者跟骨的Bohler角和Gissane角在治疗后均明显增大,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优良率为85%.提示小切口复位植骨加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有跟骨关节内骨折的可靠方法,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1.
缪世昌 《医学临床研究》2013,(12):2418-2419
【目的】探讨改良切口在锁骨钩钢板治疗锁骨远端骨折脱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9例锁骨远端骨折脱位患者按照不同切口方式分为改良组和传统组,传统组30例患者给予传统切口手术进行治疗,改良组39例患者给予改良切口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优良率及并发症等。【结果】两组手术优良率、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改良组切口长度、伤口愈合时间、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改良切口与传统切口在锁骨钩钢板治疗锁骨远端骨折脱位中的疗效无差异,但改良切口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下腹部正中切口腹膜前修补术治疗腹股沟复发疝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32例腹股沟复发疝行下腹正中切口腹膜前修补术,观察手术效果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观察有无复发。结果本组手术过程顺利,单侧平均手术时间(38.0±5.1)min,双侧平均手术时间(55.0±6.2)min,手术出血量4-9mL,平均手术出血量(5.0±0.8)mL;术后疼痛轻微,未使用镇痛药物;术后无切口感染、阴囊积液、缺血性睾丸炎、术区异物感、慢性疼痛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2d下床活动,住院时间2-5d,平均3.4d,随访8-24个月无复发。结论下腹正中切口开放式腹膜前修补术治疗复发疝操作简单,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急性阑尾炎手术中应用可吸收线缝合切口(连续皮内缝合皮肤)的价值。方法:试验组88例使用POLY-SORBTM(4-0)可吸收线缝合切口;对照组95例使用传统丝线间断缝合切口。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参数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例数,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44.49±6.50)min,术后最高体温(37.53±0.47)℃;对照组手术时间(43.79±6.80)min,术后最高体温(37.59±0.3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住院日数(3.20±0.87)d;对照组术后住院日数(6.65±1.72)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12个月,试验组伤口感染1例,伤口慢性疼痛2例,伤口排异反应1例;对照组伤口感染4例,伤口慢性疼痛10例,伤口排异反应9例。两组术后伤口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伤口慢性疼痛和排异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可吸收线缝合急性阑尾炎手术切口安全、有效,不会增加术后伤口感染率,可以缩短住院时间,使伤口愈合更美观,减少术后伤口慢性疼痛。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新辅助化疗联合腹腔镜在卵巢癌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00例确诊为卵巢癌并经过分析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给予新辅助化疗+腹腔镜下卵巢肿瘤减灭术,对照组给予腹腔镜下卵巢肿瘤减灭术+术后化疗。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是否达到理想减灭率,术后患者切口恢复情况及有无发热。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理想减灭率分别为(129.3±69.7)min、(360.0±108.9)ml、74.00%,与对照组的(189.6±78.9)min、(642.2±116.7)ml、40.00%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切口感染率、发热率、术后1年生存率分别为6.00%、4.00%、64.00%,与对照组的22.00%、16.00%、58.00%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辅助化疗能够有效地提高卵巢癌患者的手术效果,减少并发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背景:很多临床资料及实验已验证单一的止血材料并不利于伤口愈合或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而两三种不同材料的复合提高了止血材料之间的优势和组织相容性。目的:探讨明胶海绵浸渍血凝酶溶液对腰椎骨折后路固定椎板减压患者出血量的影响。方法:纳入腰椎骨折需进行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去椎板减压手术患者50例,其中25例在关闭手术切口前将浸有血凝酶液的可吸收明胶海绵应用于去椎板减压后显露伤口中,为试验组;另25例在关闭手术切口前将单纯明胶海绵应用于去椎板减压后显露伤口中,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总体引流量、术后引流终止时间、住院时间、再入院人数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与结论:试验组总体引流量、术后引流终止时间、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 〈0.0001)。两组病例随访期间无感染、硬膜外血肿或再入院患者,未出现与血凝酶浸渍可吸收明胶海绵相关的不良反应。表明在腰椎后路固定椎板减压手术操作中采用明胶海绵浸渍血凝酶溶液止血可显著减少患者的术后伤口引流量,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6.
丁洪  陈彦  何应英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8):1032-1033,1036
目的:观察和比较动力髋螺钉(DHS)和股骨近端髓内钉(PFN )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8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两组,各49例,分别采用D H S内固定(D H S组)及PFN内固定治疗(PFN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骨折愈合时间。采用Harris法对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PFN 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7.76%, DHS组为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组骨折愈合时间为(9.8±1.5)周、切口长度为(8.9±1.5) cm、手术时间为(90.5±12.5)min、术中出血量为(180.2±87.5)mL ,DHS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2.8±2.5)周、切口长度为(5.2±0.8)cm、手术时间为(100.5±15.6)min、术中出血量为(275.6±80.5)m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4.29%,DHS组为2.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PFN治疗时,疗效优于DHS ,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胫腓骨开放性骨折伴软组织损伤采用外固定支架联合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伴软组织损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经清创、外固定支架术后进行传统换药治疗,观察组采用外固定支架术联合VSD治疗。所有患者均于创面新鲜后行植皮术。对2组患者术后组织缺损愈合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踝关节功能恢复的优良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缺损组织愈合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0.0±2.2)d、(5.5±1.3)个月;对照组缺损组织愈合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40.0±5.8)d、(8.0±2.5)个月,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10个月,观察组踝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3.3%比66.7%,P<0.05)。2组均无感染、骨折移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外固定支架术联合VSD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伴软组织损伤可充分引流,保持创面新鲜,促进创面愈合,有效地降低了感染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Quadrant微创通道单侧椎弓根置钉联合单枚cage经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融合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疗效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对3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全层切开法实施经Quadrant微创通道单侧椎弓根置钉联合单枚cage经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融合术。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应用视觉模拟评分系统(VAS)评定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疼痛程度;末次随访采用正、侧位X线片判定植骨融合率及椎间高度,并按Nakai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时间82~180 min,平均100 min;术中出血90~200 mL,平均120 mL;切口长度3~6 cm,平均4.5 cm;住院时间5~14 d,平均7 d;术后未出现切口区明显皮缘坏死,伤口感染等并发症。所有患者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8个月(3~16个月)。随访期间未见椎弓根钉棒松动、断裂;末次随访疼痛VAS评分由术前(7.1±1.3)分降至(2.3±1.6)分,椎间融合率93.3%,椎间隙高度前缘由术前(1.31±0.33)cm升高到术后(1.54±0.21)cm,后缘由术前(0.55±0.11)cm升高到术后(0.65±0.10)cm。临床疗效:优15例,良11例,可5例,优良率83.87%。结论经微创通道单侧椎弓根置钉联合经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融合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对人体正常组织结构破坏小、治疗费用低等优点;全层切开法对于预防皮缘坏死,脂肪液化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DHS)与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0例,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选择DHS方法,对照组应用解剖型锁定钢板,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出血量、引流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手术切口长度大于对照组,平均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多于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86.7%(26/30),与对照组的93.3%(28/3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中,DHS与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法均有较好的疗效,但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法手术切口更小、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更少、平均手术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