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利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评价缺血性脑卒中所致皮质脊髓束(CST)损伤程度与运动功能的关系。方法对9例急性期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进行常规MR、DTI和DTT检查,对数据进行离线后处理,采用dTV.II软件处理。获得FA图及方向编码彩色图,并重建双侧皮质脊髓束3D纤维束图。对梗死区及健侧相应区域白质进行FA测量。采用Brunnstorm标准判断脑卒中患者患手肌力。结果在脑卒中病人梗死区FA值显著低于健侧,两侧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4.570,P〈0.001)。病变侧皮质脊髓束表现为受压、变形、移位和中断,皮质脊髓束受累情况与肌力和运动功能的恢复有良好的相关性(rs=0.888,P〈0.05)。结论CST损伤严重程度与运动功能的恢复相关,DTI和DTT对观察CST的损害程度、预测恢复程度、指导临床康复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研究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IMRI)技术观察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运动相关皮层的激活图,探讨卒中后脑功能重组特点及其与运动恢复的关系。方法:采用GE1.5T双梯度16通道磁共振成像系统,对9例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9例志愿者进行Bold—IMRI检查。IMRI应用被动对指运动作为任务刺激。所有数据进行离线后处理,应用SPM2软件处理fMRI图像,观察运动相关皮层激活情况。比较正常被试与卒中病人之间IMRI结果的异同,测量脑激活区体积以及信号强度,计算单侧化指数(LI),考察卒中病人患手运动时LI与肌力的关系。结果:正常被试对指运动激活对侧感觉运动皮层(SMC)、双侧辅助运动区(SMA)。卒中病人患手运动时健侧半球激活增多,健手运动时fMRI结果基本同正常被试。LI也进一步确定,卒中病人患手运动时健侧激活增多。相关分析表明,卒中病人患手运动时LI与肌力呈正相关趋势。结论:本研究表明IMRI能客观地显示脑卒中后患者运动皮层激活与正常被试不同。提示存在脑功能代偿与重组。本研究探讨了病人患侧和健侧半球激活体积与肌力的关系,提示IMRI是研究脑卒中后运动康复与脑功能重组之间关系的一种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发生后最佳的影像诊断流程.方法 发病在1~72h的53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在CT检查后行T1加权成像(T1WI)、T2加权成像(T2WI)、梯度回波T2*加权成像(GRE-T2*WI)、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缺血性卒中患者中15例行灌注加权成像(PWI)检查.结果 15例急性脑出血及1例瘤卒中患者的出血灶在GRE-T2*WI上全部清楚显影,3例TIA患者各项均正常.发病在6h内的18例脑梗死患者各项均呈等信号,其中7例患者行PWI检查:3例PWI≥DWI,4例PWI=DWI;发病大于6h的14例患者行GRE-T2*WI均为高信号,DWI均显示有与体征相对应的高信号病灶,其中8例行PWI检查,6例PWI=DWI,2例PWI正常,本组患者中有7例患者GRE-T2*WI呈现有1~18个直径为2~5mm的极低信号;另有1例头痛伴一侧肢体偏瘫的患者在CT上未见异常,T2*WI显示环池有低信号影后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结论 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可直接通过MRI多序列检查流程在较短的时间内一站式地鉴别脑出血、脑梗死和TIA,明确微出血情况,确定缺血半暗带,指导溶栓治疗的选择.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best diagnostic imaging procedure after acute stroke.Methods 53 patients with acute stroke were recruited within 72 hours after symptom onset.CT was performed in all patients firstly, then T1 weighted-imaging( T1 WI), T2 weighted-imaging( T2WI ), gradient recalled echo T2 * weighted-imaging( GRE-T2 * WI) and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 were examined at 1.5T.Furthermore 15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received perfusion-weighted imaging(PWI) examination.Results 15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 and one patient of hemorrhagic brain tumor appeared clear on GRE-T2 * WI.3 patients with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 were normal on T1WI ,T2WI ,GRE-T2* WI and DWI.18 case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appeared normal on GRE-T2 * WI within 6 hours after symptom onset, and 7 cases of them underwent PWI examination, the signal intensity of 3 cases were PWI ≥ DWI and of 4 cases were PWI = DWI.14 patients appeared hyperintense on GRE-T2 * WI within 6 ~72 hours after symptom onset.8 patients of them underwent PWI examination,the signal intensity of 6 cases were PWI≥DWI and of 2 cases were PWI = DWI.Of 14 patients,7 patients appeared as 1 ~ 18 dot or patchy hypointense whose diameter was about 2 ~ 5mm on GRE-T2 * WI.Another case of headache with hemiplegia and the side of the limb didnt show abnormalities on the CT, but showed a low signal in ambient cistern on T2 * WI and was proved to be subarachnoid hemorrhage.Conclusion After acute stroke,multi-sequence MRI enables the "one-stop shopping" imaging of cerebral hemorrhage,cerebral infarction and TIA in a shorter time,makes the state of micro-bleeding clear,determines ischemic penumbra,and even guides for thrombolytic treatment.  相似文献   

4.
目的:用核磁共振(MRI)弥散张量成像(DTI)研究缺血性脑白质损害(ILA)患者常规MRIT2加权像上脑白质损伤区和一些形似正常脑白质(NAWM)区的变化及其与认知功能之间的联系。方法:对34例ILA患者和19例健康对照者进行常规MRI、DTI及神经心理学检查。结果:DTI扫描时,ILA组的脑白质损伤区及NAWM区的平均弥散系数(MD)值较对照组NAWM区的MD值升高,部分各向异性指数(FA)值降低;ILA组NAWM区的MD值变化和韦氏全智商及执行功能障碍相关,FA值的变化和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衡量的总体认知损害相关。结论:DTI可显示ILA患者常规MRI上NAWM区的病理变化,其变化与认知障碍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非强化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对急性脑梗死预后的诊断价值。方法筛选33例经MR证实的突发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像。发病6~12小时及间隔4天分别行MR检查,然后在DWI上计算出梗死灶的大小。根据梗死灶的大小有无扩大,将患者分为两组:梗死灶扩大组(组I,n=22)与无扩大组(组II,n=11)。随后在两组患者的ADC图上分别取3个点:梗死灶中心、半暗带和对侧相应部位正常脑实质,将测得病灶大小及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发病6~12小时与间隔4天,DWI上病灶大小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梗死灶中心与半暗带ADC均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半暗带ADC均值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梗死灶中心及半暗带的非强化ADC值对急性脑梗死预后评估及制定临床治疗方案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MR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动态观察急性脑梗死扩散系数演变,研究其扩散运动变化规律,以推断缺血半暗带的存在形式和演变过程。【方法】收集我院2007年3月-2009年3月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病例58例,根据时间窗不同分为6期:Ⅰ期(<3 h)6例、Ⅱ期(3~6 h)9例、Ⅲ期(6~12 h)10例、Ⅳ期(12~24 h)13例、Ⅴ期(24~48 h)12例和Ⅵ期(48~72 h)8例,所有病例均行常规MRI、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和DTI检查,测定各期病灶的相对平均扩散系数(rDCavg)和相对部分各向异性(rFA)并统计,分析不同时期之间、不同区域之间DTI参数值变化规律。【结果】急性脑梗死rDCavg随时间变化呈明显减低、逐渐回升、假正常化的趋势(P<0.05);不同时期的rFA随时间变化呈轻度上升、逐渐减低的趋势(P<0.05);Ⅰ期、Ⅱ期、Ⅲ期病灶2点与3点的rDCavgr、FA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的rDCavgr、FA值具有特征性演变规律;12 h以内病灶边缘存在缺血半暗带,其范围呈轻度增大、不可复性减小、直至消失。  相似文献   

7.
目的 核心蛋白聚糖(Decorin,DCN)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细胞外基质成分,其在缺血性卒中疾病中的作用至今未见报道。本研究初步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血浆DCN浓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10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7天)及120例对照组血浆中DCN浓度,分析DCN在卒中亚型(TOAST法)间的浓度差异以及其对缺血性卒中的诊断价值及影响。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的血浆DCN浓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且DCN浓度在大动脉粥样硬化组低于同水平各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显示DCN浓度用于预测缺血性卒中的发生有显著意义(p<0.001),选取DCN<8500pg/ml时作为诊断缺血性卒中的诊断界值点时,敏感度为79.4%,特异度为62.8%。Logistic回归曲线分析提示DCN<8500pg/ml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OR=4.8; 95%CI: 2.1-11.1; P<0.001)。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浆中DCN浓度显著降低,其浓度变化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MR弥散成像(DWI)及缺血损伤的严重程度的关系,从而判断血清hs-CRP水平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08年1-7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82例,记录其影像学(DWI)资料、入院后2 h内血清hs-CRP水平。分成3组,即急性脑梗塞组、非急性期脑梗塞组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并选择健康体检者33例作为对照组,急性脑梗塞组按照DWI上显示的病变部位及面积分为3个亚组(A组:TIA组;B组:小面积梗塞组,C组:大面积梗塞组)。比较各组间血清hs-CRP水平,并与DWI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血清hs-CRP水平在急性脑梗塞组最高,TIA组次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急性期脑梗塞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Spearman’s相关分析显示hs-CRP水平与DWI显示的梗死部位及面积有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hs-CRP水平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升高,与缺血的范围及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与DWI显示的梗死面积及部位具有相关性,两者结合可共同用于脑缺血的早期诊断和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  相似文献   

9.
磁共振DWI、T_2WI、FLAIR在评价不同时期脑梗塞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吉  金银华等 《吉林医学》2001,22(6):349-350
目的 :评价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T2 WI及FLAIR图像在不同时期脑梗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弥散加权MRI和常规MRI技术检查了 32例不同时期脑梗塞患者 ,对所得DWI图像在工作站上进行重建 ,得到ADC图及Isotropic(各向同性图 ) ,比较脑梗塞在DWIIsotropic图像上、常规T2 WI及FLAIR图像上的信号特点、梗塞面积、病灶数目 ,比较各种序列在不同时期的敏感性。结果 :DWI对超急性期、急性期脑梗塞高度敏感 ,显示率达 10 0 % ;亚急性期T2 WI/FLAIR在病灶检出数量上要高于DWI ;而在慢性期T2 WI/FLAIR显示率达 10 0 % ,DWI却不能显示。FLAIR序列和DWI对病变的显示范围、对比均优于常规T2 WI,以DWI对病变显示更佳。结论 :DWI能显示超急性期、急性期脑梗塞 ,且优于常规MR ,结合T2 WI/FLAIR有助于鉴别新旧梗死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功能损害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2005年2月~2006年11月收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其中认知正常62例、血管性认知障碍无痴呆组(CIND)58例,研究两组人口学特征、中风危险因子、血清学、日常生活能力(BI)评分、头颅CT和(或)MRI影像学等资料.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教育水平、年龄、心脏病、高血糖、左侧大脑半球病变、颞叶病变、病灶大小、静息病灶数、脑萎缩、脑白质疏松、BI评分、丘脑病变及陈旧病灶数与认知功能损害有关(P<0.05,P<0.01);多变量回归分析显示病灶大小、丘脑部位病变、陈旧病灶数目、急性期高血糖、年龄与认知功能损害明显相关,OR值(95%CI)分别为8.32(8.32~24.50)、6.39(2.46~16.62)、2.54(1.03~6.25)、1.53(1.05~2.23)、1.12(1.05~1.20).结论 病灶大小、丘脑部位病变、陈旧病灶数目、高血糖、年龄与缺血性脑卒中认知功能损害相关,可能是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R扩散张量成像(DTI)及白质纤维束成像(DTT)技术在急性缺血性脑梗塞患者预后判断评价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对所有34例患者在急性期(发病时间72h)行常规头颅MRI检查、DTI检查,根据白质纤维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与梗死灶的关系分为相邻(10例)、部分穿过(13例)及完全穿过(11例)共三组,将其功能结局分别预测为痊愈、部分恢复及瘫痪并作为预测理论值(100%);最后通过随访并对所有的患者进行MMT肌力测试,将结果作为预后评价的实际值与上述理论值作一对比并进行评价,判断二者符合率。结果相邻组患者的实际符合率90.0%(9/10),部分穿过组患者的实际符合率为84.6%(11/13),完全穿过组患者的实际符合率为90.9%(10/11)。三组的实际值均接近于理论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梗死灶与CST关系进行预后判断的符合率较高,能够较好的进行急性脑梗塞患者的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方法对3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头颅64层螺旋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I)检查,并分析灌注参数。结果CT平扫与CTPI显示脑缺血性改变阳性率分别为52.77%、97.22%,且CTPI显示病灶较常规CT平扫扩大,两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PI能够早期诊断缺血性脑卒中,对半暗带判定有较高的敏感性,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诊断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可溶性P-选择素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的变化及巴曲酶对其的影响。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16例卒中患者在发病后6h,1,3和7d连续测定,8例TIA患者发病1d内测定,14例卒中患者予巴酶治疗后血清中sP-选择素水平测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超早期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表达水平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0例,随访患者90 d,应用改良Ranking量表(mRS)评价患者的预后,mRS评分0~1分纳入预后良好组(50例),mRS评分2~6分纳入预后不良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水平,分析MMP-2、MMP-9及MMP-13与mR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患者的MMP-2和MMP-13水平分别为(241.29±10.42)μg/L、(79.29±3.45)μg/L和(243.45±9.58)μg/L、(83.42±5.08)μg/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的MMP-9水平为(153.42±20.98)μg/L,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的(79.24±8.52)μ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MMP-9与mRS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0.856,P=0.002),MMP-2、MMP-13与mRS评分无相关关系(r=0.483、0.503,P=0.086、0.082)。结论 MMP-9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具有预测作用,MMP-2和MMP-13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无关。  相似文献   

15.
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与预后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时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水平对预后的影响,了解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TC、TG水平的因素。方法:选择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16例。所有患者均在入院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ore,NIHSS)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评定,并在发病1、3、5个月时进行Barthel生活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BI作为评价预后的主要指标。结果:①应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影响血清TC、TG水平的因素有意识障碍、吞咽困难和入院神经功能缺损。②高TG患者组发病1、3个月时BI值明显高于正常或降低TG患者组。结论:①意识障碍、吞咽困难和入院时病情严重程度影响患者入院时血清TC、TG水平。②入院时TG水平可能与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1、3个月预后有关,血清TC水平和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可能无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评价其在神经功能障碍恢复和脑血管再通疗效。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发病均在 6h以内 ,采用动脉内接触性溶栓进行治疗 ,溶栓药为尿激酶。结果 共有 9例患者入选 ,有 3例闭塞血管完全再通 ,5例部分再通 ,1例无再通 ,溶栓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明显改善 ,治疗前后患者欧洲脑卒中评分有明显差异 (P <0 0 5) ,溶栓前后患者纤维蛋白原、凝血时间有明显差异 (P <0 0 5) ,1例出现消化道出血 ,1例伴有皮下出血 ,1例发生再灌注损伤。结论 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可以提高闭塞血管的再通率 ,明显促进神经功能障碍的恢复 ,改善血液高凝状态 ,副作用少 ,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脑卒中患者血浆脂联素(ADPN)浓度及与炎性因子的关系.方法 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和实验室结果,将1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39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列为研究对象.前者又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组(LAA,n=77)、小动脉闭塞性卒中组(SAA,n=21),心源性脑栓塞组(CE,n=38).同时选取30例正常对照.比较各组间血浆ADPN水平差异及ADNP与hs-CRP、IL-10的相关性.结果 (1)脑梗死组患者血浆ADPN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6.3±2.2)mg/L,(8.9±2.7)mg/L],差异有显著性(P<0.05).(2)缺血性卒中亚型不同,ADPN水平不同(F=5.21,P=0.005),CE组水平最高[(8.0±1.9)mg/L]而LAA组最低[(5.5±1.0)mg/L].(3)脑梗死组与脑出血组间无明显差异(P=0.341).(4)血浆ADPN水平与IL-10水平呈正相关(r=0.274,P<0.01),与hsCRP水平呈负相关(r=-0.308,P<0.05).结论 低ADPN血症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及脑卒中的过程,与炎性因子共同参与了卒中后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8.
摘要: 背景和目的:住院期间内科并发症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然而,在我国,很少有研究报道住院期间内科并发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死亡的影响。多中心﹑前瞻性中国急性脑血管病事件登记研究(CNSR)调查了住院期间内科并发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住院期间﹑3月﹑6月﹑和12月的死亡的影响。 方法:从2007年9月到2008年8月,CNSR研究覆盖了全国132家医院,连续入选年龄大于18岁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由经培训的临床研究者将患者基线、内科并发症、药物应用及功能预后等资料信息登记在病例报告表中。本研究从CNRS数据库中抽取最终诊断为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资料信息形成子数据库;对目标人群应用多因素回归分析,去除可能的混杂因素,探索住院期间内科并发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死亡的影响。 结果:入选39741例患者,14526例为急性脑梗死,11560例完成12月随访, 1826(15.80%)例发生并发症。与无并发症的患者相比,有并发症的患者在住院期间﹑3月﹑6月和12月的死亡风险增加。住院期间﹑3月﹑6月和12月的死亡风险分别是: 6.946(95% 可信区间:5.181 -9.314)、3.843(95% 可信区间:3.221 -4.584)、3.492 (95%可信区间: 2.970- 4.106)、3.511(95%可信区间:3.021 - 4.080)。多发并发症患者的死亡危险性进一步增加。 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住院期间内科并发症与患者12月内死亡具有相关性。肺炎﹑尿路感染﹑消化道出血﹑褥疮﹑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均增加患者死亡的危险性。因此,监测和管理住院期间的内科并发症可以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①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1(sICAM-1)变化规律,探讨其与脑卒中的相关性。②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应用双抗体ELISA法动态测定13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中sICAM-1的含量,以14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③结果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24小时内血清sICAM-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发病24小时~1周呈上升趋势,1周~2周内呈下降趋势,但2周时sICAM-1水平仍高于对照组;大梗死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sICAM-1浓度明显高于中、小梗死灶组(P〈0.01);有高血压病史的脑卒中患者的血清sICAM-1浓度明显高于无高血压病史的脑卒中患者(P〈0.01)。④结论 sI-CAM-1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参与了脑卒中缺血性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病因、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自2008年9月~2011年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656例,其中有出血性转化的共32例(男18例,女14例),从病因、临床特点、MR和CT影像学征象及综合性治疗等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32例出血性转化患者中大面积脑梗死占多数,尤其是房颤引起的脑栓塞。经调整治疗,多数预后良好,只有脑实质内血肿面积较大患者预后较差。结论:大面积脑梗死及脑栓塞患者易继发出血性转化,对可疑患者应常规复查头颅CT/MRI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