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子宫非典型息肉样腺肌瘤(APA)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无锡市妇幼保健院2010年1月-2016年12月诊断的子宫非典型息肉样腺肌瘤4例,分析其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特点及免疫组化结果,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4例患者年龄33~60岁,中位年龄38岁,临床表现为不规则阴道流血或月经量增多.组织学特点为腺体不同程度增生,腺上皮伴异型,4例均伴鳞状上皮化生,腺体周围为增生的纤维肌瘤样间质细胞.2例行息肉切除或诊刮术,1例行全子宫切除术,1例全子宫双附件切除.3例术后随访6~33个月,均无瘤健在,1例失随访.结论 APA临床少见,病理形态学需与高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鉴别,总体临床预后良好,少数可合并或发展为子宫内膜腺癌,临床应根据年龄及有无生育要求制定治疗方案,均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2.
吴昊  谢毅  孙云燕  徐伟 《上海医学》2007,30(8):641-642
子宫内膜非典型性息肉样腺肌瘤(APA)是指那些具有不同程度非典型性的腺体成分的腺肌瘤样息肉,其特点为基质组成中含有大量的平滑肌细胞,而且腺体结构及细胞学形态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典型改变。该病常发生于育龄及绝经前妇女,较罕见,临床表现为月经过多、月经中期出血或不规则阴道出血。  相似文献   

3.
子宫内膜不典型息肉状腺肌瘤(atypical polypoid adenomyomas,APA)是一类少见的子宫腔内膜呈息肉状生长的肿瘤,由平滑肌细胞及子宫内膜腺体组成,且腺上皮表现不同程度的非典型性,一般认为属于良性肿瘤范畴。因该病少见,在临床工作中常被认为是子宫内膜息肉或黏膜下平滑肌瘤,而病理易误诊为恶性肿瘤,且其生物学行为一直存在争议。笔者就本院收治的及会诊的3例AP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近30例报道,综合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以期为该病的诊断治疗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子宫内膜样腺癌伴MELF浸润方式的临床病理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8年7月本院收治的子宫内膜样腺癌伴MELF浸润患者56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段本院收治的单纯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56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用HE、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法,对其组织形态特点、免疫表型进行分析,同时分析子宫内膜样腺癌伴MELF浸润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56例子宫内膜样腺癌伴MELF浸润方式的患者包括已绝经36例,非绝经20例;FIGO分期:Ⅳ期1例,Ⅲ期10例,Ⅱ期16例,Ⅰ期29例。镜下表现:碎片状腺体或是拉长裂隙样、微囊样腺体浸润肌层,且呈扁平上皮,出现小簇状或单个嗜酸性肿瘤细胞,与组织细胞较为类似。同时还伴有富含炎性细胞间质或纤维黏液间质。免疫组织化学示:MELF浸润腺体为孕激素受体(PR)、雌激素受体(ER),CA19-9、CA12-5、p16均为阳性。观察组患者已绝经、FIGO分期、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淋巴血管侵犯、CA19-9、CA12-5水平情况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内膜样腺癌伴MELF浸润方式患者的危险因素为FIGO晚期、淋巴结转移率、子宫肌层深度侵犯、淋巴血管侵犯,因特殊的病理形态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故在临床病理诊断时,医师应明确MELF浸润方式,并对淋巴血管侵犯、肌层侵犯等进行评估,结合相应的检验方法,为临床提供更加有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子宫非典型性息肉样腺肌瘤(atypical polypoid adenomyoma,apa)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3例子宫非典型性息肉样腺肌瘤,分析其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特征?免疫组化标记特点及随访资料?结果:患者2例为绝经前女性,1例60岁?肿瘤2例位于子宫体,1例位于宫体下段?2例行息肉切除术,1例行子宫切除术?组织学表现为腺上皮呈不同程度增生,并伴有一定异型性,3例均出现鳞状上皮化生灶;肿瘤间质主要为增生的平滑肌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所有病例间质细胞均显示sma和desmin阳性,腺体显示er和pr阳性?随访10~54个月,患者均无瘤健在?结论:子宫非典型性息肉样腺肌瘤具有特征性组织结构:平滑肌纤维间质中出现具有细胞学异型性的复杂增生的腺体,需与子宫内膜样腺癌相鉴别?典型的病例临床过程良好,部分病例具有低度恶性潜能,病变可复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6月-2014年9月收治的46例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免疫组化研究及光镜观察(视野直径在1 mm以上),并对部分病例进行随访,观察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详细分析其诊断与鉴别诊断结果。结果 46例诊刮子宫内膜组织标本经镜检提示子宫内膜腺体异常增生拥挤,呈不规则状,间质分布区域小于增生腺体分布区域,腺上皮细胞呈非典型性,核及核浆比大,伴有核仁,核染色质粗颗粒状分布具有不均性。46例均行PTEN、ER、p53、PR免疫组化标记检测,其中p53(+)占8.69%,ER(+)与PR(+)占43.47%。10例随访病例中发现4例伴有子宫内膜样腺癌。结论结合子宫内膜癌前病变诊断标准,重视子宫内膜组织结构异常改变,可提高诊断可重复性,并趋于组织病理诊断标准,临床上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典型性息肉样腺肌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6年2月在本院妇科治疗的子宫内膜典型性息肉样腺肌瘤患者27例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特征、B超特点及治疗情况。结果:27例患者中,40岁以上23例,绝经者占51.9%。48.1%的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25.9%表现为阴道不规则出血。55.6%的患者阴道超声提示"子宫内膜回声不均"。27例患者均经宫腔镜手术切除病灶,病理诊断均为子宫内膜息肉样腺肌瘤,其中4例腺体呈不同程度增生。术后随访26例患者6~72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息肉样腺肌瘤好发于围绝经期女性,多无明显临床症状,阴道超声可提高疾病检出率,首选宫腔镜检查及手术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子宫不典型息肉状腺肌瘤(APA)的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子宫不典型息肉状腺肌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结果4例患者发病年龄25~45岁,中位年龄30岁。临床表现以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为主。组织学表现为肿瘤上皮成分呈不同程度的增生,并伴有一定的异型性及鳞化灶;间质成分为穿插增生的平滑肌组织,1例具有低度恶性潜能。免疫组化:肿瘤上皮成分ER、PR均阳性表达;间质成分SMA阳性,desmin部分阳性;上皮及间质细胞VIM均阳性,P53、Ki-67均阴性。结论APA确诊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应与子宫内膜腺癌等恶性肿瘤鉴别,尤其在刮宫标本中。手术治疗为主,具有潜在恶性或低度恶性潜能特征的APA应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9.
朱峥艳 《当代医学》2010,16(4):45-46
目的探讨子宫非典型性息肉状腺肌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复习2例子宫非典型性息肉状腺肌瘤,综合分析。结果2例均为生育期妇女。肿瘤1例位于宫颈管,1例位于宫体。组织学上,不规则腺体呈息肉状增生,细胞具有非典型性,间质可见平滑肌和纤维母细胞增生。其中1例可见典型桑葚状化生。2例均合并息肉下方肌层内腺肌瘤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所有病例间质均显示SMA和Desmin(+),腺体显示ER和PR(+),p53(-),Ki-67增生指〈10%。2例均行子宫切除术。结论子宫非典型性息肉状腺肌瘤具有特征性组织结构:即在平滑肌纤维间质中出现复杂增生的腺体。典型的病例临床过程良好,部分病例具有低度恶性潜能,病变可复发,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子宫内膜息肉(EP)中的表达及宫腔镜对EP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 360例EP患者中56例行经宫颈EP电切术(TCRP),对30例EP患者息肉组织、息肉旁内膜组织和10例正常子宫内膜中EGFR、ER、PR的表达进行检测,并对各组织间质、腺体中EGFR、ER、PR的表达进行比较. 结果:56例行TCRP的EP患者中,2例病理诊断为高分化子宫内膜腺癌,行全子宫切除术,随访6个月~1年,患者预后良好.宫腔镜手术后3个月随访,除4例患者宫腔底部有轻度粘连外,余患者宫腔形态正常,症状明显改善.(3)子宫息肉组织间质和腺体中ER、PR、EGFR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息肉旁组织及正常内膜的表达(P〈0.05);息肉旁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中ER、PR及间质中EGFR的表达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息肉旁内膜组织腺体EGFR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内膜的表达(P〈0.05);息肉组织腺体ER的表达明显高于间质的表达(P〈0.05),息肉组织腺体EGFR的表达明显高于间质的表达(P〈0.01).结论:(1)EP的临床特征以不规则阴道出血为主,绝经期则以绝经后出血为主;(2)EP的发生与EGFR、ER、PR协同作用有关;(3)绝经后妇女体内仍有雌激素持续作用;(4)宫腔镜是EP诊断和治疗的首选方法,切除息肉同时息肉旁内膜也应酌情切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