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联合乙肝疫苗能明显提高母婴传播的阻断效果 ,减少慢性HBV的感染率[1 ] 。为探讨最佳的给药剂量与方法 ,我们观察了两种方案的免疫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999年 1月~ 2 0 0 0年 1 1月在本院出生的、母亲HBsAg阳性的新生儿 6 0名 ,随机分为 1、2组 ,每组 3 0名。所有婴儿在出生后 2 4h内注射 1支HBIG(每支含抗 -HBs 2 80IU ,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 ) ,其中第 2组婴儿在出生后半个月时再注射 1支HBIG(含抗 -HBs2 80IU)。所有婴儿从出生后 2 4h起按 0、1、6程序接种乙肝疫苗 …  相似文献   

2.
乙型肝炎母婴传播是指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母亲将乙型肝炎病毒(HBV)传染给自己所生的子女。母婴传播主要由三种方式引起。第一是宫内传播。官内传播是指婴儿出生前就感染了乙肝病毒,胎儿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并进行营养成份与代谢物质的交换,胎血和母血之问不进行直接交流,如无明显损害的胎盘屏障因素,HBV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的概率很小。但如果存在胎盘屏障的损害,如先兆流产、胎儿宫内窘迫、第一产程延长、子宫收缩频繁过度、头盆不称、早产等因素可引起胎儿缺氧致使和母血交流,导致母婴间乙肝病毒的感染。宫内传播一般通过两条途径:血源性的和细胞源性的。血源性传播,如果在妊娠期出现先兆流产或早产,导致胎盘组织微血管破坏,含有HBV的母血直接进入胎儿的血液循环,使胎儿感染HBV。细胞源性传播,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存在HBV,妊娠期间母体外周血少量的单个核细胞以载体的方式携带HBV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致使胎儿感染HBV。第二是产时传播。分娩时的外伤、接触母亲产道分泌物和混有母血的羊水、产程中子宫收缩时胎盘绒毛血管破裂使少量母血进入胎儿血液循环等都是导致产时传播的重要因素。第三是产后传染。婴儿出生后与母亲密切接触、母乳喂养时感染HBV。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产前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及婴儿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2004年1月至2006年4月在江西省妇幼保健院产前检查、住院分娩的HBsAg阳性孕妇366例,研究组186例(HBsAg及HBeAg双阳性66例),对照组180例(HBsAg及HBeAg双阳性60例)。研究组于28、32、36周肌肉注射HBIG200 IU,共3次,对照组不用药。所有新生儿出生时采静脉血1 mL,出生后24 h内注射HBIG200 IU,按0,1,6个月龄接种乙肝疫苗,5μg/次,随访至1岁时采婴儿静脉血1 mL,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新生儿出生时和1岁时静脉血清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采用核酸扩增(PCR)荧光定量检测HBV-DNA含量。结果(1)研究组宫内感染率4.3%,明显低于对照组10.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5.237,P<0.05);(2)研究组新生儿血清抗-HBs阳性率20.4%,明显高于对照组3.3%,差异有极显著意义(χ2=25.28,P<0.01);(3)研究组婴儿HBV感染率1.1%,明显低于对照组7.2%,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χ2=7.3,P<0.01)。结论:产前用HBIG和新生儿HBIG联合乙肝疫苗免疫可降低慢性HBV感染率,阻断宫内感染的慢性化,提高产时感染的阻断效果。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了解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效果。方法:对HBeAg阳性孕妇分娩的新生儿220例,随机分成2组,A组采用主动免疫法:给予基因重组乙肝疫苗5ug分别在出生0、1、6个月注射;B组用主动+被动免疫法:出生即刻、1月予HBIG100u注射及在0、1、6月予基因重组乙肝疫菌5ug注射;随访1年后检查乙肝病毒标志物。结果:两组的HBsAg阳性率及抗-HBc阳性率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抗体阳转率显著高A组(A组为84.5%、B组为95.5%,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新生儿出生时应用HBIG和HBVac联合免疫,可以显著提高婴儿1岁婴幼儿HBsAb阳性率。  相似文献   

7.
彭军  赵志惠 《华西医学》2005,20(2):336-336
目的:为了探讨阻断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策略,我们对母亲HbsAg和HbeAg双阳性的新生儿,随机分为2组,一组应用乙型肝炎疫苗,另一组应用乙型肝炎疫苗加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随访一年,单纯应用乙肝疫苗的母婴阻断儿58例,联合应用乙型肝炎疫加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阻断儿65例。结果:单纯应用乙肝疫苗的母婴保护率77%,联合免疫治疗的母婴保护率91.4%,两种方案之间阻断效果有显著性差异(X2=4.39P<0.05)。两对照组中产生抗-HBs的婴儿,应用乙肝疫苗组为阳性率77.2%,应用就联合免疫治疗组阳性率90.6%,两种方案之间有显著性差异(X2=4.01P<0.05)结论: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母婴阻断效果可达90%以上,明显优于单纯乙肝疫苗阻断。  相似文献   

8.
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琪  朱永福 《疾病监测》1999,14(5):174-176
乙型肝炎(简称乙肝)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传染病,乙肝病毒(HBV)传播途径复杂。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HBV从无症状携带HBsAg母亲传播其婴是婴儿感染HBV的一个可能途径。孕妇HBsAg和HBeAg阳性者所产婴儿1岁时90%~100%已受...  相似文献   

9.
李云华  杨鲁华  左秀兰 《临床荟萃》2001,16(12):555-555
乙型肝炎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 ,并有明显的家庭聚集现象 ,其中母婴传播是其最主要的原因。我们自 1985年开始 ,采用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母婴乙肝传播的研究 ,取得了良好效果。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我们自 1985年开始 ,从本院产科病房选择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 (HBsAg、HBeAg)阳性孕妇的婴儿 5 3 2例 ,其中男3 0 8例 ,女 2 2 4例。1.2 接种方法  5 3 2例婴儿按出生时间随机分为两组 ,两组在性别、出生体重、Apger评分方面均具可比性 ,剖宫产婴儿未计入在内。A组 2 61例 ,男 15 0例 ,女 111例。出生后…  相似文献   

10.
我国属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高发区,普通人群HBV携带率高达10%~15%,孕产妇感染率在9.83%~11.3%.据估计我国每年约有100~150万HBV携带者分娩,HBV的围产期传播是重要的传播途径.研究表明,我国慢性HBV携带者有有40%~50%是母亲传播造成,而乙肝或携带HBsAg母亲的婴儿1年内HBV的感染率高达51.8%~85.3%.  相似文献   

11.
婚检在阻断乙肝母婴传播中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乙型肝炎与其它传染性疾病一样,要想阻断它的传播及降低其发病率,必须注意三个环节,即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因乙型肝炎的传染源分布广和传播途径多等特点,故前两个环节又难以控制。目前,研究的重点是保护易感人群。在乙型肝炎疫苗问世前一般注射高效价的免疫球蛋白来预防乙型肝炎,但仅起暂时性的保护作用,乙肝疫苗问世以后。对易感人群(本文特指新生儿)有了较长时期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我院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治疗,阻断慢性乙型肝炎(HBV)宫内感染的疗法,取得良好效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两种方法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津予  卢光荣 《临床医学》2007,27(10):13-14
目的比较对乙肝不同感染状态孕妇实施不同的主被动联合免疫方法后阻断母婴垂直传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HBsAg阳性孕妇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3例,实验组孕妇从孕28周起每4周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 IU,共3次,对照组不用HBIG,两组新生儿均于出生后立即和15 d各肌注HBIG200 IU,0、1、6个月分别接种基因疫苗10 ug。新生儿于出生时采脐血和12月龄时抽取股静脉血,检测血清HBsAg、抗-HBs。结果两组乙肝单阳孕妇采用不同的主被动联合免疫所娩新生儿及12月龄的抗-HBs产生率及乙肝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双阳孕妇所娩新生儿出生时和12月龄抗-HBs产生率分别为33.3%、83.3%,对照组分别为11.1%、4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双阳孕妇所娩新生儿出生时乙肝感染率(22.2%)明显高于实验组(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乙肝双阳孕妇采用宫内主被动联合免疫阻断乙肝病毒垂直传播的效果优于出生后主被动联合免疫。  相似文献   

14.
乙型病毒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全身性传染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1,2]。然而,40%~50%的感染者是由于母婴传播造成的[3,4]。此类垂直传播主要发生在围生期,其中90%将发展  相似文献   

15.
乙肝病毒有多种感染途径,现有的治疗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容易发生变异。我国为乙肝高发区,儿童是主要易感者,因此,乙肝预防尤其是儿童的预防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986年以来,我国开始推广接种乙肝疫苗,为了解我市在乙肝疫苗应用前后,人群的HBV携带与免疫状况,特作如下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16.
按1995年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选择199例门诊孕妇HBsAg(+),HBeAg和(或)抗-HBe(+),抗-HBc(+),HBV-DNA定量PCR超过1.0×104copy/mL,排除巨细胞病毒、EB病毒、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所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为中国(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美国(Bayer公司)、瑞士(Berna公司)生产,分为国产组118例,Bayer组45例,Berna组36例。方法:于孕期第6个月起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200U,肌内注射,每月1次;预产期前5~7日加强1次,肌内注射200U;新生儿娩出后3小时内及第15日各1次,肌内注射200U。新生儿1、2、7、13个月皮下注射基因工程乙型…  相似文献   

17.
姜秀浓  钱云松  胡守廉 《新医学》2003,34(11):686-687
目的:探讨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母婴传播的有效途径。方法:乙型肝炎孕妇46例为单纯乙型肝炎疫苗组,其出生婴儿在出生日、1月龄、6月龄单用国产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5μg。乙型肝炎孕妇42例为联合用药组,自妊娠28周起肌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epatitisBimmuneglobulin,HBIg)200IU,每4周1次,分娩后6小时内新生儿先注射HBIg100IU,然后在1、2、7月龄再接种乙型肝炎疫苗5μg。两组婴儿于12月龄时测定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结果:单纯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组HBsAg慢性携带率为15%,抗-HBs阳转率为80%;联合用药组则分别为2%和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Ig联合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产前给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阻断措施和效果。方法:将204例孕妇乙型肝炎病毒无症状携带者,随机分为两组,即临产前3个月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1次/月,200~600 IU/次,和不注射者作对照。在孕妇分娩后和新生儿出生分别抽外周血作血清学检测。结果: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组和对照组所生新生儿的宫内感染率分别5.7%和14.7%(χ2=4.58,P<0.05)。分娩后两组孕妇的HBsAg和HBeAg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组HBsAg阳性滴度的均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孕中-晚期多次肌肉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能有效降低携带乙型肝炎病毒母亲所生新生儿的宫内感染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免疫方法对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的阻断作用。方法以HBsAg阳性孕妇及其婴儿为研究对象,按不同阻断方式分组,孕晚期孕妇及其新生儿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同时对新生儿联合采用乙肝疫苗(HBVV)注射(A组,126例);仅新生儿联合使用HBIG及HBVV(B组,102例);仅新生儿进行HBVV接种(C组,215例)。检测A组孕妇血液HBV DNA含量变化,比较各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及1岁后感染率。结果 A组孕妇使用HBIG前后血液HBVDNA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C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分别为4.76%、4.92%和4.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新生儿1年后感染率分别为5.92%、4.93%、8.3%,C组感染率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期使用HBIG不能降低孕妇病毒载量,对HBV宫内传播无保护作用;对新生儿联合使用HBIG及HBVV能减低HBV感染率。  相似文献   

20.
2005年1月~2008年1月,我们对200例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进行孕产期联合免疫和保健知识宣教,经精心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在我院产科行早孕期或中孕期常规检查、HBV血清标志物及谷丙转氨酶、肝功能正常而HBsAg阳性,且其他型肝炎病毒如HAV、HCV、HDV、HEV均无异常孕妇200例,均符合2000年全国肝炎会议拟定的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诊断标准且其配偶肝功正常、HBsAg阴性,以排除父婴传播的可能性.征得其同意,抽取外周静脉血行HBV-DNA检查,并在住院分娩前留取外周静脉血复查ALT、HBV血清标志物和HBV-DNA,新生儿出生后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前抽取股静脉血检测乙肝五项及HBV-DNA.早产儿、低体重儿、窒息儿及有妊娠期出血史产妇所分娩的新生儿排除本研究.所有治疗取得孕妇同意,并签订治疗知情同意协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