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患者凝血功能在不同临床分型中的变化与意义.方法 乙型肝炎患者486例,健康人群50例,分别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血清HBV、DNA含量.分析PT、APTT、FIB等凝血功能指标在乙肝不同临床分型中的变化.结果 除慢性乙型肝炎(轻度)组的PT值与对照组无差异外,其余各组乙型肝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或P < 0.01),乙型肝炎各组APTT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或P < 0.01),慢性乙型肝炎(重度)和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组FIB与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 < 0.01),而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组FIB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的严重程度与PT、APTT值呈正相关,与FIB值有极弱相关性.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凝血功能异常程度随病情而加重,FIB是监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向重度或肝硬化发展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血清前清蛋白(PA)、胆碱酯酶(ChE)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等止凝血相关指标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40例肝硬化患者及30例健康人分别测定PA、ChE、PT、APTT、FIB、TT,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肝硬化患者组PA、ChE和FIB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硬化患者组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肝硬化患者组PT、APTT、TT三项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硬化患者阳性检出率为PA(90.0%)〉ChE(77.5%)〉PT(72.5%)〉TT(57.5%)〉APTT(52.5%)〉FIB(50.0%)。结论联合检测PA、ChE和PT、APTT、FIB、TT可作为肝硬化患者的病情监测和预后判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和纤溶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50例肝硬化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组采用全自动血凝仪测定其血浆D-二聚体(D-dimer)和纤维蛋白原(FIB)含量,测定凝血酶原(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APTT)时间,血小板(PLT)采用全自动血球计数仪检测。结果:肝硬化child B级组、C级组血浆D-二聚体(D-dimer)、PT、APTT、PLT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肝硬化Child B级组、C级组(FIB)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肝硬化Child C级组D-dimer、PT、APTT分别与肝硬化Child B级组比较其差异性更显著(P〈0.01),肝硬化Child C级组FIB、PLT与肝硬化Child B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联合检测凝血及纤溶指标对判断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出血危险性的D-dimer、预后估计及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PT、APTT、FIB临床价值再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月燕  王潭枫  陈文思 《新医学》2007,38(8):519-521
目的:进一步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乙肝)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200例慢乙肝患者分为轻度慢乙肝组(轻度组)30例、中度慢乙肝组(中度组)25例、重度慢乙肝组(重度组)65例、肝炎肝硬化组(肝硬化组)30例、重型慢乙肝组(重型组)50例,另选100名正常人作为对照组,检测其PT、APTT、FIB并进行对比分析,并与肝功能指标[ALT、总胆红素及γ-谷氨酰转肽酶(γ-glutamyl transpeptidase,γ-GT)]作相关分析.结果:除轻度组的P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各组的P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除轻度组和中度组的APTT、FIB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各组的APTT、FIB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PT、APTT、FIB与γ-GT呈正相关(P<0.05~0.01).结论:检测慢乙肝患者的PT、APTT、FIB有助于准确判断其肝脏受损程度、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情与前白蛋白(PA)、凝血酶原活动度(FrrA)、总胆固醇(TC)及A/球蛋白比值(A/G)的关系。方法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慢性乙型肝炎438例患者的PA、PTA、TC及A/G的水平。结果PA、PTA和A/G随着慢性乙型肝炎的病情加重其水平逐渐下降,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TC在慢件乙型肝炎轻度组无下降,中度组略下降,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慢性乙型肝炎重度组、肝硬化组及重型肝炎组则下降明显,与轻、中度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且各组间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结论PA、PTA、TC及A/G能较准确地反映慢性乙型肝炎的病情,判断慢性乙型肝炎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凝血指标变化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廖琪  马晓艳  王虹 《中国实验诊断学》2006,10(12):1417-1418,F0002
目的 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妇女血浆凝血因子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非妊娠妇女、正常妊娠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妇女的血浆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含量。结果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妇女的PLT、PT、AP,IT测定值明显低于正常妊娠晚期妇女和非妊娠妇女(P〈0.05);正常妊娠晚期妇女的PLT、PT、APTT测定值较非妊娠妇女的略低,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FIB含量高于正常妊娠组和非妊娠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正常妊娠组FIB含量高于非妊娠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产前动态监测凝血功能对预防和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重症肝炎患者凝血功能检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利用血凝仪检测凝血四项功能对准确反映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功能状况及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选择正常人和慢性肝炎重度(慢肝重度)、重型肝炎(重肝)、肝炎后肝硬化(肝硬化)患者,血凝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以及纤维蛋白原(Fbg)含量。结果除慢性肝炎严重肝损害患者外的所有患者上述四项指标的均值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01);其中慢肝重度和肝硬化患者Fbg含量的异常率明显高于其它二项或三项指标(P〈0.01或0.05);重型肝炎死亡患者PT均数及APTT异常率均明显高于存活者(P〈0.05)。结论利用血凝仪检测凝血四项功能可以从多个角度更客观、准确地反映严重肝损害的肝炎患者凝血功能状况及其预后。  相似文献   

8.
167例肝炎患者凝血四项指标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机制和凝血因子损害的程度,以及与肝脏损害严重性的关系。方法采用法国STAGO公司生产的STA-Compact型全自动血凝仪测定167例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和40例健康体检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凝血酶时间(TT)。结果常规凝血四项指标的水平在急性肝炎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慢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及重症肝炎中,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其异常趋势呈现慢性肝炎组(轻度)〈慢性肝炎组(中重度)〈肝炎后肝硬化〈重症肝炎。结论患病毒性肝炎时凝血因子可呈现不同程度的异常,其严重程度与水平的升降呈正相关,凝血四项的检测是判断慢性肝病病情变化敏感而又可靠的指标,对患者出血倾向的监测和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肝病患者凝血及抗凝血指标的变化,探讨凝血及抗凝血指标在评价肝功能损害程度及其对肝病治疗和预后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来本院就诊的188例肝病患者和62例健康者(健康对照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以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和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结果188例肝病患者 PT、APTT、TT 均延长,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FIB 在急性肝炎组中结果偏高,在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组中结果降低,其中慢性肝炎组 FIB 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其他各肝病组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TⅢ在各组肝病患者中均降低,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肝病患者进行凝血及抗凝血功能的检测,可以间接反映患者的肝功能损害程度,预测肝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对指导治疗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抗凝剂和离心条件对凝血功能检测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抗凝剂与血液比例、不同离心速度和离心时间,在室温条件下2h内分别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结果抗凝剂与血液之比为1:6、1:7时,PT、APTT、TT、Fbg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1:8、1:10、1:11时,PT、APTT和Fbg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离心速度、不同离心时间,PT、T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TT和Fbg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时间、不同离心速度,PT、TT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Fbg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杜绝凝血功能检测的外界因素,保证检测结果具有最佳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下称乙肝)患者凝血功能与乙肝临床分型及血清乙肝病毒核糖核酸(HBV—DNA)定量检测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乙肝患者330例为研究组,收集健康人群5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等凝血功能指标及血清HBV-DNA含量,比较临床分型各组的PT、APTT、FIB的关系和按血清的HBV—DNA定量分组的各组PT、APTT、FIB的关系。结果除了慢性乙肝(轻度)组的PT值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各组乙肝患者的PT、APTT值都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别是慢性乙肝(重度)和乙肝后肝硬化组与健康对照组、慢性乙肝(轻度)组相比3项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血清HBV—DNA定量分组的各组患者的PT、APTT值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DNA定量大于或等于10^3copy/mL的各组患者的APTT值都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慢性乙肝患者凝血功能异常程度随临床分型的加重而加重,但与病毒拷贝数的增加无正相关。APTT值的检测是反映乙肝患者凝血功能的灵敏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肝硬化患者血浆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日本Sysmex CA-100血凝仪和Sysmex K-4500血细胞分析仪,检测13例肝硬化病人和40例健康者。结果 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PLT、MPV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PDW与对照组比有差异(P<0.05),PT、APTT时间延长,FIB减低,与健康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对肝硬化患者进行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检测,可以早期发现凝血机制障碍,有助于肝硬化患者病情的预后和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TCRαβ和TCRγδ的表达,评价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细胞免疫状态,并初步探究随病情发展TCRαβ和TCRγδ表达率的变化趋势。方法流式细胞术测定38例慢性乙型肝炎、14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淋巴细胞中TCRαβ、TCRγδ的表达率。结果TCRαβ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表达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慢性乙型肝炎各组之间TCRαβ的表达率比较:重度组和乙型肝炎肝硬化组表达率显著低于轻度组(P〈0.01,P〈0.01),乙型肝炎肝硬化组显著低于中度组(P〈0.05)。而TCRγδ在慢性乙型肝炎各组之间比较以及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TCRαβ表达能力显著低于正常人。并随病情进展,其表达能力逐渐降低。提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细胞免疫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孕期5~10周早期妊娠妇女和孕足月(37~42周1妊娠妇女凝血的指标,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方法分别选择孕足月及预行人工流产或药物流产孕妇各300例,采用磁珠凝固法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并与225名正常健康妇女比较。结果早孕组与孕足月组PT、APTT、TT、FIB都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早孕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孕足月组与对照组比较,PT、APTT有差异(P〈O.05),TT差异不明显,FIB差异有显著性(P〈0.01)早孕组与孕足月组比较,PT、APTT、FIB有差异(p〈0.05),TT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妊娠妇女凝血系统发生改变,检测凝血指标有利于预防血栓形成、降低DIC发生率,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金国江  李妍  马明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5):3552-3552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恶性肿瘤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指标变化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采集126例原发性肝恶性肿瘤患者和80例正常健康体检者的外周血,检测其PT、APTT、FIB的表达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原发性肝恶性肿瘤PT、APTT结果增高,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除肝癌合并丙肝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原发性肝恶性肿瘤患者的PT、APTT、FIB的表达有助于辅助诊断肝脏损伤程度及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小板(PLT)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血浆白蛋白(ALB)及24h尿蛋白(Up)的相关性,探讨FIB在PNS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45例PNS患者,其中86例行肾活组织检查,另选100例慢性肾小球肾炎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PT、APTT、FIB、PLT水平及与ALB和Up变化的关系。结果:PNS组的PLT、PT、APTT测定值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而ALB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FIB和Up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B在不同病理类型之间无显著差别。相关分析显示,PLT、PT、APTT与ALB、Up相关性不明显(P〉0.05),而FIB与ALB呈负相关(P〈0.05),与Up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PNS患者FIB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与ALB及Up有明显相关性(P〈0.05)。提示:PNS患者高凝及血栓形成与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有关,早期预防性治疗对改善PNS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溶血和脂血标本对凝血指标检测结果的影响,为规范分析前过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随机收集本院I临床溶血标本40例、脂血标本32例,进行血浆血凝测定。以血红蛋白每下降10g/L为标准,分为轻度、中度、重度溶血3个等级,同时测定3次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bg);以检测血浆甘油三脂每升高3mmol/L为标准,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个等级,同时测定3次PT、APTT、TT、Fbg。对溶血和脂血的干扰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轻度溶血组PT、Fbg检测结果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和重度溶血组PT、Fbg、TT检测结果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中度和重度脂血组PT、APTT、Fbg、TT检测结果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临床检测中溶血标本对APTT检测结果影响较小;而对于PT、TT、Fbg干扰较大,建议临床重抽复测。(2)临床检测中脂血标本对PT、APTT、TT、Fbg测定结果有影响,均建议患者禁食12h后重抽复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的检测阳性率和定量值及其与肝脏损害的临床内在联系。方法:随机选取轻度、中度、重度及重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患者、乙肝病毒携带者各20例。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同时检测血清中CCCDNA、HBVDNA值及ALT、AST、TBIL值。结果:HBVDNA阳性100例中cccDNA阳性53例,HBVDNA阴性20例中cccDNA阳性2例,差异显著(P〈0.01);轻度、中度、重度及重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患者和乙肝病毒携带者血清cccDNA检出阳性分别为15、13、17、10、2、1例;轻度、中度、重度及重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ccDNA检出阳性者在发病的极期连续多次检测均阳性,恢复期转阴;轻度、中度、重度及重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CCDNA检出阳性率与乙肝病毒携带者和肝硬化患者有显著差异(P〈0.01)但组间差异不明显;轻度及中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重度及重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乙肝病毒携带者和肝硬化患者3组之间cccDNA水平分布位置不相同(P〈0.01);120例患者血清中cccDNA值和ALT秩相关(P〈0.01);CCCDNA值与AST秩相关(P〈0.01);CCCDNA值与TBIL秩无相关。结论:病毒明显复制且炎症活动明显时的乙肝患者血清cccDNA阳性检出率高;可能为肝脏急性显著损害的指标之一;可作为判断病毒明显复制时肝功能显著损害的又一临床参考参数。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凝血功能的影响。随机留取正常凝血血浆标本及其混合血浆标本,加入常规剂量及各浓度梯度GSH,采用凝固法检测加药物前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凝血酶时间(TT),统计分析加药前后PT、APTT、FIB及TT检测结果的差异,并对其检测结果与GSH的浓度作线性回归分析;随机抽取常规剂量给药21例患者,采集给药前后血液标本,统计分析给药前后血浆PT、APTT、FIB及TT检测结果的差异。结果表明,体外试验中,加入常规剂量(500mg/L)GSH后血浆FIB、APTT、PT及TT检测结果与加药前检测结果之M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当加入的GSH浓度分别达2.5、2.5、10、1280mg/L时,FIB、APTT、PT及TT、的测定结果与加药前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4项测定结果与血浆中加入的GSH浓度存在线性关系;21例试验患者用药后血浆FIB、APTT、PT及TT检测值与用药前有显著性差异(P〈0.001),其中共19例FIB、20例FT、20例TF和21例APTT检测结果高于用药前。结论:在体内外实验中,GSH可以影响凝血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20.
李力  张珂  雷迅  李先梅 《华西医学》2002,17(3):368-369
目的:了解大隆中毒病人诊治过程中各血凝指标的动态变化。方法:涡流式密度测量原理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初入院时检查结果PT延长,两者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APTT延长(P<0.05),治疗2-3天后,PT,APTT较初入院结果显著缩短(P<0.05),临出院前三次检查PT,APTT均恢复到正常水平,APTT异常率较低,PT异常率较高(93.5%),PT与APTT变化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大隆中毒病人APTT延长,PT显著延长,是更敏感的指标,检测PT、APTT对于大隆中毒的诊断及判定疗效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