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症,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众多的围手术期病人由于精神紧张、外伤、疼痛、手术创伤及术后麻醉作用消失后的疼痛刺激,可使高血压病人血压进一步升高,有的甚至发生高血压急症(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急性左心衰竭),因此,围手术期高血压病人行急症手术时,麻醉风险较大。严重高血压有引起各种心脑血管意外的危险,术前及术中有效地控制血压和麻醉处理,能够避免许多并发症的产生。我们结合20例高血压病人的麻醉措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乌拉地尔在高血压患者全麻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乌拉地尔(urapidil,商品名压宁定)是派生于芳香基哌嗪的新型合成降压药,它与哌唑嗪在结构与药效学方面类似,同属α-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药。我院自1994年以来,在高血压病人麻醉处理中,对66例病人应用了乌拉地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均为全身麻醉病人,男39例,女27例;年龄46~82岁(63±11)。Ⅰ期高血压31例,Ⅱ期28例,Ⅲ期7例。手术种类包括普通外科31例,胸部外科12例,泌尿外科8例,妇科10例,神经外科5例。1.2麻醉方法均取用降压药至手术当天。麻醉前用药为安定10mg、阿托品0.5mg。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严密观察,对麻醉苏醒期实行整体护理。方法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因创伤小,术后疼痛轻,并发症少及恢复健康时间短,因而被广泛接受。但腹腔镜手术时麻醉所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人工气腹和特殊体质对病人的病理生理造成的干扰,常使麻醉处理复杂化^[1],也给麻醉苏醒期的护理带来困难,固LC行人工气腹会引起患者不适^[2],所以选择全身麻醉。对该手术麻醉苏醒期实行了整体护理。结果395例无并发症痊愈出院。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熟练的了解掌握手术腹腔镜下手术处理方法,术后严密的对麻醉苏醒期实行整体护理更利于病人尽早康复。  相似文献   

4.
病人血压比原血压水平升高30mmHg以上者称为手术期高血压,围手术期高血压是麻醉医生所面对病人比较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有时的确让人感到难以处理。这类病人术前血压正常,但进入手术室后血压升高,或在实施麻醉时血压升高,或手术中血压升高,有的甚至出现高血压危象。导致血压升高的原因错综复杂,如何及时准确找出血压升高原因、有效地降压、维持血压在正常范围内,并尽可能避免高血压危象发生,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下面我想从几个方面谈谈。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高血压病人的增加 ,围术期高血压甚为常见。为减少麻醉诱导及手术中危险性 ,术前必须适当控制血压。目前新的降压药种类繁多 ,效果各异。我院自 1998年 4月至今 ,应用压宁定控制麻醉前高血压 ,现将结果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选择择期手术 ,根据《美国麻醉医师学会》分级标准(ASA)Ⅱ~Ⅲ级高血压病人 96例 ,其中男 5 9例 ,女 37例 ,年龄 38~ 82岁。术前均经内科确诊为高血压病 ,病史 5~ 38a。服用复方降压片、开搏通、尼莫地平、硝苯吡啶等进行降压治疗。入手术室时收缩压 (SBP) 2 6 13± 3 47kPa(最高 32kPa) ,…  相似文献   

6.
不同降压措施用于高血压患者麻醉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来,高血压患病人数日趋增加。高血压患者剧烈的血压波动如不及时处理,可导致患者在麻醉和手术中出现心、脑、肾等重要脏器严重并发症,因此,围手术期高血压的处理显得至关重要。现将我院围手术期高血压患者50例的麻醉处理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7.
吴晓燕 《临床医学》2002,22(1):35-36
随着高血压病人的增加,围术期高血压病人的麻醉危险性相对增加,为了减少麻醉及术中的危险性,我科自2000年以来采用术中静脉滴注硝酸甘油降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观察对象:选择平时血压在18.67/12kPa以上患者30例,ASA1~2级,年龄在40~75岁之间,肝肾功能正常,均在全麻插管下手术,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组间性别、年龄、体重及基础血压相近似,均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8.
嗜铬细胞瘤多数是功能性肿瘤,以严重高血压、心律失常及代谢紊乱为主要临床表现。手术是该病唯一的治疗措施,但危险性极大,正确的围手术期麻醉处理是手术成败的关键。我院自2003年5月-2004年6月共对6例嗜铬细胞瘤病人施行手术,现将麻醉处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呼吸功能障碍的病人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性明显降低,麻醉与手术创伤亦可加重肺功能的损害,增加围术期呼吸系统并发症,因此在麻醉处理上有一定特殊性。麻醉前对病人重要系统和脏器功能进行客观评估,完善麻醉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对提高围术期治疗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吴跃仙 《护理研究》2007,21(7):1920-1921
躁动、恶心、呕吐是全身麻醉苏醒期常见的并发症。常引起循环剧烈波动而导致心脑血管意外,使苏醒期的麻醉管理更加困难,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苏醒期的风险。我院自2002年-2004年开展术前心理干预,对全身麻醉手术病人实施术前心理指导,使全身麻醉苏醒期病人躁动、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减少。本研究旨在评价术前心理干预对全身麻醉苏醒期病人躁动及恶心呕吐的影响。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的麻醉处理方法。方法:60例急诊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麻醉,在降颅压,降血压的基础下。静吸复合全麻。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死亡4例。讨论:高血压脑出血手术在充分考虑高血压、高颅压、老年人的特点进行麻醉用药和管理,能够很好提高围术期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曲马多与哌替啶对治疗全麻后寒战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寒战可发生于硬膜外麻醉后,也可在围苏醒期的全麻病人中出现,大多发生于全麻拔管后10—30min内,表现为不随意的肌肉收缩,并且伴随外周血管收缩和中心体温的下降。PACU(麻醉恢复室)收治的多是全麻围苏醒期的病例,故麻醉后寒战也是PACU内冬季多见的全麻后并发症之一。为观察曲马多与哌替啶对麻醉后寒战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选择PACU内全麻后出现寒战的病例20例,进行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13.
最近MAC(monitored anasethesia care监护麻醉处理)概念的提出,为我们对局麻监护病人应用麻醉技术提供了理论和临床依据。临床上局麻病人常会有一些合并症,如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糖尿病等,若病人焦虑,手术疼痛刺激等不利因素常可诱发严重的异外和/或并发症,如高血压,严重心律失常等,使得手术不得不中断或延期。我科对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人心脏病非心脏手术麻醉处理的特殊性。方法:总结五年行这类手术麻醉病人150例,术前全面了解各重要器官病变程度及代偿能力,选择适当的术前治疗与准备,合适的麻醉方法、药物、监测及调控措施,预防围术期心肌缺血缺氧、术后疼痛、应激反应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结果:术前心肌供血不足发生率居首位,其次是高血压/低血压,心绞痛发生第三位。麻醉方法取决于病情和手术种类。急诊手术需行呼吸支持,稳定循环。择期手术,术前给予相应的极化液、降血糖、抗心律失常、降血压和抗感染等治疗。术后行PCA镇痛。手术麻醉死亡率为零。结论:心脏病非心脏手术老年患者,术前充分的准备,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加强麻醉管理和维持心肌氧供需平衡,是降低手术麻醉风险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冠状动脉搭桥病人麻醉诱导期,应用无创胸电生物阻抗法连续心输出量测定仪,观察依托咪酯乳剂和咪达唑仑在麻醉诱导时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依托咪酯乳剂组和咪达唑仑组。应用连续心输出量测定仪分别测定依托咪酯乳剂和咪达唑仑在麻醉诱导期间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咪达唑仑或依托咪酯对冠状动脉搭桥病人的麻醉诱导期间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有轻微的影响。结论:在冠状动脉搭桥病人的麻醉诱导期,依托咪酯乳剂和咪达唑仑均为较理想的麻醉诱导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减重代谢手术病人麻醉苏醒期发生低氧血症的危险因素,构建低氧血症预测模型并验证,为临床预测减重代谢手术病人麻醉苏醒期发生低氧血症的风险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江苏省某三级甲等医院2021年12月—2022年3月接受减重代谢手术的病人,应用Logistic回归筛选麻醉苏醒期低氧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完成模型的初步建立,并以2022年4月—5月接受减重代谢手术的病人为验证组进行模型验证。结果:最终纳入建模组300例,验证组130例。Logistic回归显示,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术前水肿、术中气道压、术后疼痛评分、睡眠呼吸暂停初筛量表(STOP-Bang)评分、麻醉苏醒期瑞芬太尼用量是减重代谢手术病人麻醉苏醒期发生低氧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根据上述危险因素建立减重代谢手术病人麻醉苏醒期低氧血症预测模型,模型通过Hosmer-Lemeshow检验拟合效果良好(P>0.05),建模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82,灵敏度为84.96%,特异度为78.07%,最佳临界值为0.630;验证组AUC为0.915,灵敏度为85.96%,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急症手术的麻醉处理和救治措施。方法本文对80例高血压脑出血急症患者的麻醉方法和术中处理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结果80例均采用静脉全麻气管插管,麻醉手术期无死亡病例,经术后治疗60例患者临床治愈出院,12例留有肢体功能障碍,4例植物人生存,4例死亡。结论①术前全面了解病情,充分做好术前评估和准备;②以伞麻气管插管为宜,选择对循环功能干扰小,能降低颅内压和脑氧代谢率的麻醉药物;③术中严密监测,麻醉诱导力求平稳,掌握适当的麻醉深度,避免血压过度波动;④维持有效的脑灌注压以免术中失血多而引起神经功能损伤;⑤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围拔管期的血压升高和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全身麻醉病人在麻醉复苏室的护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全身麻醉是指从呼吸道或静脉注射麻醉药物,出现可逆性意识丧失、镇痛的状态。全身麻醉它包括静脉麻醉、静吸复合麻醉、硬膜外麻醉气管插管复合麻醉等形式。近年来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现代麻醉学的不断进展和监护设备的不断更新,全身麻醉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和安全。其苏醒期与诱导期具有相同的危险性,病人随时会出现呼吸、循环、神经系统、代谢等方面的改变。  相似文献   

19.
96例新生儿手术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保证新生儿围手术期的安全,总结新生儿麻醉的经验和体会。方法:对96例新生儿麻醉方法的选择及围手术期处理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所有患婴均安全渡过麻醉手术期,但有3例于术后12h死亡.与麻醉无关。术中选用氯安酮麻醉较多.术中出现一种或多种并发症.结论:严格做好麻醉前准备工作、准确评估病情及选择恰当麻醉方法是新生儿手术成功的关键,精心的麻醉管理和合理使用药物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0.
张慈忱  左云霞 《华西医学》1992,7(4):435-437
本文报道55例心胸比≥0.7的大心脏病人瓣膜置换术的麻醉及体外循环处理。病人的病程长,心功能及心肌收缩力明显减退。强调麻醉诱导过程应维持循环稳定,防止低血压或高血压。加强心肌保护,适当延长辅助循环时间。心肌再灌注期开始应用血管扩张药,能改善缺血后心泵功能,使病人术后循环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