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是神经内科急症、重症,研究其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早期溶栓治疗,加强对该综合征的认识,提高诊疗水平。方法2001年3月至2012年3月共收治36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25例进行一般治疗,11例进行溶栓治疗;同时对36例TOB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卒中史为其主要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以眩晕、意识障碍、眼征、运动障碍为主征;影像学以中脑、双侧丘脑、双侧小脑为病灶多发区;愈后:溶栓治疗11例,死亡1例,非溶栓治疗25例,死亡5例。结论TOB诊断主要依赖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早期溶栓治疗能减低死亡率,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3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探究静脉溶栓治疗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经静脉溶栓治疗的3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32例患者为发病时间〈3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医生根据患者经济条件选用UK进行静脉内溶栓治疗,并观察患者安全性。结果所有患者中,经溶栓治疗后3h内症状完全消失者12例,占37.5%;溶栓治疗后症状好转及症状未有发展者18例,占56.25%;治疗后症状继续加重者2例,占6.25%。结论静脉溶栓疗法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越早,安全疗效越好。  相似文献   

3.
杜威 《中国医药指南》2022,(21):91-93+97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之后序贯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进行强化灌注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盘锦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病区从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将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均在发病后的溶栓时间窗(4.50 h之内)内给予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溶栓后再按照急性脑梗死的标准治疗方案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之上加用低分子右旋糖酐静脉滴注进行强化灌注治疗。应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别评估对照组与治疗组患者入院时、溶栓后2 h、溶栓后24 h、溶栓后7 d、溶栓后90 d的临床疗效。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效果显著,对照组患者及治疗组患者在溶栓后NIHSS评分较溶栓前明显降低。对照组患者与治疗组患者在不同时间节点的NIHSS评分结果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以及溶栓后2 h的NIHS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溶栓后24 h、溶栓后7 d、溶栓后90 d的NIHS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急诊尿激酶静脉溶栓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急诊收治的8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溶栓组和PCI术组,溶栓组(41例)患者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PCI组(46例)患者接受PCI治疗。比较2组患者梗死血管再通率、治疗3个月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结果治疗3个月后,溶栓组和PCI组梗死血管再通率分别为58.5%和95.7%,PCI组显著高于溶栓组(P<0.05);溶栓组及PCI组患者LVEF分别为(54.1±7.6)%和(64.2±8.1)%,PCI组显著高于溶栓组(P<0.05);2组患者MACE发生率分别为17.1%和1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尿激酶静脉溶栓与PCI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均较为肯定,PCI对于提高术后患者血管再通率及LVEF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围溶栓期护理问题及护理体会。方法:回顾分析40例神经内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围溶栓期的护理措施。结果:经过有效治疗及护理干预,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结论:有效的围溶栓期护理能为尽早实施溶栓治疗争取宝贵的时间,保证围溶栓期安全,降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最大限度地恢复脑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正>脑动脉血栓形成引起的脑梗死的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病死率高。对此类患者一般神经内科,多采用抗凝、抗血小板、神经保护剂及活血化瘀等常规保守治疗,疗效差、并发症多。我院于2007-2010年采用选择动脉介入尿激酶溶栓治疗6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时间窗阿替普酶(rt-PA)进行静脉溶栓和动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的差异。方法:临床纳入120例我院2012年8月~2014年8月期间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将所有患者按随机抽样法分为两组,各60例。其中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作为静脉溶栓组,使用阿替普酶动脉溶栓治疗的作为动脉溶栓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结果以及组间安全性差异等。结果:静脉溶栓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动脉溶栓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4h、14dNIHSS评分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评分具有一定程度下降,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预后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组再通率、预后良好率均较高,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ICH发生率、死亡率均较低,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短期治疗与长期治疗均有良好预后效果及再通率,临床使用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和动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效果良好,不良反应相似,临床推广价值高。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类寿命的提高,急性心肌梗死(AMI)高龄患者的发病率逐年增多,本文就高龄AMI患者溶栓治疗和非溶栓治疗的结果进行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5年8月至2007年12月本院共收治高龄AMI患者44例,其中男29例,女15例,年龄〉70岁,既往无心肌梗死急性病史。18例为拒绝溶栓或发病至住院时间≥12者(未溶栓组);26例接受尿激酶溶栓治疗(溶栓组),其中14例用尿激酶150万u溶栓(溶栓A组),12例用尿激酶100万U溶栓(溶栓B组),三组性别、年龄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老老年患者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将95例老老年A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应用小剂量阿替普酶治疗,对照组给予尿激酶(UK)静脉溶栓。观察两组疗效及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对照组的冠状动脉再通率分别为82.2%、50.0%;患者在发病3 h内静脉溶栓再通率分别为85.7%、56.7%(P<0.01);4周病死率分别为4.4%、6.0%(P>0.05)。结论小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老老年AMI临床疗效好,血管再通率高,尤其在发病3 h之内进行溶栓治疗效果更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溶栓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丁苯肽注射液联合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液在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将2015年12月~2017年12月在某院神经内科治疗的116例脑梗死溶栓治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用爱通立溶栓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使用丁苯肽注射液联合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变化、神经损伤因子水平、炎性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3.1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9%(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BI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TNF-α、hs-CRP、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丁苯肽注射液联合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液在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中的效果显著,能促进脑部受损神经功能的修复,改善脑部血液循环,抑制炎性因子对脑组织的损害,提升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1~12月在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4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进行分组,超早期溶栓组22例患者在发病3 h内给予尿激酶溶栓+常规治疗,溶栓组21例患者在发病后3~6 h给予尿激酶溶栓+常规治疗,对照组357例患者则单纯给予常规治疗措施。比较3组的疗效及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超早期溶栓组的总有效率为90.9%,溶栓组为90.5%,对照组为57.7%,超早期溶栓组与溶栓组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跃0.05),但疗效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超早期溶栓组、溶栓组治疗后1、10、20 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超早期溶栓组治疗后10、20 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溶栓组(P<0.05)。结论超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显著提高效果,与常规溶栓方案比较,其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的效果更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尿激酶应用于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的观察与有效的护理方法,总结临床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56例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统计相关数据。结果使用尿激酶溶栓的本组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前后t-PA、PAI值和血管再通率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早期的溶栓治疗,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关键所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可使大部分冠状动脉再通或梗死面积缩小,提高临床治愈率,及时准确的病情观察和娴熟的护理技术是溶栓治疗成功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13.
临床快捷护理路径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临床快捷护理路径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自2010年4月至6月收治的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实验组;选取自2010年1月至3月收治的4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实验组按临床快捷路径开展救治;对照组按常规护理流程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1周后NIHSS评分,90d后Barthel指数评分,溶栓前准备时间和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1周后NIHSS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其中以实验组改善更为明显;Barthel指数评分实验组也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溶栓前准备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而满意度比较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临床快捷护理路径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临床实践中操作性强,效率高,使救治流程更为科学、实用,值得在以后的工作中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解析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意义分析。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神经内科治疗的80例早期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神经功能情况、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0%,而对照组的为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7、14 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牙龈出血、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脑梗死效果显著,可早期恢复脑部的供血供氧,改善神经功能,但应警惕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前在脑梗死的治疗中除了超早期溶栓和抗血板药物应用外,神经保护药物也逐渐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神经保护药物可以清除自由基、抑制脑梗死周围局部脑血流量减少,为综合治疗争取时间。依达拉奉是一种新型羟自由基清除剂,临床研究证实其治疗脑梗死有一定效果。我院神经内科应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36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梗塞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7年6月我院神经内科30例脑梗塞超早期溶栓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54.1±12.3)岁,其中男性19人,女性11人。护理方法具体分为溶栓前护理、溶栓准备、溶栓中的护理、溶栓后护理、康复护理。结果:本次30例患者使用超早期溶栓次日后,临床症状如头痛、呕吐、意识、言语、肌力逐渐好转,复查头颅CT梗塞灶变小,无出血灶征象,均顺利出院。结论:我们认为脑梗塞超早期使用阿替普酶溶栓安全、有效,但也需注意溶栓不同环节中的护理特点,以提高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17.
杨理会 《安徽医药》2004,8(5):387-388
目的通过病历调查脑梗死患者药物治疗情况,探讨其合理性供进一步研究该病治疗方案作参考.方法以随机抽取某院神经内科和中西医结合病房183例初次发生脑梗死病历,统计分析用药情况.结果本组病例大都采用脱水药、溶栓药、抗血小板,改善脑循环,改善脑代谢,支持疗法为主的中西医结合疗法.资料中183例临床治愈及好转率为92.4%,死亡率为2.7%,病未愈自动出院或转院9例(4.9%),用药基本合理.结论脑梗死治疗涉及药物多,疗程长,价格高,为了减轻病人负担,更合理地制订治疗方案需进一步探讨,更有必要作药物经济学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尿激酶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方法我院治疗的心源性脑梗死患者1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0例。2组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患者入院后立即给予尿激酶以及甘露醇静脉滴注治疗。对照组患者除未使用尿激酶外,其他同治疗组。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Barthl指数以及Fugl-Meyer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患者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尿激酶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梗死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康复治疗的疗效,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9.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卓那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22):3490-3491
急性脑梗死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有较高的致残率。静脉溶栓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减少脑梗死的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现将我科于2006年7月~2008年7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多模式MRI在急性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治疗中的评估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蓉  赵伟  孙志华  吴伟  张艳秋  程焱 《天津医药》2008,36(4):243-245
目的:评价多模式磁共振成像(MRI)在急性脑梗死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内科卒中单元筛选的35例符合溶栓标准CT阴性的脑梗死患者进行多模式MRI检查,进一步评估其溶栓风险和获益。结果:9例患者不符合多模式MRI筛选标准,不适合进行溶栓治疗。另4例患者拒绝溶栓,7例患者在溶栓前肌力好转未予溶栓,15例患者接受了rt-PA静脉溶栓。3个月随访改良Rankin评分(mRS)0~2分者11例,3分者4例,无4~5分患者,无颅内出血病例,无死亡病例。结论:对于发病3h之内的超早期脑梗死患者,溶栓前多模式MRI评估有助于选择可能从rt-PA溶栓中获益的患者;对于发病3.0~4.5h的患者,能扩大rt-PA溶栓时间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