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治疗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评价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TCPA)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998年6月~2002年7月,26例先天性心脏病复杂畸形的患者接受了心外管道TCPA,包括单心室伴完全型大动脉转位16例,三尖瓣下移畸形2例,右心室双出口伴大动脉转位3例,三尖瓣闭锁伴右心室发育不良5例。19例在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7例在非体外循环下手术。结果 无手术死亡,全部患者治愈出院。术后随访1~47个月,无晚期死亡。所有患者症状消失,无静脉压明显升高现象,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心外管道血流通畅,无血栓形成,心电图检查示无严重的心律失常,血氧饱和度0.93~0.96,心功能均达Ⅰ~Ⅱ级。结论 心外管道TCPA是一种较为简单的手术方式,易于掌握;术后疗效满意,优于其他术式。  相似文献   

2.
楚军民  吴清玉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22):1391-1393
自1971年首次报道Fontan手术应用临床以来,该术式经过不断改良,已经逐渐成为许多不能进行双心室矫治的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全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TCPC)因具有良好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和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少的术后并发症,成为该类术式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手术方式,并且也有了较大发展。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ECTCPC)由于其良好的治疗结果及相对简单的手术操作,被认为是目前最好的右心旁路手术。现就其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常温非体外循环(OPCPB)和低温体外循环(CPB)下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TCPC)治疗功能性单心室复杂畸形的效果.方法根据术中是否采用CPB,将28例功能性单心室复杂心脏畸形患者分为两组,OPCPB组:11例,均在OPCPB下行心外管道TCPC;CPB组:17例,均在CPB下行心外管道TCPC.记录两组患者中心静脉压(CVP)、平均体动脉压、胸腔引流液量、机械辅助通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血液制品用量、住院费用和出院时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术后早期死亡率无明显差别,术后OPCPB组CVP明显低于CPB组(P<0.05),胸腔引流液量、机械辅助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较CPB组明显减少或缩短(P<0.05),血浆用量明显减少(P<0.05),住院费用明显低于CPB组(P<0.05),两组SpO2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OPCPB下行心外管道TCPC并非十分困难,术后血流动力学明显优于CPB下行心外管道TCPC,围术期血液制品用量减少,有利于早期恢复;术后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4.
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 (totalextracardiaccavopulmonaryconnection ,TECPC)是对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的改进。 1999年 10月至 2 0 0 2年 9月 ,我们应用心外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纠治了 11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 ,现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 全组男 6例 ,女 5例 ;年龄 4~ 16岁。术前均有明显口唇及四肢末梢发绀。心功能II~III级。心胸比率 0 5 2~ 0 6 1。心电图均示窦性心律 ,右心室肥大。术前均经超声心动图、心导管和心血管造影确诊 ,其中单心室 4例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 3例 ,右室双出口 2例 ,三尖瓣闭锁 2例。全组病人均有肺动…  相似文献   

5.
心外管道全腔肺动脉吻合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Wu Q  Chu J  Zhu J  Liu P  Zhang H 《中华外科杂志》2000,38(11):847-849
目的 评价心外管道全腔肺动脉吻合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998年6月~1999年8月,10例先天性心脏复杂畸形的患者接受了心外管道全腔肺动脉吻合术。包括单心室8例,均伴有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右心室发育不良2例。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结果 患者全部治愈出院。术后随访6~18个月,无晚期死亡。所有患者症状消失,无静脉压明显升高现象,超声检查显示心外管道血流通畅,无血栓形成;心电图检查显示无严重心  相似文献   

6.
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的疗效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总结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total cavopulmonary connection,TCPC)的经验,探讨手术适应证、手术设计、手术方法以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9例心外管道TCPC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10岁,病种包括三尖瓣闭锁9例,左室型心室双入口9例,二尖瓣闭锁3例,右心室双出口合并左心室发育不良5例,矫正型大动脉转位解剖右心室发育不良3例.全部在体外循环下手术,12例采用心脏停搏,17例在并行转流心脏不停跳下手术.结果早期22例中死亡5例,后7例无死亡;随访3个月~10年,无晚期死亡.发生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2例,乳糜胸11例.结论心外管道TCPC用于较大儿童或成人患者与其他Fontan类手术比较,临床长期效果较好.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合理的手术设计和术中细致操作,有危险因素时增用开窗术以及围术期严密观察和处理是提高手术近、远期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应用经验及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12年12月间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心脏外科中心52例行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12例行一期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40例为双向Glenn手术后行二期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比较两种手术方式患者的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住重症监护室(ICU)时间、机械辅助通气时间、动脉血氧饱和度的改善情况等。结果围术期死亡2例,死亡率3.8%。其中1例术后因严重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死亡,1例术后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50例治愈出院。二期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患者(40例肌械辅助通气时间、住ICU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一期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患者(12例),但两种手术方式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动脉血氧饱和度(二期手术与一期手术比较:93%±3%vs.94%±3%)、死亡率(二期手术与一期手术比较:2.5%vs.8.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45例(90%),随访时间6~52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术后3个月,存活患者心功能均为Ⅰ~Ⅱ级,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显示:腔静脉肺动脉吻合口血流通畅。结论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血流动力学更符合生理血流动力学特点,手术操作简捷,是不能进行双心室治疗时的有效手术术式;分期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较一期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手术适应证广泛,术后恢复较好,更易推广。  相似文献   

8.
非体外循环下改良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行改良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手术治疗功能性单心室技术。方法:3例功能性单心室病儿在非体外循环下施行了改良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手术。术中先作上、下腔静脉插管并与右房插管连接,静脉血分流入右房,然后置右肺动脉侧壁钳,上腔静脉远心端与右肺动脉上缘行端侧吻合,吻合口尽量偏左;下腔静脉通过心外管道与右肺动脉下缘连接,吻合口尽量偏右。最后缝扎肺动脉口。结果:术后无早、晚期死亡,仅1例发生低心输出量综合征及胸腔渗出。动脉血氧饱和度0.94-0.97。术后随访1-3个月,心功能I级2例,Ⅱ级1例。结论:非体外循环下行改良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是治疗功能性单心室的有效技术,可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9.
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Wu QY  Li HY  Zhang MK  Chen XP  Pan GY  Xi JC  Xue H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2):805-807
目的总结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ECTCPC)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经验,并就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及手术效果进行讨论。方法1998年6月至2006年12月,68例先天性心脏复杂畸形的患者接受了ECTCPC。包括单心室伴有大动脉转位、肺动脉瓣狭窄45例:三尖瓣闭锁、右心室发育不良19例;三尖瓣下移畸形并右心室发育不良4例。其中合并永存左上腔静脉6例,双向Glenn术后行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18例(其中包括单心室、肺动脉闭锁、左肺动脉狭窄双向Glenn术后1例),单心房、单心室、心上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多发粗大体肺侧支1例。全组采用体外循环下手术共57例,其中8例患者因需要矫正心内畸形在主动脉阻断下手术外,其余49例均在全身麻醉并行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进行;非体外循环下手术11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2例,病死率为2.9%。其中1例死于术后反复肺内出血,1例死于上消化道反复大出血。66例痊愈出院,术后随访1个月至8年,无晚期死亡。所有患者症状消失,血氧饱和度90%~96%,恢复良好。结论ECTCPC方法简便易行,术后并发症较少,效果好,较其他术式有较大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一种与临床术式相近的全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实验动物模型。方法 选用成年杂交犬10条。根据下腔静脉吻合口的位置不同分为两组:1组为下腔静脉与右肺动脉吻合;2组为下腔静脉与主肺动脉吻合。两组动物模型中的上腔静脉全部与右肺动脉吻合。全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模型在非体外循环下通过心外管道建立。结果 两组动物术后30min、1h及2h血液循环指标稳定,两组犬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上腔静脉压维持在12mmHg(1mmHg=0.133kPa) 以上时才能维持 正常的血液循环。全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后,肺血管阻力随静脉压的升高而下降。所有动物在手术结束后都能进行2h以上的实验数据监测 和观察。结论 犬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动物模型与临床实际术式相接近,是一种可靠的急性动物实验模型;全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后,静脉压维持到合适水平是维护循环稳定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1.
非体外循环下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评价非体外循环下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 0 0 0年 5月至2 0 0 2年 12月 ,9例病人接受了非体外循环下的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其中男 5例 ,女 4例。年龄 4~2 4岁 ,平均 (10 3± 6 4 )岁。体表面积 0 6 5~ 1 6 6m2 ,平均 (0 95± 0 35 )m2 。术前经皮血氧饱和度 0 6 0~0 80 ,平均 0 73± 0 0 6。术中测肺动脉压 10~ 16mmHg(1mmHg =0 133kPa) ,平均 (12 7± 2 4 )mmHg。结果  1例死亡。 1例出现乳糜胸 ,2例术后早期循环不稳定又行外管道与右心房开窗术。所有生存病人出院时无明显发绀 ,呼吸空气时经皮血氧饱和度 0 89~ 0 97,平均 0 94± 0 0 3。结论 非体外循环下的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操作较为简便 ,术后早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在腔静脉主动脉转流(CAB)下行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TCPC)的临床经验,以评价其临床价值和应用前景。方法2006年7月至2007年8月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心脏外科收治5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其中三尖瓣闭锁(TA)4例,单心室1例;均合并不同程度的肺动脉/肺动脉瓣狭窄,其中3例合并右心室流出道(RVOT)狭窄。所有患者均在CAB下行TCPC,术中使用心外管道。结果术后1例TA合并RVOT狭窄的患者术后26d死于上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生存4例,术中转流时间63~133min,术后机械辅助通气时间14~36h,住ICU时间28~79h,住院时间28~58d。4例生存患者术后活动能力明显提高,紫绀明显改善,超声心动图提示:外管道通畅。2例TA患者发生胸腔积液,经置胸腔引流管和综合性治疗,治愈出院。随访4例,随访时间3~16个月,4例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心功能Ⅰ~Ⅱ级,无恶性心律失常、血栓形成和脑部并发症发生。结论在CAB下行TCPC操作较简便,手术安全性较好,且避免了体外循环引起的并发症,疗效较满意。  相似文献   

13.
对10例双向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BCPA)的麻醉处理进行了分析。患儿均为紫绀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麻醉选择以大剂量芬太尼为主,复合吸得低浓度安氟醚,根据不同情况采用深低温低流量、深低温停循环或并行循环等体外循环方法,术中加强麻醉监测和管理。结果全组病人麻醉平稳,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死亡1例,9例存活者无任何麻醉并发症。体会:要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需要包括外科、麻醉、灌注等各方面整体水平的提高,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报告一组常温非体外循环下双向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畸形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应用常温非体外循环下双向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治疗复杂先心病15例,其中单心室9例,三尖瓣闭锁4例,大动脉转位2例。利用上腔静脉右心房旁路(12例)或双侧上腔静脉互为旁路(3例)完成上腔静脉与肺动脉吻合术。结果:全组病人无手术死亡,手术时间短,不用额外输血,术后恢复平稳,气管插管时间5.8±1.9(4~8)h,胸液量150±40(100~240)ml,SO_2由术前70.1±5.02%上升到92.5±1.51%,于术后10~14天出院,所有病人静息无明显紫绀,活动量明显改善。结论:常温非体外循环下双向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治疗复杂先心病,方法简便易行,减少了术后心脏及肺部并发症,术后恢复平稳,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心房内管道行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自1990年1月至1995年1月共施行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32例,其中单心室2例,三尖瓣闭锁1例。应用心房内管道行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该手术方法常规将上腔静脉远心端与右肺动脉行端侧吻合,然后选用直径〉1.5cm人工血管,将下腔静脉与主肺动脉吻合,方法简便,易于操作。其优点是:右房组织损伤小;血流动力学合理;更适用于伴共同心房和共同房室瓣等复杂畸形;选用直径1.5cm以上人工血管无需再更换;术  相似文献   

16.
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报告心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TECPC)应用经验。方法 横断上腔静脉与右肺动脉端侧吻合,切断下腔静脉前壁,保留原位吻合口,将下腔静脉通过人工血管与主肺动脉吻合,共治疗9例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其中1例单心室改良Fontan术后4年频发室上性心动过速而改行TECPC。结果 全组手术后均生存。3例术后出现胸腔积液、乳糜胸并发症、均治愈。血流动力学指标满意,术后随访心功能Ⅰ-Ⅱ级,无心律紊乱发生。结论 TECPC手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适应证广泛,优于改良Fontan手术和传统的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  相似文献   

17.
双向上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向上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bidirectional superior cavopulmonary anastomosis,BCPA)是应用于单心室纠治中的姑息术式,主要形式有双向Glenn分流术和半Fontan手术.适应证包括作为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的姑息形式,部分双心室修补或1 1/2心室修补及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辅助步骤.目前对年龄的选择、术后肺动脉的生长发育、额外肺血流是否保留、侧枝血管的形成及转换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的时机等问题仍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后肺血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手术对肺血分布的确切影响。方法 应用99锝 大颗粒聚合蛋白 ( 99mTc MAA)肺灌注显像 ,对 17例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病人手术前、后肺血灌注情况进行定量研究。结果  17例病人术后肺放射性核素计数值为 ( 313 7± 40 1)× 10 3,显著高于术前的 ( 2 6 6 8± 33 6 )× 10 3(t=2 2 3,P <0 0 5 )。术后右肺与左肺血流灌注量比值为 1 14± 0 15 ,高于术前的 1 0 2± 0 12。术后肺野上段血流灌注量显著降低 (t=2 93,P <0 0 1) ,下段血流灌注量显著增加 (t=3 14,P <0 0 1)其上 /下段比值为 0 2 3± 0 0 9。显著低于术前为 0 43± 0 0 8(t=3 19,P <0 0 1)。结论 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手术仍可保持右肺的相对优势灌注血流。术后明显的坠积性肺淤血状态可能与远期肺动静脉瘘并发症发生率增加 ,以及活动耐力受限有关 ,但仍有待于进一步随访证实。  相似文献   

19.
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心外管道Fontan手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评估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心外管道Fontan手术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本组42例中,男性31例、女性11例,年龄3~19岁,其中心室双人口19例,三尖瓣闭锁10例,二尖瓣闭锁3例,其他复杂先天性心脏病10例。均在常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施行心外管道Fontan手术,其中8例加行开窗术;1例先做了双向腔肺动脉分流术,术后2年行心外管道Fontan手术。结果术后早期和晚期各死亡1例,分别死于急性肝功能衰竭和反复肺部感染,随访1.0~4.5年,40例心功能为Ⅰ级和Ⅱ级,动脉血氧饱合度92%~96%。结论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心外管道Fontan手术的近、中期效果满意.可在单一心室修复中选用。  相似文献   

20.
以Fontan手术为基础的全腔静脉与肺动脉连接术(totalcavopulmonaryconnection,TCPC),由于其连接方式产生的血流动力学效果及手术应用范围优于传统的Fontan手术,在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中,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