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特发性血鼓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特发性血鼓室是指中耳原因不明的出血而蓄积咖啡色分泌物,鼓膜呈蓝色的临床现象,作者于1991~1994年共诊治共特发性血鼓室18耳,经聂骨CT扫描,鼓室-乳突探查及组织学检查,其中6耳(33.3%)诊断为阻固醇肉芽肿,12耳除中耳有咖啡色液体外,未发现肉芽组织,8例患者对侧耳诊断为一般分泌性中耳炎,病人随访0.5~3耳复发,1耳自愈,15耳治愈。  相似文献   

2.
中耳胆固醇肉芽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中耳胆固醇肉芽肿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1988年3月~2003年3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70例(耳)中耳胆固醇肉芽肿病人的临床资料。70例(耳)中,术前诊断为胆脂瘤型中耳炎37例,骨疡型中耳炎13例,此二者之中考虑胆固醇肉芽肿者13例;中耳乳突术后感染5例,分泌性中耳炎7例,特发性血鼓室8例,其中考虑可能为胆固醇肉芽肿者2例。所有病人均有不同程度听力下降、耳闭塞感或伴耳鸣,亦可有耳溢液、头痛、头昏及其他症状。70例(耳)均接受手术治疗,依照术前检查,根据病变程度不同而选择不同术式。结果 65例(耳)干耳,随访1年以上无复发。3例(耳)行改良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术后半年流脓,后改行乳突根治术,术后均干耳;2例(耳)行鼓室探查加鼓窦开放术,术后半年及1年又流脓伴听力下降,后改行改良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术后干耳。结论 中耳胆固醇肉芽肿的病因主要有:含气腔通气受阻、引流障碍及含气腔出血。中耳胆固醇肉芽肿与特发性血鼓室、分泌性中耳炎及胆脂瘤关系密切。术式的选择应根据病变范围和程度来决定,其原则是彻底清除病变,保持通畅引流。  相似文献   

3.
面神经畸形附250例先天性外、中耳畸形手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回顾1977年4月~1990年9月250例(255耳)先天性外、中耳畸形术中所见进行分析。其中面神经畸形68耳(26.7%);鼓索神经异常151耳(59.2%)。面神经畸形在先天性外、中耳畸形Ⅰ级中为24/69(34.8%);Ⅱ级中为23/43(53.5%),Ⅲ级中为24/143(16.8%)。Ⅰ、Ⅱ级中面神经畸形主要表现为水平部骨管缺损和前位(掩盖前庭窗),Ⅲ级中则以面神经降部异常走行为著。8耳(3.1%)鼓索神经异常在先天性外、中耳畸形Ⅰ级中为5耳(7;2%),Ⅱ级中为3耳(7.O%),Ⅲ级中为143耳;术中鼓索神经均未被发现。在Ⅰ、Ⅱ级中鼓索神经呈低位或高位为主。全组有2例(Ⅲ级)因术中误伤闭锁板内异常走行的面神经,经立即减压处理,其不完全性面瘫均于术后2~3月内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4.
中耳胆固醇肉芽肿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35例经病理证实为中耳乳突胆固醇肉芽肿的病例资料,对本病的发生、诊断、侵犯部位及治疗和术后复发之原因等问题进行探讨,认为中耳胆固醇肉芽肿的主要病因是咽鼓管通气受阻,好发部位主要是鼓窦入口和鼓窦、上鼓室、乳突气房及鼓室窦.  相似文献   

5.
对正常人60耳及分泌性中耳炎84耳,进行中耳共振频率和鼓室导抗图测试,显示正常人组中耳共振频率为814±164Hz,中耳积液组中耳共振频率为292±134Hz,中耳积液时,质量增大,要达到共振,共振频率必须向低频区移动。治愈后1~2个月,有38耳再进行多频率扫描,中耳共振频率为786±139Hz,与正常人组接近。分泌性中耳炎84耳中,鼓室导抗图分别为:B型69耳、C型10耳、A型5耳;而84耳中中耳共振频率有79耳<426Hz(积液组X+S)。在临床上,中耳共振频率的改变、B型鼓室导抗图,结合鼓膜改变,能更迅速、更准确地诊断本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耳胆固醇肉芽肿的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分析14例(15耳)经手术并病理证实的中耳胆固醇肉芽肿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行完壁式乳突根治加鼓室探查加中耳置管术6耳;完壁式乳突根治加听骨链重建6耳;改良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3耳。结果1耳改良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后仍间断溢液;1耳中耳置管术后2周通气管脱落,中耳积液复发,需通气管重新置入半年病情缓解后取出。所有病例术后随访0.5~3年,14耳术后语频听力提高15dBHL以上,1耳术后听力无改变。结论中耳胆固醇肉芽肿应及早手术治疗。根据病变的程度、部位及范围,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原则是彻底清除病变,建立咽鼓管、鼓室、鼓窦、乳突的通气系统。  相似文献   

7.
1临床资料与方法回顾作者2007年10月~2013年1月中耳手术量、手术方式、病种,年龄及性别不限。中耳显微手术包括显微镜及耳内镜,病种包括先天性、炎症性、外伤性、肿瘤性。手术及术后换药均由笔者完成。患者术后效果进行跟踪随访。2结果笔者2007年10月开展了首例耳显微手术(耳内镜下全翻内衬颞肌筋膜鼓膜修补术),获得成功(穿孔愈合,听力恢复正常),截至2013年1月开展中耳显微手术170例,平均每年34例,每月近3例:手术方式:乳突改良根治术114例(开放式89例,闭合式25例),单纯鼓膜修补术40例,鼓室探查1O例(人工听骨植入8例,脑脊液耳漏修补2例),侧颅底颞窝颢下窝骨巨细胞瘤、鼓室球体瘤、颈静脉体瘤、耳廓癌、外耳道癌、中耳癌切除各1例;  相似文献   

8.
自1991年2月至1994年10月,共对26例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患者(骨疡型、胆脂瘤型)施行了完壁式乳突根治-鼓室成形术。听力提高30dB的为15.38%,20dB的46.15%,10dB的15.38%,保持原听力的为23.07%。术后经1~4年随访,胆脂瘤复发率为7.7%。本文就手术体会和经验及有关胆脂瘤复发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中耳胆固醇肉芽肿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中耳胆固醇肉芽肿的发病原因、诊断和接受中耳乳突手术治疗后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8月~2004年4月接受中耳乳突手术治疗和经病理证实的18例(19耳)中耳胆固醇肉芽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完壁式乳突根治加鼓室探查加中耳置管术7耳,完壁式乳突根治加鼓室探查加听骨链成形加中耳置管术2耳,完壁式乳突根治加鼓室探查术3耳,完壁式乳突根治加鼓膜成形术2耳,开放式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4耳,单纯乳突切除术1耳。结果:置管者术后1~3个月拔除中耳通气管,鼓膜愈合良好;未置中耳通气管者,1~2个月鼓膜颜色正常。术后听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纯音测听达到应用水平(语频气导平均听阈30dB以内)15耳(79%)。所有患者随访0.5~2年,除1耳因咽鼓管不通,长期留置中耳通气管外,其余患者无复发。结论:中耳胆固醇肉芽肿的病因为中耳炎症引起含气腔通气受阻,引流障碍及含气腔出血。确诊有赖于病理诊断。中耳乳突手术彻底去除病变,建立乳突鼓室咽鼓管良好的通气系统,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黄维平  张莉 《耳鼻咽喉》2000,7(5):267-269
目的:在传统乳突根治术的基础上,探讨保留部分外耳道后壁鼓室成形术的方法,以期提高化脓性中耳乳突炎病人的干耳率,提高听力的可能性,方法:对26例(29耳)化脓性中耳乳突炎患者进行乳突根治术,保留部分外耳道后上壁,一期重建中耳传音结构。结果:26例(29耳)术后8个月 ̄24个月随访,术后干耳并听力提高达实用听力水平(25dB以上)26耳,治愈率达89.7%,复发3耳,复发率为10.3%。结论:对于耳咽管功能良好的化脓性中耳乳突炎病人的彻底清除乳突中耳病变的同时,行保留部分外耳道后壁及鼓环的鼓室成形术,更接近中耳生理结构,即清除炎性病变,又提高听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耳共振频率对耳硬化症的诊断作用。方法对112例听力正常人、91例耳硬化症患者进行中耳分析,纯音听阈,耳声发射及颞骨CT测试,比较226Hz鼓室图与中耳共振频率及CT检查对耳硬化症的诊断价值。结果正常对照组226Hz鼓室图的声导纳范围为0.45±0.28mmho,耳硬化组226Hz鼓室图声导纳值为0.54±0.47mmho,226Hz鼓室图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耳共振频率正常对照组为957±220Hz,耳硬化组为1182±318Hz,较正常组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共振频率与226Hz鼓室图比较,对耳硬化症诊断的(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下面积更大。226Hz鼓室图、中耳共振频率、颞骨CT对于耳硬化症诊断的敏感度分别为42.86%,71.4%,62.63%。结论与226Hz鼓室图及颞骨CT相比,中耳共振频率对耳硬化症诊断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2.
72例新生儿的声导抗图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别用226、678、1000Hz探测音鼓室声导抗测试分析72例新生儿的中耳功能状态。方法使用GSITympstar中耳分析仪,对年龄在0~1月的72例新生儿(144耳)进行226、678、1000Hz探测音鼓室声导抗测试,测试异常可疑者再行颞骨薄层CT检查以明确有无中耳积液。结果226Hz探测音鼓室声导抗图形均为“A型”,其中单峰型图形41.7%(60/144),双峰型图形58.3%(84/144);678Hz探测音鼓室声导抗测试显示异常图形有39耳,1000Hz探测音鼓室声导抗测试显示异常图形有9耳,声导抗测试异常可疑者23例(双耳异常者18例,单耳异常者5例)再行颞骨薄层CT检查,结果显示其中8耳存在中耳腔内积液。结论226Hz探测音鼓室声导抗测试不能准确地反映正常新生儿的中耳功能状态;678Hz探测音鼓室声导抗测试诊断的敏感性较好,但特异性较差;1000Hz探测音鼓室声导抗测试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最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解重建中耳传音结构多种材料在鼓室成形术中的治疗效果,寻求较理想的重建中耳传音结构的材料。方法:分析1986年5月份以前的鼓室成形术中采用自体残存听小骨改形植入153耳及同种异体听小骨植入119耳和同种异体鼻中隔软骨植入93耳,并对其在术后的近期及近期疗效进行追踪比较。结果:10年后自体残存听小骨改形植入行室成形术有效率达86.3%,高于同期随访的同种异体听小骨植入(有效率76.5%及同种  相似文献   

14.
鼓室体瘤是局限于鼓室内的起源于鼓室的舌咽神经鼓室支及迷走神经耳支的化学感受器瘤,起源于副神经节,也称为鼓室副神经节瘤,早期主要在鼓室内生长[1]。因其病变原发于中耳腔及鼓室而得名。而病变原发于颈静脉体者则称为颈静脉体瘤。两者均起源于副神经节,故又称副神经节瘤。此瘤在组织结构上属化学感受器瘤。该病临床上的典型表现为波动性耳鸣、耳闷感;有轻度传导性聋;局部检查,透过鼓膜可见鼓岬表面红色肿块,中耳CT显示鼓岬处有边缘光滑的软组织占位改变,乳突无破坏。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该病临床上比较少见,并且表现多样,不典型,容易误诊误治,现报道我院3例鼓室体瘤病例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5.
对764例半面痉挛病人行面神经鼓室段针刺梳理术,术后信访326例3~7年,痊愈109例(32.4%),好转182例(55.8%);总有效率为89.3%(291/326);无效35例(10.7%)。对无效的35例又行第2次或第3次梳理术,术后随访3年,治愈23例(65.7%)。  相似文献   

16.
鼓室内窥镜在耳科检查中的应用于红于德林罗永海现将26例(26耳)鼓室内窥镜检查应用结果分析如下。一、材料与方法受检者为根据临床表现,肉眼及显微镜观察有鼓膜穿孔(其中1耳穿孔直径小于2.7mm),诊断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17耳,中耳术前8耳,外耳道狭窄1...  相似文献   

17.
[英]/DieAV…//Laryngoscope.-1995,105(4).-432~435Crouzon氏病(CD)又名颅面成骨不全综合征,为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由于颅面骨发育畸形而致鼻咽变形,引起耳咽管功能障碍而出现鼓室积液、耳内疼痛、听力减退和语言发育停滞。CD常伴有颈静脉球骨板缺损而致其与中耳腔关系变化,在鼓膜切开或穿刺抽液易损伤突入鼓室腔中的颈静脉球体(JB)发生致死性大出血。对11例21耳CD病的CT扫描研究,发现12耳JB突入中耳或骨板裂隙。CTZI耳JB与鼓室关系为;①2例双侧均骨极正常;②5例JB一侧正常,另一侧突入中耳腔;③3例一侧…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鼓膜松弛部(Shrapnell膜)内陷与乳突气化程度的关系,选择了鼓膜完整的成年病人332例(595耳)分三组进行研究.第一组:194例(388耳)双侧中耳无任何疾病史。第二组:69例(69耳)一侧耳有严重的中耳疾病,如中耳膨胀不全(atelectasis)3度或4度、慢性中耳炎、胆脂瘤.选择对侧无中耳病变耳研究。第三组:69例(138耳)两耳有轻微的中耳病变,如中耳膨胀不全1度或2度、鼓室硬化.采用手术显微镜和鼓气耳镜检查将鼓膜松弛部内陷程度分0~4度.0度,松弛部无内陷,1度:松弛部轻…  相似文献   

19.
断桥式乳突根治术中用带蒂颞肌骨片重建外耳道后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在开放式鼓室成形术中,既能彻底清除病灶,又能恢复正常的中耳及外耳道解剖结构的方法,达到提高听力的目的。方法 用带蒂颞肌骨片对47例(耳)胆脂瘤型中耳炎病人于开放式鼓室成形术中,行外耳道壁修复重建术。结果 47例(耳)病人术后经0.5~3年随访,12耳听力提高15 dB (25.53%),15耳提高20dB(31.91%),7耳提高30dB(14.89%),3耳提高40dB(6.38%),2耳提高50dB(4.26%);8耳提高小于15dB(17.02%)。所有重建的外耳道壁及中耳乳突腔均接近正常状态,无外耳道闭锁或塌陷。结论 利用带蒂颞肌骨片在开放式鼓室成形术中行外耳道壁重建,既能彻底清除中耳乳突腔内的胆脂瘤及肉芽组织,又能保证良好的外耳道和中耳的形态和功能。术后听力提高明显.是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鼓室导抗图和颞骨CT检查对分泌性中耳炎鼓室积液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260耳)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术中发现鼓室积液为金标准,分别计算各种类型异常鼓室导抗图和颞骨CT对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符合率。结果 B、C、As型鼓室导抗图对分泌性中耳炎中耳积液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4.52%(138/146耳)、86.49%(64/74耳)、80.0%(4/5耳),异常鼓室导抗图综合诊断符合率为91.56%(206/225耳),而颞骨C T的诊断符合率为99.15%(117/118耳),高于异常鼓室导抗图的综合诊断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颞骨CT和鼓室导抗图检查在分泌性中耳炎诊断中的价值均很高,在出现非B型鼓室导抗图时,前者可作为后者的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