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脏肿瘤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脏良恶性实质性占位性病变的超声图像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提高其诊断价值,减少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3月106例肝脏占位病变的患者中,肝血管瘤45例,原发性肝癌40例,转移性肝癌21例。患者均经CT或MR I或病理证实。结果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肝脏血管瘤共106例,超声有共同和不同之处,临床意义不同。结论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检查在肝脏良恶性占位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重要的地位,为临床提供重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
SPECT放射性核素显像诊断肝血管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强  蒋慧权 《江苏医药》1998,24(2):155-155
放射性核素肝血池显像是诊断肝血管瘤的一种特异性高、灵敏且无创伤性的显像技术。本文就SPECT肝血池延迟断层显像对肝血管瘤的诊断意义;如何识别肝门附近、左外叶、邻接右肾等部位病变;以及与B超、CT技术的比较等进行评价和分析。资料和方法一、一般资料25例肝血管瘤患者,男19例,女6例,年龄34~73岁,平均47岁。有1例为弥漫型脂肪肝合并血管瘤。25例中单发20例,多发5例,共计38个病变。25例均作B超检查,16例作CT检查。全部病例的诊断均以至少有一项显像检查结果有符合肝血管瘤的典型特征作为依据,并与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3.
我院自1976至1980年共治疗血管瘤164例,其中男67例,女97例。5岁以内123例。位于头颈部90例,躯干部32例,四肢41例,肝脏1例(因腹部巨大肿块四年,经剖腹探查和病理检查证实为全肝巨大型海绵状血管瘤),血管瘤直径4厘米以下104例,4厘米以上60例,最大直径70厘米(一下肢外侧)。杨梅状血管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肝脏病变穿刺活检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PHILIPS-HD11超声仪、3.5MHz高频探头、Bard活检枪及直径18G一次性活检针,对48例肝脏病变患者行经皮肝脏穿刺活检,穿刺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48例患者均穿刺成功。其中良性病变20例,占41.7%,肝血管瘤1例,慢性乙型肝炎8例,脂肪肝3例,肝硬化结节6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1例,自身免疫性肝炎1例;恶性病变28例,占58%,其中肝癌10例,肝转移瘤16例,胆管癌2例。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脏穿刺活检能确定肝脏病变的病理性质,是肝脏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一种安全而又准确的方法,具有独特的优势与良好的诊断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病变,其尸检发现率明显高于活体表现。部分肝海绵状血管瘤可合并严重出血和休克,死亡率较高。传统治疗方法以手术切除为主,我们应用介入疗法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25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我院自1998年1月-2000年4月收治25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其中男11例,女14例,年龄28-65岁。单发性4例,多发性ZI例,瘤体直径3-6 cm。 25例均有右上腹疼痛、饱胀等症状,且均经彩色B超和CT检查诊断为肝海绵状血管瘤。1.2 设备与材料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86例肝血管瘤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能量图的分析,探讨其在肝血管瘤诊断中的敏感程度.方法86例患者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能量图检查,从其血流动力学和形态学改变判断皆考虑为肝血管瘤变化,经临床症状、体征及取病理诊断后进行分析.结果86例患者均经彩色多普勒能量图检查后诊断为肝血管瘤,经病理诊断或 CT 增强证实后均符合诊断.结论彩色多普勒能量图检查结果与病理定性诊断的结果相一致,为更进一步的诊断、分析以及鉴别诊断肝血管瘤,提供了极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是8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本文旨在通过这一新技术的应用,探讨其在肝脏常见肿瘤(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和肝血管瘤)中的鉴别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4例肝实质性占位病变均为我院近年住院或门诊病人。男25例,女9例。年龄35~76岁。所有病例经手术、病理或其它检查方法(CT、MRI)等证实。  相似文献   

8.
肝海绵状血管瘤(下称肝血管瘤)是最常见肝脏良性肿瘤,约占肝脏良性肿瘤的41.6%,占全身血管瘤的20%。我院1984~1987年经手术病理症实的肝血管瘤9例,占同期肝占位病变的15.4%。为探索肝血管瘤的影象诊断,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探讨肝血管瘤的彩超表现,提高肝血管瘤的临床诊断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64例肝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查并详细记录,分析肝血管瘤切面的超声特征性表现、血管形态表现、血流动力学参数等.结果 64例肝血管瘤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彩超诊断58例为肝血管瘤(确诊率90.6%)、6例诊断为原发性肝癌(误诊率9.4%);本组64例中有9例为低回声型(占14.1%),50例为高回声型(占78.1%),5例混合回声型(占7.8%);大部分小于3 cm的肿块内部及周边未发现明显的血流信号,少部分小肝血管瘤内部可有斑点状红色或蓝色血流信号,阻力指数约0.50~0.55.结论 彩超诊断肝血管瘤具有操作简便、耗时短、干扰小的优点,结合CT扫描、MRI等影像学手段可提高肝血管瘤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在肝癌及肝血管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肝癌、肝血管瘤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经肝脏穿刺病理活检或手术治疗证实肝癌45例,肝血管瘤51例,对所有患者进行腹部肝区二维超声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超声检查在肝癌与肝血管瘤中的鉴别诊断能力,并比较肝癌与肝血管瘤的超声影像特征。结果超声检出肝癌41例(91.11%),肝血管瘤46例(90.20%),确诊率达90.63%,与病理证实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与肝血管瘤患者肝脏肿块的形态、血供及血流参数等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查依据肝癌及肝血管瘤的不同影响特征进行诊断,可准确鉴别肝癌与肝血管瘤,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非肝脏病变误诊为肝占位性病变的原因及该类疾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术前误诊为肝占位性病变,术后经病理确诊为非肝脏病变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均因体检时影像学检查发现肝占位性病变入院,均采取手术切除,术后病理检查提示1例为子宫内膜癌膈肌转移,1例为右肾上腺皮质腺癌,1例为右肾上腺嗜铬细胞瘤,2例为脾种植.结论 术前影像学提示肝内占位性病变者不能排除非肝脏病变,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容易误诊.不能排除恶性占位性病变者建议手术切除,术后病理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肝脏肿瘤样病变CT动态增强扫描的影像表现,探讨不同疾病的强化特点,以提高对肝脏肿瘤样疾病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年来经临床和(或)病理证实的180例肝脏肿瘤样病变的CT动态增强扫描的影像资料,重点观察扫描过程中病灶三期(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强化特征.结果:180例病例经CT动态增强三期扫描,89例诊断为原发性肝癌,56例诊断为肝血管瘤,30例诊断为肝转移性肿瘤,5例诊断为肝脓肿.结论:CT动态增强扫描在肝脏肿瘤样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是肝脏肿瘤样疾病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随着肝脏外科解剖认识不断深人,确立了肝脏分为8段.肝段为肝脏的解剖单位,成为肝切除术的解剖基础.随着术中B超的应用,解剖肝门血管技术的提高,功能性肝切除术已广泛开展.我们近7年行肝段切除术33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15例,女18例;年龄26~66岁,平均44岁.经病理证实原发性肝癌14例,肝转移性癌1例,胆囊癌5例,肝血管瘤5例,肝腺瘤2例,肝外伤1例,肝管结石伴肝管狭窄或肝萎缩5例.33例中伴肝硬化3例.  相似文献   

14.
俞蓓 《贵州医药》1993,17(3):141-141
本文对1986年12~1992年10月B超检查的19例肝血管瘤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中1例经手术证实,5例经肝同位素扫描证实,3例经肝动脉造影确诊,其余病例则经B超实时显像观察,结合临床资料作出诊断。检出肝血管瘤最小0.9×1.4cm~2,最大9.5×5.5cm~2。  相似文献   

15.
肝血管瘤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勇  姜西良  随义  宋登浩 《河北医药》2009,31(8):941-942
目的探讨平阳霉素碘化油混合乳剂及明胶海绵动脉栓塞在肝血管瘤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本组38例均采用seldinger方法经皮股动脉穿刺,行肝固有动脉造影,然后将导管超选择送至肿瘤供血的靶动脉,灌注平阳霉素碘化油混合乳剂及明胶海绵,对38例肝血管瘤患者进行动脉栓塞治疗,术后1~6个月,行CT或B型超声检查,观察肿瘤大小变化及并发症。结果本组肝血管瘤患者38例,共行47人次介入治疗,一般者1次,肿瘤较大者做2次,本组中9例肝巨大血管瘤行两次栓塞治疗,全部患者均于首次术后随访1—6个月,行CT检查,其中显效18例,肝血管瘤缩小50%以上,上腹部不适、疼痛明显减轻,肿瘤血供中断,瘤体缩小。有效16例,肿瘤缩小〉25%,上腹部不适明显减轻。肿瘤缩小〈25%者4例。有效率达89%。结论平阳霉素碘化油混合乳剂及明胶海绵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疗效显著,安全理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16 层螺旋CT 肝脏血管成像对肝脏肿瘤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的指导意义.方法 27 例肝肿瘤患者介入治疗前行16层螺旋CT 肝脏三期扫描,进行VR、MIP 血管重建,分析肝脏肿瘤供血动脉的表现,并与DSA 进行对比.结果 全部肝动脉VR 图像均能清楚显示腹主动脉重要分支的起源、走行,MIP 对二、三级肝动脉显示优于VR,其中肝动脉血管变异8 例,肿瘤由肝右动脉及肝左动脉双重供血4 例,5 例肝海绵状血管瘤可见边缘性结节状异常染色,7 例肝癌可见肝动脉门脉瘘.MSCTA 显示与DSA 一致.结论 肝脏MSCTA 是一种无创、简便的检查方法,通过VR、MIP 等血管成像方法可详细显示肝脏肿瘤的血管信息,尤其是在显示肝脏血管变异、肿瘤迷走血管供血、腹腔动脉及肝动脉分支的起源和走行等方面,为肝脏肿瘤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17.
张国伟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0):463-464
目的通过对86例肝血管瘤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能量图的分析,探讨其在肝血管瘤诊断中的敏感程度。方法 86例患者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能量图检查,从其血流动力学和形态学改变判断皆考虑为肝血管瘤变化,经临床症状、体征及取病理诊断后进行分析。结果 86例患者均经彩色多普勒能量图检查后诊断为肝血管瘤,经病理诊断或CT增强证实后均符合诊断。结论彩色多普勒能量图检查结果与病理定性诊断的结果相一致,为更进一步的诊断、分析以及鉴别诊断肝血管瘤,提供了极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分析肝血管瘤CT误诊原因,以提高肝血管瘤的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肝血管病历,经平扫,增强DSA检查,造影剂为60%泛影葡氨注射液,造影剂量为2 mL/kg体质量,经外周静脉注射后,15 s开始扫描,以后每3 min扫描一次,延迟至15 min结束。结果 36例中发现病灶64个,平扫大小不等,边缘不清,均误诊为肝癌,增强后全部病例均具有肝血管瘤的强化特征。其中30例为单发,6例为多发,直径4 cm以下42个,48 cm14个,8 cm以上8个,中心出现更低密度的20个,出现钙化的12个,2例合并肝癌灶6个。结论未作CT增强扫描,未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是造成肝血管瘤误诊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使用平阳霉素碘油乳剂经肝动脉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方法和效果。 方法 对 2 6例肝海绵状血管瘤进行平阳霉素碘油乳剂经肝动脉栓塞治疗 ;将导管超选择插入肝血管瘤的供血动脉 ,以平阳霉素碘油乳剂栓塞 ,男 12例 ,女 14例 ,年龄 2 8~ 6 2岁 ,平均 4 4岁 ,术前均经US、SCT、DSA检查确诊。 结果 所有病例均成功实施了栓塞治疗 ;2 6例中有 2 1例分别于术后 1~ 12个月进行SCT或B超随访 ;瘤体缩小 >5 0 %者 16例 ,>30 %者 4例 ,其中B超随访肿瘤完全消失 1例 ;1例患者肿瘤缩小不明显。全部患者中临床症状消失 18例 ,明显减轻 6例 ,总有效率 92 % (2 4 / 2 6 ) ;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 结论  平阳霉素碘油乳剂经肝动栓塞是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安全、有效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0.
裴响  朱青峰 《河北医药》2003,25(5):351-351
过去由于CT的扫描时间较长 ,注药速度较慢很难抓住全肝的动脉期 ,以致无法了解病变的供血特征 ,常造成定性诊断的困难 ,而螺旋双期 (动脉期和静脉期 )扫描可较好显示病灶特征 ,明显提高病灶检出率 ,对肝内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回顾性研究我院 2 0 0 1年 4月至 2 0 0 2年 4月行肝脏螺旋CT双期扫描的 42例病人的 5 0个病灶。其中男 2 4例 ,女 18例 ;年龄 3 2~ 73岁。其中有原发性肝癌 15例 ,肝血管瘤 2 3例 ,肝转移癌 12例。 15例原发性肝癌经手术或活检证实 ,2 3例肝血管瘤均做过超声检查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