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 (Hp)感染与冠心病 (CHD)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关系。方法 :测定 5 1例AMI和 4 2例陈旧性心肌梗死 (OMI)患者及 31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 (对照组 )的Hp特异性抗体 (HpIgG、HpIgM)浓度 ,并同步观察血浆C 反应蛋白 (CRP)、血清脂质变化及其与Hp感染的相关性。结果 :AMI组HpIgG、HpIgM阳性率及平均浓度 (或OD值 )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校正CHD危险因素前、后 ,HpIgG阳性与AMI均具有相关关系。AMI组HpIgG、总胆固醇 (TC)、甘油三酯 (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明显高于对照组 ;CRP高于对照组及OMI组。AMI组中Hp(+)者CRP、TG明显高于 ,HDL C明显低于Hp(- )者 (P <0 .0 5 )及OMI组中Hp(+)者 (P <0 .0 1) ;并且IgG与CRP、TC、LDL C呈正相关 ,与HDL C呈负相关 (均P <0 .0 5 ) ,调整与CRP相关的CHD危险因素后 ,IgG与CRP仍呈正相关 (P <0 .0 5 )。治疗后AMI组、AMI组中Hp(+)者CRP明显低于治疗前 (P <0 .0 5 ) ,且仍与IgG呈正相关 (P <0 .0 5 )。结论 :Hp感染与AMI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与血脂、CRP也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单纯疱疹病毒 (HSV)感染与冠心病心肌梗死的关系。方法 测定 51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和 42例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及 31例冠脉造影正常者 (NC)的HSV 1抗体、纤维蛋白原 (Fg)、6 酮 前列环素F1α(6 Keto PGF1α)、血栓素B2 (TXB2 )水平。结果 AMI组HSV 1IgG阳性率及水平高于NC组 (P <0 .0 5) ,HSV 1DNA检测结果与之吻合。校正冠心病危险因素前、后 ,HSV 1IgG阳性与AMI均有相关关系 (OR 4 .2 66 ,P =0 .0 1 9;OR 3 .32 1 ,P =0 .0 32 )。AMI组中HSV 1 ( )组Fg、TXB2 高于 ,而 6 Keto PGF1α低于同组中HSV 1 (- )组 (均P <0 .0 1 ) ;且IgG与TXB2 呈正相关 ,与 6 Keto PGF1α呈负相关 ,调整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前、后 ,IgG与Fg均呈正相关。 结论 HSV 1感染与AMI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与Fg、TXB2 及 6 Keto PGF1α也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与冠心病心肌梗死的关系.方法测定5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和42例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及31例冠脉造影正常者(NC)的HSV-1抗体、纤维蛋白原(Fg)、6-酮-前列环素F1α(6-Keto-PG F1α)、血栓素B2(TXB2)水平.结果 AMI组HSV-1IgG阳性率及水平高于NC组(P<0.05),HSV-1 DNA检测结果与之吻合.校正冠心病危险因素前、后,HSV-1IgG阳性与AMI均有相关关系(OR 4.266,P=0.019;OR 3.321,P=0.032).AMI组中HSV-1(+)组Fg、TXB2高于,而6-Keto-PGF1α低于同组中HSV-1(-)组 (均P<0.01);且IgG与TXB2呈正相关,与6-Keto-PGF1α呈负相关,调整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前、后,IgG与Fg均呈正相关.结论 HSV-1感染与AMI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与Fg、TXB2及6-Keto-PGF1α也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与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与冠心病心肌梗死的关系。方法测定5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和42例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及31例冠脉造影正常者(NC)的HSV1抗体水平及脱氧核糖核酸(DNA),同时观测纤维蛋白原(Fg)、6酮前列环素F1α(6Keto PGF1a)、血栓素B2(TXB2)、P选择素(GMP140)变化。结果AMI组HSV1免疫球蛋白G(IgG)阳性率及水平高于NC组(P<0.05),HSV1DNA检测结果与之吻合。校正冠心病危险因素前、后,HSV1IgG阳性与AMI均有相关关系(OR4.266,P=0.019;OR3.321,P=0.032)。AMI组中HSV1( )组Fg、TXB2、GMP140高于,而6Keto PGF1a低于HSV1(-)组(P均<0.05);并且IgG与TXB2、GMP140呈正相关,与6Keto PGF1a呈负相关,调整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前、后,IgG与Fg均呈正相关。结论HSV1感染与AMI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与Fg、TXB、6-Keto-PGF及GMP也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单纯疱疹病毒 (HSV )感染与冠心病心肌梗死的关系。方法 测定 5 1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和 42例陈旧性心肌梗死 (OMI)及 3 1例冠脉造影正常者 (对照组 )的HSV 1抗体、C 反应蛋白 (CRP)、血脂水平。结果 AMI组HSV 1IgG阳性率及水平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血HSV 1DNA检测结果与之吻合。校正冠心病危险因素前、后 ,HSV 1IgG阳性与AMI均有相关关系 (OR4.2 66,OR3 .3 2 1)。AMI组中HSV 1( +)组CRP、TC、LDL C高于HSV 1( -)组(均P <0 .0 5 ) ,并且IgG与CRP、TC、LDL C呈正相关。 结论 HSV 1感染与AMI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与血脂、CRP也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肌氨肽苷注射液对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血小板功能的影响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将 14 6例冠心病患者分为肌氨酞苷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 ,各组又分别分为急性心肌梗死 (AMI)、陈旧性心肌梗死 (OMI)、不稳定型心绞痛 (UA)及稳定型心绞痛 (SA) 4个亚组。对照组 2 0例。分别测定各组治疗前后的血浆内皮素 (ET)、一氧化氮 (NO)及血小板最大聚集率 (PAGTmax)、血栓素B2 (TXB2 )的变化。结果  1.治疗前 ,各AMI组与UA组的血浆ET、PAGTmax及TXB2 较对照组显著增高 ,NO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 ;OMI及SA组各参数均无显著性差异。 2 .肌氨肽苷治疗后AMI组与UA组的血浆ET、PAGTmax及TXB2 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NO呈显著性增高(P <0 .0 5 ,P <0 .0 1)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ET下降值分别与PAGTmax、TXB2 的变化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而常规治疗组治疗后各值与治疗前比较虽有变化 ,但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肌氨肽苷注射液可通过降低血浆ET水平和增加NO浓度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进一步发挥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巨细胞病毒(CMV)感染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关系.方法 分别采用酶联免疫法和PCR技术测定51例AMI患者(AMI组),42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陈旧性心肌梗死组)及冠脉造影正常的31例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33例非冠心病患者(非冠心病组)血浆CMV抗体水平及DNA,并检测各组的纤维蛋白原(Fg)、6-酮前列环素(6-Keto-PGF1α)、血栓素B2(TXB2)和P选择素(GMP140).结果 AMI组(治疗前)IgG水平、IgM阳性率及水平显著高于其余组(均P<0.01),DNA检测结果相一致.校正危险因素前、后,IgG阳性与AMI均有相关性(OR3.262,P=0.021;OR 3.047,P=0.030).AMI组IgC(+)与IgG(-)患者比较,Fg、TXB2、GMP140显著升高,6-Keto-PGF1α显著降低(P<0.01或P<0.05);IgG与Fg、TXB2、GMP140呈正相关,与6-Keto-PGF1α呈负相关.结论 急性或激活性CMV感染与AMI的发生有关,可能是后者的促发因素.CMV感染可能通过触发或加重冠脉内炎症反应,促使血栓形成,参与动脉粥样硬化、AMI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8.
肺炎衣原体感染与急性心肌梗死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肺炎衣原体(Cpn)感染与冠心病心肌梗死的关系。方法测定51例急性心肌梗死、42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及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31例健康者、33例非冠心病患者血Cpn抗体水平及DNA,同时观测纤维蛋白原(Fg)、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血栓素B2(TXB2)、P选择素(GMP140)变化。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CpnIgG、CpnIgM阳性率及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非冠心病组,CpnDNA检测结果与之吻合。校正冠心病危险因素前、后CpnIgG阳性与急性心肌梗死均有相关性(OR=3.65,P=0.025;OR=3.17,P=0.033)。急性心肌梗死组中Cpn(+)组与Cpn(-)组比较,Fg、TXB2、GMP140水平显著升高,6KetoPGF1α水平显著降低(均为P<0.01);IgG与Fg、TXB2、GMP140呈正相关,与6KetoPGF1α呈负相关。结论Cpn感染与急性心肌梗死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与Fg、TXB2、6KetoPGF1α及GMP140也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冠心病、动脉硬化患者的感染因子。对84例冠心病患者进行研究,其中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和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方法应用酶免疫法测定患者血清中抗肺炎衣原体(Cpn)的IgM和IgG型抗体、抗幽门螺杆菌(Hp)的IgM和IgG型抗体、抗巨细胞病毒(CMV)的IgM型抗体。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AMI组Cpn和Hp感染高于健康对照组(Cpn IgG:P〈0.05;Hp IgM:P〈0.05;HpIgG:P〈0.01)。CMV感染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UAP组Cpn和Hp感染率高于健康对照组(Cpn IgG:P〈0.05;Hp IgG:P〈0.05)。CMV感染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SAP组Cpn和Hp感染率高于健康对照组(Cpn IgG:P〈0.05;Hp IgM:P〈0.05;Hp IgG:P〈0.005)。CMV感染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AMI组、UAP组和SAP组对各感染因子的感染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研究表明Cpn和Hp作为冠心病患者的感染因子,其联系较为明显。而CMV是否为冠心病患者的感染因子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与冠心病的关系及对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影响。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测定冠心病组(242例)及非冠心病组(88例)血清Hp抗体(HpIgG),比较两组HpIgG阳性率。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冠心病组Hcy、叶酸(Fol)、维生素(Vit)B12,并对其HpIgG阳性组与HpIgG阴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冠心病组血清HpIgG阳性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53.3%比38.6%,P<0.05);冠心病患者HpIgG阳性组血清Hcy浓度明显高于HpIgG阴性组(P<0.05);而两组Fol、VitB12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Hp感染与冠心病发病有关;Hp可能通过升高Hcy水平、从而促进冠心病发生。  相似文献   

11.
炎症反应肺炎衣原体感染与冠心病的临床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6 (IL 6 )、C 反应蛋白 (CRP)、纤维蛋白原 (Fg)及肺炎衣原体 (Cpn)感染与冠心病 (CHD)间的关系。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 (AMI)组、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心绞痛 (AP)组及正常对照各 30例。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IL 6浓度 ,散射免疫浊度法检测血浆Fg及血清CRP水平 ,并用微量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Cpn特异性抗体IgG、IgM滴度并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特异性抗体IgG滴度做对照。 结果 :AMI组和AP组的血清IL 6、CRP及血浆Fg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均P<0 .0 1)。血清IL 6、CRP及血浆Fg水平彼此显著相关 (r值分别为 0 .81、0 .80和 0 .6 8,均P <0 .0 1) ,三者水平与AP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危险分数相关。AMI组、AP组血清抗CpnIgG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分别 P <0 .0 1、<0 .0 5 )。三组的Cpn特异性IgM抗体与抗呼吸道合胞病毒IgG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抗CpnIgG抗体阳性者IL 6、CRP水平显著高于阴性者。Cpn感染者特异性抗体IgG滴度与血中IL 6、CRP及Fg水平均明显相关。 结论 :炎性细胞因子及其诱生的急性相蛋白与CHD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炎症反应强度可能反映CHD病变程度。Cpn慢性感染与CHD相关 ,并可能通过介导炎症反应参与CHD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对冠心病患者血清生化水平病的影响,了解Hp感染与冠心病发生之间可能的关系。方法 15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为实验组,210例排除冠心病的患者为对照组。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血生化指标、血清Hp IgG、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等。结果实验组的HpIgG的阳性率为71.89%,高于对照组(32.38%)(χ2=55.63,P<0.05);实验组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实验组Hp IgG阳性者血清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浓度均高于实验组Hp阴性者;实验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hs-CRP的浓度均高于对照组(t=13.82,45.92,P<0.05);实验组Hp IgG阳性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hs-CRP的浓度高于实验组Hp阴性者(t=8.29,9.44,P<0.05)。结论 Hp感染能够通过增加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影响正常的脂质代谢来影响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g)、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在冠心病病人中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0月确诊的冠心病病人200例作为CHD组,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病人9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病人7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40例;单支冠状动脉狭窄90例,双支冠状动脉狭窄72例,三支冠状动脉狭窄38例。另选取健康者100名为对照组。对比CHD组与对照组non-HDL-C、D-D、Fg、EPCs水平,并根据冠心病类型、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进行分层分析。结果 CHD组non-HDL-C、D-D、Fg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0.05),EPCs水平低于对照组(P 0.05);AMI组non-HDL-C、D-D、Fg水平高于SAP组(P 0.05),UAP组与AMI组EPCs水平低于SAP组(P 0.05);AMI组non-HDL-C、D-D、Fg水平均高于UAP组(P 0.05),AMI组EPCs水平低于UAP组(P 0.05);双支冠状动脉病变组、三支冠状动脉病变组non-HDL-C、D-D、Fg水平均高于单支冠状动脉病变组(P 0.05),双支冠状动脉病变组、三支冠状动脉病变组EPCs水平均低于单支冠状动脉病变组(P 0.05);三支冠状动脉病变组non-HDL-C、D-D、Fg水平均高于双支冠状动脉病变组(P 0.05),三支冠状动脉病变组EPCs水平低于双支冠状动脉病变组(P 0.05)。结论冠心病病人的non-HDL-C、D-D、Fg水平均升高,EPCs水平降低,并且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冠心病病情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4.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为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冠心病心肌梗死的关系。将 93例心肌梗死患者分为两组 :急性心肌梗死组5 1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组 4 3例。分别测定患者的幽门螺杆菌特异性抗体 (IgG和IgM)浓度 ,并同步观察血浆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变化及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 ;同时与 31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进行比较。结果发现 ,急性心肌梗死组幽门螺杆菌IgG阳性率及平均浓度 ,IgM阳性率及吸光度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 ,与陈旧性心肌梗死组比较差异不显著 (P >0 .0 5 )。未校正冠心病危险因素时 ,幽门螺杆菌IgG阳性与急性心肌梗死组具有相关关系 (OR为 3.0 4 7,95 %CI为 1.0 5 5~ 8.796 ,χ2 为 2 4 .2 4 1,P =0 .0 3) ,校正后二者仍有相关关系 (OR为 3.2 6 2 ,95 %CI为 1.0 15~ 10 .4 85 ,χ2 为 2 3.94 ,P =0 .0 4 7)。急性心肌梗死组幽门螺杆菌IgG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 ;纤维蛋白原和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0 1) ;纤维蛋白原高于陈旧性心肌梗死组P <0 .0 0 1) ;C反应蛋白高于陈旧性心肌梗死组 (P <0 .0 5 )。急性心肌梗死组中幽门螺杆菌 (+)者纤维蛋白原和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幽门螺杆菌 ( )者 (P <0 .0 5 )及陈旧性心肌梗死组幽门螺杆菌 (+)者 (P <0 .0 0 1) ;并且IgG与纤维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D-D)水平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的变化。方法 116例CHD患者其中单支血管病变组39例,双支血管病变组46例,多支血管病变组31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4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37例,稳定性心绞痛(SAP)35例与对照组77例,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浆Fg、D-D水平,然后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浆Fg、D-D含量较非冠心病者明显升高(P0.01);且与冠脉病变程度及类型相关,3支病变者血浆Fg、D-D高于2支和单支病变者(P0.01)。急性心肌梗死(A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血浆Fg、D-D水平较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及非冠心病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血浆Fg、D-D水平与冠心病的发病及病变程度密切相关。对预测心血管事件和判断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血红素氧化酶- 1(HO -1)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表达。方法 选择70岁以上确诊AMI的老年人35例(AMI组)及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无心肌梗死冠心病患者4 0例(冠心病组) ,并选择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4 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利用Westernblot方法对研究对象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HO- 1的表达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老年冠心病患者HO- 1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AMI组患者HO -1表达明显高于冠心病组患者(P <0 .0 1)。结论 老年人AMI时,HO -1表达水平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血清载脂蛋白水平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分析其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10月在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90例作为病例组,根据冠心病类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15例、陈旧性心肌梗死(OMI)组2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0例。另选取同时期在本院体检的健康成年人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5组受试者血清载脂蛋白水平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 SAP组、UAP组、AMI组患者血清载脂蛋白a水平低于对照组,UAP组、AMI组患者血清载脂蛋白a水平低于SAP组,OMI组患者血清载脂蛋白a水平高于SAP组、UAP组,AMI组患者血清载脂蛋白a水平低于OM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UAP组、OMI组、AMI组患者血清载脂蛋白b水平高于对照组,UAP组、AMI组患者血清载脂蛋白b水平高于SAP组,AMI组患者血清载脂蛋白b水平高于OM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UAP组、OMI组、AMI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UAP组、AMI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SAP组,OMI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UAP组,AMI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OM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载脂蛋白a水平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呈负相关(P0.05),血清载脂蛋白b水平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载脂蛋白a水平较低,血清载脂蛋白b水平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高,尤以AMI和UAP患者明显,血清载脂蛋白水平变化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体内血小板活化状态。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 32例SLE患者血浆 11 去氢 血栓烷B2 (DH TXB2 ) ,同时测定TXB2 ,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SLE患者血浆DH TXB2 、TXB2 均显著增高 (P <0 0 1及P <0 0 5 ) ,且DH TXB2 增高程度明显高于TXB2 ,与对照组无重叠 ,肾受累者显著高于无肾脏受累者 (P <0 0 5 ) ,经治疗者显著低于初发未治疗者 (P <0 0 1) ,但仍高于对照组 (P <0 0 5 )。血浆TXB2 与DH TXB2 浓度与疾病活动指数均呈正相关 (r1=0 478,P <0 0 5及r2 =0 5 30 ,P <0 0 1)。结论 血浆DH TXB2 水平测定是准确反映血小板活化的指标 ,SLE患者体内血小板高度活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外周循环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和白细胞介素 10 (IL 10 )的变化及辛伐他汀对TNF α和IL 10的作用。方法 测定 39例老年AMI患者 (AMI组 )、2 0例老年陈旧性心肌梗死 (OMI)患者 (OMI组 )及 2 0例正常老年人 (正常人组 )血清TNF α和IL 10浓度。 39例AMI患者入院后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和对照组 ,治疗前、治疗后 1周和 6周测定血清TNF α和IL 10浓度。结果 AMI组TNF α、IL 10水平明显高于OMI组 ;OMI组TNF 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组 ;正常人组血清IL 10未检测到。辛伐他汀组和对照组经治疗后 1周、6周TNF α水平均显著下降 ,6周后辛伐他汀组TNF 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辛伐他汀组和对照组IL 10水平 6周后均显著降低 ,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辛伐他汀具有降低AMI患者血清TNF α水平的作用 ,对IL 10水平无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栓前体蛋白(TPP)、纤维蛋白原(Fg)水平,以评估不同类型冠心病病人高凝、血栓形成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定量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冠心病病人112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4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31例,稳定型心绞痛(SA)35例,另设20名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TPP和Fg的阳性发生率及含量,UA组和AMI组明显高于SA组及对照组(P<0.01);SA组病人的Fg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SA组病人的TPP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Fg与TPP呈正相关(r=0.61,P<0.05).结论冠心病病人TPP及Fg含量越高,越易发生AMI;UA组TPP、Fg增高者可有血栓形成.TPP和Fg可作为预测冠心病病人发生新鲜血栓形成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