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模拟及改进中颅底硬膜外入路至岩夹区的手术方法,为手术切除该区域病灶,提供较为详细的显微应用解剖资料。方法 在显微镜下对10具(20侧)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进行前岩尖区显微结构的横断面观察,测量相关数据;模拟中颅底硬膜外入路,在显微镜下对3具(6例)头颅标本的岩夹区进行解剖观察,探求最大范围的手术显露并提出改进方法。结果 观测了前岩骨及毗邻结构的解剖关系;研究了岩尖区静脉系统;确定中颅底硬膜外入路至岩尖区的重要路标,为入路的安全操作提供向导。结论 提供岩尖区较为详细的显微应用解剖资料。模拟及改进中颅底硬膜外入路至岩尖区的手术方法,扩大岩尖区及桥小脑角硬膜内结构的显露范围。  相似文献   

2.
改良岩斜区手术入路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改进岩斜区手术入路,使其更简单、微创。方法对20例10%甲醛固定的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和10例漂白颅骨干标本模拟乙状窦后经内听道上嵴入路和颞下经岩骨嵴入路行手术操作,对手术涉及的重要结构进行测量、拍照;手术前后对湿标本进行CT岩骨薄扫,对重要结构进行测量、拍照。结果乙状窦后经内听道上嵴入路涉及的重要结构有岩静脉、内听动脉、内听道上嵴等;重要参数包括岩尖骨质最大磨除范围前后径、横径。颞下经岩骨嵴入路涉及的重要解剖结构包括Labbe静脉、岩骨内部结构、脑干腹侧间隙等;重要参数包括岩骨嵴磨除范围。结论乙状窦后经内听道上嵴入路通过颅后窝开颅,磨除岩尖骨质,可切除颅中窝部分的肿瘤,适用于主体在颅后窝的岩斜脑膜瘤。颞下经岩骨嵴入路通过对岩骨嵴的磨除,增加了对岩骨背侧肿瘤基底的暴露,适合切除各型岩斜区脑膜瘤。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神经导航下颞下经小脑幕锁孔入路的解剖和手术方案研究,探讨该入路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应用成人头颅标本12例(24侧),模拟颞下经小脑幕锁孔入路,观察暴露的岩斜区解剖结构;利用神经导航技术定位标本岩骨内部结构,最大限度磨除岩尖,观察斜坡鞍后区,上、中斜坡区等结构;利用该入路切除11例临床颅底肿瘤,探讨该入路的安全性和实用性。结果颞下经小脑幕锁孔入路可完全暴露鞍旁区,通过海绵窦外侧壁的手术三角可对累及海绵窦内外病变进行直视手术;神经导航辅助下耳蜗、内听道等结构定位准确,头颅标本岩尖磨除后耳蜗内侧缘岩尖剩余最大骨质平均厚度(0.8±0.19)mm,内侧视角较非导航入路增加(8±2.5)°,后外侧视野增加了(25±3.2)°,获得(3.3±0.4)cm2硬膜显露,明显扩大了后颅窝的暴露范围。临床病例资料肿瘤全切除6例,次全切3例,大部分切除2例,手术时间与既往相比缩短1~1.5 h,术后新增脑神经损害症状或原有脑神经损害症状加重3例,无长期昏迷及手术相关死亡病例。结论神经导航辅助下颞下经小脑幕锁孔入路,能最大程度暴露蝶岩斜区病变,有利于提高肿瘤的全切率和术后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岩斜区脑膜瘤的最佳手术入路,以提高岩斜区肿瘤的手术疗效. 方法 收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自2009年4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35例累及海绵窦的岩斜区脑膜瘤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患者均采用颞下经岩骨前部入路显微外科治疗;同时选择10例20侧解剖标本进行3种改良切口模拟微创颞下经岩骨前部手术入路研究;总结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临床表现及手术疗效,结合实验标本解剖数据分析不同手术入路优缺点. 结果 本组患者肿瘤全切28例,次全切6例,大部分全切1例;术后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17例,症状较术前减轻10例,颅神经损害症状同术前5例,出现新神经功能障3例.结合解剖学数据发现,3种改良切口对不同类型岩斜区肿瘤均可以达到良好的暴露. 结论 颞下经岩骨前部入路是岩斜区脑膜瘤的优先选择入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虚拟现实系统模拟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露颈静脉孔区的手术路径并探讨微创化策略。方法 15具(30侧)尸头标本行CT和MRI扫描,影像学数据输入虚拟现实系统以构建颈静脉孔区三维解剖模型,选择骨性标记点绘制圆柱模拟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手术路径,将圆柱直径缩小模拟手术路径微创化,观察并测量微创化前后手术路径中所包含的解剖结构。结果虚拟现实系统模拟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露颈静脉孔区的手术路径可清晰显示所包含的神经、血管等解剖结构的空间层叠顺序,微创化前后手术路径均由岩骨内面神经垂直段与乙状窦之间经过,包含部分乙状窦,不包含小脑半球。微创化后手术路径体积,以及路径中岩骨骨性结构和静脉窦体积均小于微创化前(P=0.000);微创化前后后组脑神经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2)。结论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手术路径微创化可在有效显露颈静脉孔区靶结构的情况下减少重要解剖结构的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量化研究乙状窦前入路中每一步岩骨切除及血管神经牵拉完成后获得的斜坡中央凹陷区显露范围及手术自由度。方法对20例头颅标本采用乙状窦前入路,骨切除分4步进行:迷路后骨质切除,上、后半规管切除,切除岩尖并打开Meckel's腔游离三叉神经,全切迷路及耳蜗并后移面神经。每一步完成后分别测量斜坡中央凹陷区的显露范围和手术自由度。结果岩尖切除、打开Meckel's腔游离三叉神经后,斜坡中央凹陷区显露面积为(190±32)mm^2,占整个入路完成后的95%,与磨除上、后半规管后的显露范围相比差异显著,手术自由度亦显著增加。结论乙状窦前联合部分迷路岩尖切除手术入路能够较好的显露斜坡中央凹陷区。岩尖的切除和打开Meckel's腔游离三叉神经是充分显露斜坡中央凹陷区并提供足够手术自由度的关键步骤。  相似文献   

7.
岩斜区手术入路名称繁多,且多有重复。根据手术入路方位的不同,岩斜区手术入路可大致分为经岩骨前方、侧方或后方入路。目前应用较多的是经岩骨侧方(经岩入路),依据岩骨切除范围的多少可分为:乙状窦前迷路后入路,部分经迷路入路,经迷路入路,经耳蜗入路,全岩骨切除。不同的手术入路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没有一种入路在处理岩斜区的病变中是完美无缺并适合于不同的情况。如何结合临床实际、岩斜区肿瘤的生长特点合理选择手术入路成为岩斜区手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经岩骨入路的显微外科解剖和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选择手术入路和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是神经外科医生手术治疗岩斜区病变的前提。经岩骨入路,或经岩-颞下-乙状窦前人路是处理岩斜区病变的主要科路之一。我们从2000年2月-2004年2月在10例(20侧)尸头上学习和模拟Al-Mefty等描述的经岩骨入路,同期在临床上运用该入路手术切除岩斜区肿瘤16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岩斜区幕上下锁孔入路显微解剖,为岩斜区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0例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上,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测量幕上下锁孔入路的重要显微结构;对手术前后共10例标本进行3D-CT颅骨重建:并对重要结构进行测量。结果通过幕上下锁孔入路,可涉及的重要解剖区域包括三叉神经、面听神经、岩骨内部结构、脑干腹侧间隙等,重要参数包括岩骨嵴磨除范围。结论岩斜区幕上下锁孔入路是手术治疗岩斜区肿瘤的灵活运用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0.
正岩斜区脑膜瘤指起源于以岩-斜裂为中心的中上斜坡和三叉神经内侧岩骨的脑膜瘤[1],不包括起源于下斜坡和内听道外侧的脑膜瘤。岩斜区位置深在,局部解剖复杂,与脑干及重要血管神经结构毗邻,因此,岩斜区脑膜瘤手术入路的选择尤为重要。根据手术入路与岩骨的关系,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入路可分为前方入路(包括额颞-眶-颧入路等)、侧方入路(包括颞下经岩骨前入路/Kawase入路,各种经岩骨入路等)、后方入路(包括枕下乙状窦后入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改良部分迷路切除岩骨尖入路(PLPA)的岩骨磨除技术。方法测量10例(20侧)成人干颅骨标本骨性结构间的距离;对15例(30侧)成人尸头采用PLPA及改良PLPA暴露岩斜区,观察岩斜区解剖结构的暴露情况及有无岩骨内重要结构的损伤,测量骨窗大小及增加的视野、视角,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岩浅大神经沟到岩骨嵴的平均距离为12.8m m,D onaldson线到岩骨嵴的平均距离为12.2m m,所有标本均未损伤岩骨段颈内动脉等重要结构。改良PLPA可充分暴露岩斜区。改良PLPA较PLPA骨窗小,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磨除骨质后两入路增加的手术视野和视角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改良PLPA较PLPA创伤小,暴露同样充分。岩骨磨除操作是改良PLPA的关键技术,不容易损伤岩骨内重要结构,有可能保留听力;D onaldson线可作为磨除岩骨的安全界限。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海绵窦(CS)经Dolenc入路进行显做外科解剖学研究,为途经该区的显做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模拟经Dolenc入路,对15具(30侧)灌注好了的尸头在放大5~20倍的手术显做镜下进行解剖、测量。结果联合硬膜内、外打开CS上壁和外侧壁,然后进入CS内,显露神经、血管。CS上壁及外侧壁各有与手术相关的解剖三角,近环的一部分形成颈内动脉(ICA)-Ⅲ硬膜,与视神经嵴相连,ICA床突段可有静脉丛。结论Dolenc入路显露充分、安全,可配合使用CS内各个三角处理其内病变。ICA床突段可位于CS内、外,而视神经嵴可作为区别CS和硬膜内邻近ICA瘤可靠的解剖学标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计算机三维软件辅助的行乙状窦后人路手术骨瓣一次成型的方法。方法10例灌注后的头颅标本经320排螺旋CT AquilionONE扫描。图像由DICOM格式保存,并导人3Dview软件,重建颅骨、静脉窦等结构,在计算机模型上进行乙状窦后入路骨瓣成型的相关解剖,测量并记录与其人路相关的解剖结构的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该计算机模型能准确定位横窦及乙状窦位置。所有标本入路的骨瓣均一次成型。在骨窗范围内尸头16侧(16/20)发现乳突导静脉,17侧(17/20)乳头气房开放。结论计算机重建模型与实际解剖相对应结构的解剖数据吻合度高。这表明该技术可以综合评价乙状窦后入路的对应血管和骨性结构,仿真性高,可进一步应用于术前设计、规划及手术模拟,具有临床实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累及迷路动脉的病变在内镜下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结合神经内镜和显微镜技术,在8具(16侧)尸头标本上模拟乙状窦后入路解剖,观察、测量并记录迷路动脉的起始、管径、变异、行程和相对解剖位置的关系。结果迷路动脉可分为单支型和多支型;迷路动脉数量每侧为1~3支,其中7侧为单支,8侧为双支,1侧为3支;14侧起于小脑前下动脉,2侧起于基底动脉,未见有起于小脑后下动脉者。迷路动脉的管径为0.1~0.28mm,平均(0.18±0.05)mm。结论本研究为内镜辅助下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切除术和微血管减压术中保护蜗神经、迷路动脉和保留残余听力、微血管充分减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岩斜静脉汇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侵及岩斜静脉汇(PVC)病变的外科处理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对20侧(10具)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进行PVC表面形态和内部结构的观测。结果 界定了PVC的三个平面。观测了蝶岩韧带,外展神经、颈内动脉后曲和后垂直段的分支。结论 从PVC水平面或矢状面切开硬膜相对安全。对PVC病灶的外科处理有可能避免术中大出血完全切除病灶,但外展神经很可能受损。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经Dolenc入路处理前床突区病变提供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方法:模拟经Dolenc入路对15具(30侧)防腐尸头存手术显微镜下进行解剖、观测。结果:ACP、ICA及其分支与大脑后动脉形成外、内侧及上解剖三角。ACP磨除后可见ICA床突段,远环分开ICAC2段与C3段,也是ICA进入CS内外的分界线。远环内侧部分不完整,可形成ICA凹陷动脉瘤,突向硬膜外。近环的一部分将ICA床突段与动眼神经分开,与视神经嵴相连。近环疏松可有CS静脉丛。结论:(1)ACP区各解剖三角的划分对于选择手术人路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外侧、上三角区病变适合于Dolenc入路:(2)ACP磨除可显增加ACP区和鞍上区的显露,Dolenc入路 ACP磨除是经CS手术操作的关键步骤;(3)ICAC3段可位于CS内或外,视神经嵴可作为定位ACP区动脉瘤可靠的解剖学标志。  相似文献   

17.
眶尖区经颅前侧方手术入路相关的显微解剖和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对眶尖区经颅前侧方手术入路相关结构进行显微外科解剖学和影像学研究,为手术入路的研究提供解剖学和影像学数据。方法 利用10例经福尔马林固定的国人成人尸头共20侧,15例头颅干标本共30侧,对眶尖区前侧方手术入路相关解剖标志进行了详细地显微解剖、观察、拍摄、测量和统计。成人尸头行头颅CT三维断层扫描+颅底重建。结果 经颅手术入路相关骨性标志的解剖测量与影像测量距离的均数差值在0.10~4.45mm之间,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解剖和影像测量前床突两者的长、宽、厚,均数差值在0.02~0.51mm之间,两组间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解剖测量与影像测量的数值非常接近,影像测量对观察某一部位及其病变、选择手术入路有重要临床意义。但目前存在许多未明确之处,现阶段的测量值只能为临床医师进行手术及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椎动脉第三段的显微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椎动脉第三段(V3)的形态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10例(20侧)成人尸头标本,解剖观察V3段形态结构,测量椎动脉和枕动脉长度、外径等解剖数据.结果 V3段有明显而连续的多个弯曲,V3段全长(50.93±8.23)mm,未见明显解剖变异.结论 V3段的连续弯曲可适应头颈部复杂的运动,V3段的显露常采用枕下远外侧入路,枕下三角是术中暴露识别V3段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The precise intra- vs. extradural localization of aneurysms involving the paraclinoid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is critical for the evaluation of patients being considered for aneurysm surgery.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usefulness of T2-weighted three-dimensional (3-D) fast spin-echo (FSE) magnetic resonance (MR) imaging in the evaluation of unruptured paraclinoid aneurysms.

Methods

Twenty-eight patients with unruptured cerebral aneurysms in their paraclinoid regions were prospectively evaluated using a T2-weighted 3-D FSE MR imaging technique with oblique coronal sections. The MR images were assessed for the location of the cerebral aneurysm in relation to the dural ring and other surrounding anatomic compartments, and were also compared with the surgical or angiographic findings.

Results

All 28 aneurysms were identified by T2-weighted 3D FSE MR imaging, which showed the precise anatomic relationships in regards to the subarachnoid space and the surrounding anatomic structures. Consequently, 13 aneurysms were determined to be intradural and the other 15 were deemed extradural as they were confined to the cavernous sinus. Of the 13 aneurysms with intradural locations, three superior hypophyseal artery aneurysms were found to be situated intradurally upon operation.

Conclusion

High-resolution T2-weighted 3-D FSE MR imaging is capable of confirming whether a cerebral aneurysm at the paraclinoid region is intradural or extradural, because of the MR imaging''s high spatial resolution. The images may help in identifying patients with intradural aneurysms who require treatment, and they also can provide valuable information in the treatment plan for paraclinoid aneurysms.  相似文献   

20.
扩大经鼻蝶入路的海绵窦显微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扩大经鼻蝶入路下的海绵窦显微解剖特点,制定大小范围合适的骨窗暴露海绵窦,为临床手术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 在7具动脉灌注乳胶的成人尸头上模拟扩大经鼻蝶入路手术,在显微镜下观察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及其分支、脑神经的解剖关系并测量相关解剖参数.结果 鞍结节、鞍底、斜坡、颈内动脉和视神经骨性隆起是确定手术区域的重要标志.颈内动脉与上颌神经入圆孔处的平均距离为6.8 mm.扩大的骨窗平均宽度值为37.6 mm(范围28.7 mm~44.0 mm).结论 骨窗越过颈内动脉骨性隆起扩大至圆孔的内侧缘的扩大经鼻蝶入路可有效的暴露一侧海绵窦全景,是处理由鞍内向海绵窦内侵袭病变的良好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