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李建飞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5):478-479
目的分析外伤性基底节区血肿的临床特点,探讨有效的临床诊治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2011年间收治的42例外伤性基底节区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疗后随访6~24个月,根据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评价标准对治疗结果进行评价:良好31例(73.8%),中残3例(7.1%),重残4例(9.5%),植物生存状态2例(4.8%),死亡2例(4.8%)。结论外伤性基底节区血肿可通过CT检查,确定多发伤,对病情做出早期正确的诊断,针对患者不同的临床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治疗和康复措施能够有效的降低临床致死、致残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阚永和  周世军  周鹤新  浦志一 《江苏医药》2012,38(10):1225-1226
目的 探讨外伤性基底节区出血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外伤性基底节区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外伤性基底节区出血占同期颅脑外伤的4.0%,大多发生于着力点的对侧,伤后早期即出现偏瘫症状,大部分病例都会合并有颅内其他部位的损伤,头颅CT动态观察是其最好的诊断手段.本组手术治疗13例,保守治疗37例,伤后半年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良好9例,中残27,重残5例,死亡9例.结论 动态CT观察是外伤性基底节区出血的首选诊断方法,本病发生率低,但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尽早的发现和恰当的治疗仍能挽救一部分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外伤性基底节区血肿(TBGH)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和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25例急性颅脑损伤后合并基底节区血肿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颅脑CT及治疗经过。结果依患者的意识状态、血肿大小及全身状况选择手术或非手术治疗,其中保守治疗18例,2例死亡;手术治疗7例,3例死亡。结论外伤性基底节区血肿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采取积极而恰当的治疗,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中及术后,如何及时发现迟发性颅内血肿并治疗及处理合并伤以提高疗效。方法回顾分析32例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后继发迟发性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存活27例,死亡5例。术后随访3~6个月,根据GOS评分判定疗效,恢复良好21例,重残6例。结论在清除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时发生急性脑肿胀或术后病情恶化者应想到继发迟发性血肿的可能,宜尽早钻颅探查或复查CT。早期复查CT是及时诊断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最有效方法。根据血肿的形成时间、部位、血肿量和患者的症状、体征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来选择手术或保守治疗。早诊断、早治疗及时处理多发伤可提高疗效,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外伤性基底节区血肿的原理及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我院收治的外伤性基底节区血肿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外伤性基底节区血肿病人22例,占756例颅脑外伤的2.91%,车祸伤多见,大多位于对侧部位.手术治疗15例,保守7例.伤后6月GOS评分:良好16例,中残3例,重残2例,死亡1例.结论:外伤性基底节区血肿发病率低,致残率高.如积极治疗,病人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
倪烨  熊斌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6):2478-2479
目的:探讨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对我院收治的74例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发生在24小时内占79.73%,72小时内占91.89%;死亡率达28.38%.结论:迟发性颅内血肿多发生于72小时内,伤后24小时最高,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对预后极为重要.头颅CT扫描是早期诊断迟发性颅内血肿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早期诊断及治疗(附52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科1998年2月-2005年7月收治的52例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脑内血肿37例,硬膜外血肿8例,硬膜下血肿7例,98.1%(51例)发生在伤后72h以内,44例手术治疗,死亡9例(17.3%)。结论合理运用动态CT检查,争取早期诊断,积极手术治疗,能有效降低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病原因、形成机制、临床特点、CT检查结果,以便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6例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资料。结果通过认识该病发病原因、形成机制、临床特点、及对高危患者密切观察、及时动态CT扫描,可以做到早确诊,早期预防,早期治疗,为进一步抢救赢得时间。结论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如能做到早期诊断、及时预防、以及早期治疗,可以降低迟发性颅内血肿病死率和致残率,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和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外伤性基底节区血肿是CT广泛应用之后才发现的特殊部位的血肿,血肿位于基底节区域或者其临近结构,可分为单纯基底节区血肿和复合性基底节区血肿,我科1984—2002年共收治外伤性基底节区血肿(TBGH)42例,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男性29例,女性13例,年龄16~72岁,车祸伤38例,坠落伤3例,其他原因致伤1例。  相似文献   

10.
外伤性脑梗死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春梅  杨桦 《河北医药》2003,25(4):282-283
目的 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分型与CT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18例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与CT表现。结果 根据其临床和CT表现分为两型:I型(轻撤外伤型)12例,Ⅱ型(严重外伤型)6例。I型多见于小儿,外伤轻撤,CT表现为基底节区腔隙性梗死灶。Ⅱ型多见于成人,严重颅脑损伤,多合并脑挫裂伤等严重外伤,CT表现为基底节区或(和)脑叶梗死及颅脑损伤的征象,如脑水肿、脑挫裂伤及脑内血肿等。结论 外伤性脑梗死I型多见,且好发于基底节区,CT对外伤性脑梗死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外伤性基底节区血肿 ( TBGH)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了42例 TBGH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TBGH常见于车祸所致的减速性损伤 ,血肿多位于受力对侧 ;伤后早期出现偏瘫而意识障碍相对较轻为临床特征 ;年龄 >60岁 ,原发性脑损伤重 ,血肿量 >3 0 m L ,瞳孔异常 ,GCS评分 <8分者死亡率高。结论 中间脑挫伤概念可解释 TBGH形成 ;其临床表现具有特点 ,正确认识该病 ,动态 CT可明确诊断 ;原发性脑损伤程度、年龄、瞳孔变化、血肿量、意识状态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缺血性糖尿病足病血管外科一站式诊治模式的可行性与治疗效果。方法对2008年1月—2015年12月855例因缺血性糖尿病足病成功施行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2008年1月—2012年12月488例患者为多学科治疗组,接受了多学科协作专业化处置的综合治疗;2013年1月—2015年12月367例患者为一站式治疗组,接受了血管外科一站式诊治。研究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出院时创面完全愈合率,总住院时间及住院总费用的差别。结果两组患者间的基线特征、出院时创面完全愈合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与多学科治疗组比较,一站式治疗组的总住院时间及住院总费用明显下降(P<0.05)。结论对缺血性糖尿病足患者实施血管外科一站式诊治是可行的,且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总住院时间和住院总费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手腕背侧囊性肿物的临床诊断与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门诊及住院收治的78例手腕背侧囊性肿物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的临床诊断均经超声与术中探查、术后病理检查。所有患者中,临床诊断为关节滑膜囊肿(舟月关节)57例,腱鞘囊肿13例,腱鞘滑膜炎症性囊肿8例。全部予手术切除治疗,对比不同诊断患者的复发情况。结果术后随访发现,炎症性囊肿100%复发,关节滑膜囊肿与腱鞘囊肿无复发;不同诊断患者复发率不同,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腕背侧囊性肿物患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是复杂的,不同的诊断结果决定了术后的复发率也不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B超对异位妊娠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04年1月~2009年1月的86例异位妊娠患者,采用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分析。结果:超声检查的86例异位妊娠患者,诊断符合84例,确诊率为97.6%,误诊2例,误诊率为2.4%。结论:超声检查有着无创性、可重复性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为异位妊娠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病理诊断在女性乳腺肿块的近红外检查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菏泽市立医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64例乳腺肿块患者采取近红外检查的常规检查,所有的患者在手术治疗之后进行病理诊断的检查分析。结果通过检查分析,其中病理诊断良性肿瘤患者54例,而恶性肿瘤患者10例,在近红外的检查中,良性肿瘤诊断的符合率为96.3%,而误诊率为3.7%;恶性肿瘤诊断的符合率为90.0%,而误诊率为10.0%。结论通过本研究数据的显示,早期的乳腺肿块病理诊断能够有效的提高近红外线检查的准确率,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分析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B超诊断胆囊瘤患者64例,研究分析均经过手术、病理证实。结果经过B超诊断,患者中有胆囊恶性肿瘤56例,正确率为87.5%,误诊8例,误诊率为12.5%。结论 B超检查对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患者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脾挫裂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55例脾挫裂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结合病史、腹腔穿刺、腹部B超或CT检查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及时的诊断。手术治疗33例,其中,脾切除术14例,保脾手术19例,非手术治疗22例,所有患者均治愈。结论及时、准确诊断是治疗的前提,严格掌握非手术治疗及手术治疗的指征,尽可能保留脾脏的形态及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和研究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在经外科手术诊治的60例原发性纵隔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出现并发症8例,其余患者均恢复出院。结论在原发性纵隔肿瘤中,本组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畸胎瘤、神经源性肿瘤、胸腺瘤、淋巴瘤。手术是主要的诊治方式,术后综合治疗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宫腔镜诊治不孕不育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宫腔镜诊治不孕不育症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月本院采用宫腔镜诊治不孕不育症患者8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宫腔镜检查异常共49例,行宫腔镜手术患者共23例,经手术治疗后宫内妊娠11例(47.83%)。足月分娩8例(34.78%)。结论:宫腔镜对不孕不育症有较高的诊断率,且可以有效提高妊娠率,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食管癌切除术后对胃排空障碍的认识,早期如何明确诊断,改进治疗效果。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12例食管癌术后胃排空障碍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例功能性胃排空障碍患者全部经保守治愈2,例机械性胃排空障碍患者经手术治愈。结论胃排空障碍是食管癌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进展快,危害大,正确的诊断功能性或机械性是治疗此类并发症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