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中山大学、中国医院协会、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OPO联盟大会暨国际器官捐献广州论坛”将于2015年8月21-23日在广州召开。会议将就我国新形势下器官捐献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器官捐献与移植统计数据分析、OPO建设与协调员培训、多中心器官捐献研究以及器官捐献关键临床问题与解决方案等一系列议题展开讨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会长陈竺院士和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主任黄洁夫教授将莅临本次大会并作重要讲话,世界卫生组织(WHO)与全球器官移植领域均有重要专家出席大会。  相似文献   

2.
"我们国家是全球第二器官捐献与移植大国, 我们要成为全球的移植强国, 就一定要实现器官捐献的专业化实施、器官获取组织(OPO)的学科化建设、器官移植学科的体系化建设与发展, 创建器官捐献与移植的中国模式。"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主任委员, 西安交通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第一附属医院肾脏病医院院长薛武军教授表示。薛武军教授在器官捐献与移植的道路上不断攻坚克难、开拓创新, 推动了我国OPO学科化的创新建设, 为打造器官捐献与移植的中国模式贡献了力量。为进一步了解器官捐献与移植学的发展现状、未来发展方向以及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的相关工作, 本刊特邀薛武军教授进行经验分享。  相似文献   

3.
器官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的唯一有效手段,随着器官移植技术的发展,器官移植伦理学问题日渐复杂起来。活体器官移植、脑死亡及心脏死亡供体器官移植、器官获取及合理分配等方面均面临着相关的伦理学问题。对器官移植相关伦理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及研究,并制定相关的伦理学准则及解决方案,是确保我国器官移植事业健康发展、并最大限度地保护移植供者及受者相关权益的关键性举措之一。  相似文献   

4.
器官移植是各种终末期器官功能低下和衰竭的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才刚刚步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尤其是供体器官的缺乏,一直制约着中国移植事业的发展。为满足器官需求,一种移植医学新角色——移植协调员就此产生。协调员的工作从寻找潜在的捐献者、积极地与家属沟通到器官移植的完成,均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移植器官协调员的发展历程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5.
1 中国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与心脏死亡诊断标准 1.1 中国心脏死亡器官捐献 中国心脏死亡器官捐献,属于中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China donation after citizen's death,CDCD)三大类中的“中国二类(C-Ⅱ)”,即国际标准化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注)或称无心跳器官捐献(non-heart beating donation,NHBD)[1]. 近年来,DCD在我国已发展成为移植器官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移植学组和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联合制定本专家共识,以规范DCD器官的评估与应用,保障移植疗效.  相似文献   

6.
论人体器官有偿捐赠的可行性及伦理学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Tang L  Yuan J  Chen ZH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4):279-282
继公开讨论脑死亡法和器官移植法之后,移植学家、社会学家、伦理学家和法律界人士又对是否给予器官捐献者个人或家属经济补偿展开了讨论[1,2]。本文以美国和伊朗为例介绍目前移植器官短缺的现状及对捐赠模式的影响,论述实施有偿器官捐赠面临的伦理学问题,以及在我国施行器官有偿捐赠的可能性与设想,为中国器官移植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并促进其与国际接轨。一、器官供求矛盾及解决方式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器官移植已成为拯救终末期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的惟一治疗手段。目前移植器官捐赠按供体来源分为尸体捐赠和活体捐赠。尸体捐献包括…  相似文献   

7.
器官移植是治疗终末期疾病的重要手段,而供体器官的质量是影响移植成功率的决定性因素。为了缓解供体器官短缺的问题,扩大标准的供者(ECD)器官移植不断增多,而ECD的热缺血时间增加,导致供体器官质量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研究表明,亚低温(32-35℃)有降低组织缺血再灌注及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能有效地维护器官质量和修复器官损伤,是器官移植领域新的热点。本文就亚低温在器官质量保护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正>2017年6月28日黄洁夫医学博士中国国家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主任尊敬的黄洁夫医学博士:我们谨代表世界卫生组织(WHO)、梵蒂冈教皇科学院(PAS)、国际移植协会(TTS)和伊斯坦布尔宣言监管组织(DICG)致信感谢您为器官移植崇高事业做出的重大奉献以及您作为中国器官移植改革的领导者起到的卓越作用。我们非常赞赏您领导中国器官移植界,根据中国国情建立了一个符合世界伦理规范的器官捐献和移植体系。  相似文献   

9.
7月9日,诺华中国与卫生部签署了“卫生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诺华人与环境基金会中国器官捐献与移植合作项目”第二期合作协议。据介绍,该项目致力于从学术交流、公众教育、立法研究和亲属移植科研基金等方面促进中国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发展,总投入将达2000多万元。在这次器官移植合作的背后,一场国内外药企在免疫抑制剂市场的较量也拉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10.
器官移植     
《当代医学》2007,13(9):78-83
器官移植是指将健康的器官移植到另一个人体内,使之迅速恢复功能的手术,目的是代偿受者相应器官因致命性疾病而丧失的功能。 广义的器官移植包括细胞移植和组织移植。若献出器官的供者和接受器官的受者是同一个人,则这种移植称为自体移植;供者与受者虽非同一人,但供、受者有完全相同的遗传素质(即同卵双生子),这种移植叫同质移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发展器官移植技术,保护病人和器官捐献人权益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国务院通过的《人体器官移植条例》,规定了器官捐献和移植的自愿原则、无偿原则、知情同意原则以及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等,严格执行这些原则,既可促进器官移植技术的发展,又可保护病人及器官捐献人的权益。  相似文献   

12.
自2015年1月1日起,中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CDCD)全面取代司法途径供体来源,成为器官移植使用的唯一来源,自此,中国器官移植事业开始为国际社会所瞩目。本文对近年来中国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的发展进行介绍,以期鼓励同道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相似文献   

13.
缺血后处理的概念自2002年提出后,此后5年间的研究证实其可对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起到极为有效的保护作用,作用机制大部分与缺血预处理类似,但仍有其独有的特点.再灌注损伤在器官移植术中不可避免,减轻再灌注损伤程度可促进移植器官功能的迅速恢复.相对于缺血预处理,缺血后处理具有良好的可控性,有望在器官移植术中得到良好的应用前景.深入了解缺血后处理对器官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特点及机制,将有利于推动其在器官移植领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李志伟  张同琳 《医学综述》2003,9(11):643-645
1 异种移植排斥反应概述器官移植现在被认为是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然而人类器官供体缺乏严重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 ,这就激起人们对异种移植的兴趣。异种移植是指不同种属动物之间组织或器官的转移。由于不同种属动物遗传背景不同 ,器官移植后产生的反应有差异 ,1970年R .Calne首次将异种器官移植分为 :①协同性异种移植 :指供、受体双方进化关系较近 ,类似于第一次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的异种移植 ,移植物存活以日为计 ,如狒狒、猩猩的器官移植给人。②非协同性异种移植 :指供、受体双方进化关系较远 ,类似于第二次接触抗原的…  相似文献   

15.
韦林山  黄海  霍枫 《实用全科医学》2013,(12):1919-1920
随着器官移植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人体器官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为了扭转目前国内器官供需比例严重失调的局面,提高大众时器官捐献的知晓率和认同感,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移植的法律法规,各省市也根据实际情况先后对器官捐献移植运作流程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但是,目前在国家层面,器官捐献移植仍无统一的运作流程,缺乏统一的衡量标准,严重制约了我国器官移植事业的发展、本文从器官捐献的基本概念出发,总结分析了我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移植的基本组成结构。以运作流程为视角,将我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移植过程划分为器官捐献流程、器官获取流程、器官分配移植流程和器官移植后的总结分析流程,并对每个流程的具体运作过程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6.
器官移植是20世纪人类医学科学的重大进展,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临床应用以来,移植医学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全世界在肾脏、肝脏、心脏、胰腺和骨髓移植的领域的移植总数已超过70万例(次),存活最长的器官移植受者已近半个世纪。器官移植已经成为21世纪医学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是治疗终末期器官衰竭唯一有效的根治手段。任何临床器官移植首先要有高质量的供体,这是器官移植成功的先决条件和根本保障,作为器官移植学三大支柱之一的器官保存曾经为此作出过重大的贡献,是器官移植学的基石。器官保存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减少缺血对离体器官造成的各种损伤,使离体器官保存有效的活力,以便完成运送、配型和手术,使移植器官在手术后迅速恢复功能。离体器官大都采用单纯冷却灌洗保存,而机器持续灌注和深低温保存主要应用于研究,本文将重点对于单纯冷却灌洗保存方面研究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器官移植是将一个器官整体或局部从一个个体用手术方式转移到另一个个体的过程。其主要为肝脏、肾脏移植占首位,而截至2018年底,中国器官捐献、移植数量均居世界第二。研究和临床经验表明器官移植术后与肠道菌群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且改善肠道菌群紊乱对移植术后顽固性腹泻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肠道微生物的治疗在移植术后取得一定进展,尤其是粪菌移植治疗肾移植术后肠道菌群失调获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拟从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治疗肠道失调出发,分析并总结其在器官移植术后的应用现状,并简要阐述其在临床医用的可行性,旨在为未来器官移植术后并发症的研究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会议征文     
1998年全国腹部器官移植学术会议 此会由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主办,定于1998年11月在杭州市召开。 征文内容:肝移植、胰腺移植、脾移植、小肠移植、腹部器官联合移植(如肝肾、胰肾等)和多器官移植、卵巢移植以及与上述移植有关的器官保存、移植免疫、免疫抑制治疗、麻醉、护理等的临床及实验研究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可供移植的器官较少是长期困绕我国器官移植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切实有效地增加供体器官的数量成为开展器官移植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结合我国器官移植的具体实践,从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两方面论证了建立器官捐献激励机制的必要性,阐释了器官捐献激励机制的主要内容,并对器官捐献激励机制的实现途径进行了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20.
在党中央、国务院支持下,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和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的直接领导下,经过十余年艰辛改革,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一套公平、公正、阳光、透明的公民器官捐献移植体系,创立了移植事业的"中国模式"。"中国模式"的核心内涵是由政府主导,全社会动员响应,推进移植事业进步,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器官移植医疗服务。该模式是我国为破解全球性供体器官短缺难题所提出的中国方案,是对世界器官移植事业发展的贡献,可为世界上有相同文化背景及相似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提供可借鉴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