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徐闻霞  陆红艳  黄斌 《医学信息》2018,(21):100-102
目的 比较胸腔镜肺叶切除和肺段切除在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4年5月在我院行胸腔镜手术的76例ⅠA期NSCLC患者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行肺叶切除术,对照组26例行肺段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留置引流管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随访3年后复发率及死亡率。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为(118.26±30.76)min,短于对照组的(155.51±21.91)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留置引流管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随访3年后复发率和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ⅠA期NSCLC患者中肺段切除和肺叶切除治疗效果相似,而且肺段切除术能够保留更多的肺功能,有利于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XSZ-G系列电视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术在IB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肺功能的影响。 方法:取2015年5月~2017年6月收治的IB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70例,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观察组采用XSZ-G系列电视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术,采用德国powerCube肺功能仪对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水平进行测定,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对肺功能的影响。 结果:两组淋巴结清扫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少(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肺1 s用力呼气量、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最大呼气流量及FEV1/FV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43%,与对照组的20.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IB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XSZ-G系列电视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效果理想,有助于提高肺功能水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单孔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和单孔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90例早期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楔形组(n=43,行单孔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和肺段组(n=47,行单孔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比较2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1 d、2 d、3 d的疼痛情况。记录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最大通气量(MVV)、用力肺活量(FVC)等肺功能相关指标。记录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3年生存情况。结果 与肺段组相比,楔形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留管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更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楔形组患者术后1 d、2 d、3 d的疼痛VAS评分明显低于肺段组(P<0.05)。术后3个月,2组患者肺功能指标均较术前显著下降,但楔形组的肺功能指标均高于肺段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楔形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肺段组(P<0.05)。术后随访8~36个月,2组患者术后3年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支气管、血管CT三维重建技术(3D-CTBA)辅助胸腔镜扩大肺亚段切除术治疗肺段边缘孤立性结节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7年8月—2022年8月在徐州市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肺段边缘结节患者60例, 其中男21例、女39例, 年龄23~79(51.7±10.1)岁。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组:肺段组30例, 采用3D-CTBA辅助胸腔镜扩大肺段切除术;肺亚段组30例, 采用3D-CTBA辅助胸腔镜扩大肺亚段切除术。观察指标:(1)比较2组围术期指标, 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缘宽度、术后胸腔引流量及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2)比较2组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肺功能指标, 包括用力肺活量(FVC)、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第一秒用力呼吸量(FEV1);(3)比较2组患者术后6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 以及复发、转移及死亡情况。结果 6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无中转开放手术。2组患者性别、年龄、肺结节直径和部位等基线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肺亚段组手术时间为(123.6±28.1)min, 较肺段组的(96.5±31.9)min更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行肺癌根治术的临床价值。方法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8月收治213例I~IIIa期非小细胞肺癌,82例在完全胸腔镜下下行肺癌根治术(CVATS组),63例在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下行肺癌根治术(VAMT组),比较分析2组围手术期相关临床指标的变化。结果 2组比较,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需要镇痛的时间、住院时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AMT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显著小于CVATS组(P<0.05)。VAMT组术后胸腔置管时间与CVATS组比较略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AMT肺叶切除可彻底清扫淋巴结;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费用低等优点,适宜于在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胸腔镜治疗226例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226例非小细胞肺癌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1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观察组患者采用胸腔镜辅助肺叶切除术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进行手术治疗。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清扫淋巴结数,术后胸腔引流量、术后疼痛、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进行观察评估。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少(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淋巴结清扫数目无统计学差别(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疼痛评分、术后胸腔引流量和住院时间等术后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别(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4%和7.7%(P0.05)。结论:胸腔镜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具有创伤小、术中失血量少、术后引流量少、术后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三维CT支气管血管重建技术(3D-CTBA)在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淋巴结清扫(或采样),其中30例采用3D-CTBA技术(三维重建组),另外30例术前常规进行二维CT检查(CT组),记录两组手术指标、住院总费用、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6个月复发情况。结果:三维重建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CT组(P<0.05),手术时间显著短于CT组(P<0.05),切缘宽度显著大于CT组(P<0.05);三维重建组术后胸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CT组(P<0.05),胸管引流量、住院总费用显著少于CT组(P<0.05);三维重建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CT组(P<0.05);随访6个月,发现两组均无复发病例。结论:3D-CTBA技术应用于早期肺癌患者胸腔镜肺段切除术,可有效提高手术安全性,获得更好手术切除效果,同时减少术后并发症,更利于患者快速康复,降低住院费用。 【关键词】三维;支气管血管重建;肺癌;胸腔镜;肺段切除术  相似文献   

8.
胸部后外侧切口行肺叶或全肺切除治疗肺癌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目前,胸腔镜手术被应用于肺癌的临床治疗,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我院于2009年至2011年,共对56例肺癌患者实施了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电视胸腔镜与开胸肺叶切除术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炎症因子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96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8例,其中对照组行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观察组行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淋巴结清除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置管引流时间及住院时间,此外并对比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3天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淀粉样蛋白A(SA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症因子及CD4+T细胞、CD8+T细胞、CD4+ T/CD8+T、自然杀伤细胞(NK)等免疫细胞所占比例.结果 两组患者的淋巴结清除数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置管引流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天两组患者的CRP、IL-6、SAA及TNF-α水平均显著升高,而CD4+T、CD8+T及NK细胞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炎症因子各指标的上升程度及免疫细胞水平的下降程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效果显著,且能够降低术后的急性期炎症反应,弱化对患者免疫功能的抑制程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电视辅助胸腔镜入路肺叶切除术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效果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178例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其中男性95例,女性83例;年龄44~80岁。随机分为2组,每组89例。A组给予单操作孔电视辅助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B组给予单孔电视辅助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观察2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拨除胸腔引流管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淋巴结清扫个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2组术后1、3、7 d时VAS疼痛评分,术前、术后1、2、3、7 d时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术前1 d和术后1个月、3个月采用肺癌患者癌症治疗功能性量表(FACT-L)评分。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拔除引流管时间、下地活动时间、淋巴结清扫个数及并发症发生率(16.85%vs 12.36%)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中失血量与A组相比较,显著降低(P0.01)。B组术后1、3、7 d时VAS评分与A组相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B组术后1、2、3、7 d时CRP水平与同期A组相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B组术后1个月FACT-L总分[(91.04±5.83)分]高于同期A组[(86.75±5.25)分](P0.05),术后3个月FACT-L总分[(95.92±5.72)分]与同期A组[(97.38±5.37)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孔电视辅助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可获得与单操作孔电视辅助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同样的手术效果,且可减少手术创伤,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感,有利于术后生活质量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比分析单孔、三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70岁及以上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92例接受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70岁及以上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其分为单孔组(52例)和三孔组(40例)。对比分析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 d总引流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胸引管留置时间、术后ICU监护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疼痛程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分析2组患者早期病死率、总存活率及无事件生存率差异。结果 单孔组术中出血量、术后3 d总引流量、术后胸引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少/短于三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而2组手术时间、术后ICU监护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患者术后12 h、24 h、48 h的VAS评分逐渐降低(P 0. 05);且单孔组术后12 h、24 h、48 h的VAS评分均低于三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术后并发症、早期病死率、随访期间总存活率、无事件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70岁及以上NSCLC患者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安全等优势,患者远期生存可达到与三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一样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王栋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22,44(11):2048-2050
目的:探析不同入路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6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肺叶切除术的入路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经肋间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观察组采用经剑突下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分析比较两组术后6 h(T0)、术后12 h(T1)、术后24 h(T2)、术后48 h(T3)疼痛情况、手术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两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得分从T0到T3依次明显降低,且观察组各时点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置管留置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剑突下入路可降低患者术后疼痛,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置管留置时间,促进术后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分析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对肺癌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4月至2015年1月采取完全胸腔镜下手术治疗的113例肺癌患者临床资料,将51例采取肺段切除术治疗的患者作为肺段切除组(切除肺段小于3),62例采用肺叶切除术治疗的患者作为肺叶切除组,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及手术前后患者肺功能变化情况。结果肺段切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引流时间、引流量及住院时间分别为(69.4±13.0)m L、(3.5±0.7)d、(584.3±51.7)m L和(9.4±2.5)d,均低于肺叶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段切除组住院费用(47 812.5±2 681.4)元少于肺叶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肺段切除组无患者死亡,肺叶切除组有1例患者死亡;肺段切除组的肺功能指标FEV1%、FVC%及MVV%分别为(87.6±9.4)、(86.8±10.2)及(82.5±8.7),均高于肺叶切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较肺叶切除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患者肺功能损伤程度小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传统开放肺叶切除术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于我院就诊治疗的116例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68例)。所有患者入院完善相关准备后均予以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予以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和预后生存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2年和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1.76%),显著低于对照组(45.83%)(P0.05)。结论传统开放肺叶切除术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NSCLC近远期预后相类似,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NSCLC可明显减少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且并发症较低,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对肺癌患者的影响.方法:以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85例为本实验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n=42)以及实验组(n=43).两组患者均接受胸腔镜手术,对照组患者选择肺叶切除术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选择肺段切除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手术效果、并发症发生率、肺功能情况、肿瘤标志物水平以及肿瘤复发率等进行统计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手术耗时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在术中出血量、引流量、引流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比较,实验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实验组患者肺功能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患者肿瘤标志物水平均有所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无差异;术后随访1年,肿瘤复发率以及死亡率比较,两组无显著差异.结论:针对肺癌患者,采用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治疗可行性较高,可明显减少对患者正常肺组织的损伤,患者术后康复周期短,肺功能损伤少,临床推广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6.
朱铭君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22,44(8):1337-1340
目的:分析胸腔镜肺段与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对患者近期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8例早期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肺段切除组(n=42)和肺叶切除组(n=36).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术后肺功能损伤情况、术后疼痛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围术期内两组均无患者死亡,肺段切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胸管留置时间、术后感染率均明显低于肺叶切除组(P<0.05);术后3 m,肺段切除组患者的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at 1 second,FEV1)、最大通气量(Maximum ventilation volume,MVV)均明显高于肺叶切除组(P<0.05);术后3 d、术后3 m肺段切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明显低于肺叶切除组(P<0.05),术后6 m,两组间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6 m,肺段切除组患者肺癌症状量表(Lung cancer symptom scale,LCSS)评分低于肺叶切除组,肺癌患者生活质量表(Quality of life instrument for lung cancer,QLICP-IU)评分明显高于肺叶切除组(P<0.05).结论:胸腔镜肺段与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患者近期效果相当,但采取肺段切除术可以通过减少手术损伤、减轻术后肺功能损伤、减少术后疼痛感,从而提高患者近期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单孔胸腔镜胸膜纤维板治疗非急性期脓胸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5例应用单孔胸腔镜行胸膜纤维板剥脱手术治疗非急性期脓胸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随访2~24个月,记录患者是否有不适症状。结果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41.05±40.52)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52.82±43.78)mL,术后胸腔引流管平均留置时间(9.04±3.25)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0.05±3.25)d。术后所有患者发热、胸闷等不适症状明显好转,复查胸片及胸部CT显示肺组织膨胀良好,胸腔内无积气积液,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效果满意,随访期间未诉特殊不适。结论单孔胸腔镜下胸膜纤维板剥脱治疗非急性期脓胸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切口美观等优点,安全可行,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用电视胸腔镜手术对孤立性肺结节的微创伤诊治方法。方法 1994年10月至2003年3月电视胸腔镜下切除孤立性肺结节47例。结果 除1例炎性假瘤因胸腔内较严重粘连、中转开胸手术外,其余均在电视胸腔镜下顺利完成肺楔形切除术。手术时间、术后留置胸腔引流管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平均为26.8min。、1.2天和3.9天。全组无手术死亡,无与手术相关的术中术后严重并发症。结论 电视胸腔镜手术是诊治孤立性肺结节的安全有效方法,具有明显的微创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胸腔镜肺叶切除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合并皮肌炎的围手术期临床特点。方法对6例合并皮肌炎的NSCLC患者和6例不伴皮肌炎的NSCLC患者进行1∶1配对研究,分别施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对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肺炎/肺不张发生率、术后伤口恢复情况、术后3 d胸腔引流量、术后乳糜胸发生率、心律失常发生率、围手术期住院时间等进行比较。结果肺癌患者是否合并皮肌炎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3 d胸腔引流量等方面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合并皮肌炎与不伴皮肌炎患者的术后房颤发生率分别为50.00%(3/6)和16.66%(1/6),肺炎/肺不张发生率分别为50.00%(3/6)和16.66%(1/6),住院时间分别为(16.28±3.61)d和(11.11±2.9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皮肌炎的NSCLC患者肺叶切除术后房颤和肺炎/肺不张发生率较高,围手术期住院时间较长,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两孔胸腔镜肺叶切除及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手术治疗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2月我科行两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35例(两孔组),三孔法胸腔镜手术65例(三孔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费用、胸腔引流管放置时间及引流量、VAS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等,观察2组术前及术后CRP、SAA水平变化.结果 两孔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费用低于三孔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CRP、SAA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86,5.11,P<0.05);两孔组患者VAS评分低于三孔组[(6.5±2.1)vs(8.1±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3.25,P<0.05);两孔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三孔组(8.6% vs 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三孔法相比,两孔法可有效治疗肺癌,减轻患者术后疼痛,降低患者术后急性期反应,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