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顾性分析结直肠腺瘤(CRA)患者与结直肠癌(CRC)患者的常规检验指标并建立预测模型。
选取580例诊断为CRA患者117例和CRC患者463例,按照7∶3随机分为训练集406例、验证集174例。采用Logistic回归法建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分别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校准图、临床决策曲线(DCA)评估预测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应用的有效性。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初步筛选出13个候选变量,包括年龄、大便隐血试验(FOB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白蛋白(ALB)、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红细胞比积(HCT)、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MPV、FIB、ALB、FOBT、TT以及HCT是CRA患者患CRC的危险因素(
本研究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可作为区分CRA和CRC患者的辅助工具。
2.
目的分析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下结直肠切除术后住院时间(PLOS)延长的相关风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行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患者,以PLOS>4 d为延迟组,反之为对照组,收集资料:年龄、体重指数、年龄校正Charlson合并症指数(ACCI)、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糖尿病、术前血清白蛋白(ALB)、是否行肠造口术、手术时间、麻醉方式、术后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SA)、术后阿片类药物的额外使用、术后首次进食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依从性和ERAS执行度。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法并计算OR值及95%CI。结果 共纳入276例,其中延迟组152例,对照组124例。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年龄、ACCI评分、肠造口术、术后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术后VAS评分、糖尿病、术后首次进食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时间、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依从性、ERAS执行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发现ACCI≥4分、肠造口术、术后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口服阿司匹林对降低结直肠腺瘤在内镜切除术后复发的预防作用和安全性评价。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开放、病例对照研究。前瞻性将104例符合入组标准、已经在内镜下行散发性结直肠腺瘤切除的患者纳入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研究组患者每日口服100mg阿司匹林(共52例),对照组每日口服维生素C(共52例),两组均进行连续2年的药物治疗。首要研究终点为术后2年内结直肠腺瘤的复发率,次要研究目标为分析复发的结直肠腺瘤的数目、大小和病理学指标,评估阿司匹林的安全性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在流行病学及临床病理特征无显著的差异(P>0.05)。研究组的结直肠腺瘤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7.7%(4/52) vs.23.1%(12/52),χ2=4.727,P=0.030]。多因素Logistic 模型分析显示不使用阿司匹林(95% CI:1.072~1.647,P=0.009)、吸烟(95% CI:1.242~1.618,P<0.001)以及高度不典型增生(95% CI:1.113~1.514,P=0.001)是结直肠腺瘤复发的高危因素。研究组和对照组具有相似的不良反应(9.6% vs 11.5%,P=0.750)。两组患者在复发结直肠腺瘤的数目、大小和病理学指标方面未见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能够降低结直肠腺瘤2年复发率,并且低剂量的阿司匹林安全性较好,不良反应率低。 相似文献
4.
5.
在中国,结直肠癌(CRC)的发病率较高,疾病负担较为严重。胆囊疾病(包括胆囊结石、胆囊息肉、胆囊切除术后状态)在临床中较为常见,近几年来,大量研究认为胆囊疾病与CRC及结直肠腺瘤(CRA)有关,但也存在争议。胆囊结石及胆囊息肉与结直肠肿瘤之间的关系可能与它们存在共同的危险因素有关,例如肥胖、脂代谢异常、高龄等,有学者提出胆囊疾病可能通过影响胆汁酸代谢、微生物菌群改变及炎症反应等促进结直肠肿瘤的发生发展。本文就胆囊疾病与CRA和CRC关系的研究进展及可能存在的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7.
8.
摘 要:[目的] 使用危险因素构建本地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筛查风险评分预测模型,并在CRC筛查数据中对模型效果进行验证。 [方法] 在徐州市2014—2015年参与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流行病学调查的50~69岁居民中选择符合研究条件的受试者作为推导人群研究对象,利用徐州市肿瘤信息化管理平台进行6.5年连续被动随访。以CRC为预测指标,参考亚太结直肠癌筛查评分(Asia-Pacific Colorectal Screening score,APCS)模型的构建方法建立本地模型。使用χ2检验对推导人群进行单因素分析,P<0.2或既往模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模型,使用危险因素的比值比(odds ratio,OR)构建CRC风险评分模型,个体风险得分为其所有危险因素得分的总和。模型得分范围为0~8分,得分0~3分的受试对象定义为一般风险,得分4分及以上的受试对象定义为高风险。使用2015—2022年徐州市完成CRC筛查的50~69岁居民数据对新建模型进行外部验证,并与APCS模型进行预测效果比较。[结果] 推导人群中共纳入符合条件的受试对象36 270名,经6.5年随访,CRC累积发病率为0.43%(157/36 27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和年龄是CRC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男性患CRC的概率为女性的1.54倍[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6~2.25,P=0.025],60~64岁和65~69岁人群患CRC的概率为50~54岁人群的2.31倍(95%CI:1.48~3.62,P<0.001)和1.92倍(95%CI:1.15~3.21,P=0.013)。使用性别、年龄、吸烟、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一级亲属CRC家族史、食用红肉构建CRC风险评分模型。验证人群中共纳入符合条件的受试对象3 053名,进展期肿瘤检出率为4.00%(122/3 053)。使用新建风险评分模型和APCS模型对验证人群进行风险评分,高风险率分别为55.19%(1 685/3 053)和49.92%(1 524/ 3 053),进展期肿瘤检出率分别为5.52%(93/1 865)和5.45%(83/1 524),风险比(risk ratio,RR)分别为2.60 (95%CI:1.73~3.93,P<0.001)和2.14 (95%CI:1.47~3.10,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61 (95%CI:0.57~0.65)和0.59 (95%CI:0.55~0.64),灵敏度分别为76.23% (95%CI:67.68%~83.47%)和68.03% (95%CI:58.98%~76.18%),特异度分别为46.67% (95%CI:44.85%~48.50%)和52.17% (95%CI:50.34%~53.99%)。新模型在RR、AUC、灵敏度方面高于APCS模型,在特异度上低于APCS模型。新模型和APCS模型结肠镜资源负载均为18,远低于未使用风险评分的结肠镜资源负载25。 [结论] 徐州市CRC筛查风险评分预测模型可以帮助确定无症状人群患CRC的风险,诊断效果略优于APCS模型,相比未使用风险评分模型能减少结肠镜资源负载,可作为开展大规模人群CRC筛查的本地化工具。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胃结直肠癌患者(GC)术后下肢静脉栓塞(LDVT)的危险因素及列线图模型的建立.方法 选取120例胃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LDVT将患者分为发生组(n=10)和未发生组(n=110),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使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GC患者发生LDVT的独立危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腰围(WC)、腰臀比(WHR)与结直肠腺瘤、腺癌危险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所有结直肠腺瘤、腺癌的患者均查结肠镜活检病理证实,对照为与病例相同医院的同期就诊,结肠镜结果正常健康人群。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40例,1∶1匹配。同时对腰围和臀围进行测量。采用多元 Logistic 回归模型对患者腰围、腰臀比与结直肠腺瘤、腺癌的比值比(OR)及其相应的95%可信区间进行估计。结果:腹型肥胖者(腰围>85 cm)与正常腰围者(腰围≤85 cm )相比,发生结直肠腺瘤、腺癌的 OR =0.98,95%CI:0.91~1.33;与正常体型者(腰臀比<0.9)相比较,向心性肥胖者(腰臀比≥0.9)与发生结直肠腺瘤、腺癌的危险性增加有关(OR =1.16,95%CI:1.02~1.87,P <0.05)。结论:向心性肥胖为结直肠腺瘤、腺癌的一个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究胃癌根治术+D2淋巴结清扫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列线图模型进行预测及验证。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2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外科接受胃癌根治术+D2淋巴结清扫术的340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38例(70.00%),女性102例(30.00%);平均年龄(63.22±10.09)岁。按照Clavien-Dindo分级系统,术后30天之内发生的Ⅱ级及以上的并发症即为术后早期并发症。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筛选胃癌根治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并通过R软件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独立危险因素纳入列线图模型。采用Bootstrap法重复抽样进行内部验证,评价模型的区分度。绘制校准曲线评估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的一致性,Hosmer-Lemeshow检验判别模型的拟合效果。利用ROC曲线及AUC评估内部验证中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340例胃癌患者中,84例(24.7%)发生了术后早期并发症。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切口类型为开放、手术时间≥270 min,甘油三酯水平、肿瘤最大径≥... 相似文献
13.
0引言细胞周期紊乱是肿瘤最主要的发生机制[1].叉头框M1 (Forkhead box M1,FOXMl)基因在细胞周期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其表达水平的细微变化都能导致细胞增殖能力的改变,因此其表达水平的精确调控对有丝分裂和细胞增殖的正常进行至关重要[2].正常情况下,FOXM1在所有的增殖细胞中均有表达,而在终末期细胞中不表达,具有促进细胞增殖的功能[3]且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异常高表达见于肝内胆管细胞癌[4]、胰腺癌[5]、乳腺癌[6]、非小细胞肺癌[7]和基底细胞癌[8].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非转移性结直肠癌(non-mCRC)手术治疗后的预后影响因素, 并构建预后预测模型。方法纳入2014年7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846例, 其中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组314例, non-mCRC组532例。回顾性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血液常规和结直肠癌常见肿瘤标志物检查结果。通过随访获得non-mCRC组患者的无病生存时间(DFS)数据。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回归分析明确non-mCRC术后DFS的独立影响因素, 将这些独立影响因素纳入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C指数、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校准曲线评价该模型的性能。结果 mCRC组的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和糖类抗原242(CA242)均高于non-mCRC组,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低于non-mCRC组(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 上述6项指标诊断结直肠癌转移的曲下面积(AUC)从高到低依次为CEA(AUC=0.775)、CA1...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探讨结直肠广基锯齿状腺瘤(SSA)的临床病理形态学特征及Ki67、p53、癌胚抗原(CEA)、尾型同源盒转录因子2(CDX2)、角蛋白7(CK7)的免疫组化表达.方法 收集结直肠SSA11例,增生性息肉(HP)51例,混合性HP/SSA 1例,总结其隐窝结构、细胞特点以及与其他锯齿状病变的鉴别诊断要点.对SSA、混合性HP/SSA和HP进行Ki67、p53、CEA、CDX2、CK7的免疫组化染色,并以25例绒毛管状腺瘤(VTA)和管状腺瘤(TA)作为对照.结果 SSA的组织学特点主要为隐窝结构异常,锯齿状腺体扩张,基底部膨大,呈倒T或L型,并与黏膜肌相邻.隐窝中上部细胞可有一定非典型性,出现椭圆型核及核仁.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p53的阳性表达率在HP(11.8%)、SSA(20.0%)、VTA(41.2%)和TA(75.0%)中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996,P=0.000).CDX2和CK7在HP和SSA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10例SSA中,Ki67阳性指数为26%~50%者5例,阳性指数>50%者3例;阳性部位位于隐窝基底+侧面6例.Ki67在SSA中的表达与HP、VTA和TA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i67阳性数量χ2=34.601,P=0.000;阳性部位χ2=63.077,P=0.000).结论 SSA的形态学主要表现为隐窝结构和细胞的变化,隐窝结构改变较细胞学改变更为重要;Ki67和p53在SSA中的表达特点有助于与其他锯齿状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全球最常见的癌症之一。三级预防措施可以显著改善CRC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CRC的筛查不同于其他癌症,不仅可以早期发现恶性病变,还可以发现癌前病变如结直肠腺瘤,并进行有效治疗。积极防治结直肠腺瘤是降低CRC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目前结直肠腺瘤的总体检出率并不理想,另外缺少针对结直肠腺瘤尤其是进展性腺瘤较为有效的筛查手段。本文总结现行结直肠腺瘤的筛查方法及其筛查现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系统评价CT结肠镜用于结直肠肿瘤和息肉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及手工查阅,全面收集CT结肠镜用于结直肠肿瘤和息肉诊断的中英文文献,按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纳入研究中有关准确度的数据,根据QUADAS条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Me-ta Disc 1.4软件检验研究间的异质性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英文文献22篇,中文文献0篇。异质性检验结果为Spearman相关系数=0.406,P=0.244,提示阈值效应引起的异质性较小,但是存在其他因素导致的异质性,按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CTC结肠镜诊断结直肠肿瘤和息肉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9%和83%,而且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随着肿物大小的增加而增加,分别为62%~81%和90.1%~92.4%。结论:用CT结肠镜诊断结直肠肿瘤和息肉具有很高的特异性,但其敏感度波动范围很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甲状腺癌(TC)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建立Logistic回归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确诊的TC术后患者120例,根据是否出现术后感染分为感染组(n=21)和未感染组(n=99)。采集所有患者血液标本,分离培养鉴定。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TC患者术后感染的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Hosmer-Lemeshow检验评估模型拟合度,ROC检测该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21例TC术后感染患者共分离出37株病原菌,分离菌株以革兰阴性菌铜绿假单胞菌(29.73%)为主;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病理类型为低分化癌和住院时间≥14 d均为TC患者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建立TC患者术后感染的Logistic回归风险预测模型模型预测概率P=1/[1+e(-0.783+0.925×(年龄)+0.891×(糖尿病)+1.039×(病理类型)+0.857×(住院时间))],Hosmer-Lemeshow 7.906,P=0.091;ROC分析显示,Logistic回归风险预测模型预测VAP的AUC为0.79...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鼠类肉瘤滤过性病毒致癌基因同源体B1(v-raf murine sarcoma viral oncogene homolog B1,BRAF)和生促红素人肝细胞蛋白(erythropoietin-producing hepatoma cell line B2,EphB2)在人结直肠锯齿状腺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收集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1996年1月至2008年5月10例正常结直肠肠黏膜、21例增生性息肉、22例锯齿状腺瘤、55例腺瘤性息肉(18例管状腺瘤、16例管状绒毛状腺瘤、21例绒毛状腺瘤)石蜡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RAF和EphB2蛋白的表达量,同时观察蛋白的表达部位。结果:增生性息肉中BRAF蛋白阳性细胞多位于隐窝中下区域,腺瘤性息肉的阳性细胞多表达位于隐窝上部区域,而锯齿状腺瘤阳性细胞多表达于隐窝全层。锯齿状腺瘤与腺瘤性息肉的BRAF蛋白表达量相近[(0.129±0.030)vs(0.130±0.026),P>0.05],但远高于增生性息肉[(0.129±0.030)vs(0.102±0.014),P<0.01];锯齿状腺瘤、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绒毛状腺瘤之间BRAF蛋白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129±0.030)vs(0.116±0.019),(0.119±0.037),(0.122±0.008),P>0.05]。增生性息肉中EphB2蛋白阳性细胞多位于隐窝中下区域细胞膜上,腺瘤性息肉EphB2蛋白阳性细胞位于隐窝上部,而锯齿状腺瘤EphB2蛋白阳性细胞表达于隐窝全层。锯齿状腺瘤与腺瘤性息肉的EphB2蛋白表达量相近[(0.138±0.024)vs(0.139±0.025),P>0.05],而远高于增生性息肉[(0.138±0.024)vs(0.169±0.018),P<0.01];锯齿状腺瘤与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绒毛状腺瘤间EphB2蛋白表达量无区别[(0.138±0.024)vs(0.143±0.027),(0.139±0.028),(0.133±0.021),P>0.05]。结论:BRAF和EphB2蛋白在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中隐窝部分区域表达,而在锯齿状腺瘤中隐窝全层表达,提示锯齿状腺瘤是一类独立的不同于腺瘤性息肉的结直肠肿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