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初步探讨降钙素原检测在血液肿瘤伴发热患者的临床应用意义。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1年7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液内科血液肿瘤伴发热的117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病原学、影像学、症状体征等,分为不明原因发热组及感染组,分析两组的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以及PCT水平与性别、年龄、发热程度、粒细胞水平的关系。结果血液肿瘤伴发热患者中,感染组的降钙素原水平高于不明原因发热组(Hc=6.740,P=0.009);在不同发热程度间PC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84,P=0.665);感染组中,不同性别、年龄间PCT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不同粒细胞水平间PC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38,P=0.885)。结论在血液肿瘤伴发热患者中,降钙素原检测对于感染的诊断有一定提示作用,与患者发热程度、性别、年龄、粒细胞计数无关。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S100B和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在脑肿瘤切除术前后改变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09年6月~2012年6月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诊断并行肿瘤切除术的168例脑肿瘤患者设为研究组,并随访3年,根据生存时间不同将其分为短生存期组(<3年)118例和长生存期组(≥3年)50例,选取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检测患者肿瘤组织中S100B/XIAP mRNA和血清S100B/XIAP蛋白表达水平,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并比较以上结果在两组患者中的差异。 结果 研究组患者血清S100B蛋白和XIAP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研究组术后血清S100B蛋白和XIAP蛋白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组织中S100B/XIAP mRNA和血清S100B/XIAP蛋白在肿瘤类型、肿瘤直径大小、WHO分级和组织类型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年龄及部位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短生存期组比较,长生存期组肿瘤组织中S100B/XIAPmRNA和手术前后血清S100B/XIAP蛋白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S100B和XIAP在脑肿瘤肿瘤类型、肿瘤直径大小和WHO分级上表达水平差异明显,且表达水平越低,预后越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及脑脊液肿瘤坏死因子(TNF-a)水平与癫痫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我院确诊的癫痫患者65例,其中原发性48例,继发性17例,另选取3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Elias法检测不同发作类型、不同性别、不同病程患者及健康对照组血清和脑脊液TNF-a的变化水平。结果:癫痫组患者血清和脑脊液TNF-a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病程〉10年组患者血清和脑脊液TNF-a呈高水平,明显高于病程〈5年组和5~10年组,且随着病程的延长其水平呈上升趋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47和8.22,P〈0.05),但癫痫组患者血清和脑脊液TNF-a水平均与患者性别、类型(原发性、继发性)及是否服用抗癫痫药物等无关(P〉0.05)。结论:癫痫患者血清及脑脊液TNF-a水平明显升高,表明癫痫患者通过激活单核巨噬系统介导免疫异常而引起癫痫发病,且随着病程延长呈升高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典型与非典型伴有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痫(BCECTS)的临床特征与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纳入30例典型BCECTS患者(典型组)和18例非典型BCECTS患者(非典型组),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发病年龄、癫痫发作形式、癫痫发作频率、神经影像学、脑电图表现和智商分值、接受抗癫痫药物治疗的比例和无发作>48周的患者比例.结果 48例BCECTS患者男女比为1.8∶1,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55,P>0.05);非典型组发病年龄[(6.5±1.6)岁]较典型组发病年龄[(7.8±1.2)岁]早(t=3.20,P<0.05);治疗前癫痫发作频率典型组[(2.0±1.0)次/月]与非典型组[(2.1±1.1)次/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2,P>0.05);言语智商典型组(105.6±8.1)与非典型组(100.1±12.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5,P<0.05);头颅影像学异常比例非典型组(10例,58.8%)较典型组(2例,8.0%)明显(x2=12.8,P<0.05);EEG示其他脑区异常放电非典型组(6例,33.3%)较典型组(5例,16.7%)明显(x2=4.4,P<0.05).非典型组(17例,97.4%)较典型组(24例,80.0%)更易于接受抗癫痫药物治疗(x2=12.8,P>0.05).无发作>48周的患者比例典型组(14例,70.0%)高于非典型组(5例,33.3%)(x2=4.64,P<0.05).结论 非典型BCECTS在发病年龄、智力、脑电图和神经影像学和治疗效果上与典型BCECT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早期鉴别BCECTS的类型有助于选择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病毒性脑炎急性期继发癫痫的临床表现、脑电图特点及影像学特征,为评估患者的预后提供依据。方法对123例病毒性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其脑电图结果、脑脊液结果、头颅核磁结果。其中36例为继发癫痫组,87例为非继发癫痫组。所有患者均实施抗病毒治疗,其中6例激素治疗,36例进行抗癫痫治疗,两组进行脑电图异常、影像学异常及治疗效果的比较。结果继发癫痫组的脑电图异常明显高于非继发癫痫组,继发癫痫组脑实质损害明显高于非继发癫痫组,在进行规范治疗后,非继发癫痫组的预后优于继发癫痫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毒性脑炎继发癫痫患者会出现明显的脑电图异常,多合并脑实质的损害,预后相对不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MRI强化特点、影像组学特征与癌组织中PFKFB3表达的相关性,建立HCC耐药相关蛋白的影像组学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并行术前增强MRI HCC患者135例,统计患者的临床数据(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甲胎蛋白、病理分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传统影像学指标(肿瘤大小、包膜、动脉期强化特征、肿瘤坏死、门静脉侵犯、肿瘤供血类型、出血、肝内卫星灶、动脉期肿瘤-肝差异)及影像组学特征,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FKFB3表达。二元Logistic分析筛选出独立预测因素(P<0.05),根据筛选后的训练集特征构建影像组学预测模型。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预测模型的准确性并在验证集中进行验证。结果 HCC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OR=0.36, 95%CI:0.16~0.83,P=0.017)及肝内卫星灶(OR=6.89, 95%CI:1.76~27.03,P=0.006)是PFKFB3阳性表达的独立预测因子,MRI影像组学模型训练集AUC值为0.99,在验...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脑肿瘤所致癫痫的结构与功能学角度分析肿瘤与继发癫痫的关系意义重大。文中对比分析不同部位MRI影像学特征的原发性脑肿瘤与继发性癫痫的关系,讨论肿瘤继发癫痫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1502例术前行MRI检查且有术后病理诊断的颅内肿瘤患者的癫痫发生情况。对伴有及不伴有继发癫痫的患者肿瘤的起源部位、肿瘤大小及肿瘤与皮层的关系等进行统计分析,以判断这些因素对继发性癫痫形成的影响;并对5例行同步脑电-功能MRI检查的患者癫痫活动相关的血氧水平激活信号进行检测。结果本组患者癫痫发生率为7.7%,肿瘤较大者(最大径线≥4.32cm)癫痫发生率为9.3%,较小者(最大径线〈4.32cm)发生率为5.5%;脑内型肿瘤继发癫痫的发生率为13.1%,脑外型发生率为2.2%;肿瘤与皮层关系紧密者(肿瘤与皮层距离≤3.0cm)的癫痫发生率为11.1%,而关系较远者(肿瘤与皮层距离〉3.0cm)发生率为2.2%;以上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功能MRI结果提示,肿瘤边缘的形态正常脑组织具有较多的癫痫活动相关信号。结论肿瘤的起源部位、大小及与脑皮层的关系均影响脑肿瘤继发癫痫的发生;癫痫活动的起源可能发生于肿瘤周围受影响的神经组织,支持了“皮层癫痫”理论。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颅内血管周细胞瘤(HPC)与脑膜瘤的MRI影像特征,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经手术病理证实的HPC 13例及脑膜瘤102例,通过?2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等分析两组肿瘤的MR特征及临床指标差异。结果肿瘤形态(连续校正b=7.916)、肿瘤内血管流空信号(连续校正b=11.212)、肿瘤内囊变坏死信号(连续校正b=10.992)、肿瘤附着硬膜类型(连续校正b=7.593)、硬膜尾征(χ2=12.731)、肿瘤增强均匀性(χ2=10.093)等因素在HPC组与脑膜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性别(连续校正b=4.746)、T1WI信号强度(连续校正b=5.648)、T2WI信号强度(连续校正b=6.510)、肿瘤最大径(双侧检验P=0.034)等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中,变量"肿瘤内血管流空信号"P0.01,变量"肿瘤内囊变坏死信号"、"肿瘤附着硬膜类型"、"硬膜尾征"、"T2WI信号强度"P0.05。结论颅内血管周细胞瘤和脑膜瘤MR影像存在差异,充分掌握两者的影像特征可提高术前诊断率,为临床提供更多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伴与不伴童年创伤抑郁症患者脑功能激活和人格特征的差异及其差异指标间关系。方法 采用匹配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通过年龄、性别、学历、抑郁严重程度等配对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科门诊初发未治的伴(观察组)与不伴童年创伤抑郁症患者(对照组)各25例,以两组患者静息态功能磁共振自发低频振幅(mALFF信号)及大五人格问卷为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各指标的差异及探索差异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学历、HAMD-24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在大五人格分量表的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责任心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神经质得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观察组较对照组存在左侧海马/海马旁回脑区及右侧楔前叶脑区的mALFF信号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体素水平P<0.001,团块水平P<0.05的GRF校正);4.两组患者神经质得分与左侧海马/左侧海马旁回脑区及右侧楔前叶mALFF信号值均存在负相关关系(r=-0.397,P<0.01;r=-0.401,P<0.01)。结论 伴童年创伤抑郁症患者较不伴童年创伤抑郁症患者有更明显的神经质人格特征,且神经质水平越高,左侧海马/海马旁回脑区、右侧楔前叶脑激活越低,提示其更易感知压力,但同时可能存在屏蔽日常过度回忆创伤经历的脑保护神经影像学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本研究对支气管扩张伴肺癌的临床特征及支气管扩张和肺癌的发生部位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两者相关性及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借鉴。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8年12月在笔者医院住院的56例支气管扩张合并肺癌的患者以及112例支气管扩张的患者,收集其年龄、性别、吸烟史、住院天数,临床表现,血液学检查,CT影像学表现,病理类型等资料,回顾性地分析两组临床特征及支气管扩张和肺癌的发生部位的相关性。结果 支气管扩张伴肺癌组在年龄≥60岁、住院天数、有吸烟史、吸烟指数≥400支/年的方面显著高于单纯支气管扩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气管扩张伴肺癌组胸闷、气短、胸痛、呼吸音减低均高于单纯支气管扩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部CT中支气管扩张伴肺癌组表现为肿块、空洞、肺不张的比例高于单纯支气管扩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标志物中支气管扩张伴肺癌组的胃泌素释放前体、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癌胚抗原高于单纯支气管扩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患者中男性鳞状细胞癌的比例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气管扩张伴肺癌组的肺CT中,56例患者累及有336个肺叶,肺癌主要位于右上叶(占总肺叶数的6.3%),支气管扩张主要分布为右下叶(占总肺叶数的9.2%),利用广义估计方程假设支气管扩张为肺癌的危险因素,计算出β值为-1.238(P=0.000)。结论 支气管扩张伴肺癌多发于老年及吸烟的患者,以鳞癌比例最高,住院时间较长,出现胸闷、气短、胸痛、呼吸音减低等临床表现,肺部CT表现为肿块、空洞、肺不张改变,血液学检查提示胃泌素释放前体、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癌胚抗原升高时应提高警惕,积极完善相关检查排除有无肿瘤病变,明确诊断。肺癌与支气管扩张在发生部位上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析脑卒中继发癫痫的临床治疗以及诱发脑卒中的因素与癫痫发作时间的关系。方法:将接收的52例脑卒中继发癫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参照组与研究组),每组26例。对参照组实施拉莫三嗪治疗,研究组则使用卡马西平与拉莫三嗪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参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61.54%)明显低于研究组(88.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03,P<0.05)。脑卒中继发癫痫患者中早发性癫痫和晚发性癫痫患者的发病率分别为76.92%和23.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0.15,P<0.05),晚发性癫痫患者与早发性癫痫患者在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8.33,P<0.05)。结论:联合使用卡马西平与拉莫三嗪治疗脑卒中继发癫痫具有显著的效果,对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与病情的缓解起到积极的作用。脑卒中后继发癫痫的产生与卒中类型以及发作类型关系密切,提高对脑卒中继发癫痫的影响因素的认识,有助于疾病的治疗与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皮层脑电(electrocorticography,ECoG)监护下幕上胶质瘤切除后癫痫样放电增多的相关因素,寻找导致幕上胶质瘤术后早期癫痫发作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6年9月至2011年11月皮层脑电监护下行幕上胶质瘤切除19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性别、术前癫痫史的有无、术前是否预防应用抗癫痫药术、肿瘤是否累及皮层、术前是否伴瘤周水肿、肿瘤切除程度等因素进行分组,通过对组间进行x2检验、并计算c值(Pearson列联系数)及OR值,探讨上述因素与肿瘤切除后ECoG癫痫样放电增多的关系.结果 195例患者中肿瘤组织切除后癫痫样放电增多者53例,占27.2%.术前癫痫史、术前应用抗癫痫药物、肿瘤累及皮层、术前瘤周水肿、肿瘤非全切等因素组间经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C值依次增强.术前癫痫史、肿瘤累及皮层、术前瘤周水肿、肿瘤非全切OR值>1,术前应用抗癫痫药OR值<1.年龄、性别等因素经方差分析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术前癫痫史、术前应用抗癫痫药、肿瘤累及皮层、术前瘤周水肿、肿瘤非全切与幕上胶质瘤切除后癫痫样放电增多的关联性依次增强;术前癫痫史、肿瘤累及皮层、术前瘤周水肿、肿瘤非全切为危险因素,术前应用抗癫痫药为保护因素.年龄、性别与肿瘤切除后癫痫样放电增多的发生率则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3.
梁婷  梅金红  李荣  王冬梅  雷先华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22):107-110+169
目的观察错配修复MMR(Mismatch Repair)及Kras蛋白在子宫内膜病变中的表达,分析其MSI与Kras表达的意义及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7年12月子宫内膜病例共108例,用全自动免疫组化仪检测MMR及Kras。结果 (1)MMR失表达在内膜增生不伴非典型、增生伴非典型和内膜样腺癌组呈递增趋势。MLH1、MSH2和PMS2失表达在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H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9)。(2)内膜癌组MSI-H及MSI-L表型比率最高,在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内膜癌组中MSI(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表型在不同年龄及肿瘤分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Kras在三组病例表达呈递增趋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存在MSI的病例均伴有Kras表达,同时存在MSI及Kras表达的病例数量在增生伴非典型与内膜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MSI及Kras可能是内膜癌进展的重要分子事件,与患者年龄、组织分化程度没有明显关系。(2)联合检测MMR及Kras蛋白可能有助于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脑卒中继发癫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脑卒中继发癫痫的患者49例,根据患者癫痫发作时间,将早发性患者作为观察组,将迟发性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30例,治疗组19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做历史性回顾。结果:观察组发病率高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结两组患者的病灶,发现观察组病灶处于皮质层18例,对照组12例,病灶部位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血型脑卒中继发癫痫19例,缺血型脑卒中继发癫痫11例,对照组出血型脑卒中继发癫痫病12例,缺血型脑卒中继发癫痫病7例,两组患者的脑卒中继发癫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由于患者的身体机制、脑卒中并发时间等存在很大的差别,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针对性治疗,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陕西医学杂志》2015,(4):437-438
目的:探讨脑卒中继发癫痫的治疗方法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9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住的脑卒中患者914例,其中63例为脑卒中继发癫痫患者,探讨其治疗方法及分析危险因素。结果:癫痫组较非癫痫组在年龄、体重指数(BMI)、卒中类型、病灶范围、病灶部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迟发性癫痫患者的复发率明显高于早发性癫痫患者(P<0.05)。癫痫组较非癫痫组在年龄、BMI、卒中类型、病灶范围、病灶部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年龄,卒中类型为脑出血,病灶范围大是脑卒中继发癫痫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应密切观察,及早进行相关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肺炎型肺腺癌患者EGFR基因突变、ALK基因重排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6年1-8月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病理组织学确诊为肺腺癌患者15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影像学表现分为肺炎型(30例)、非肺炎型(124例).154例患者均进行EGFR基因检测,其中87例患者同时进行ALK基因重排检测.比较肺炎型与非肺炎型肺腺癌患者EGFR基因突变率、ALK基因重排率及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 肺炎型组患者EGFR基因突变率为20.0%(6/30),非肺炎型组为47.6%(59/1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年龄、吸烟史、性别、肿瘤家族史、ALK基因重排、TNM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EGFR基因突变率为42.2%(65/154),吸烟史、性别与EGFR基因突变有关,年龄、肿瘤家族史与EGFR基因突变无明显相关性.总体ALK基因重排率为11.5%,吸烟史、肿瘤家族史、性别、年龄与ALK基因重排无明显相关性.87例同时行EGFR及ALK基因检测的患者,未发现EGFR基因突变、ALK基因重排共同存在的情况.结论 影像学表现为肺炎型的肺腺癌患者,应同时行EGFR基因突变和ALK基因重排检测,以便为晚期肿瘤患者制定全面的全程管理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卒中继发癫痫的护理干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治疗的96例脑卒中继发癫痫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分析探讨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实施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能力和运动能力评分无明显差异,不具有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后,两组评分均有所提高,观察组患者生活能力和运动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继发癫痫的护理干预后应用效果显著,各项症状得到改善,提高了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成形术后继发骨折的原因,以便为后续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前来我院行椎体成形术治疗的84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访一年组织病患进行检查,根据是否继发骨折将其分为研究组17例(继发)和对照组67例(未继发),比较两组病患临床资料,分析术后继发骨折形成原因。结果两组病患性别、年龄、骨水泥渗漏及骨水泥注射量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骨密度和骨钙素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男性术后继发骨折率较之女性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跳跃椎骨折发生率邻椎骨折发生率原椎再骨折发生率,但数据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病患行椎体成形术后继发骨折与性别、年龄、骨折部位均无相关性,与骨质疏松程度存在相关性,属于骨质疏松症的自然病理过程,需加大临床护理力度,以降低继发骨折发生率,以提高疗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陈家林  曾雪峰  陈丽 《西部医学》2017,29(8):1125-1128
【摘要】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08年3月至2016年3月住院的脑卒中患者861例,按年龄、性别、卒中类型、病灶部位、病灶范围、癫痫发生时间及类型进行分组比较,分析脑卒中后癫痫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脑卒中后继发癫痫62例(占72%);男女发生率分别为73 %、71 %;大于或等于60岁和小于60岁发生率分别为74 %(43/581)、68 %(19/280);缺血性卒中继发癫痫发生率为70%(39/560),出血性卒中继发癫痫发生率为7.6%(23/301);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2例癫痫发作患者中,病灶范围05cm2 20cm2者16例(258%),2cm2 5cm2者18例(290%),5cm2以上者28例(452%);病灶在5cm2以上继发癫痫与5cm2以下继发癫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720例单脑叶卒中患者中,继发癫痫30例,141例多脑叶卒中患者中,继发癫痫32例;多脑叶卒中继发癫痫发生率与单脑叶卒中继发癫痫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2例癫痫患者卒中病灶位于皮层51例(823%),皮层下 11例(177%);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发型癫痫40例(645 %),迟发型癫痫22例(355 %);癫痫发作类型中,单纯部分发作29例(468 %),复杂部分发作9例(145 %),全面强直 阵挛发作15例(242 %),部分发作继发全面发作9例(145 %)。结论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癫痫的常见原因,脑卒中后癫痫发生与卒中类型、患者性别、年龄无关;与病变部位、病变大小有关。且大多在急性期发作;发作类型以单纯部分发作最多见。对卒中后发生癫痫患者要高度重视,应在治疗原发疾病的基础上积极控制癫痫,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吸烟对表皮生长因子(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肿瘤科接受EGFR-TKI治疗的60例晚期NSCLC患者,给予厄洛替尼或吉非替尼治疗,根据不同吸烟状态分为吸烟组22例和非吸烟组38例。比较不同临床特征NSCLC患者吸烟率,两组临床疗效,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两组肿瘤进展时间(TTP)和总生存期(OS)。结果 不同性别NSCLC患者吸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织学类型、TNM分期、功能状态(PS)评分、化疗类型NSCLC患者吸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组部分缓解1例、疾病稳定11例、疾病进展10例,非吸烟组分别为4例、27例、7例,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192,P=0.029)。吸烟组中位TTP为12个月,非吸烟组中位TTP为18个月,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9,P=0.021)。吸烟组中位OS为 15个月,非吸烟组中位OS为 24个月,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59,P=0.104)。结论 EGFR-TKI治疗晚期非吸烟NSCLC患者较吸烟患者更有效,且非吸烟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可能长于吸烟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