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既往接受口服抗凝治疗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发生急性缺血性 卒中(AIS)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单中心患者登记研究(NCT04080830)中 2016 年 1 月至 2021 年 12 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合并 NVAF 的 AIS 患者数据,根据发病前抗凝状态将 患者分为未抗凝组、充分抗凝组和抗凝不足组,比较 3 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 共纳入 749 例合并 NVAF 的 AIS 患者,其中未抗凝组 661 例,充分抗凝组 33 例,抗凝不足组 55 例。充分抗凝组出现大面积 脑梗死的比例、初始和出院时的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均低于未抗凝组[15.2%(5/33)比 34.2%(226/666)、4.00(1.00,7.50)分比 8.00(3.00,15.00)分、2.00(0,5.00)分比 4.00(1.00,12.00)分],出院 时改良 Rankin 量表评分≤ 2 分的比例高于未抗凝组[66.7%(22/33)比 44.0%(226/666)],差异均有统计 学意义(均P< 0.05)。充分抗凝组和抗凝不足组的静脉溶栓比例低于未抗凝组[3.0%(1/33)、3.6%(2/55) 比 5.6% (37/6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充分抗凝组存在心源性 /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型的 AIS 病因的患者比例高于未抗凝组和抗凝不足组[42.4%(14/33)比 21.8%(144/666)、16.4%(9/55)],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 既往充分抗凝治疗与 NVAF 患者发生 AIS 后卒中严重程度较低和出院 时功能预后较好相关,竞争性大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性 AIS 发生机制可能是充分抗凝治疗未能有效防控 NVAF 患者 AIS 风险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急性缺血十牛卒中的抗凝治疗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本文综述了常用抗凝药物如肝素、低分子肝素的作川机制,并从循证医学角度对近年来发表的一些关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抗凝治疗的大型临床试验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嘉兴地区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现状。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12月基于CT临床数据采集系统对卒中医疗质量改进的研究登 记库-Ⅱ(computer analysing system to improve stroke management quality evaluation-Ⅱ,CASE-Ⅱ)中的 嘉兴地区卒中中心登记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心房颤动住院患者的信息。根据患者出院是否带有抗 凝药物分为出院抗凝组与出院未抗凝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出院抗凝 药物使用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在既往诊断心房颤动且卒中高危(CHA2DS2-VASc≥2分)患者亚群中分 析抗凝药物使用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纳入患者2005例,平均年龄77±8岁,男性979例(48.8%),NIHSS中位评分5(2~13)分。 无抗血栓治疗禁忌证患者1817例,出院时带抗血栓药物比例为83.9%(1525/1817),其中抗凝药 物比例为41.3%(750/1817)。年龄(OR 0.964,95%CI 0.952~0.976),基线NIHSS评分(OR 0.935, 95%CI 0.920~0.951),住院时间(OR 1.045,95%CI 1.025~1.066),深静脉血栓(OR 2.797, 95%CI 1.472~5.311),住院期间是否发生任意的颅内出血(OR 0.085,95%CI 0.038~0.188)、消化 道出血(OR 0.503,95%CI 0.257~0.985)、肺炎(OR 0.646,95%CI 0.488~0.856)是急性缺血性卒中 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出院接受抗凝治疗与否的独立影响因素。既往诊断心房颤动且卒中高危患者接受 抗凝治疗比例仅为16.0%(153/954),低龄(OR 0.957,95%CI 0.938~0.975)、低收缩压(OR 0.985, 95%CI 0.977~0.993)、卒中/TIA病史(OR 2.773,95%CI 1.954~3.936)是其接受抗凝治疗的独立保护 因素。 结论 嘉兴地区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率较低,低龄、低基线NIHSS评分、 长住院时间、合并深静脉血栓的患者更多接受抗凝治疗,住院期间发生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和肺炎 的患者更少接受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4.
心房颤动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由其引起的缺血性卒中约占全部缺血性卒中的20%;与心房颤动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75岁)、高血压、糖尿病、近期心力衰竭、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风险评价体系包括CHADS2和CHA2DS2-VASC评分系统。风险评价体系的建立有利于评价脑卒中风险、决定采取何种治疗措施。预防性治疗原则为高度和中度风险行抗凝治疗、低度风险行抗血小板治疗或不治疗。华法林目前仍是主要抗凝药物,新型口服抗凝药虽具有脑卒中发生率和出血率低、无需监测等优点,但缺乏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的验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CHADS2评分与合并非瓣膜性房颤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纳入发病7d内合并非瓣膜性房颤的卒中患者,行发病前CHADS2评分,分3组(0~1、2、3~6分),随访住院期间并发症和3个月时预后情况[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2为预后良好,mRS≥5为预后极差],单因素分析筛选影响3个月预后的危险因素后,再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CHADS2评分与3个月预后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203例患者,其中CHADS2 0~1、2、3~6组各72、53、78例,CHADS2评分高者入院时NIHSS评分较高,均数分别为9.8、12.6、13.0(F =3.404,P =0.035);肺部感染发生率较高,分别为12.5%、34.0%、39.7%( X2=14.643,P=0.001);预后良好率较低;预后极差率较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HADS2评分是预后良好和预后极差的独立预测因子,以CHADS23~6组为参考,CHADS20~1预测良好预后的OR值为5.018(95% CI为2.055 ~ 12.560);以CHADS2 0~1组为参考,CHADS23~6预测极差预后的OR值为6.197(95% CI为1.670~22.996).结论 发病前CHADS2评分与合并非瓣膜性房颤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相关,评分低者(0~1)预后良好可能性大,评分高者(3~6)预后极差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6.
7.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常见病、多发病。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尤以非瓣膜性房颤为著。房颤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临床常见,且病情重、出血转化率高、复发率高,给治疗带来一定的难度。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是目前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最有效的药物,可减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口服抗凝药可减少房颤相关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抗血小板治疗对房颤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也有一定的二级预防作用。鉴于房颤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所特有的临床特征,选择适宜的药物治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出院时未处方口服抗凝药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提取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出院的合并NVAF的AIS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出院医嘱记录,将患者分为处方抗凝药组和未处方抗凝药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  相似文献   

9.
阿加曲班是一种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具有起效较快、作用时间短、出血倾向小、无免疫源性等优点,能够有效阻止血栓进展,防止继发微血栓形成。国内外多项研究证实,阿加曲班能有效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和日常活动能力,且对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和心源性卒中均有治疗作用,此外,阿加曲班与阿司匹林、奥扎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以及肝素相比疗效更显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同时由于作用机制不同,阿加曲班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联合治疗可能发挥协同作用。本文就阿加曲班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应用做一系统性综述。  相似文献   

10.
康海  刘媛媛  王蕾  郭伟 《中国卒中杂志》2019,14(12):1197-1204
<正>卒中是人类致残和致死的主要疾病之一,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占卒中的69.6%~70.8%~([1-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倡导五大中心建设,各地区卒中中心建设如火如荼,区域协同救治、多学科协作、急诊流程再造是卒中中心建设的精髓,其中急诊管理贯穿始终。AIS救治可以分为3个阶段:院前、急诊、住院治疗。2013年美国心脏学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美国卒中学会(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ASA)发  相似文献   

11.
目前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ischemicstroke,AIS)患者在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围手术期进行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明确。现有研究表明,在EVT术前使用抗凝药物并不会增加患者出血或不良预后的风险。而EVT术中抗凝虽然无法显著提高血管再通率,但对于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可能有积极作用。此外,EVT术后抗凝可以预防颅内动脉再闭塞的发生,并可能有改善脑部微循环的作用。因此,对于抗凝指征更加明确的、伴有心房颤动的AIS患者是否可以尽早开始抗凝值得进一步探索,今后仍需开展更多临床研究来评估AIS患者EVT围手术期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它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高致死率的特点[1].近年来,我国脑卒中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2016年全球疾病负担(GBD)数据显示,卒中是造成我国寿命年损失的第一位病因.《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8》提到,我国成年人致死和致残的首位原因仍为脑卒中,约有3/4患者不同程度丧失劳动力或生活不...  相似文献   

13.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卒中是引起死亡的第三大原因和导致残疾的主要原因,给社会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大多数为缺血性卒中,颅内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占15%。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发病3h以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唯一药物是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但多数病人没能接受tPA治疗,  相似文献   

14.
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卒中的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具有较高的发生卒中的危险,采用血小板抑制剂或抗凝剂能有效地预防卒中的发生或再发生。  相似文献   

15.
缺血性脑卒中是房颤最严重的并发症,国内外指南均推荐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口服抗凝药来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华法林是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脑卒中最有效的药物,但因其的众多缺点限制了广泛应用。目前很多临床试验表明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克服了华法林的缺点,并有很好的预防效果。但是因为其增加了房颤患者胃肠出血风险、需要根据肾功能调整药量、无有效的拮抗剂、价格昂贵等原因并未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6.
轻型缺血性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的特点.目前,对于其定义和治疗策略尚存在争议,不合理的治疗方案可能会导致病情进展,从而造成患者致残率和死亡率的增加.现对轻型缺血卒中的定义、治疗策略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更规范、合理、个体化的轻型缺血性卒中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卒中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其现已成为中国城市人群死亡原因的第二位,农村人群死亡原因的第一位.据报道,全国约有600万~700万卒中幸存者,每年新发卒中人数约250万~300万,死亡人数约150万.卒中幸存者中有3/4的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丧失,重残者超过40%.缺血性脑梗死即缺血性卒中,包括动脉血栓形成性脑梗死、脑栓塞、腔隙性梗死和分水岭梗死等.血栓形成、栓子脱落、血管壁斑块形成及血管狭窄等是导致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常见病因.由于缺血性卒中发病原因复杂,导致了血管内治疗技术的多样性和高难度.  相似文献   

18.
脑血管病作为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及多发病,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也是第一大致残性疾病.缺血性卒中是脑血管病最常见的类型,约占脑血管病的70%.在现有的诸多治疗手段中,低温是有效的神经保护措施.自20世纪50年代低温的神经保护作用被发现以来,其已被提出用于外伤性脑损伤、卒中、心脏停搏性脑病、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肝性脑病、脊髓损伤及动脉瘤手术等多个领域.本文根据近年来文献报道,就低温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开展低温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卒中已成为中国居民死亡的第一大病因,随着人口老龄化、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缺血性卒中,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是导致缺血性卒中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早期诊断 ICAS 并控制其发展能减少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和复发,现针对 ICAS 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诊断、治疗及预后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摘要】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其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由于无症状性心房颤 动的存在,心房颤动发病率及患病率均不完善。心房颤动因并发缺血性卒中而具有很高的致残率、致 死率。口服抗凝药是目前预防心房颤动血栓栓塞并发症最有效的方法。近年来,随着心房颤动发病 率的日益增长及缺血性卒中病因研究的逐渐细化,伴心房颤动的缺血性卒中相关研究引起了学界的广 泛关注。本文就相关研究热点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