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个体化治疗胃间质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2008年7月~2011年11月对25例胃间质瘤行腹腔镜下个体化切除。1例位于贲门,直径6.5cm行腹腔镜辅助近端胃切除术;1例位于胃窦前壁,直径4.5cm,行腹腔镜辅助远端胃切除术;16例位于胃底及胃体,直径2.0—5.5cm,肿瘤充分游离后行腹腔镜下楔形切除术;7例胃后壁腔内型肿瘤,直径2.8~5.0cm,行腹腔镜经胃肿瘤外翻切除术。结果25例均在腹腔镜下完整切除肿瘤。平均手术时间84min(53~165min),平均术中出血量48ml(20—140m1)。标本切缘未见肿瘤残留,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证实为间质瘤,CDll7阳性25例,CD34阳性21例。术后除1例出现胃动力功能障碍,余胃肠功能恢复良好,无胃出血、狭窄及胃漏。术后平均住院8d(6—13d)。24例随访3~3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5个月),生存良好,无复发、转移。结论腹腔镜下胃间质瘤个体化的胃部分切除术可行、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腹腔镜联合胃镜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可行性和临床价值。方法采用胃镜定位、腹腔镜胃部分切除术治疗2例胃体后壁,2例胃体前壁,1例胃底部,1例胃窦部后壁间质瘤。结果6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45~72min,术中出血量不足10m1,术后住院4~7d,无术后并发症。结论腹腔镜联合胃镜手术治疗胃间质瘤是一种可行、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3.
胃造口法腹腔镜胃后壁黏膜下肿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胃造口法腹腔镜胃后壁黏膜下肿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42例胃肿瘤患者采用此法治疗的临床资料,包括病灶位于胃体后壁23例,胃底后壁19例;肿瘤直径1.5~5.2(平均2.4)cm。术式主要步骤为病灶定位、胃前壁切开、肿瘤提出胃腔、肿瘤切除、前壁缝合。结果41例手术获得成功,平均手术时间68min,平均术中出血25ml。术后疼痛轻微,术后第1天可恢复活动,第3天恢复进食,平均住院天数7.4d。有5例患者术后病理显示为低度恶性间质瘤,随访10~48个月未见复发。结论胃造口法腹腔镜胃后壁黏膜下肿瘤切除术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间质瘤切除术后手工缝合胃壁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为30例胃原发间质瘤患者行腹腔镜手工缝合手术的临床资料。6例患者肿瘤直径≤2.0 cm,19例为2.1~5.0 cm,5例5.0 cm。肿瘤位于贲门部2例、胃底8例、胃体前壁4例、胃体后壁5例、胃窦前壁5例、胃窦后壁2例、胃小弯侧4例。结果:30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平均(90.0±20.37)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5.0±12.85)ml;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平均(36.0±9.44)h,术后恢复进食时间平均(3.0±1.21)d,无出血、胃瘘、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平均住院(8.0±1.61)d。术后随访6~12个月,无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腹腔镜下采用手工缝合的方法治疗胃间质瘤体现了腹腔镜手术的优点。对于特殊部位的间质瘤可行腹腔镜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网膜囊路径切除法治疗胃后壁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GST)的可行性。方法2006年9月~2011年9月腹腔镜下网膜囊路径切除胃后壁GST 8例。4例位于胃体后壁胃大弯,2例位于胃体后壁胃小弯,1例位于胃窦后壁,1例位于胃后壁靠近贲门。位于胃体后壁靠近胃大小弯的间质瘤,离断胃相关韧带,显露胃后壁,行局部楔形切除;位于胃窦或贲门的间质瘤,行远端或近端胃大部切除术,然后行消化道重建。结果 6例成功行腹腔镜下网膜囊路径局部楔形切除术,1例行腹腔镜下近端胃大部分切除+胃-食管吻合,1例行腹腔镜下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毕Ⅰ式吻合。手术时间30~90 min,平均60 min;术中出血量20~80 ml,平均50 ml。术后2~6 d,平均4 d进食流质。住院时间3~7 d,平均5 d。8例随访3~62个月,平均32.5月,无复发和吻合口狭窄。结论腹腔镜下网膜囊路径治疗胃后壁GST可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胃镜行胃楔形切除治疗邻近贲门或幽门的胃间质瘤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2006年9月~2008年11月对5例特殊部位的胃间质瘤(3例肿瘤距离贲门≤5cm,2例距离幽门≤5cm)采用腹腔镜联合胃镜进行胃楔形切除。切割闭合器切除肿瘤过程中,胃镜于胃腔内实时观察和调整切割缘位置,避免损伤贲门或者幽门,确保肿瘤完整切除且胃腔无狭窄。结果5例均成功完成腹腔镜联合胃镜胃楔形切除,肿瘤完整切除,无肿瘤破裂,无胃腔狭窄,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60~110min,平均84min;术中出血量10~50ml,平均30ml。术后中位排气时间3d,中位进流食时间术后3d。术后病理切缘均为阴性。1例术后出现粘连性肠梗阻(经保守治疗后缓解),其余4例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3个月行胃镜以及钡餐造影,无胃腔狭窄。5例平均随访27.8月(8~34个月),未发现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对于邻近贲门或幽门的胃间质瘤,腹腔镜联合胃镜行胃楔形切除是安全和可行的,符合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原则,可以避免胃腔狭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胃后壁间质瘤"开关"式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患者全身麻醉成功后取平卧位,采用五孔法,结合术前内镜下肿瘤定位,腹腔镜下超声刀切开肿瘤对应胃前壁3~5 cm,助手牵开胃前壁,显露肿瘤,术者沿肿瘤周围1~2 cm正常胃黏膜开始超声刀裁剪,完整切除肿瘤后,3-0可吸收线间断缝合胃后壁及切开的胃前壁(也可采用内镜切割缝合器Endo-GIA闭合),切除的标本装入标本袋后经观察孔扩大后完整取出。结果该术式下29例患者均完成腹腔镜下手术,无一例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08.5±25.6)min,术中出血量(50.4±12.4)ml,肿瘤周围切缘均在1~2 cm且完整规则,肿瘤大小2.5~5.9 cm,术后排气时间(2.0±0.6)d,术后1 d拔除胃管,术后2 d进流食,术后无一例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6.7±1.1)d;结合术后免疫组化回报,其中13例为极低复发风险、12例为低复发风险、4例为中度复发风险;术后随访12个月,无一例复发转移。结论腹腔镜下胃后壁间质瘤"开关"式切除术,简单、易行,且符合无瘤手术的原则,值得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与推广。  相似文献   

8.
腹腔镜联合胃镜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体会(附4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胃镜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可行性和临床价值。方法:采用胃镜定位、腹腔镜胃部分切除术治疗2例胃体前壁,1例胃体后壁大弯侧,1例胃窦部前壁间质瘤。结果:4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75~105m in,术中出血量20~50m1,术后住院4~6d,随访6个月~5年,无并发症及复发病例。结论:腹腔镜联合胃镜手术治疗胃间质瘤是可行、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腹腔镜下胃后壁间质瘤束带提拉切除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胃后壁间质瘤基底部束带提拉楔形切除的可行性。方法全麻下患者置截石位或平卧位。建立气腹后镜下观察胃的形态,用抓钳沿胃前壁滑行以了解肿瘤部位,根据肿瘤部位确定胃前壁造口位置。在肿瘤对应的位置用超声刀切开胃前壁3~5cm,用抓钳将肿瘤挑出,采用一根9F橡胶带在肿瘤基底部结扎。左手持钳提拉橡胶带将肿瘤提拉出胃切口外,在结扎带下面1~2cm处用线性切割器完成胃后壁楔形切除。胃切口用线性切割器闭合,切除标本放入标本袋中,通过扩大的戳孔取出。检查肿瘤基底部切缘的完整性。标本送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无一例发生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1.5h。术后第2天瞩患者进食流质。所有肿瘤位于胃后壁并被完整切除,其中12例起源于胃底和胃体部。切除标本形态为类圆型,直径4~6cm,肉眼检查切缘阴性。18例标本行免疫组化检查ki67,CD34和CD117,结果10例低度恶性,7例中等,1例高度恶性。结论腹腔镜下胃后壁间质瘤基底部采用束带提拉楔形切除术是一种简单、实用、有效的方法,值得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胃镜引导腹腔镜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6月至2013年10月期间在胃镜引导下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22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2例患者在胃镜引导腹腔镜下成功切除胃间质瘤,肿瘤切除完整,边缘无残留.手术切口长约4~6 cm,平均5 cm,手术时间40~ 90 min,平均70 min,术后恢复顺利,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4~6 d,平均5.2d.随访2~48个月,平均26.5个月,未发生复发或转移.结论 胃镜引导腹腔镜手术能够切除单纯腹腔镜下难以定位的胃间质瘤,同时可以使切除范围更加精确,避免肿瘤残留及切除过多正常胃组织.  相似文献   

11.
腹腔镜胃间质瘤切除术3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切除胃间质瘤的临床治疗效果、安全性及可靠性。方法总结2004年4月至2006年4月30例胃间质瘤患者采用腹腔镜进行切除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30例患者术前经胃镜、超声胃镜、上消化道钡餐及腹部CT检查诊断胃间质瘤。肿瘤直径为2~10 cm。腹腔镜手术行胃楔形切除22例,远端胃部分切除6例,近端胃部分切除2例。手术时间(120±35)min;术中出血量(50±24)ml;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住院天数4-10d。随访3- 24个月,均未见复发。结论腹腔镜手术切除胃间质瘤安全、可靠,创伤小,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胃镜联合腹腔镜在贵门旁胃间质瘤切除术中的优势,同时介绍一种专门用于切除贵门旁胃间质瘤的改良胃后壁旋转术。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5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128例贲门旁胃后壁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双镜联合组42例,开腹组86例。随机匹配32对患者;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第1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与开腹手术相比,双镜联合治疗贲门旁胃间质瘤具有明显优势,且胃镜联合腹腔镜经小弯侧胃后壁旋转术是切除贲门旁胃后壁间质瘤的成功术式。  相似文献   

13.
胃间质瘤的腹腔镜手术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我院自1998年10月至2001年7月对14例胃间质瘤患者进行了腹腔镜手术,效果较好,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全组14例,男9例、女5例,年龄38~76(平均54.4)岁。病程5d~5年。术前诊断均为胃占位性病变,其中1例合并反流性食管炎、食管裂孔疝。病灶1.5cm×1.0cm×1.0cm~6.0cm×5.0cm×5.0cm。病灶位于贲门小弯2例,贲门前壁小弯侧1例,胃底前壁1例,胃底后壁2例,胃底后壁大弯侧1例,胃体小弯4例,胃体后壁小弯侧2例,胃窦后壁大弯侧1例。其中有2例在腹腔镜术中经仔细探查未能找到病灶,术中在胃镜指导下找到病灶后分别于腹腔镜下用钛夹和缝线标记。行胃壁部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镜、超声内镜、腹腔镜联合应用在小的胃间质瘤(直径5cm)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自2004年8月至2009年12月,对胃镜发现的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43例,进行超声内镜检查,初步诊断胃间质瘤29例(直径0.89~3.85cm,平均1.78cm)。随后在胃镜辅助定位下,行腹腔镜胃部分切除术。术后长期随访有无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果手术全部成功,手术时间35~90min,平均55min,无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病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18~36h,平均28h。住院时间3~5d,平均3.6d。术后病理诊断间质瘤者28例,神经鞘瘤1例,术前诊断符合率96.5%。28例胃间质瘤患者术后随访2~64个月,平均30个月,未发现肿瘤局部复发和转移。结论胃镜联合超声内镜有助于发现和诊断小的胃间质瘤,并可在术前初步判定其可切除性。在胃镜辅助定位下,行腹腔镜胃部分切除术治疗小的胃间质瘤安全、有效、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针对不同肿瘤直径、不同部位的胃间质瘤在经脐单切口腹腔镜下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14年2月期间于我院接受经脐单切口腹腔镜手术治疗的34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一般资料、术中处理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本组3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经脐单切口腹腔镜手术,其中行胃楔形切除27例,远端胃大部切除6例,远端胃大部切除联合脏器切除1例。所有肿瘤切除完整,平均肿瘤大小3.4 cm(0.6~10.0 cm)。危险度分级为极低危险度9例,低危险度17例,中危险度6例,高危险度2例。肿瘤位于胃底部9例,胃大弯侧6例,胃小弯侧7例,胃前壁2例,胃后壁2例,贲门下方3例,胃窦部4例,肿瘤侵袭周围脏器1例。全组术中无中转为多孔及开腹手术病例。除1例患者术后出现腹腔内出血及1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外,其余患者术后恢复顺利。全组无吻合口漏及梗阻病例发生。所有病例目前随访3~49个月,平均25个月,随访期间未见复发及死亡病例。结论根据本组有限的病例资料初步得出,经脐单切口腹腔镜治疗胃间质瘤安全、可行,需要根据肿瘤大小及位置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双镜联合技术在胃间质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胃镜双镜联合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2003年12月至2009年12月间采用腹腔镜与胃镜双镜联合行胃间质瘤切除手术的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8例行经胃镜定位腹腔镜胃腔外胃部分切除术、1例行经胃镜定位腹腔镜胃腔内胃部分切除术、4例行胃镜下肿瘤切除联合腹腔镜胃壁修补缝合术。结果 23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无手术死亡和并发症。手术时间30~95min,平均(66.5±20.1)min,术中出血量1~20ml,平均(12.0±17.1)m1,术后平均住院日(4.9±1.8)d。术后病理结果示:极低度风险15例、低度风险8例。随访3~75个月,无肿瘤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腹腔镜和胃镜双镜联合手术治疗胃间质瘤是安全可行的,近期疗效令人满意,远期结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7.
腹腔镜下胃部分切除术是外科治疗胃间质瘤的有效方法。对于单纯腹腔镜下难于判断病变部位者,术中应用胃镜进行病变定位,可以保证腹腔镜手术顺利进行,避免中转开腹手术。我院2006年10月~2008年7月应用胃镜术中病变定位完成20例腹腔镜下胃间质瘤手术,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0例,男性8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42(25~68)岁。临床症状主要为上腹部不适、腹痛、黑便,1例为体检发现。所有患者均通过上消化道钡餐、胃镜和超声内镜检查,提示为胃粘膜下来源于肌层的肿瘤,超声内镜均显示有完整包膜。病变位于胃后壁12例,胃前壁8例;肿瘤平均直径2.1(1.5~4.2)cm。其中,腔内型12例,腔外型3例,混合型5例。术前超声检查肝脏均无占位性病变。1.2胃镜下病变定位及手术方法全身麻醉下建立人工气腹。根据术前诊断的病变部位选择适当位置置入腹腔镜(WOLF)及辅助器械。电子胃镜(Fu jinon EVE S99)置于患者头端,施行胃镜定位者位于患者右侧。麻醉师监视患者的气管插管,以防脱落松动。从患者口腔置入纤维胃镜,根据术前胃镜及超声内镜对肿瘤的初步定位,改变光纤位置及胃镜头角度,施行胃镜[修回日期]...  相似文献   

18.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种由间叶组织内Cajal细胞分化而来的少见肿瘤,可发生在整个胃肠道,以胃和小肠最为常见[1].在欧洲其发病率为(1.4~2.0)/10万[2].开腹手术完整切除病灶为传统首选治疗方式.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更符合现代外科理念的腹腔镜胃间质瘤切除术得到外科医师的广泛推崇.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2年9月于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佛山医院普通外科微创中心行腹腔镜胃间质瘤切除术的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总结其治疗经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GIST患者21例,男8例,女13例;年龄24~72岁,中位年龄55岁.肿瘤直径为4~9 cm,中位直径为4,2 cm.患者肿瘤位于胃体区3例、胃幽门区5例、胃底贲门区13例.患者术前均经胃镜及腹部CT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辅助定位腹腔镜手术在胃肠息肉和小肿瘤中的应用。方法对38例直径在2.0~3.5cm之间的胃肠道息肉和肿瘤患者(病变位于胃13例.结肠25例)施行腹腔镜手术,术中首先利用内镜进行准确定位,然后行病变切除手术。结果本组38例患者术中均准确定位.定位后行腹腔镜下胃壁楔形切除术7例.经小切口胃壁部分切除术6例.经小切口结肠壁部分切除术25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胃镜联合在切除胃间质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间行腹腔镜联合胃镜治疗的45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5例患者均在腹腔镜与胃镜结合下成功切除胃间质瘤,肿瘤切除完整,边缘无残留。手术切口长约4~6cm(平均5.1cm),手术时间40~90min(平均75min),术后恢复顺利,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住院时间5~9d(平均6.8d)。随访3~24个月(平均16.5个月),未发生复发或转移。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CD117阳性43例,CD34阳性32例,SMA阳性28例,Desmin阳性2例,S-100阳性22例。结论腹腔镜与胃镜结合治疗胃间质瘤,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同时由于有胃镜配合可以使切除范围更加精确,避免肿瘤残留及切除过多正常胃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