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视网膜变性动物模型是研究人类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治疗的重要工具,目前常用于基础研究的视网膜变性动物模型包括系列视杆细胞变性小鼠(rd),如rd1小鼠、rd10小鼠和nmf137小鼠,这些模型鼠均为磷酸二酯酶β亚基(Pde6b,PDEβ)基因突变的小鼠模型,因其发病机制与人类具有某些同源性,因而已大量应用于视网膜变性疾病的基因诊断和治疗研究中.为了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就3种模型鼠的发病机制、药物治疗、神经营养治疗以及干细胞治疗方法、疗效等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近十几年来,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与视网膜发育及视网膜变性类疾病有关的基因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很多疾病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采用基因表达序列标记和基因表达系列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基因表达的分析研究进展迅速而深入。这些研究对了解视网膜的发育、衰老和疾病有重要价值,也为进一步探讨疾病的发病机理以及采取全新的治疗对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1 视网膜变性疾病的动物模型1.1 自发视网膜变性动物模型视网膜细胞的分化和发育的基本机制及视觉传导的光电转化反应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都很相似,所涉及的基因和蛋白在不同种类的动物,低到果蝇高到人类,大多高度保守。许多不同种的动物患有与人相似的自然发生的视网膜变性,因而为研究人类视网膜变性疾病的病因及其病理机制提供了天然的模型。例如发生在RCS大鼠、Rd(retinaldegeneration)鼠及Rds(retinaldegenerationslow)鼠中的视网膜变性作为模型,对研究人类视网膜变性的分子遗传缺陷、生物化学缺陷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已作出了很大…  相似文献   

4.
对视网膜水平细胞及相关神经元的研究,溯及鱼类、两栖类、鸟类到哺乳类动物。多年来人们对于视网膜神经元的研究多集中在正常动物模型的形态学、功能学及发育生物学方面,而对于视网膜变性动物模型的研究相对较少。研究视网膜水平细胞及相关神经元在变性过程中形态学的改变可以为视网膜变性后神经元的保护、视功能挽救和重建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5.
视网膜光化学损伤动物模型是研究视网膜变性类疾病的良好模型,研究发现凋亡是视网膜感光细胞光化学损伤以及其它视网膜变性疾病感光细胞丢失的主要机制。本文阐述了核转录因子κB(NFκB)体系,arrestin蛋白家族,AP-1和神经营养因子受体P75NTR等调控感光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396-398)  相似文献   

6.
神经营养因子是能够促进神经元存活、生长、分化及维持其功能的多效性肽类因子的总称,可被作为有效的神经保护剂用于治疗多种神经变性类疾病.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以光感受器-视网膜色素上皮复合体损害为主的高度遗传异质性视网膜变性疾病,神经营养因子作为不针对致病基因的RP治疗策略,其疗效已在多种视网膜变性的动物模型中得到证实.以病毒为载体的转基因治疗和细胞包囊技术为神经营养因子提供了有效的给药途径,可使疗效明显提高.对神经营养因子在视网膜中的表达及其调节、受体分布特点、作用通路、疗效及副作用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为神经营养因子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神经营养因子是能够促进神经元存活、生长、分化及维持其功能的多效性肽类因子的总称,可被作为有效的神经保护剂用于治疗多种神经变性类疾病.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以光感受器-视网膜色素上皮复合体损害为主的高度遗传异质性视网膜变性疾病,神经营养因子作为不针对致病基因的RP治疗策略,其疗效已在多种视网膜变性的动物模型中得到证实.以病毒为载体的转基因治疗和细胞包囊技术为神经营养因子提供了有效的给药途径,可使疗效明显提高.对神经营养因子在视网膜中的表达及其调节、受体分布特点、作用通路、疗效及副作用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为神经营养因子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干细胞治疗视网膜疾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视网膜是视觉中光电感应的部位,其功能与解剖结构关系密切。外界光刺激、机械损伤或其他疾病的并发症均可导致光感受器的病理变化,进一步引起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网膜脱离及其他致盲性疾病。对于这类疾病,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随着干细胞研究的推广,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认识到干细胞作为细胞供体进行视网膜疾病治疗的潜能。本文对其中的一些工作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9.
人类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是导致世界上不可逆致盲性眼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导致视网膜光感受器变性的机制并不完全明确, 但充当视网膜固有免疫监测作用的小胶质细胞, 在多种视网膜色素变性动物模型的视网膜变性早期即发现其活化反应。这些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参与吞噬变性的视杆细胞碎片, 还产生了高水平的促炎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等细胞毒性物质, 加重了临近健康光感受器细胞的死亡, 提示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在光感受器细胞变性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 大量研究证实, 一些药物通过干预小胶质细胞的异常活化可以预防或减轻神经元的死亡, 减缓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和进展, 有望成为治疗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的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李筱荣  张晓敏 《眼科》2011,20(4):222-225
间充质干细胞(MSC)用于治疗视网膜疾病有两种移植方法:全身静脉注射和局部移植,后者具有更好的针对性。根据疾病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MSC治疗策略:(1)MSC定向分化替代受损细胞,如光感受器细胞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2)利用其免疫抑制作用治疗自身免疫性葡萄膜视网膜炎;(3)利用其神经保护作用减轻或延缓视网膜组织损伤,如目前的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和青光眼动物模型;(4)转基因后的MSC移植靶向治疗,如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治疗;(5)利用MSC抗炎和促进创伤愈合作用治疗多种视网膜疾病。迄今为止,其抑制葡萄膜视网膜炎进展以及视神经营养保护作用较为明确。但MSC在各种视网膜疾病中的疗效还需要严格评估,其发挥作用的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不同研究结果差异较大。此外,MSC的移植途径和方法,治疗的远期效果及安全性也有待进一步评估。  相似文献   

11.
新书推荐     
美国国家眼科研究所陈之昭教授主编的《眼科疾病的动物模型》中文版由陈大年和魏来教授翻译,将于2016年春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该书是最新的关于眼病动物模型的专著,由各领域顶级专家撰写,附有国际顶尖眼科医生的评价,是连接临床和基础研究的桥梁。书中主要描述了几种主要眼科疾病的实验动物模型,包括疱疹性角膜炎、白内障、青光眼、老年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葡萄膜炎、视网膜色素变性、Graves眼病和眼内肿瘤。标准的动物模型对于眼科疾病诊治的研究如药物试验非常重要,也是疾病发病机制研究的重要手段。相信该书会得到广大眼科医生、研究人员和眼科及相关学科研究生的喜爱,对于规范眼科临床和基础研究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新书推荐     
美国国家眼科研究所陈之昭教授主编的《眼科疾病的动物模型》中文版由陈大年和魏来教授翻译,将于2016年春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该书是最新的关于眼病动物模型的专著,由各领域顶级专家撰写,附有国际顶尖眼科医生的评价,是连接临床和基础研究的桥梁。书中主要描述了几种主要眼科疾病的实验动物模型,包括疱疹性角膜炎、白内障、青光眼、老年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葡萄膜炎、视网膜色素变性、Graves眼病和眼内肿瘤。标准的动物模型对于眼科疾病诊治的研究如药物试验非常重要,也是疾病发病机制研究的重要手段。相信该书会得到广大眼科医生、研究人员和眼科及相关学科研究生的喜爱,对于规范眼科临床和基础研究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视网膜退行性疾病如视网膜色素变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是临床主要一类致盲性眼病,病因复杂并对视力造成不可逆性损伤。CX3CR1是趋化因子CX3CL1的特异性受体,二者通过对机体免疫系统的调控参与全身各项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近年来研究指出CX3CR1调节视网膜小胶质细胞的活性及功能,二者在视网膜退行性疾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趋化因子受体CX3CR1的结构功能及其与小胶质细胞在视网膜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行综述,为今后此类疾病研究及治疗提供思路及方向。  相似文献   


14.
李青兰 《眼科新进展》2011,31(4):397-400
许多视网膜疾病,如视网膜色素变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网膜脱离等都会引起视网膜光感受器的损伤,从而导致不可逆的视力丧失。目前对于此类疾病,临床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对细胞工程研究的不断深入,干细胞移植被认为是治疗视网膜疾病最有前景的方法之一,将给不可逆性致盲眼病患者带来新的希望。本文就眼源性干细胞移植治疗视网膜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用于外层视网膜病变的表层型人工视网膜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年黄斑变性和色素性视网膜炎是两种主要外层视网膜变性疾病,也是致盲的主要眼病。对于这种光感受器受损的视网膜疾病,人工视网膜技术是一种非常有希望的治疗途径。现在的人工视网膜技术都是基于神经电刺激发展起来的。在过去的二十多年时间里,人工视网膜技术主要分为两大方向:外层型和表层型。两种人工视网膜技术各有优缺点。对于表层型人工视网膜,植入更为方便,并且可以利用玻璃腔的空间对植入物进行散热。本文首先从视网膜多层结构的信号转换和传递功能出发,简单的介绍了人工视网膜技术的概念;概括了表层型视网膜电刺激需要考虑的一些重要方面;最后总结了美国、德国和日本的研究者研究的几种表层型人工视网膜方案。可以肯定,随着各相关学科的发展,人工视网膜将在不久的将来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睫状神经营养因了(CNTF)可诱导视网膜神经细胞分化,减少神经细胞凋亡和促进细胞再生。CNTF能促进轴突切断和视网膜缺血后RGCs的存活和轴突生长,减少视网膜色素变性动物模型的光感受器存活,为治疗视网膜缺血性损伤、神经退行性病变等视网膜疾病提供了可能。本就CNTF及其受体的分子结构、组织分布、基因结构及其表达调控和CNTF对视网膜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既往常见的致盲眼病成为可以预防或治疗的疾病,而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度近视视网膜病变、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视网膜色素变性(RP)、锥杆细胞营养不良、原发性视神经萎缩等涉及视网膜结构和功能异常的一系列眼底疾病成为了难治性眼盲的主要原因。这些疾病的发生都与基因变异有密切关系,是目前国际上研究的热点。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及相关遗传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眼底病基因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并且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18.
视网膜退行性疾病包括视网膜色素变性、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和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是一类由于视网膜感光细胞变性丢失而引起的不可逆性致盲性疾病.干细胞移植技术为此类疾病带来了一线希望,干细胞整合入视网膜,分化成为特定的感光细胞,可以重建视网膜功能.最近,科学家在骨髓和一些成人组织中发现了一种表达CXCR4受体的干细胞,称为极小胚胎样干细胞(VSELSCs),这种细胞表达多种胚胎细胞及原生殖细胞的标志物,有实验证实其具有分化为三个胚层细胞的潜能.VSELSCs这种可以定向分化的特性预示了它在治疗退行性疾病中的广阔前景.本研究主要着眼于VSELSCs的研究现状,探讨其在视网膜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疾病,通常双眼发病,最终可导致患者失明。目前临床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基因治疗、生长因子治疗、视网膜移植和人工视网膜等都取得相当大的进展。此外,经典的药物疗法以及传统医学治疗方面也有新的探索。现将视网膜色素变性疾病治疗的发展情况及研究状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视网膜疾病基因治疗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各种视网膜疾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大量视网膜疾病的动物模型的建立,基因治疗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视网膜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之中。本对基因治疗的概念、策略、基因表达调控、基因转移的方法及其在常见视网膜疾病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