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营养不良和贫血的关系。方法检测50例终末期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前血浆C-反应蛋白(CRP)、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及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用量的情况。根据血浆CRP水平分为正常组(CRP〈5 mg/L,11例)和升高组(CRP〉5 mg/L,39例)。结果CRP升高组患者Hb、Alb水平明显低于CRP正常组(P〈0.05),而CRP升高组患者EPO用量高于CRP正常组。结论血浆CRP可作为慢性炎症反应状态最具代表性的标志之一,可以用来评价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测量原发性高血压(EH)患血浆内皮素(ET)、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心钠素(ANP)水平,并进行治疗前后对比分析。方法:对68例EH患用氯沙坦治疗2周,于治疗前1天及治疗后2周,用放免法测定ET-1、AngⅡ及ANP,并与30例健康作比较。结果:EH患ET-1、AngⅡ及ANP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EH患经氯沙坦治疗后ET-1、AngⅡ及ANP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ET-1、AngⅡ及ANP在EH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是治疗EH较为理想的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先天性心脏病(先心)肺动脉高压(PH)患者心房钠尿肽(ANP)、内皮素(ET)含量变化,探讨其作用机理及临床价值。方法:82例先心患者以肺动脉压超过2kPa为PH组.小于2kPa为非肺动脉高压(Non-PH)组,另选择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取外周血测ANP,取外周及心脏多部位血测ET。结果:(1)血浆ANP:PH组与Non-PH组、对照组有显著差别(P<0.01)。(2)血浆ET:外周静脉、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左心房等部位血浆ET水平PH组显著高于Non-PH组、对照组,其中左心房ET水平最高(P<0,01)。结论:(1)先心PH使心房容量及压力负荷增加,促进ANP释放增加。PH时内源性ANP增多实为代偿机理。(2)ET在发病中有重要意义,对PH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3)ET可以引起ANP释放,再通过负反馈作用抑制ET效应,两者对心血管作用互为桔抗,互为制约。  相似文献   

4.
胡凤琪  巩建华  秦永芳  袁海 《海南医学》2014,(24):3600-3602
目的:探讨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不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与左室肥厚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A组),应用多普勒超声检测超声心动图及内皮舒张功能,根据有无左室肥厚将A组患者分为左室肥厚组(A1组)及非肥厚组(A2组)。同时选取正常健康人20例为健康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ADMA及各项生化指标水平。结果 A1组和A2组患者的ADMA水平分别为(1.65±0.26)μmol/L和(1.31±0.24)μmol/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0.78±0.19)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和非依赖性舒张功能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下降;与A1组比较,A2组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显著升高。相关及回归分析显示,ADMA水平、收缩压、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左室肥厚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ADMA明显升高,且ADMA升高和左室肥厚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浆中ANP、ET和CGRP在蒙古族原发性高血压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受试者分为蒙古族高血压组、蒙古族对照组,汉族高血压组和汉族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ANP、ET和CGRT。结果:汉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ANP、ET和CGRP的浓度与对照组没有统计学意义;蒙古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ANP和CGRP浓度比汉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对照组高(P<0.01)。结论:蒙古族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可能不同于汉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中ANP和CGRP浓度增加可能是蒙古族高血压患病率较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氧化应激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EPO疗效的影响。 方法 所有血液透析患者均给于促红细胞生成素及常规治疗, 16周后,根据Hb的情况将患者分为EPO达标组(Hb>100g/L)、EPO未达标组(Hb<100g/L),另选健康对照组20例,于第16周透析前取空腹血, 测定血浆中丙二醛(MDA)及红细胞中还原性谷胱甘肽(GSH)的含量。结果 EPO达标组的Hb含量明显高于EPO未达标组(p<0.05);血浆MDA含量明显低于EPO未达标组(p<0.05);红细胞GSH含量明显高于EPO未达标组(p<0.05)。 结论 氧化损伤是血液透析患者EPO产生拮抗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肺炎患儿血浆内皮素(ET)及心纳素(ANP)水平的变化。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对75例肺炎与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儿的ET和ANP进行测定。并与25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肺炎心衰组血浆ET和ANP水平均明显高于肺炎轻症组。肺炎轻症组ET和ANP均高于对照组。结论:测定血浆中ET和ANP浓度可作为诊断心衰和检测疗效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尿毒症患者促红细胞生成素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50例,随机分为血液透析(HD)组、血液透析滤过(HDF)组和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HD+HP)组,记录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患者每周促红细胞生成素用量与红细胞压积的比值(EPO/Hct)、C-反应蛋白(CRP)和甲状旁腺素(PTH)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各组内对比,HDF组和HD+HP组患者EPO/Hct、CRP、PTH有所下降,HD组患者各指标无变化。治疗后3组间对比,HDF组及HD+HP组EPO/Hct、CRP、PTH{氏于HD组,HDF组PTH水平高于HD+HP组,HDF和HD+HP组间EPO/Hct及CRP对比无差异。单因素分析提示EPO/Hct与CRP及PTH呈正相关。结论:HDF及HD+HP治疗能够提高尿毒症患者促红细胞生成素疗效。其机制至少部分与改善了该人群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及微炎症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甲状旁腺激素(iPTH)对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PO)疗效的影响。方法 9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于透析日空腹采血测定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积(Hct)、血清铁蛋白(SFe)、C反应蛋白(CRP)、血清钙(Ca)、磷(P)、血浆白蛋白(Alb)、血清肌酐(Cr)和iPTH,记录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用量,r-EPO用量/Hct比值(EPO/Hct)作为r-EPO疗效的指标。结果 9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71例(占77.2%)iPTH升高(iPTH增高组);21例(占22.8%)正常(iPTH正常组),iPTH增高组EPO/Hct比值、P、Ca×P和iPTH水平均高于iPTH正常组,Hct、Hb低于iPTH正常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影响EPO/Hc比值的因素有iPTH、P、年龄和透析疗程(R2=0.374,P=0.041)。结论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是尿毒症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甲状旁腺激素升高是降低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疗效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段斌  职瑾  杜鹏  高妍婷  李振江 《西部医学》2019,31(2):250-254+259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液灌流与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血浆内皮素 1(ET 1)及瘦素(Lep)的影响,并对其机制作初步分析。方法 选取陕西省人民医院2016年3月~2017年2月行维持性血液透析伴高血压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血液透析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7例,观察组采用血液灌流联合常规透析,对照组采用常规血液透析。比较两组患者血压水平、实验室血液指标、机体矿物质、骨代谢指标水平及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结果 对照组收缩压、舒张压治疗4、8、12周后稍低于治疗前(P>005),但观察组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同一时期,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12周后 ET 1 、Lep 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12周后ET 1、Lep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同一时期,观察组ET 1、Lep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 6(IL 6)指标水平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Ca明显下降,P、PINP明显上升(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FGF 23、iPTH、Ca、P、β CTX、PINP指标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治疗后患者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血液灌流联合常规透析相对于常规血液透析更能有效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并改善血浆ET 1及Lep水平,但血液灌流联合常规透析对患者机体矿物质、骨代谢指标存在一定影响,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对患者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1.
对67例临床和CT确诊新生儿颅内出血(ICH)的患儿进行了2~4年的随访观察,并定期进行体格发育检查和智能测定。结果显示,硬膜下出血的患儿预后最好,蛛网膜下腔出血者次之.脑室内出血预后最差。生后5分钟Apgar评分小于6分,且持续低分者神经系统预后差.就颅内出血部位、出血诱因对ICH远期预后影响的意义和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老年透析患者顽固性高血压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2例患者随机分为二组,每组21例。A组患者每周2次常规血液透析加每周1次血液透析滤过;B组患者每周2次常规血液透析加每周1次血液透析滤过加二周一次血液灌流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二组患者血压变化、血浆内皮素(ET)、血管紧张素Ⅱ(ATⅡ)、肾素(RA)水平、甲状旁腺素(PTH)水平。结果二组患者治疗后血压明显下降、ET、ATⅡ、RA、PTH均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血液净化治疗有助于提高老年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血液透析对血浆内皮素和一氧化氮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不同血液透析方式对血浆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以及内皮素和一氧化氮对透析过程中低血压发生的作用。方法:分别对30例普通透析(HD)患者、20例血液滤过透析(HDF)患者透析前后以及22例HD患者透析过程中发生低血压时和血压正常时血浆NO和ET-1水平进行测定、比较。结果:HD、HDF透析后血浆ET-1水平升高(P<0.05),血浆NO水平降低(P<0.05),这种变化以HDF为著。HD过程中发生低血压时血浆NO浓度降低、ET-1升高,与血压正常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不同血液透析方式影响血浆ET-1与NO水平,HDF影响较HD大。透析过程中发生低血压后血浆ET-1升高、NO降低。  相似文献   

14.
刘斌  林家弟  巴桑 《当代医学》2011,17(11):21-22
目的分析血液透析患者24h动态血压变化情况。方法对86例血液透析患者及80例正常人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对血压变化的各项参数:24h平均收缩压(24hSBP)、24h平均舒张压(24hDBP)、日间平均收缩压(dSBP)、日间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最高收缩压与最低收缩压的差值(max-minSBP)、最高舒张压与最低舒张压的差值(max-minDBP)、日间平均收缩压与夜间平均收缩压的差值(d-nSBP)、日间平均舒张压与夜间平均舒张压的差值(d-nDBP)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血液透析患者24hSBP、24hDBP、dSBP、dDBP、nSBP、nDBP、max-minSBP、max-minDBP、d-nSBP、d-nDBP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结论血液透析患者夜间血压持续升高,昼夜节律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浆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心钠素(ANP)、内皮素(ET)的浓度变化与不同程度收缩压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分别检测86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和32例正常老年人的cGRP、ANP、ET的浓度,高血压病患者再按收缩压分为三期。结果:血浆cGRP水平随收缩期血压程度的增加而下降,与平均动脉压(MAP)呈负相关(r=-0.6012,P<0.05),血桨ANP、ET水平随血压水平升高而升高,与MAP呈较好的相关关系(r=0.6915,P<0.01;r=0.6759,P<0.01)。结论:血浆血管活性肽水平是影响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清晨血压升高与血浆内皮素(ET)、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关系。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80例根据清晨血压是否升高分为晨峰组(MBPS组,83例)和非晨峰组(Non-MBPS组,97例)。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两组的血浆ET和AngⅡ水平,分析两组间的血浆ET和AngⅡ水平差异,并分别分析两组中的血浆ET、AngⅡ水平与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的相关性。结果 MBPS组血浆ET、AngⅡ水平〔(82.53±12.24),(78.82±32.47)pg/ml〕高于Non-MBPS组〔(75.56±3.74),(59.34±31.72)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MBPS组中,血浆ET与24 h平均舒张压、白昼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舒张压、清晨舒张压增高值、清晨(6:00~10:00)平均舒张压呈正相关性;血浆AngⅡ与24 h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清晨收缩压增高值、清晨(6:00~10:00)平均收缩压呈正相关性。Non-MBPS组血浆ET、AngⅡ与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各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MBPS组血浆ET、AngⅡ水平明显高于Non-MBPS组。血浆ET、AngⅡ水平可能与清晨血压升高相关。  相似文献   

17.
单次血液透析中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 (MHD)患者QT间期离散度 (QTd)的变化以及透析相关因素对其的影响。方法 :49例MHD患者分别于透析前静卧 15min及透析后立即记录 12导联同步心电图 ,计算QTd值 ,同时采取外周血测定生化指标 ,记录超滤脱水量、超滤率及血压等生理指标。结果 :MHD患者透析前QTd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0 1) ,透析后QTd进一步增高 (P <0 .0 0 1) ;回归分析表明 ,透析后QTd增幅与透后HCO3 -的增高及透析脱水量呈正相关 (分别为r =0 .5 3 ,P <0 .0 0 1;r =0 .5 6,P <0 .0 0 1) ;合并高血压及心室肥厚组QTd分别显著高于非高血压及非心室肥厚组 (分别为P <0 .0 5、P <0 .0 1)。结论 :MHD患者QTd增高 ,透析使QTd进一步增高 ,其发生机制与透析脱水及快速纠正酸中毒有关。  相似文献   

18.
应用放射免疫方法 ,对 2 2例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 (肺高压组 )及 16例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无肺高压患者 (无肺高压组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围术期血浆内皮素水平进行了动态检测。结果发现 :两者体外循环心内手术围术期血浆内皮素水平显著升高 ;无肺高压组术后血浆内皮素水平迅速下降并于手术后 6h恢复至术前水平 ;肺高压组术后血浆内皮素水平下降缓慢 ,术后 48h尚未恢复至术前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