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探讨鼻咽癌进行图像引导放疗时不同图像配准方法对体位校正的影响。方法用不同的图像配准方法,对37例鼻咽癌患者在进行图像引导放疗时所获得的47对电子射野影像(EPID)和计划系统生成的数字重建图像(DRR)进行配准分析。方法A:系统自动选择窗宽窗位后进行图像灰度配准。方法B:系统自动选择窗宽窗位后以第一颈椎体前缘中点作为配准点进行自动配准。方法C:在方法A的基础上手动调节窗宽窗位后进行图像灰度配准。方法D:在方法B的基础上手动调节窗宽窗位后,再以第一颈椎体前缘中点作为配准点进行自动配准。在四种不同配准方式下,分别得靶区在X和Y轴方向的摆位误差,再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所得结果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方法A与B、B与D相比,靶区在X、Y轴上的摆位误差均有显著差异(P〈0.05);方法A与C、C与D相比,靶区在X、Y轴上的摆位误差均无差异(P〉0.05)。结论鼻咽癌进行图像引导放疗时,基于图像灰度的摆位误差校正与基于第一颈椎体前缘中点摆位误差校正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针对接受容积旋转调强放疗的鼻咽癌患者进行多时段多部位下的六维配准,通过分析摆位误差为鼻咽癌临床摆位提供统计学信息,优化摆位精度。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10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00例鼻咽癌容积旋转调强放疗患者,选取在线和离线两种配准方式以及全范围、颅面部、颈部3种部位,采取3+2(前3次+每周2次)模式收集首程、中程和末程各1次的六维配准误差数据,通过分析前后、头脚、左右、左右摇摆、左右翻滚、俯仰6个方向数据,提出鼻咽癌精准配准选择方案。结果 通过分析在线全范围全程配准误差、离线颅面部全程配准误差、离线颈部全范围配准误差、在线全范围各时段配准误差、离线颅面部各时段配准误差及颈部各时段配准误差6种情况发现,在我院接受容积旋转调强放疗鼻咽癌患者摆位误差都小于2 mm或2°,摆位精度达标;其中在线配准线性平均摆位误差为(0.86±0.68)mm,摆位误差≤2 mm通过率为92.56%,≤3 mm通过率为99.33%,旋转平均摆位误差为0.57°±0.51°,≤2°通过率为98.67%,≤3°通过率为99.89%。结论 通过收集分析鼻咽癌患者多时段多部位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Vision在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中摆位误差的监测,为鼻咽癌制定放疗计划CTV外扩PTV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鼻咽癌患者以热塑膜固定头颈部,激光灯摆位,行调强放疗前采用西门子CTVision图像引导放疗系统的千伏级CT扫描仪扫描,系统自动将扫描图像与治疗计划CT图像匹配,并计算出患者x(左右)、y(头脚)、z(腹背)方向上摆位误差数据。调整治疗床,修正摆位误差。结果:统计80例患者在x、y、z方向上系统误差(均数)±随机误差(标准差)分别为(-0.56±1.65)mm、(-0.22±2.90)mm、(-0.45±1.89)mm,所有误差均小于3 mm。结论:通过对本组数据分析,鼻咽癌三维适形调强放疗有一定误差。基于CTVision图像分析在线修正方法能减少摆位误差,并有助于确定CTV的合理处方。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直线加速器的OBI(on board imager)影像引导系统对肺癌放疗摆位误差及区域配准误差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50例行影像引导放射治疗肺癌患者,应用OBI影像引导系统进行二维电子射野影像(electronic portal imaging device,EPID)和三维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扫描验证,对比分析2种验证方式的摆位误差。利用OBI影像引导系统配准分析软件分别对肺组织和靶体积进行自动配准,对比分析靶中心上各方向的位置误差。结果:EPID和CBCT 2种摆位验证方式下左右(Lat)、上下(Vrt)、头脚(Lng)方向的平移误差分别为(-1.62±1.58)、(2.12±1.49)、(4.52±2.42)mm和(-1.27±1.25)、(1.43±1.57)、(3.12±2.62)mm;在不同区域(肺组织和靶体积)配准中的位置误差左右(Lat)、上下(Vrt)、头脚(Lng)方向的平移误差及旋转角度分别为(-1.27±1.25)、(1.43±1.57)、(3.12±2.62)mm,(0.5±1.6)°和(-1.56±1.78)、(1.68±2.39)、(3.42±2.73)mm,(0.8±1.9)°。CBCT与EPID在肺癌摆位误差验证分析中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上下、头脚方向2种方式的摆位误差差别较大,在CBCT自动配准不同区域选择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肺癌摆位验证中,2种方法均可用于临床,CBCT优于EPID。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图像引导放疗(image guided radiotherapy,IGRT)在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优越性及注意事项。方法:对应用热塑膜固定的头颈部肿瘤患者实施图像引导放疗,一组利用二维模式,一组利用三维模式,分别进行图像配准并加以比较。结果:热塑膜固定头颈部肿瘤患者,摆位误差最大不超过3 mm,图像引导放疗能够确保治疗精度,三维配准方法效果优于二维配准。结论:热塑膜固定的头颈部肿瘤患者,治疗时体位重复性好,配合图像引导大大提高了治疗精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图像配准方法对肺癌放疗患者图像引导摆位精度带来的影响效果。方法:对本医院收治的10例肺癌放疗患者实施调查,选于2017年04月至2019年05月,采取骨性图像配准方法、灰度图像配准方法实施图像配准,分析结果。结果:灰度图像配准方法中配准靶区附近区域、配准患侧区域CT轮廓计划的大体肿瘤体积对治疗摆位锥形束CT轮廓的大体肿瘤体积的覆盖率高于骨性图像配准方法(P0.05);灰度图像配准方法中配准靶区附近区域CT轮廓的大体肿瘤体积对锥形束CT轮廓的大体肿瘤体积的几何中心点偏差低于骨性图像配准方法(P0.05)。结论:和骨性图像配准方法相比,肺癌放疗患者采取灰度图像配准方法的图像引导摆位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测量宫颈癌调强放疗中的摆位误差,分析摆位误差对肿瘤计划靶体积(PTV)及危及器官受照剂量分布的影响。方法 20例宫颈癌患者调强放疗过程中每周1次行CTVision图像引导扫描,其实时扫描图像与计划CT图像融合配准获得X、Y、Z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将上述误差引入治疗计划系统重新计算得到PTV及危及器官的剂量分布参数并与原计划行配对t检验。结果X、Y、Z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分别为2.14、5.52、2.47 mm;再计划的PTV 95%体积剂量(D95)和最小剂量(Dmin)明显小于原计划(P<0.05);再计划膀胱和直肠接受45 Gy剂量体积(V45)明显大于原计划(P<0.05)。结论摆位误差导致PTV D95明显不足,危及器官体积剂量均增加,因此宫颈癌放疗过程中摆位误差的在线纠正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高能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MVCT)引导下螺旋断层调强放射治疗中两种自动图像配准技术对鼻咽癌放射治疗患者摆位误差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采用螺旋断层调强放射治疗技术进行调强放射治疗的鼻咽癌患者22例,每例患者治疗前均行MVCT扫描,将扫描获取的MVCT图像与定位图像行骨配准、骨与软组织配准,分别记录患者左右(X轴)、头脚(Y轴)、腹背(Z轴)方向的线性误差以及绕此3个方向形成的旋转误差(U、V、W)这6个方面的配准数据,分析两种配准方式之间的差异。结果 22例患者共150组MVCT扫描图像数据,所选数据符合正态分布。其中骨配准在X轴、Y轴、Z轴方向的平移误差与绕此3方向的旋转误差分别为(0.946±1.701)mm、(0.937±1.059)mm、(0.077±1.161)mm与(-0.127±1.201)°、(-0.217±1.104)°、(-0.280±0.897)°;骨与软组织配准在X轴、Y轴、Z轴方向的平移误差与绕此3方向的旋转误差分别为(0.920±1.397)mm、(1.045±1.167)mm、(0.386±1.212)mm与(-0.156±1.079)°、(-0.142±0.648)°、(-0.169±0.685)°。将6个方向的摆位误差计量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骨配准、骨与软组织配准两种配准方式在Y轴、Z轴方向上的平移误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4个方向的摆位误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咽癌患者进行螺旋断层调强放射治疗时,为降低患者摆位误差,建议首选骨配准,必要时辅以手动微调直至满意为止。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鼻咽癌表面引导放疗(surface-guided radiation therapy,SGRT)中基于容积重建技术(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VRT)参考表面和基于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DICOM)参考表面的摆位准确性。方法:选取2020年4—10月某院收治的20例采用塑形垫结合热塑网膜固定的鼻咽癌放疗患者。在首次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图像引导下完成治疗后,取下热塑网膜,基于光学表面监测系统(optical surface monitoring system,OSMS)获取患者的VRT参考表面,过程中嘱患者维持体位不变;DICOM参考表面则基于由患者的定位CT影像提取出的体表轮廓数据获得。在第5、10、15次放疗(CBCT图像引导)完成后,基于VRT和DICOM 2种参考表面分别测量患者6个维度的摆位误差。采用Python的Stats工具对基于2种参考表面测量的摆位误差分别进行维度相关性分析,以检查各个维度摆位误差之间的独立性。通过...  相似文献   

10.
唐虹  崔恩萍  汪志 《医疗装备》2010,23(1):52-53
目的:利用源皮距验证多点固定摆位精度可行性。方法:使用常规模拟机和加速器对25食管例放疗前、中时期所拍摄射野图像与计划系统生成的射野数字重建(DRR)图像进行配准比较,并对病人摆位时机架角源皮距(GSSD)偏差进行了测量。结果:系统误差:C0°SSD为(1.80±1.3)mm、G45°SSD为(2.04±1.3)mm、G315。SSD为(2.10±2.3)mm;随机误差:距离为G0°SSD为(2.53±1.7)mm、G45°SSD为(2.41±2.3)mm、G315°SSD为(2.33±3.0)mm.结论:源皮距验证技术只是提供放疗技师在线摆位验证。快捷、参考方法,而不是放疗摆位验证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 CT/MRI融合技术在鼻咽癌放疗靶区勾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0例经病理证实的鼻咽癌患者进行调强放疗,分别在CT及CT/MRI融合图像下勾画鼻咽癌肿瘤靶区,比较CT组和CT/MRI组勾画的靶区体积的差异性。结果 CT组和CT/MRI组勾画的平均靶区体积分别为(29.18±19.12) cm^3和(33.57±20.63) cm^3,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T1、T2、T3期中,两组体积对比差异明显(P〈0.05);在T4期中,两组体积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 CT/MRI融合技术结合CT和MRI两种不同成像技术的优势,有助于进一步提高鼻咽癌放疗靶区勾画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比较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初诊为周围型小肺癌患者56例,全部病例临床资料齐全,均进行X线胸部正侧位平片、CT、MRI扫描检查,52例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33例接受手术治疗,同时接受3—18个月追踪观察。结果初诊为周围型小肺癌的56例中,经进一步检查证实X线平片确诊12例(占21.46%),误诊44例(78.54%);CT扫描确诊21例(占37.50%),误诊35例(占52.79%);56例中有52例接受CT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计58个病灶,共取材120次,平均2.07次,检查结果52例中恶性肿瘤38例(占73.08%)。52例中33例接受手术治疗,除3例与肺穿刺结果不一致外,其余诊断结果基本一致。经统计学分析,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正确率为94.34%。结论通过四种影像学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比较认为:对于难以定性的肺结节病变应及时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以免造成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比较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初诊为周围型小肺癌患者56例,全部病例临床资料齐全,均进行X线胸部正侧位平片、CT、MRI扫描检查,52例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33例接受手术治疗,同时接受3~18个月追踪观察。结果初诊为周围型小肺癌的56例中,经进一步检查证实X线平片确诊12例(占21.46%),误诊44例(78.54%);CT扫描确诊21例(占37.50%),误诊35例(占52.79%);56例中有52例接受CT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计58个病灶,共取材120次,平均2.07次,检查结果52例中恶性肿瘤38例(占73.08%)。52例中33例接受手术治疗,除3例与肺穿刺结果不一致外,其余诊断结果基本一致。经统计学分析,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正确率为94.34%。结论通过四种影像学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比较认为:对于难以定性的肺结节病变应及时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以免造成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螺旋断层加速器兆伏级CT图像进行头颈部剂量计算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使用Cheese Phantom测量MVCT电子密度校准曲线,采集10例鼻咽癌病例的常规CT图像设计调强计划,将计划保持参数不变移植到MVCT图像上进行剂量重算,将重算剂量结果与原计划进行比较,并验证剂量重算的准确性。结果 MVCT的CT值与电子密度呈较好的线性和稳定性,相对剂量分布保持一致,绝对剂量误差均小于±3%。结论 MVCT图像进行头颈部剂量计算具有较好的可靠性,符合临床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机载千伏级锥形束CT (CBCT)分析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的摆位误差。方法 本研究选取32例IM-RT的鼻咽癌患者,治疗过程中每周一次治疗前行CBCT扫描,获取的CBCT图像和CT图像匹配后得出三维方向上的平移误差。结果 摆位误差绝对值分别为左右(1.50±0.87) mm,头脚(1.59±0.87) mm,腹背(1.95±0.99) mm,根据van Herk公式计算得到各个方向的PTV外扩值分别为左右2.9 mm、头脚4.5 mm、腹背3.1 mm。结论 建议PTV不均匀外扩;腹背方向摆位误差较左右、头脚方向大,在摆位中应注意误差大的方向,提高摆位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翟丽  李军  桂龙刚 《医疗装备》2022,(1):121-125
目的 探讨ExacTrac X线(ETX)图像引导系统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立体定向体部放射治疗(SBR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20年5—10月于医院接受SBRT的NSCLC患者24例,治疗前均采用ETX图像引导系统获取六维治疗床校正前、后的误差,并利用锥形束CT(CBCT)获取验证误差,比较上述3组误差...  相似文献   

17.
医学图像可以为医生提供准确和全面的病患信息。由于人体因各种疾病引起的形态或功能异常可以表现在很多方面,MR图像和CT图像能重点呈现出患者不同组织结构的医学图像数据,但单独的MR图像或者CT图像不能全面反应出疾病的复杂性。MR图像预测CT图像属于医学图像跨模态预测的一种,将MR图像预测CT图像的方法分为4类,基于图集的方法、基于图像分割的方法、基于学习的方法和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本文对MR图像预测CT图像的各类方法、存在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综述,得出结论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应是未来跨模态预测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低剂量CT影像引导下肺部肿瘤微创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60例肺部肿瘤的患者随机分配到对照组与试验组,分别使用不同辐射剂量的CT影像引导下微创治疗肺部肿瘤;记录不同剂量CT引导下肿瘤影像学特性、肿块大小、微创治疗肺部肿瘤的术中并发症(出血、气胸)影像学表现、CT剂量加权指数(CTDIvol)、扫描层数、剂量长度乘积Dose-Length Product(DLP)以及近期疗效等参数进行定量测量与差异性评价。结果表明试验组在降低毫安值,减少辐射剂量的同时,会产生一定噪声与伪影使到图像质量下降;但是两组CT影像引导下微创治疗肺部肿瘤过程的图像质量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显示试验组能达到对照组临床CT影像引导下肺部肿瘤微创治疗的要求。在扫描管电流剂量降低至15mA引导扫描时候,CT剂量加权指数(CTDIvol)从常规的17.95 mGy降低至2.26 mGy,降低幅度达87.41%。对照组CT下引导肺部肿瘤扫描的剂量长度乘积(DLP)远远大于试验组,试验组DLP值仅为对照组的35%。结论低剂量CT影像引导下肺部肿瘤微创治疗的方法,大大减低了患者辐射剂量,并可确保微创手术顺利实施的整个过程,本研究最低选用管电流15 mA CT引导技术值得同行借鉴与推广。  相似文献   

19.
CT图像配准算法的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将CT片图像准确地配准,是连续CT断层图像三维重建的重要步骤。它直接影响着重建结果和参数计算的准确性。本文针对常规配准算法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新的匹配点对位的配准算法。这样不仅简化了配准算法,还提高了精度和效率。对此进行了相关的实验,得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